这都可以?秃发树机能(秃发树机能 百度百科)
深挖司马炎与西晋政治,我们才能更好地明白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四百年乱世是如何从三国走向十六国的。本文将融汇“西晋统一不长久之原因”与“司马炎封王与西晋速亡之关系”两文观点,全面分析“魏灭蜀”与“晋灭吴”之间西晋政权的内政外交,细品西晋兴亡。
以公元3世纪下半叶的华夏格局来看,几乎占据整个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核心地域的“曹魏西晋”政权,怎么算都是拥有相对优势(甚至绝对优势)的一方,而且“曹魏西晋”政权的优势,在人口并未大规模南迁的前提下,只会随着南北对峙的延长,而逐步拉大。
“蜀汉东吴”再怎么借用地形之利、再怎么穷尽开发之能事,也终究无法抵抗来自北方的一统
那么,从司马昭灭蜀(263年)到司马炎灭吴(280年),整整间隔了17年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同样是前辈铺路且占据绝对优势的局,人家秦兼天下也才10年而已,刘邦逆风灭楚也才用时4年而已,面对远远不及楚国、西楚那般相对强大的东吴,司马炎为何在17年后、称帝的第13年,才堪堪解决呢?这是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问题。
看过从司马炎的政治措置入手看西晋的速亡的读者朋友,就会理解司马炎作为一个宗室里的晚辈,必须要处理好长辈宗王、同辈宗王与诸子王之间的分封与平衡;看过西晋的统一为什么无法长久?一文的读者朋友,就会理解司马炎作为一个几乎始终被父辈臣僚权贵围绕在侧影响政治决策的皇帝,又必须照顾好父辈臣僚权贵的既得利益。
如果我们把从司马炎的政治措置入手看西晋的速亡与西晋的统一为什么无法长久?综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司马炎刚刚继位的前10年,光是在这种“臣老君轻”的局面下,搞好与臣僚权贵的关系、搞好与宗王尊长的关系,并在二者之间搞平衡,就已经很费精力了
,自然不敢在内部的平衡工作搞好以前就去贸然吞并像东吴那么大的疆土,何况孙氏政权还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以内始终没有越过秦岭淮河一线的政权除了寒鲲已经用两篇文章反复强调的西晋高层统治者内部矛盾以外西晋初年还面临着两个。
来自“西线”的烫手山芋:第一个烫手山芋:钟会之乱与蜀地新附虽然司马昭派钟会灭蜀成功,但紧随其后的钟会之乱又让一大批蜀地军官与入蜀军官被损耗在了平定过程中(如邓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晋军方西部军队的中层危机,是需要时间调整、补充的。
入蜀大军主要来自关陇战区,钟会之乱所影响的军官损失,可能波及包括关陇、巴蜀在内的整个西部何况,除了西线军队,整个巴蜀地区也是刚刚归附的虽然以谯周为代表的“投降派”益州土著官吏主动迎合魏晋政权,但毕竟是新附领土,也需要时间去接受、调整与消化,需要吸收巴蜀人才进入西晋的西南统治乃至中央朝政当中。
,否则也不会有李密写《陈情表》的戏份了,如此情形之下,岂能仓促伐吴?插一句,钟会之乱也不仅仅是一个局限于“西线”的叛乱事件,钟会的出身像极了司马懿,名门之后、位高权重、掌握兵权,钟会的反叛未必没有做司马懿第二的可能。
那么,司马昭、司马炎父子面对钟会之乱,再看看身边的这帮子大臣,又怎会放心派将灭吴?怎么着也需要内部整顿观察个几年再说另一个烫手山芋:鲜卑领袖秃发树机能公元270年,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南凉国秃发氏祖先、北魏拓跋部的远亲),在凉州、雍州掀起了整整10年的反晋战争,连续杀败甚至击杀
胡烈、石鉴、司马骏、牵弘、苏愉、杨欣等西北高级军官,若不是文鸳(277年)、马隆(279年)的及时出马,秃发树机能提前建立一个凉国也是很可能的说不定,还能抢先使用“拓跋”这个明显更“雅”一些的音译,让拓跋部那一家子用“秃发”2333。
可见,司马氏家族在灭蜀灭吴之间的17年中,不仅要面临中枢朝政少主接班与改朝换代需要的人事关系重组与君臣关系再巩固,还需要面对西北战线的糜烂与西南领土的新收编,更要提防又一个钟会的出现,可以说是相当忙碌了,哪里还顾得上南征孙吴?
另外,晋灭吴战役是中原政权第一次组织三路大军三线齐下消灭南方政权的大规模战役,必须有充足的准备才能准备好南征的军力、协调好南征的军队、适应南方作战环境(水军训练)毕竟孙吴远比季汉富强,军力也更为强大,君主孙皓也是个虽暴不昏的主。
从作战本身的组织难度上看,也确实是需要好好准备一番别忘了,秦灭楚与汉灭楚,都没有进行大规模水战,曹操南征、刘备东征与晋灭吴已经是南北战争中最早的战例了,曹操南征、刘备东征的双双失败,更是成为晋灭吴作战前必须在战术上必须引以为戒的教训。
了综上,西晋灭吴迟迟在灭蜀后17年完成,无非是被少主接班、改朝换代等内部政治利益重分配,与西北树机能反晋、西南巴蜀新附等西部危机与隐患拖住了,从战术上讲也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自然会拖得更久一些才能解决
以中古历史为核心,笔者常年游走在先秦、秦汉、魏晋、北朝、隋唐的文物古迹之间,串联起文物古迹背后的历史讯息,并将历史地理、古代建筑、佛教石窟、古代壁画等不同门类的知识,通过一处古迹、一件文物,以小见大,展现大历史的脉络。
文章散见于知乎、今日头条、新浪微博、豆瓣、百度百科TA说、《北京晚报》、《中华遗产》、《廉政瞭望》等互联网平台或纸质报刊,并拥有山西古迹群、河西石窟群、邺西石窟群、丹阳南朝造像群及上述范围博物馆带队实地讲解经验。
欢迎约稿·点赞·在看·打赏以及各种商务合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