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了钢琴诗人(钢琴诗人之称的波兰音乐家)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1-16

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父亲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

学到了钢琴诗人(钢琴诗人之称的波兰音乐家)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第二节 早期浪漫乐派向阳光六、弗雷德里克·肖邦(一)生平事迹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一1849),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1.肖邦降生肖邦1810年3月1日出生于波兰热拉佐瓦沃拉一个教师家庭,他出生的时候,波兰由于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已不复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克拉科夫民族起义,他们在1806年结婚,肖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

2.少儿时代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在1817年,肖邦一家搬到了华沙,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

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校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7岁的时候,他除了登台公开演奏外,还能作曲。

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便创作于1817年这体现出了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在波兰被视为神童,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的作品。

从此,他跻身于波兰贵族的沙龙在10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俄国沙皇听他演奏后,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1854)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1838)的作品。

15岁发表音乐作品

4.青壮时期1826年,肖邦从中学毕业后,考入华沙音乐学院,便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音乐理论和作曲肖邦因自幼接受了爱国思想的熏陶,故而十分崇敬领导起义的民族英雄柯斯丘什科(1746一1817)。

同年,波兰爱国团体为波兰政治家和历史学家S.斯塔施茨(1755一1826)举国行葬礼,成为一次爱国示威游行肖邦参加了这次葬礼,并以得到一块盖在棺材上的黑纱做纪念而感到光荣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

·乔望尼(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

19岁时,肖邦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起,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不满20岁的肖邦,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

”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当肖邦毕业于音乐学院时,正值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830年3月和10月,肖邦在华沙举行了两次音乐会,演奏自己的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F小调)和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E小调)——肖邦创作第二协奏曲实际早于第一协奏曲。

11月2日,他带着朋友们送给他的一杯波兰泥土出国深造不久,他为友人维特维茨基(1802一1847)的爱国诗歌谱写了歌曲《战士》,这就是op.74《十七首波兰歌曲》之一

1830年11月28日,肖邦离国不久,俄国军队中的波兰士官就发动起义,在华沙建立独立政权但因领导起义的贵族脱离群众,1831年9月7日在俄军的镇压下华沙陷落,起义宣告失败肖邦在去巴黎途中经过斯图加特时,听到华沙陷落的消息,不禁义愤填膺,怀着悲痛的心情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悲壮激昂的战斗性作品,如《c小调革命练习曲》(op.10 no.12)、《b小调谐谑曲》(op.20)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c小调革命练习曲》开头强烈的和弦,象征着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使肖邦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接着自上而下倾泻着巨浪奔腾一般的音阶进行,表现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在他心中引起剧烈的震动在《b小调谐谑曲》中,主部主题动荡不定的音型表现肖邦对祖国命运的焦虑;中间部分采用波兰圣诞歌曲《安睡吧,婴孩耶稣》(例79)的曲调,表达了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祝祷。

肖邦在华沙陷落事件的直接影响下,还写了A小调前奏曲(op.28 n0.2)和d小调前奏曲(op.28 no.24),深刻地表达了他的沉痛的心情例79

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1831年9月11日,肖邦流亡到达巴黎。

从此他就定居法国在侨居国外的19年中,创作了大量内容深刻、感情奔放的作品,抒发抑郁悲愤的亡国之痛,倾注着对祖国的爱恋和思念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1849年10月17日以壮年谢世,在临终前,还向他的大姊路易莎表示,希望死后把自己的的心脏运回祖国——华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