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铁血高原(铁血高原电视剧)
平顶山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铁血军魂,精神永恒铁道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兵种,1948年7月5日组建,1984年1月1日撤编并入铁道部虽然只有短短的35年军队建制,但这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英雄铁军,在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创立的功勋永不磨灭,形成的伟大精神永远流传。
今天,《鹰城国防》栏目组的记者,将带您走近我市郏县籍、原铁道兵老战士肖根胜同志,在他深情地讲述中,在他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青海长云》的书卷中,一起去追忆那些镌刻在祖国雪域高原上不朽的铁军忠魂,去铭记这支英雄的铁军为我们后人树立起的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1984年1月1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按照中央军委命令,正式结束35年军队建制,消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刚才我们看到的画面,是电视剧《你迟到的那些年》中,铁道兵告别军旗时的感人一幕而我手中的这本书,是长篇纪实文学《青海长云》,这本书以一名铁道兵战士的亲身经历,真实的记录了在那艰苦的岁月中,铁道兵不怕流血牺牲、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市郏县籍人,原铁道兵10师47团老战士肖根胜同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战士,在他那难以忘却的记忆中,一起去追忆那些镌刻在祖国雪域高原中不朽的铁军忠魂,去铭记这支英雄的部队为我们后人树立起的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在新中国军队建设的历程中,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一支在战火中诞生,在艰苦岁月中成长的铁道工程部队祖国和平时期,铁道兵又把忠诚与担当镌刻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每每回忆起这支自己曾战斗过的部队,肖根胜总有着深深的情怀和眷恋。
在《青海长云》的扉页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首长和战友们在肖根胜心中,三十多年来,铁道兵战天斗地、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为祖国献身、为党分忧的伟大情怀;同甘共苦、团结友爱的血肉真情;服从命令、无怨无悔的崇高境界,时时刻刻感动着他,激励着他。
回想起自己报名参军的时候,肖根胜脑海中依然跳动着青春的印记
至此,肖根胜和战友们才知道,自己将成为一名光荣的铁道兵,要去参加青藏铁路的建设,自豪感油然而生就这样,伴随着嘹亮的军歌和铁道兵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冲天豪气,肖根胜被分配到铁道兵10师47团一营三连,成为连队的一名炊事员。
当时,47团承担的任务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天峻县境内施工段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施工条件,对肖根胜和战友们来说,是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 高寒、缺氧、风沙和复杂的地质条件,考验着奋战在高原上的每一个指战员。
由于运输条件所限,生活物资匮乏,指战员吃饭是个大问题当时部队流行着一个“顺口溜”:海带皮,压缩菜,馍似牛粪水不开
困难一个又一个的摆在铁道兵指战员的面前,但这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英雄铁军,没有被困难吓倒,以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在雪域高原上战严寒、斗风沙、克难关,为青藏铁路的建设无私奉献着青春和热血。
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关角隧道的建设在修建青藏铁路的难忘岁月里,成为铁道兵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关角,藏语意为“蹬天的梯”关角山,平均海拔3800余米,横亘在湟水河谷和柴达木盆地之间。
这里,气候严寒,氧气稀薄,四季飘雪,长冬无夏关角隧道,全长4010米,出口海拔3670米,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成为青藏线上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当时世界上修建的海拔最高的高原隧道正当铁道兵指战员争时间,抢进度,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的时候,一场巨大的危险已悄悄向他们袭来。
1975年4月5日,随着一声沉闷的轰响,关角隧道发生大塌方
在营救现场,洞外干部战士争分夺秒,轮番上阵,想方设法排险救援洞内也积极展开自救,关键时刻,党员发挥了模范作用 在洞内洞外全体铁道兵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关角隧道大塌方经过14个多小时的紧张营救,终于打开了生命通道,127名遇险干部战士全部脱险,无一人伤亡。
127名干部战士获救了,但恶劣的高原施工环境,严重的地质灾害,让危险随时伴随着战士们从1974年关角隧道再次开工到贯通的四年时间里,铁10师共有26名战士长眠在这里,仅肖根胜所在的三连就有4名战士牺牲在隧道里。
茫茫雪原,巍巍关角,见证着艰苦卓绝的铁道兵们用热血铸就的铁血军魂,也见证着长眠于此的英灵默默守护着“天路”的铺就1978年,当第一列列车呼啸着驶过关角隧道时,那一声长鸣,终于可以告慰这些年轻的英灵了…回到地方工作多年的肖根胜,依然对火热的军营生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要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去记录那些可敬可爱的战友,要让铁道兵精神去激励更多的人。
2012年肖根胜开始动笔撰写长篇纪实文学《青海长云》
为写好《青海长云》,肖根胜查阅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多次邀请郏县籍的战友一起追忆部队往事,挖掘搜集素材与战友们交流的情感共鸣,成为他创作的动力每每回想起牺牲的战友,写到动情之处,肖根胜都难抑心绪,几度落泪,执笔难书。
历时一年多,肖根胜完成了近4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青海长云》创作该书一经发表,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被专家学者誉为是一部铁道兵战士的生命史;是铁道兵精神的奋斗史;是青藏铁路建设的一曲英雄之歌2013年,《青海长云》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肖根胜常说,铁道兵精神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担任县人大主任时,他和同志们一起,为郏县建起了省级先进工业园区,并让禹亳铁路西延24公里进入郏县,改写了全县没有铁路的历史他积极参与“三洋铁路”入郏工作,使郏县融入全国交通网络,提高了郏县铁路运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凸显。
如今,肖根胜依然笔耕不辍,积极整理撰写有关铁道文化材料,受邀参加红色文化传承报告会,他要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让铁道兵精神发扬光大 铁血军魂,精神永恒铁道兵虽然已消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但铁道兵在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创立的功勋永不磨灭,形成的伟大精神会永远流传。
最后,我们在一曲《英雄赞歌》中,向英雄的铁道兵部队致敬!向光荣的铁道兵致敬!(记者:韩冬 孙斐 周义湧)END编 辑:姚硕审 核:朱飞 关跃进监制:李阳 黄磊(*声明:除本地新闻、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
,推送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转载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往期回顾:抗战老兵钟飞:铁心跟党走非常重要!河南启用新证!破译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