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走出来真好作文600字(走出来真好作文600字议论文)
细想,温州作文貌似行走,实为寻找。
连续多年在温州报纸上点评中考作文,现在把这些点评及题目汇总一起(2007年至2014年),方便大家更加清晰了解温州中考作文的走向 ——吴积兴2007年温州中考作文 | 《惜》 作文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惜”的释义如下:。
(1)爱惜:珍~/~寸阴/~墨如今(2)可惜;惋惜:痛~(3)吝惜;舍不得:~别/~力/不~工本[惜别]舍不得分别[惜阴]爱惜光阴[惜老怜贫]爱护老人,同情穷人也说怜贫惜老.[惜墨如金] 指绘画、做文章等不轻易落笔,力求精炼。
[惜福]指享受不肯过分参考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惜”为题,写一篇文章吴老师 点评今年中考作文命题的形式比较新颖,以“惜”为话题,采用《现代汉语词典》词条(词语解释)的形式作为导语,而导语成为理解话题的关键,通过导语中的词条,演绎着“惜”的内涵,从而指引着学生写作的思路。
“惜别”中的“惜”是“舍不得”,“惜阴”中的“惜”是“珍惜”,“惜老”中的“惜”是爱惜如果学生把惜简单理解为珍惜,如果没有独到的想法就会较普通,因为“珍惜”这个话题较为普遍而“惜”的其他几个含义,平时学生涉及较少,如果能有自己的看法,定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作品来。
从内容上看,今年的中考题目仍然延续着近几年来“贴近学生”的思路,如果说2005年的“十六岁,我多了一分_____ ”是关注学生个人的自我成长,2006年的“把心儿打开”是关注学生成长中与外界的沟通,那么
2007年的“惜”仍然是从学生成长的延续,关注的对成长的思考,学会珍惜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蕴含着命卷人对学生成长的一种期待和指引(2007年6月12日于《温州晚报》)2008年温州中考作文 | 《下雨天真好。
》 作文题目 春雨蒙蒙,万物苏醒,大地写满诗意;夏雨初歇,池蛙欢唱,纸船处处飘荡;秋雨点点,敲打残荷,声声落进心里;冬雨无声,苍白大地,渴望张开眼睛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多少故事在雨天生动演绎,多少欢乐在嬉戏中尽情绽放,多少温情在伞下默默传递,多少憧憬在静寂中悄然孕育…… 。
雨天,适合回忆与联想,可以漫溯过去,也可以遥想未来雨天,仿佛有很多蓝色的精灵,赋予这个世界以新的生命 请以“下雨天,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吴老师 点评 《下雨天,真好》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细腻的题目。
在刚好下雨的今天我相信会有很多考生能写出优美的文章 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这本是一种传统的命题方式,但是,这几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命题者对命题作文进行了不断的内容开掘和形式创新,使命题作文逐步摆脱了形式刻板、主题单一、身体困难的弊病,重新焕发了光彩。
从2007年开始,命题作文悄然升温,占据了很大比例07年的《惜》到今年的《下雨天真好》正是沿着这条思路,留下探索的脚印 《下雨天真好》,题目表述清晰明了,充分体现了“无审题障碍”的思路,但是“无障碍”并非等同于“无限制”,本题的限制点有两个:一是“雨”,二是“真好”。
“下雨天”从某种程度限制了事件的环境,“真好”限制了文章情感的基调对于雨这类素材,学生也很熟悉,很易操作,正因为熟悉,如果不能较为深入、细腻的发现,文章将容易流于表面但是本题的难得是如何借助“雨”来表达“真好”这个情感体验,什么才叫真好?如何演绎出真好?学生对雨的认识是行文的基础,而对真好的演绎将决定文章的档次高低。
从“真好”二字也可以看出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力在强调学生“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涵养”命题者目的是引导学生“雨”的感悟,从而达到“学会有创意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可以感觉出来,这个题目更适合那些文笔细腻,善于融情于景的学生,好的作文肯定是优美而有诗意。
可能会有很多很“秀气”的文章,可能难产生很“大气”的文章(2008年6月12日于《温州晚报》)2009年温州中考作文 | 《从那一刻开始》 作文题目请以“从那一刻开始”为题写一篇文章吴老师 点评考验对生活思考
今年作文题目《从那一刻开始》,命题作文,题目一目了然,连导语也省了,没什么审题障碍,贴近学生,关注成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可以写人生感悟,也可以写生活思考,基本上能把自己学到的、练过的用上,考生有较大发挥的余地。
以“从那一刻开始”为题,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取材空间,但想写好也没那么容易,这个题目其实是一个情境,“那一刻”是对情境的限制,这个限定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个性生活体验,以“那一刻”为引子,引发思考感悟。
所以,“那一刻”这个情境需要“特写”,若没有详细刻画“那一刻”,文章的情感或思考便会落空,或是出现比较明显的败笔,如果以此评判学生是否套题,我想很多洋洋得意的学生会纷纷下马的2008年嘉兴作文“第二次____”
,便以“第二次”这个限定来避免学生套题 如果说,“那一刻”决定文章是否偏离,那么“开始”将决定文章的高低“开始”一词别有意味在“那一刻”引发下,可以对以前深入理解而延伸,也可以彻底否定而获重生;可“小我
”,也可“大我”;可肤浅,可深刻;可感慨,可思索……不一而足所以,“开始”什么,考验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力题目是好题目,写也容易,套题好像也很容易,其实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2009年6月14日于《温州晚报》)
2010温州中考作文 | 《做一个“行者”》 作文题目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 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吴老师 点评作文题目《做一个行者》,可谓是本次试卷的形象代言人,汇集了本次试卷的很多特点 题目确实不错而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因为题目《做一个行者》确实比较陌生。
题目中“行者”类似一个专有名词,为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也为了更好引导学生写作思路,命题者用了两段的导语,解释“行”的意思导语中,“行”被界定为相对“知”而言的“行动”如果说导语是命题者对学生写作思路的引导,却无意间会被学生视为对题目的限定,学生甚至可能把这个限定作为是否套题的依据,虽然有。
“行动吧,感悟,收获”,学生仍会紧扣“行动的人”,而不大敢冒险一试 想写好这个题目,仅了解“行”的内涵还不够,从“行”到“行者”,是一个变化前面还有一个“做”字,更要花些心思“行动”是个抽象的词语,如果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
“抽象”的行动上,更多的学生会写成议论性的文章而一旦无奈选择议论性的文章,必定很难写好学生应该先把“行动”具化为一种行为,再明确行动的目的比如《精卫填海》中填海就是精卫的行动,行动明确了,目的也有了,就容易写出自己的独特文章。
(2010年6月14日于《温州晚报》)2011年温州中考作文 | 《______童心》 作文题目
我们曾关切蚂蚁王国的命运,猜想浩瀚宇宙的奥秘,还有堆沙、玩水、痴想……纯粹而真实少年的心里住着童心,不经意间,你会发现枝头的花儿在匿笑,墙角的蟋蟀在欢唱…… 大人的心里藏着童心,不信你看,爷爷与你的忘年之交,严谨的老师天真的一笑……。
让我们用眼睛去“听”,用耳朵去“看”,童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以“ —— 童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可以填入“拥有”“发现”“久违了”“美丽的”“爸爸的”“啊!”等;吴老师 点评
与去年《做一个行者》的命题作文不同,今年中考作文采用半命题形式,以“____童心”为题“三幅漫画、一段导语加上几个提示词语对考题充分阐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利于作答”温二中语文老师吴积兴认为,以童心为题引导学生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关注美好事物,体现了教育唤醒、引导的作用。
他还认为今年的作文题体现了公平性,“即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婉约、豪放等不同文风都适合写作,都能出佳作,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话说”——(2011年6月13日于《温州都市报》)2012年温州中考作文 | 《向前走》
作文题目 走过岁月的四季,我们一路向前走;穿过历史的尘烟,我们的民族向前走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向前走向前走,需要满怀的激情;向前走,需要理性的思索 向前走是成长,是希望,是信念,是责任,是挑战,是突破……。
请以“向前走”为题写一篇文章吴老师 点评 接受《温州商报》《温州晚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发表以下观点:“今年的作文命题应该说是成功的,兼顾了中考学业水平检测和选拔功能”温二中、省教坛新秀吴积兴老师认为今年的题目延续了去年的可写性,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在审题上不会存在障碍,偏题离题的可能性不大。
但在大家都觉得容易的作文题中,考生如何“出彩”呢?他说,这正凸显了此次命题的语文性,考量学生的语言素养、选材角度和主题立意这不是个别考生靠“套题”能出彩的考生要紧贴材料,在演绎“向前走”时要“走”得有层次,既要有实的,用脚走;也要有虚的,用心走,升华主题。
吴老师认为,当所有人都有话说时,就看谁说得更好了谁出新谁受益,谁有实力谁就冒出 此外他还认为,今年中考作文命题成功之处在于对考生写作思维的启发和对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以往许多命题作文会不由自主地让考生去回忆追溯往事,今年的作文则很阳光很励志,充满希望。
(2011年6月13日于《温州商报》《温州晚报》)2013年温州中考作文 | 《原来我没懂》 作文题目 读下面几行诗,按要求写作(60分)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吴老师 点评。
这个题目让考生不会觉得陌生 “这个作文涉及的主题学生应该不会觉得陌生,考生在复习中肯定写过类似主题的作文” 温州二中高级语文教师、省教坛新秀吴积兴认为,但是这个题目最显著的特点是用一种限制性的标题,。
“原来”——“没”——,需要考生清晰地梳理出写作思路:“什么事我懂了什么”到“原来我没有懂什么”,提供了一个多维思考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空间,这样一来,考生套题难度增大,“过去学生经常会准备一些题目,积累一些作文素材,有的还会背诵一些范文,遇到适合的题目就可以往上套。
但是这个题目即使考生想套题也要重新构思” “要想获得高分,就要看考生在行文中到底‘懂了什么’,这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文章高低在这里凸显” 吴积兴认为,这几年,温州中考作文题都在引导学生一种争相思维的思考,去年的《向前走》就是让学生从人生角度,不断向前,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今年的作文题从“懂了什么”到“没有懂什么”,蕴含了“过去”与“现在”的对照,包含了着眼“现在”、反观“过去”的思考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引导考生反刍、回味、深思身边的世界,凸显该命题的一种文学味,提醒考生要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生的再思考和再认识。
不能让人生过得太粗糙,要让生活慢下来,精致起来,静观静想周边的世界和自己,倡导一种自省的人生态度(2013年6月16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2014年温州中考作文 | 《走,到另一个地方去》 作文题目
大海之于高山,是另一个地方;乡村之于城市,是另一个地方;社区之于校园,是另一个地方……远方对于眼前,未来对于当下,书中世界对于现实生活……也都是另一个地方凝视自己的生活,遥望另一个地方,我们思潮涌动,我们好奇神往……。
那么――走,到另一个地方去这是生活的变奏,是内心的召唤,是精神的指引请以“走,到另一个地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60分)吴老师 点评 这个题目,许多人感觉似曾相似,从2010年的《做一个行者》,到2012年的《向前走》,再到今年的《走,到另一个地方去》好像都是与“行走”有关其实,今年题目中的“走
”字,与往年不同,并非核心,甚至去掉“走”字,把题目改成“到另一个地方去”,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走”,在这里更多是一种心态,是呼唤,有种迫切感“走”字,还涉及对象,让学生的写作对象更广泛:可以是别人叫我走,或者我叫别人走,或者我叫自己走等等。
“走”虽然不是核心,但是文章还是要由“走”来贯穿,所以在文中应该把“走”适当做足:文中尽量有与“走”相对应的载体,比如“乘竹筏游桂林”,“骑马走草原”,这里的“乘竹筏”、“骑马”便是不错的载体如果能给“走”增添一个伴侣,也别有滋味,比如带着一只小狗一起行走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在背包上桂上心爱的小熊,或者提一盏灯夜行等等,文章也会因此多一种味道。
这个题目的核心是“另一个地方”,体现今年的命题思想: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去年的《原来我没懂》,从“懂了什么”到“没懂什么”,有点逆向思维今年的《走,到另一个地方去》,着眼于从“这里”到
“那里”,可以是空间的移动,也可以是时间的转换,更可以是精神的探索若以空间为例,考生行文之前应该心中应该明确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很远的,比如西藏或者威尼斯,也可以是很近近,比如江心屿或者楠溪江或者是无名的,比如学校操场,家边上的小树林,无意发现的小水潭。
而想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写出“另一个地方”的意义,另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另一个地方,由此地去彼处,是为了忘却,还是为了寻梦;是为了重温,还是为了发现这个部分需要重点表现,因为这个是文章的主体,而且与文章主旨有关,也是最考验学生思维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地方。
(2014年6月《温州晚报》《温州商报》)2015年温州中考作文 | 《月亮离我有多远?》 作文题目 根据要求作文 月悬高空,朗照千年照关山万里,照庭院篱墙;照书中古人,照眼前你我 请以“
月亮离我有多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写出诗歌不少于16行);3.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4.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提示】(1)围绕题目,你可以叙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情。
(2)你可以依照题目有自己的发挥,也可以借助下面图片打开思路。
吴老师 点评这是今年的中考题目,学生看了之后,会不会先楞一下呢?会不会抱怨“我又不是阿姆斯特朗,我怎么知道月亮有多远?”,会不会心里嘀咕着“都是月亮惹的祸”、或者抱怨自己“地理没学好”,不得而知不过发一会呆之后,他们一定会想起很多可以写的东西。
毕竟月亮,历来古人吟诵无数,而且几乎每日可见想要套题,是有难度的,毕竟有特定的写作对象“月亮”,想改用自己的文章还是可以的,毕竟相类似的思路是有写过的这个题目有点意思首先要赞一下题目的导语,前面一行文雅词语,没有废话,真正在提醒学生,指引学生。
后部分的图片提示,显得特别别致,熟不知,位置的变化,起到真正的提示而三幅图片,其实暗含着对“远”的理解第一幅洗月亮月亮离我有多远?从心灵的角度看,月亮离我们很近,因为有颗不一样的心,都可以在盆里洗月亮了,所以,月亮离我不远。
其实很多人玩过月亮,“掬水月在手”,猴子也玩过,“猴子捞月”第二幅登月月亮离我有多远?从科学的角度看,可以去探索去测试那么问题是命题者为何不选择人类登月的照片,而是这样绘画风格,甚至有梦幻风格的图片?应该是出于对文章的题目是“离我”有多远的呼应,文章讲的是我,而非整个人类。
我对月亮离我有多远的一种探索第三幅月亮等我们(为啥是月亮等我们,不是我?呵呵,可以忽略)月亮离我有多远?从诗意生活的角度月亮就在我身边,还有我更愿意从拟人化的角度理解,这里的月亮的内涵,可以更丰富因此,在我看来,写好这篇文章的几个核心点都已经出来
第一个怎么处理月亮这里涉及了写法既然是月亮离我有多远,所以要实写月亮,还是虚写月亮,这个是问题如果一开始,把月亮替换为梦想啊希望啊之类的,根本没有涉及月亮,或者把月亮完全虚掉,这会不妥,但是如果是基于月亮引申而出,或者寄托在月亮上面,这样是好的。
以我平时对学生的要求,我是反对一下子把月亮虚化的,我主张由实入虚第二个是如何理解远这里涉及了主题“月亮离我有多远”,地理书说“月亮离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这是个常识,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写作文了。
写作文的时候,这个远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心理上的感受,心灵的距离换句话说,到底有多远,就看你心里怎么想回忆了一下,我教过的有关于月亮的文章,一个“月亮不见了”“第二个月亮”等等有几个思路挺好,小时候在童话故事民间传说中,月亮神秘而可爱,月亮离我很近,后来学了知识之后,在书本里月亮是月球,坑洼的表层,冰冷没有生机,心里对月亮没有了好感,于是感觉遥远。
后来觉得人活着需要童话需要美好,于是再看月亮,心里知道它是个星球,但是心里仍然美好当然优秀的思路与写法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只是感觉,让我感觉到月亮的远与近,是有原因的,也是关系到主题的表现比如刚才的事例,童话故事让我亲近,科学知识让我感觉到遥远,最后心灵的感受让我又有重新的认识。
如果一句话点评今年的中考题目,我还是给赞的。 ——《语文有点意思》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 | 《 …… 》 你猜,会是啥呢?
劳动:吴积兴语文有点意思 教育有点意思信箱:youyisi2015@126.com【微信号:dodegood】— END—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添加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