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跨时代歌词(跨时代歌词被和谐)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3-28

一方印玺天下阔——歌曲《中国印》的创作审美评述

原创跨时代歌词(跨时代歌词被和谐)

 

一方印玺天下阔—— 歌曲《中国印》的创作审美评述吴可畏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在其“元叙事”理论中提出“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某些与社会当前形势相关联的占主导地位的大叙事”观点,这一论述置于中国当下的文艺创作,无疑是“中国梦”主题的方兴未艾。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课题,大量文艺作品以多视角、繁题材、复合叙事的方式倾注进创作者个人的大情小爱,展现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热忱,其中主旋律歌曲这一文艺体裁以其短小精悍、雅俗共赏、易懂易传唱而居于显要。

然而,基于“中国梦”主题元叙事的宏大特质,通过几分钟的演唱表达便可凝意炼旨谈何容易?更何况,占据歌坛绝对比重的流行歌曲范畴内,小清新、泛爱情的个人体验表达式作品的强势存在,一首具有宣讲使命的主旋律歌曲要想脱颖而出,摆脱纯意识形态的属性范畴,那么其审美视域的格局与气度,便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第三批“中国梦”入选歌曲之一的《中国印》(君瑶、付林词,付林、皓天曲),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大浪淘沙式的甄别与鉴选,以独特的文化审美品位,呼应起习总书记在新时期文艺座谈会上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的中国梦核心命题之一的论断。

正如主创者谈及此曲的创作出发点时所说:“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指出,来曲阜就是表明一种态度,传递一种信息,就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于是,一方凝聚起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精髓的“印玺”,成为创作者高屋建瓴式审美切入的滥觞指代。

审美之一: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诗品·含蓄》有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说的是诗歌创作无需说教赘述,只要把意象呈现出来,便可道明作者具象背后的表现意图《中国印》选择集中国文字、篆刻、传统审美于一身的“印玺”这一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立美切入点,可谓是“独照之匠”,不仅因为方寸大小的印玺历经了从战国古玺、秦印、汉印、朱文印到今体字中国印、兄弟民族文字中国印的渊源流变,聚合了从缪篆印、杂形玺、图案印到收集印、斋馆印的诸多图文形态,更是由于中国印承载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浓缩起中华文明绚烂夺目的历史演进,维系着古往今来文艺书写的桥梁纽带。

......可以说,“印”字一出,其下的行文尚“不着一字”,便让作品着力泼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尽得风流”,审美意象把握精到凭借对这一审美意象的精心设置,歌曲的主创者成功地实现了借古喻今的审美表达意图,溢显出美学方面形而上的哲理思考:通过一方印的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在每一句歌词、每一段旋律中,都凝结了浓浓爱国心、拳拳民族魂和深深人民情。

倾诉出中华儿女对祖国江山如画、人民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表达出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怀豪情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决心;传递出中华儿女在复兴之路上,履行向世界作出的大国承诺的坚定信心”(主创者如是说)审美之二: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

显而易见,《中国印》的歌词风格带有浓郁的“中国风”烙印,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嗅到方文山式的发幽思古之味道,可以感受到素颜韵脚式亦诗亦词的古典浪漫气息,可以品沽到“塞北萧萧马,岭南燕燕花”的诗情画意......

简言之,时下此类流派歌词的常见笔触在这里都有迹可循然而常规之外,《中国印》的大格局气度,又不同于重在个人感受抒发的小清新风格的中国风歌曲,其对于“诗词歌赋、大江南北、笔墨丹青、戏曲梨园、古今沧桑”等众多传统文化元素的兼容并蓄,锻造出一方沉甸甸的“文化之印”。

如果说方文山式的中国风歌词是“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方文山《歌词里的文字游戏》)的话,那么《中国印》的歌词,则通过赋予传统文化事物以生命活力,移觉常规试听感受,架通古今艺术桥梁的创作特质,丰富起中国风歌词的另一种美学表达可能性,其大量“通感”修辞手法运用制造出的“移觉”效应,突破了常规语言的束缚,大大增强了歌词的艺术表现效果,读后令人印象深刻。

具体释之:“一壶唐诗宋词/饮尽英雄浪漫/谁家玉笛春风塞北又绿江南/一纸水墨丹青/流连姑苏客船”,开篇几句给出的“唐诗宋词”、“塞北江南”、“水墨丹青”、“姑苏客船”多重意象载体,均以通感移觉的方式鲜活起来:本属于视觉、听觉范畴内的词赋,在这里移觉到味觉范畴,“饮”出了英雄浪漫之味;乐器“玉笛”原属听觉范畴,在此化作“春风”移觉到触觉范畴,温暖了塞北吹、绿了江南;同样属于视觉范畴内的“水墨丹青”,通过心理感受层面的拟人化移觉,以“流连”的情感化注入,引出了“姑苏客船”意象,并在此后瞬间实现古今时空转换,如魔幻现实手法般类比,引申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南湖红船——“烟雨缠绵悠悠蓬船红灯照平安”;同样的方式,其后对仗段落的前几句“一曲梨园余音

/舞袖时光惊艳/歌舞升平芳华一叹醉了牡丹/一城秦砖汉瓦/染尽岁月铅华”,依然采取通感的修辞格进行移觉,生发浪漫笔触,并借古喻今式,落脚在“千古风流数今朝处处天上人间”的颂扬表述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如嵇康《琴赋》中所描绘的“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那样精彩辞藻叠置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传统文化的客体赋咏,蔓延到当下歌颂化的政治隐喻,思绪的巨大跳跃间,笔法却不留一丝痕迹,值得玩味与称道!。

审美之三:和而不同,止于至善学者陶永生在《文化情结的审美视野》一书中,给出了有关“厘定‘中国形象’之文化他者身份”的命题,其谈到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形象”实际是文化哲学视野下文化多元综合的概念,“作为一个跨文化文学研究的范畴

......‘中国形象’...... 应该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它在本土文化语境中生成和衍生,有着自身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同时,‘中国形象’更属于一个开放的异域文化参照下文化间对话和迁移中生成的形象”无独有偶,大学者费孝通也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论断,这些论点都以“跨文化”的审美视野,对当代文艺创作提出了“视域融合”的美学要求。

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中国印》“跨文化”特质的整体音乐品格,令笔者熟悉中又倍感意外与惊喜:一方面,歌曲中时而“昵昵儿女语”时而“划然变轩昂”的五声化旋律叙事,音乐伴奏中出现的竹笛、箫、古筝、民族大鼓所交织出的民族古典韵味,同时辅以流行电子音色所散发出的时尚气息,

无一不是我们对于当下风靡华语乐坛的同类中国风歌曲,所耳熟能详而又津津乐道的各类技术表达;但另一方面,歌曲的引子部分以及尾声呼应部分,采用西方宗教合唱理念给出的静穆式背景和音,却令笔者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以笔者有限的视野范围来看,自古典韵味的流行中国风歌曲这一门类诞生以来,几乎清一色是在电子、电声的背景衬托下,追求音乐编曲上古色古香之能事,融入西方宗教音乐元素,在此之前看来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犹如天方夜谭。

《中国印》一曲却据此开创了风格性先河,在编曲思路上将中国民谣式的诉说,与西方宗教唱诗班和声进行巧妙混搭,将两种差别甚大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技术上的巧妙处理,进行跨文化组合再造,最终呈现的音乐效果不但毫无违和之感,反倒营造出了一种格调独具的中西合璧式的音乐美感,仿佛是在西洋油画为底色的基础上,缓缓展开的一幅中华文明的水墨画卷,充分体现出西方文化渗透与本土文化传承,交互作用下的当代中国文化群体生态,赋予“中国形象”以多元化的关照意义。

兼谈:传统文化歌者的时代担当近年来,伴随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我们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红利所带来的殷实物质成果,但与此相生的另一面,便是公共道德沉沦、精神陷于虚无、犬儒主义甚嚣尘上等一系列日益突出的社会伦理问题,反映到艺术创作领域,便是唯金钱至上的“行活模式”(艺术创作的买卖模式)泛滥成灾。

曾有文章一语中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则似乎已经或正在渴望变成金融衍生品,无论是新潮、革命、批判还是艳俗,如今都变成了生意放眼望去,它们之中究竟有多少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文脉息息相通,又有多少能够与我们生存在其中的这个‘真实的世界’有切肤之痛的关联?中国未来的‘公共艺术’如果仍旧把价值追求建立在这两者之上,将很难提出对艺术和社会真正有意义、有突破性的议题。

”(周博《公共艺术价值何在》)笔者以为,这决非危言耸听!堪称异类现象的是,在艺术创作商业大潮浓烟滚滚的雾瘴之中,流行歌手皓天却逆势而动,自2010年起,他以消弭商业功利于无形的流行歌声,表达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用《孔子说》的“天下大同”、《老子说》的“天人合一”、《释迦穆尼说》的“淡泊明志”,默默宣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与可贵。

直到这首《中国印》的推出,皓天在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的道路上所趟出的足迹愈发清晰可辨,从偶然发端到文化自觉的脉络,演变亦更具形而上的思考意味,在流行与主旋律之间进行完美跨界的“传统文化歌者”身份也得以荣耀彰显。

正如词曲大家付林所评价的那样:“皓天的《孔子说》一出来,我感觉他开始走向成熟,用歌曲释放人类的良知,表达歌曲的内容更加人文化”笔者揣度,也许正是由于当年精神层面引发的共鸣碰撞,才最终促成了付林、皓天师徒,在今天对于歌曲《中国印》创作亲力亲为下的高品质发声。

学者王杰在《现代审美问题——人类学的反思》一书中写道:“中国美学研究的根基,在中国各区域、各民族审美实践以及相应的审美文化的载体,审美人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深入调查现实当中真实存在的审美文化现象,通过细致描绘审美文化的传承形态,提升出立足于中国区域民族审美文化的理性认识,进而激扬符合审美规律的文化习俗,抑制反美学社会因素的滋生蔓延,提升民族文化品位,从而实现审美人类学术价值与社会效应的和谐统一。

”据此来看,无疑,皓天携其新作《中国印》正走在通向理想彼岸的漫漫途中!作者简介

吴可畏,笔名吴所畏青年作曲家、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山东乐坛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创作有交响序曲《东夷断章衍》、《庆典序曲》、京胡与乐队《夜深沉》、第二交响组曲《盛世齐鲁》、无伴奏合唱组曲《齐鲁风情》、钢琴套曲《印象集》、第一弦乐四重奏《西南版画印象》、“俏妹”歌曲系列等大量风格体裁各异的作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