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论坛怎么样?智悲研讨论坛!
中国网 王金梅 【摘要】10月24-25日,“同愿同行 交流互鉴”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召开,论坛有8个分论坛、3个电视论坛、3个新媒体论
中国网 王金梅 【摘要】10月24-25日,“同愿同行 交流互鉴”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召开,论坛有8个分论坛、3个电视论坛、3个新媒体论坛25日上午,在无锡灵山梵宫举行的八大分论坛之一佛教和平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做了论坛主旨发言。
觉醒在发言中,从佛教教理教义角度阐释了佛教的和平理念,认为当今倡导并践行佛教的和平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并倡导:立足平等谋求和平,依托智慧创造和平,力行慈悲呵护和平,着眼全球维护和平,合作发展推动和平。
以下为觉醒发言内容摘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在佛教和平论坛上发言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浴血奋战、誓死御敌,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胜利得来不易,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佛教是热爱和平的宗教正如已故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首都佛教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祈祷和平法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万物一体。
佛教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为襟怀,以修行六度、息灭贪嗔痴、破除我执为途径,以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为目的佛教希望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帮助,反对任何贪婪、歧视和仇杀佛教这种超越民族和国界的以世界为本位的平等慈悲精神,既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我们争取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世界和平的法宝”。
佛教的和平理念一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以实际行动来具体践行佛教的和平理念,才是我们今天必然的选择
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之一佛教和平论坛现场佛教和平理念:和平而不战争 和合而不分裂 合作而不对抗佛教自诞生之日起,其慈悲的精神一直带给人类的,就是和平而不是战争,是和合而不是分裂,是合作而不是对抗人类需要的是和平、和合与合作,而不是战争、分裂与对抗,这使佛教成为了国际性的宗教,成为了连接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纽带,也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追求和合,强调合作,佛教与中华文化的结合使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得到升华,又极大地丰富了佛教的内涵综观佛教的和平理念,可总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缘起故,世界共命运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各种条件聚合而成的,其本身没有独立的自性。
当构成事物的条件产生或成熟时,事物就会应运而生;当这些条件改变或消失时,事物的性质就会随之产生变化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缘起论基于缘起的理念,佛教要求人们息灭贪欲、嗔恚、愚痴等不健康的心理,倡导宁静淡泊而行于中道;在日常行事中,佛教力主开发人类潜在的无上智慧,彻底清除人类思想中丑陋、污秽的成分,以纯洁、美妙、清净的智慧去观照世间的一切,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以慈悲之心与乐拔苦,以行“八正道”严于律己。
只有个人的心平气和,才有家庭的平静和睦;只有国家的和谐安宁,才有世界和平的希望;只有人人明了缘起、践行慈悲,世界才有永久的和平(二)无我故,世间无纷争两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舍弃了王者的尊贵和权位,勘破人间各种烦恼而出家。
从解脱自我的束缚中,自觉觉他,自悯悯人,将自己的痛苦与众生的痛苦连在一起,终于在深彻的慧照中,正觉缘起法性而成佛《增一阿含经》中释迦牟尼佛曾号召大家:“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这“为身忘世间”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忘却我所有的世间,勘破自我,不从自我的立场看世间,从而真正地理解世间,促进世间的和乐善生。
佛法认为众生的自我妄执,是世界的祸乱之源,是人生的痛苦之本,倘若不能击破我们内心对自我的执著,人生将终究不得安乐,世界将永远不得和平(三)平等故,彼此可相容根据佛教的缘起法则,人与人、有情与有情、有情与无情,彼此息息相关。
身处生死流转过程中的众生,因为各自的业力、习性、环境、背景等因素的差异,而表现为现象界的千差万別,但是千差万别的现象并不能掩盖众生生命本质上的同一,也就是众生在理性上的平等这种同一的生命本质,就是一切有情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也就是缘起性空的法性。
因此佛教主张“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强调有情应和乐共存、相互容忍,以期佛佛道同、心心相印、事事无碍、法界圆融(四)慈悲故,世界更圆融慈善之举能给人以快乐,悲悯之心能解除他人的痛苦以悲悯之心,行慈善之举,是佛教的优良传统,是不教而化的社会实践。
佛经中常讲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里的“无缘”,就是要无条件地实践慈善事业,“同体”就是要以“人溺己溺”的精神解除他人的苦难在佛法看来,生命原本就是共同体,是一而不是二,是同而不是异伤害他人,破坏和谐,就是伤害自己。
我们没有理由剥夺他人的生命,没有理由不让其他人或动物生活在地球上佛教戒律主张不杀生,其目的在于弘扬慈悲,但是理论依据却在于把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要求每个人学会自律和反省,学会敬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五)净心故,人间即净土。
佛教重视通过心灵的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约束和改善自己的行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进而将人类世界建设成为清净和美的人间净土,这就是《维摩诘经》所倡导的“心净则国土净”的思路禅宗将其发挥为“净土在世间,莫向西方求”的论断。
《华严经》上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众生与佛本性一体,只要一念清净,当下就能感受到净土世界的净秽与否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心里清净,世界就会随着我们的改变而变得清净因此,佛教要求人们从心开始,标本兼治,努力克服无始以来的无明与贪欲,树立正信、正念,精进正行,在净化心灵的同时,促进“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
(六)感恩故,善法得相继大乘佛法教导人们应学菩萨道、应报四重恩这四重恩中就广摄父母、师长、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知恩报恩”乃是佛弟子不容推诿的社会责任菩萨道中六度、四摄的具体修为,是在深入众生、利乐众生中净化自己,在祥和社会中展现自身的价值。
佛教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恒顺众生、利乐有情,以及五戒、十善等教义,既与现代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相融通,又与人们了生脱死的终极关怀相吻合,因此,我们要以佛法教义协助世间法律,以最彻底的感恩报恩之心来面对每一个人,潜移默化地净化社会大众的心灵,从而共同创造社会祥和、世界和美、人民幸福的新生活。
佛教和平理念的当代实践:付诸于生活 行之于日常佛法贵在实践,佛法的实践在于将深奥的佛理化为生活的指南当我们了解并领悟了佛教的和平理念之后,我们需要将其付诸于生活实际,行之于寻常日用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民族、宗教、社会矛盾叠加,各类纷争此起彼伏之际,大力倡导并践行佛教的和平理念,显得尤为迫切,意义也更为深远。
觉醒(中)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倡导:立足平等谋和平 依托智慧创和平 力行慈悲护和平 着眼全球护和平 合作发展促和平(一)立足平等谋求和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众生平等”的主张,乃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其超越阶级偏见、重视道德提升、强调四姓平等的精神,为佛教赢得了广泛的民众基础。
在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种族以及各个文化价值体系之间,不能达成彼此平等的人类社会共识,便很难获致世界的和平只有胸怀慈悲心,以平等观念对待世界上的一切,才能够彻底摒弃自私和执著,平等共荣;只有秉持人我互易、设身处地的平等方式,才能够共存共容、同体共生,从而在人我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不同的宗教之间,再现和平和谐的希望。
(二)依托智慧创造和平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能够思想的特殊的生命存在人类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以及欲望的方法,既可以带来和谐与平静,同样也可能因思想的偏激或极端,导致行为的激进或暴力冲突因此,智慧的和谐,实质上也是心灵和谐的重要层面。
佛教的和谐思想充满着智慧的特性,以智悲圆满、信行一体为基础,通过现实内心的转变,实现缘起性空的“和谐”与“和合”本质,佛教以智慧为依托的和平精神,才会因此而显扬出真正的社会价值 (三)力行慈悲呵护和平人类进入廿一世纪,科技文明呈现出高度发达的态势,但是人类社会却因此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与物质文明、科技进步相比,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佛教倡导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能够为此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方法,启迪人们以“四摄法”来施行慈悲、实践慈悲,并用慈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众生,用慈悲的语言、慈悲的面容、慈悲的音声化导有情,从而让慈悲精神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注入社会和国家的肌体之中,扎扎实实地构筑起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
(四)着眼全球维护和平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恶性攫取日益严重,生态平衡受到极大破坏,成千上万的动植物惨遭灭顶之灾工业社会的日益繁荣给人类带来的污染更是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由关注人类自身逐步过渡到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
佛教的缘起理论及戒杀实践对当今的生态及环境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佛教徒可以通过大力弘扬佛教中一切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思想,诸如:从缘起缘生的角度提醒人们,在开发环境、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充分考虑到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慈悲济世、戒杀护生的角度,宣扬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从少欲知足的角度,劝导人们爱惜生灵、保护环境。
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示范,带动全社会共建健康有序的文明世界,从而以全球为着眼点构筑起社会和睦、生态和谐、世界和平的大厦(五)合作发展推动和平根据佛教的缘起法则,宇宙间的一切万有,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还是属于生命界的,都无一例外地由种种关系结合而成,离开了各个结合的关系,事物或现象将无法生成。
所以佛教在解释世间万法的产生原因时,提出了“诸法因缘生”的概念,“诸法因缘生”的概念告诉我们:凡是从因缘生起的万事万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都是互为条件的相互依存体,通俗地讲就是“谁也离不开谁”,无论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必须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够共同进步,也只有在相互尊重、彼此支持的前提下,才能确保世界的和平发展。
就当今中国佛教而言,积极支持并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是佛教界为世界和平事业贡献力量的最佳契入点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设想,到现在已经得到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影响正日益突显。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贸易之路,也是宗教文化交流的信仰之路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之路文化走出去,宗教可先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素有“佛教之路”的美誉如今,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相呼应,佛教同样可以在这一宏伟战略实施中发挥出自身的文化推动作用,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各民族友好交往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的恒久和平 需要践行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合和精神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其现实价值在于对世界的意义、作用和影响佛教哲学体系中的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等核心性的哲学范畴应当得到重点阐扬,并以此作为推动人们在心灵深处树立“正见”,关切社会,构筑世界和平的重要切入点。
佛教一贯反对暴力、战争,英国佛学家李斯•戴维斯说:“多少世纪以来,在整个漫长的佛教历史长河里,我没有看到一例佛教徒标榜自己的至高无上和迫害异教徒的行为”只有当我们对于佛教所说的智慧、平等和慈悲的理念有所了解的时候,我们才会理解佛教对学术、文化、科学以及其他宗教和社会的基本态度,我们才会真正理解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因为佛教而引发的战争,才会理解佛教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宽容。
佛教本身也因为有这样正确的理念,和它所表现出的宽容,而得到了不同时期社会的认同佛教二千五百多年在全世界的传播历程、二千年的中国化历程无不向我们阐明着慈悲、宽容的社会理念世界呼唤和平,人类渴求安宁永恒的和平、不朽的安宁,是千百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美景。
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和平不会凭空到来,也不会形成于一夜之间未来的恒久和平,需要我们从心灵净化做起,踏实践行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合和精神,以维护和平的善愿、推己及人的胸襟、共谋善业的决心、四摄六度的善行,自行化他、自度度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稳固构筑和谐世界,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