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皮鞋歌词(擦皮鞋歌词大全)满满干货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2-22

“伊犁老故事”(1600):声音是自然世界的产物,声音是信息,声音也是语言、文化、艺术、生活、大自然的反咉。 作者回忆难忘的伊犁老声音, 与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息息相关、那么和谐、那么亲切、那么好听……  随着时光的流淌,声音也发生着变化……

擦皮鞋歌词(擦皮鞋歌词大全)满满干货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汉人街一带最有特色的声音——无论是卖薄皮包子烤包子的,还是卖烤肉抓饭的,只要是你听到堂倌高喊着“央拉,匹地!”(意思:来吃吧,熟了!)立刻会有人应声而去。(尚耀武拍照)

1600(2022上卷0524)“伊犁老故事”(1600)       声音是自然世界的产物,声音是信息,声音也是语言、文化、艺术、生活、大自然的反映       作者回忆难忘的伊犁老声音, 与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息息相关、那么和谐、那么亲切、那么好听……。

       随着时光的流淌,声音也发生着变化,但声音却永恒地伴随着大自然、伴随着我们、伴随着伊犁大地……       本篇是尚耀武在伊犁老故事发表的第100篇贴文,恰逢平台第1600期节点,在此,编辑部特向作者表示感谢和祝贺。

本期编辑:孙建国

那年月,伊宁街头的声音原创作者:尚耀武       近日见央视九套播放了一部,外国人在中国的体验式人文纪录片《茉莉花开》       在第1集的“若谷京声”中,一位自称“血液中流淌着中国文化基因”的英国人,专程走访北京的老胡同,旧货市场,追寻着北京的老响器,回忆着历史悠久的北京老声音。

       这,让我也想起了伊宁市生活中的一些声音,想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些“油盐酱醋”。冬夜雪路煤车声

       二十一世纪的伊宁市,人们的生活逐渐步入现代文明,生活节奏变快,城市显得喧嚣起来,汽车的马达声鸣笛声,似乎成了这个不大的城市里唯一昼夜不断的声音       有时在半夜被突然传来的汽车鸣笛声惊醒。

难以入睡时,会想起几十年来伊宁市的各种声响这些不同时期令人熟悉的声音,离我们很远了,有的已经不可能再现了,但回忆起来倒是很有趣的       严冬季节,路上的雪已经被人和畜力车踩压得瓷瓷实实的人们走在雪地上发出的“咯吱”“咯吱”声,让在雪后的夜晚缩着脖子走路的人,有着舒心的节奏。

      夜深人静时,你睡在炕上,外面一片寂静,没有一点声响忽然间从远处传来车轮压碎路上的积雪,发出的清脆声音,有时还伴同着“吱扭扭——吱扭扭”的声音,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辆拉煤的二轱辘车,轴头缺油了。

       很少听到车夫吆喝马的声音,他们知道,路边的住家户睡得正香,他们不会发出扰民的声音       车夫们皮帽子下的脸庞上挂满了白霜,看不清是否有胡须嘴上叼着一根用报纸卷成“✔”型的莫合烟卷他们身上穿着的不挂面的羊皮袄,已看不出是白板子还是黑板子。

脚上那硬邦邦的毡筒,踩在了冻实了的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平时不离手的长杆响鞭,插在了马车辕干上       浑身早就冻透了的车夫,此时唯一感到温暖的,是吸进嘴里进了肠胃的,热辣辣的莫合烟气,莫合烟也驱赶了他们的睡意。

清晨路边唢呐声

       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有个清晰难忘的画面 —— 一个花白胡子维吾尔族老人坐在马路边吹唢呐       那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事,我住在胜利路九巷每天早晨九点多钟时,我骑车子出门上班去出门不久刚到胜利路,便能听到一阵阵时而悠扬委婉,时而高昂激奋的唢呐声。

唢呐艺人(作者网摘)       走进迎宾路,就见在路口南边的路沿石上,坐着一个花白胡子七十来岁的维吾尔老人,他双手握着一把唢呐,一丝不苟地吹着一曲又一曲维吾尔族民间乐曲他不像是乞讨者,他脚下没有任何表示乞讨的物件。

他似乎只是在祝福着大清早匆匆奔走在上班路上的人们——今天有个好心情       我每次都特意把车子速度放慢,去享受他那美妙的唢呐声,真想停下车子来多听一会儿那动人的《阿娜尔罕》无奈要上班,只有不舍地离去。

      事过二十多年后,我与原伊宁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建新聊起此事他说,那老人是从南疆过来的他吹奏的曲子是南疆的,与伊犁本地唢呐艺人的技艺风格不同我们伊宁市本地也有一个维吾儿族唢呐艺人,住在阿依东街,叫艾尼瓦尔。

他演奏的唢呐多为中音或次中音当年文化馆组织大型活动时,唢呐与纳格尔(维吾尔鼓乐,也译为纳格拉)同台演奏,形成万民齐乐,男女同台共舞的,麦西来普欢快场面

伊宁市五位纳格尔艺人(《光明日报》吴力田拍照)       当年伊宁市纳格尔艺人中,水平造诣很高的当属一位叫玉素甫江·亚库布的,他可以把鼓点运用在十二木卡姆乐曲中       市文化馆也曾招收过学员,让于素甫江·亚库布负责教授纳格尔技艺,可惜受市场经济意识的影响,这一无利可图的艺术传承项目,没能坚持下去,以至于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在了青黄不接的窘境。

伊宁市的纳格尔艺人(王民斌提供)       可喜的是玉素甫江·亚库布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布时,被命名为“伊犁纳格拉鼓乐代表性传承人”还有一位伊犁著名的纳格尔鼓师依明·伊布拉音, 由他整理和发展形成了当今的十二纳格尔鼓曲。

曾经听过的那些民歌声

 伊犁的维吾尔族人喜欢唱歌,妇女摇着小孩的睡床会唱催眠曲,男人们在大田地里干活也会唱,吆着马车赶路的车夫唱的更带劲       最有特色的是马路上的夜半歌声那些半夜三更走路的人,无论是一人独行,或是数人结伴而行,他们总是喜欢扯着嗓子吼着唱歌。

       我虽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我喜欢那曲调,时间久了,也能哼上几句我想他们可能是心情好喜欢唱歌       有一位维吾尔族朋友说,走夜路唱歌的人,那是胆子小,怕走夜路,借着歌声给自己壮胆,和走夜路吹口哨是一样的。

也许是吧,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能听到了       我再一次向王建新询问,伊犁维吾尔族过去都有哪些反映生活的老民歌时,他说,伊犁本地维吾尔族民歌历史最悠久的,是爱情歌《黑眼睛的姑娘》,大概有三百年历史了;反映爱情生活的还有《戴花的是我的情人》《牡丹汗》;劳动时会唱《挖渠歌》《白鱼》。

马车夫和走夜路的人唱歌随意性很大,如《车夫歌》《情人我的痛苦》《祝你平安》《白鱼》等等       母亲给孩子唱的催眠曲随意性更大,曲子随意哼,歌词随口编,能让孩子在轻柔的声音中慢慢入睡。

          唱着摇篮曲的维吾尔族妇女(作者网摘)       他说,1979年自己在伊宁市文工团工作当时有个乐曲需要在钢琴上试听和声效果,但市文工团没有钢琴有朋友介绍让他去州文工团,找从北京来到伊犁搜集整理维吾尔、哈萨克等本地少数民族歌曲的王曾婉女士,说她办公室里有一架钢琴。

       王曾婉原来只知道王建新懂音乐,没想到他还会维吾尔语,能唱维吾尔族的民歌,于是就把自己收集后,正在整理中的三十首伊犁维吾尔族民间歌曲拿了出来,让王建新看看看歌词在翻成汉语后是否有不妥之处       因为各民族在歌词创作时,用词都要符合曲谱声调的韵律要求,很讲究用词的艺术性。

       王建新很欣赏王曾婉谦虚严谨的作风,他很认真谨慎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后来王曾婉老师把她整理的三十首伊犁维吾尔族民间歌曲编印成册,还送给了王建新一本这三十首歌曲中就有《黑眼睛的姑娘》《白鱼》《挖渠歌》《车夫歌》《祝你平安》等等。

       一位维吾尔族朋友说,除了上面那些歌,还有在迎亲时唱的《婚礼祝福歌》《希卡奴什卡》等等歌曲。

         伊犁各民族人民民间弹唱伊犁维吾尔族民间歌曲(王民斌提供)       伊犁资深哈萨克诗歌及文学翻译者常世杰老先生,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他说,王曾婉是北京音乐家协会工作人员当年她在伊犁搜集完当地少数民族歌曲后,返回了北京。

后来还把自己借调到北京一年,协助王曾婉进行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歌词翻译工作不绝于耳的叫卖声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卖吃食的吆喝声比较多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二爷(高祥云)挑着刚蒸好的豆沙馅包子,从南岔子一边走着卖着,还一路喊着“馅华糕”当他走到东大街我家住的小院前时,会馋得我跟母亲要上钱,循着已经远去了的“馅华糕”声追了过去。

        维吾尔族饭馆子的叫卖声是汉人街一带最有特色的。无论是卖薄皮包子烤包子的,还是卖烤肉抓饭的,只要是你听到堂倌高喊着“央拉,匹地!”(意思:来吃吧,熟了!)立刻会有人应声而去。

薄皮包子熟了(尚耀武拍照)       当做薄皮包子的师傅揭起笼盖后,一边把烫手的包子快速地从笼屉上取出来放在盘子上,一边高声报着数“毕也,西剋,于曲,……”(一个,两个,三个……)       各个饭馆的堂倌都练了一副高声叫卖的好嗓子,你家喊完我家喊。

吃客多的时候各饭馆的叫卖声连成一片饭点过了以后,仍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沿街卖吃食的货郎子(作者网摘)       那年代小本经营走街串巷者多,有“巴郎子”卖酥糖冰糖葫芦的,有回族人挑担卖凉粉棕子的,还有卖卤鸡卤肉,也有卖鲜花水果的他们的吆喝叫卖声招揽着背街小巷的住户们,忍不住要走出家门给“哼哼唧唧”的孩子买上一点。

                  擦皮鞋的小孩(作者网摘)        我们熟悉的还有服务类小行业的吆喝声,擦皮鞋的是个典型擦皮鞋的有固定设摊点的,有在胸前挂着装有鞋刷鞋油的小木箱,走街串巷的小箱子上面安着个供顾客踩踏的小踏板,擦皮鞋的小孩有时一手一只皮鞋刷子在小踏板上敲打,让擦皮鞋的顾客换脚。

有时有节奏地敲打着自己创作的响点,高喊着“屋依太可买依来都”(擦皮靴子啦),来招揽顾客       在巷子里你会听到锔锅锔碗,换玻璃,磨切菜刀,修火炉子炉筒子的匠人们的吆喝声。

            左:锔盆锔碗了!右:磨剪子来锵菜刀(作者网摘)       那个年代没有几条大街,有的是平房小院门挨门的一个个的小巷子住家户们每天最注意的叫卖声是“苏提苏艾一”“开马克一一开马克”(牛奶,奶皮子)。

卖牛奶的维吾尔族妇女姑娘们拖着长音儿,似乎是把叫卖声当歌声唱出来的一般,让人爱听

     卖牛奶累了,歇一会儿!(作者网摘)       她们每天卖的牛奶和奶皮子的量都不多,一旦听到吆喝声,你行动慢了,往往就买不上了除非你与卖家有合约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在伊宁市背街小巷子里出现了一种新的吆喝声,“哎一,夏拉帕拉”(收破烂啦)。

       九十年代时又有了一个新的吆喝声,卖鸡蛋的       记得有一年春节时,我与几个小学校长聚在一起拜年,在一位校长的小院玩得开心尽兴时,主人要模仿走街串巷的的吆喝声他拖着长音儿,用方言声调,一声“卖一一鸡呆!”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他把“蛋”的音发成“呆”,很有特色嬉笑间也有几个人模仿着“卖鸡呆”的声音,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小院里,有一帮鸡蛋贩子们在聚会

     苹果好吃又便宜,买一点吧!(作者网摘)        我问老伴,在你年少时的记忆中,有哪些难忘的声音她略作思考后说,我们从小就一直在农四师子校寄宿,生活单一,很少出校门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留下过印象,但有一个声音至今难忘。

那时粮食定量,不到点儿肚子就饿了夸张点说,饿得腿肚子发软,眼前冒金星           一到开饭前,几百名学生就匆匆排队进入食堂,站在十人一桌的大饭桌前,眼睛都盯着前面的值日生一见他把挂在胸前的小铁哨子拿起,大家一下就静下来了。

先听到“嘟嘟嘟”的哨音声,又听他大声喊“开饭!”这时,我们就觉得值日生的声音是天下最美好的声音        这时候你听吧,拿碗动筷子的声音,舀菜勺子碰到菜盆子的声音,搬凳子的声音,吃饭吧唧嘴的声音……此时只有吃饭声,没有了说话声。

蓝天鸽哨声

        伊宁市在新疆历来以气候条件好而闻名,最近有一新疆人,根据网络认同感和他本人的实际体验,认为新疆宜居城市中,伊宁市应排在第一名伊宁市地处伊犁河谷,可以感受到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温和湿润,冬暖夏凉。

被誉为“塞外江南”、中国十大新天府、花城、中亚湿岛等        伊宁市的篮天上常有一道美丽的风景,那就是自由翱翔的鸽群,给人一种祥和的景象       记得2019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人还没有到齐,我和原州卫生局的张光辉、原第一火电厂的王志明闲聊天,不知道怎么着话题说到了鸽子。

他们俩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南岸新区有一个小院子我知道王志明每天早晨都过去,要喂鸽子,没有想到张光辉也是每早去南岸新区小院子,也是喂鸽子

               原伊犁州卫生局的张光辉(尚耀武拍照)       大家本来就熟悉,聊天的话题有了共性,让大家的兴趣一下子都提起来了       王志明饶有风趣地说,小时候养鸽子爸爸妈妈骂,说是二流子。

大了以后养鸽子,怕老婆说,说是不务正业为了不让老婆说,每天不敢睡懒觉为了能早点过去喂鸽子,练成了起早贪黑干家务的习惯,老婆也就没有话说了        张光辉则从健身的角度说养鸽子的好处他说,鸽子群飞上了天,如果再带着响亮的鸽哨子,那么欣赏鸽子飞翔的,将不仅仅是养鸽子人,还有许多喜欢听鸽哨子的人。

       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鸽子看,随着鸽群或冲向高空翻跟头,或俯冲到屋顶树梢之上,或向远方飞去,或翻滚着飞回到主人家,既让观鸽者练了眼神,又在不知不觉间转动着脖子,不易得颈椎病更有精妙处,听着那嗡嗡作响的鸽哨声,让人心无旁骛,精神愉悦。

       小时我也养过鸽子,还用小葫芦,乒乓球制作过鸽哨子,但毕竟手艺不精,哨音总是不理想。但在那没有太多娱乐项目的年代,看鸽子飞,听鸽哨子声,不失为生活中的一件趣事。

带哨子的鸽子(作者网摘)       伊宁市秋冬季的晴天,天格外篮,视野开阔,你也不必放下手中要干的事,去专门看那一群群的鸽子你尽可静下心来,听那此起彼伏的鸽哨子声你不用抬头,就能知道鸽群在哪个方向,是飞高了还是飞低了,是飞远了还是又飞回到你家附近了。

你还能分辨出是谁家的鸽子群升起来了,你也知道谁家的鸽子飞累了被主人召回去了那不同的鸽哨声已经成了众多养鸽子人的标志了

蓝天上的鸽群(作者网摘)        从六十年代后期一直到本世纪我退休时,很少能听到鸽哨声了        大概是在2010年12月,一日上午雪后,天空是那么的干净,也没有了早高峰汽车的喧嚣声正在州老年大学五楼打乒乓球的我,忽然听到外面天空传来久违了的鸽哨声。

那是十五小学南边一住宅楼顶的鸽笼子里的,四五十只鸽子飞上天了,好像有两三只鸽子带着哨子哨子音质不同,上天后发出的哨声不同       只是隔着窗玻璃,鸽子一旦飞远,哨音也就听得不太真切了但也已经让我很高兴了。

        伊宁市的老居民高斌先生回忆说,“听你说起鸽子,让我想起小时的一些场景过去伊宁市住家户养鸽子的,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家的“巴郎子”他们在放飞鸽子时都会吹响口哨用双手双指含放在唇边用力吹,那哨音很尖很响,鸽群在口哨声中腾空而起,在碧蓝晴空下盘旋翻飞,“嗡…嗡…”的鸽哨声时近时远。

那画面让你觉得很安祥、很温馨,并长久地留存在你的脑海里”        高斌先生还告诉我,现在他住的南市区多为平房小院,养鸽子的人很多有的鸽子一放飞,少则六七十只,多则上百只放眼望去,篮天之上四面八方到处是飞翔的鸽群,千姿百态很是壮观。

“嗡—嗡—”的哨音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形成一曲哨音交响乐运动场上的呐喊声

        伊宁市大大小小的各类运动场上的喝彩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那喝彩声,最能激励人心;那喝彩声,最能展现运动健儿拼搏的风貌;那喝彩声,最能褒奖健儿们精湛的运动技能;那喝彩声,最能反映观众公正无私的思想境界;那喝彩声,也最能表现伊犁人对体育的热爱。

篮球比赛的魅力(作者网摘)       在人民广场的灯光球场,在伊犁剧院门前,在毛纺厂、四中、二师范、州商业局、农四师大修厂、农四师汽车营,在友谊医院的篮球场上,有工农兵学商各阶层的篮球队,为百姓们表演着群众性竞技球艺。

随着蓝球一次次地投进篮框,随着一次次的盖帽抢断,迎来的是观众自发的掌声喝彩声       州体育馆的夜场篮球比赛在灯光下进行,高大的体育馆里回声大,观众的喝彩声被加倍放大每当我参加夜场篮球比赛,受灯光和热情球迷的刺激,球技好像也好了许多。

篮球场上的比拼(王民斌提供)       群众性篮球比赛让人难以忘怀的,还在友谊医院的篮球场上下午下班时,脱去白大褂身着短衣短裤,换上球鞋的医务人员们,与院外的球队还没有开赛,四周高大的白杨树萌下,已经围满了看球赛的人,而其中住院的病人占了多数。

               医院不仅给病人提供了治疗,也让病人沉浸在篮球比赛的欢快气氛中此时听不到他们的呻吟声,听到的是他们忘情的鼓掌呐喊声       在二中,七中,卫校,人民广场的排球场上,一支支以少数民族排球爱好者组成的球队,你来我往地在网上一争高低。

球场四周围成墙的人群,对一记记重扣,对每一个被抢救起的险球,都毫不吝啬地报以掌声、呐喊声、口哨声

       球在网上争夺,观众在场子里观战(王民斌提供)       一场由伊宁市临时组队,对阵四川足球队的比赛,更是让西公园的足球场犹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集会一阵阵伊犁特色的喝彩声,让奔跑在黄土场子上的足球健儿好像打了鸡血。

球赛结束后,从四散而去的球迷中,还不时传出有人情绪激动的嘻笑怒骂声

        已经分不清谁是足球运动员了(王民斌提供)       虽然伊宁市的田径场也有着激动人心的场面,但经常性开展的三大球比赛,更能刺激调动大范围的人群三大球是伊犁人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人人参加体育运动,其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广泛性,让老市民们至今仍感到自豪        一进入冬季,各个中小学组织冬季长跑的晨练声,也成了伊宁市早晨振奋人心的声音洁白的雪地,如洗的天空,把声音传得格外清晰格外远。

冬季长跑(王民斌提供)       你听,随着整齐划一厚重的“嘎吱”“嘎吱”跑步声,经过马路上厚厚的积雪,传得很远很远也许是形成了共震,让每一个家长的心,也随着呯呯跳动       你再听,那青春少男少女们,用稚嫩,浑厚,加上变声期的混合音,齐声喊着“一、二、三、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

口号声从伊宁市的各个角落传向了篮天的深处       听,校园里又传来了下课铃声,有刺耳的电铃声,有叮当叮当响的手摇铃,一阵阵人声鼎沸后,安静下来的校园里,或是响起了第x套广播体操的广播声,或是响起了四八拍的口令声。

如果你走近那数百名学生做广播体操的现场,你会听到,每完成四拍动作后,会有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在手脚收回时,故意发出的“啪啪”声

学校广播体操(作者网摘)       下午课程结束后是课外活动时间,那是小鸟自由放飞的时候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时候不仅是学校的操场沸腾了,好像全伊宁市也都欢腾起来了!

一二加油!(王民斌提供)       在我刚要写结尾部分时,楼外马路上传来“收——摩托车、电瓶车、电视机,洗衣机,……”声,这声音伊宁市的人太熟悉了不知道收废旧电器的人是哪个省的,但是播放的录音是标准的河南调。

        我家房子紧靠马路边,各种叫卖吆喝声总是不断,有时录音喇叭传出来的是“牙热勒克吐浑木—牙热勒克吐浑木”(土鸡蛋),有时是“洋芋、皮芽子、白菜、萝卜、卡马古”有时是坐在电动三轮车上的人高喊着“白菜,白菜,白西苏木”(意思是,一棵白菜伍元钱)。

曾几何时录音声取代了吆喝声,电动车取代了货郎担子人力车这应该也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小侧面吧        这许多年来,每天凌晨五六点的时候,就传来“唰唰唰”有节奏的扫马路声环卫工人们天不亮就上班了,我已经习惯这些声音了。

清晨七点左右,我又会听到“哐当,哐当”的声音,这是街道环卫办的垃圾清运车,按时按点地在我们小区前装垃圾等到上学的孩子们、上班的人们匆匆行走在路上时,马路已经是干干净净的了       忽然有一天,伊宁市进入静默状态,偶尔有一辆汽车通过的声音,偶尔见马路上有三两只小狗结伴悄悄地溜达着。

活跃的画面是在楼房窗檐上,总有一群野鸽子飞起飞落,求偶的公鸽子们放肆地吼着追逐着异性只有这群鸽子发出的声音给小区带来了大自然的生机气息,人们期盼着有更多的声音出现        人们期待着,期待着,喧嚣声又回来了。

过去感到令人烦恼的一些声音,突然让我们感到是那么的亲切,那么好听,不想再失去它们        四月,大地复苏,天蓝气爽,四周不时传来“哐当当”的声音,是附近建筑工地上传来的施工机械的声音我忽然间明白了,那些原本让人烦恼的“哐当当”的声音,竟然与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息息相关,那样的和谐。

正是这整座城市里发出的各种声音奏响了一曲祥和平安,和发展的交响乐       声音是信息,声音也是历史的反咉,声音形成的元素也可以成为文化创作的素材。声音震动着人心,声音振动着伊宁。

作者简介尚耀武,男,汉族,祖籍天津杨柳青,1947年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69年在伊宁市园艺场再教育,1970年开始在伊犁州农科所,伊宁市克伯克于孜乡当老师1985年在伊宁市教育局工作,1998年在伊宁市第十一中学任职,2007年退休。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全部由作者提供)

本期编辑:孙建国    本期校对:不倒天山 关注“伊犁老故事”,查看“全部消息”或“伊犁老故事”丛书(电子版)回看全部文章“伊犁老故事”丛书(电子版)点击回看全部文章《伊犁老故事》2016年目录《伊犁老故事》2017年目录(上)

《伊犁老故事》2017年目录(下)《伊犁老故事》2018年目录(上)《伊犁老故事》2018年目录(下)《伊犁老故事》2019年上半年目录(第六册)《伊犁老故事》2019年下半年目录(第七册)《伊犁老故事》2020年上半年目录(第八册)

《伊犁老故事》2020年下半年目录(第九册)《伊犁老故事》2021年上半年目录(第十册)《伊犁老故事》2021年下半年目录(第十一册)《伊犁老故事》文章分类索引(一)1-10辑(2016-2020年)《伊犁老故事》文章分类索引(二)11-20辑(2016-2020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