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观察法分为哪两种)难以置信
一、观察法的概念观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观察的重要特点正是在于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
一、观察法的概念观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观察的重要特点正是在于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观察法,就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有两种:一般观察和科学观察一般日常的观察,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偶然性;科学观察,研究者按照预定的计划,对于观察对象的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选择,有目的地直接观察处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等外部表现,搜集事实材料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较深入的认识。
教育观察则属于科学观察二、观察法的分类(一)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可以将观察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自然情境中的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使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二)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这类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受到人的主观能力的局限,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三)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它的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研究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深层结构和关系的材料。
非参与性观察要求研究人员以“旁观者”身份,可采取公开的,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每当行为发生时,观察者及时进行观察记录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四)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可以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即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三、观察法的基本原则运用教育观察研究,根本在于如何提高观察效率,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使观察得到的经验事实材料与被观察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
第一,目的性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研究者必须知道每次观察的重点和方式,特别是要按照研究的目的认真选择典型观察对象、环境条件和工具也就是说,要以研究课题确定的目的为标准,使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其主要过程得到充分的表露。
第二,客观性观察中常会因以下主观因素而影响观察的客观性:先入为主的偏见;无意过失;假象和错觉要坚持观察的全面、系统、客观,使观察所得的经验事实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就要做到尽可能地从多方面观察事物,把握客观对象的各种因素、各种关系和各种规定,如实地反映现实情况,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
第三,自觉性观察的自觉性,不仅表现在搜集事实材料的可靠性上,而且表现在对观察结果的科学解释上,表现为从事实材料中概括提炼形成的观察结论的可靠性对同一教育现象,由于个人的认识、经验、理论、背景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由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有异,这正是自觉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表现。
四、观察法的步骤(1)明确目的,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2)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3)编制观察提纲;(4)实施观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5)资料收集记录;
(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五、观察法的记录(一)描述记录1、日记描述法 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或教育现象一种观察方法分为综合日记描述和主题日记描述最早使用者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我国最早使用者为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2、轶事记录法将研究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的事件完整地记录下来3、连续记录法(二)取样记录方法1、时间取样法2、活动取样法3、事件取样法(三)行为核对表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下面划勾。
主要是用来核对重要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行为性质的资料六、观察法的作用和局限(一)观察法的作用第一,观察是获得教育信息的重要手段全面、细致和深入的观察,有利于深入认识教育现象,总结教育经验,提出新的教育理论。
第二,观察研究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第三,观察是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有利于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第四,观察法操作简单,具有不妨碍被观察者日常生活、学习和正常发展等特点,适用于广泛的教育领域。
(二)观察法的局限第一,观察法不能判断所观察的因果关系,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因此,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不能证明事物的必然第二,由于观察时间和观察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第三,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及多变性,观察项目归类结论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
第四,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程度不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