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传统节日(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新鲜出炉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回族的三大节日,此外还有阿舒拉节等传统节日。
请大家点击上面的蓝字穆大进行关注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7世纪到13世纪期间,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从阿拉伯、波斯和中亚来到中国泉州、广州、杭州、扬州等地经商而居住下来;他们在那些地方建设清真寺,经营公共墓地,在那里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并和中国的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联姻、融合、发展。
北宋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中最早出现了“回回”这一称谓
到了蒙元时期,东西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中亚和西亚、波斯、阿拉伯等信串伊斯兰教的诸民族大批迁居到中国,元代史籍之中就多有“回回军”、“回回炮”、“回回工匠”、“回回药方”等专用词语到了明代,“回回”既是对信奉伊斯兰教的诸民族的通称,也逐渐成了对回回民族的定称,这就形成了回回民族。
我国除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新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青海的大通、化隆、民和回族自治县、新疆的焉吾回族自治县等地为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外,中国境内,不论是大陆各省、市、自治区,还是台湾、香港、澳门的大小城镇,都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回族聚居地。
回族人民不但是勤劳勇敢和富有智慧的人民,还是具有反抗压迫精神和敢于斗争的人民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云南和西北各地回族人民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一支主要由回族官兵组成的甘肃军队,在北京的正阳门等战斗中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历史中回族人民也发挥了作用在长征中,回族群众给红军送情报、当向导、支援红军,不少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回民骑兵师和回族人民支队参战等等回族三大节日详解1
回族开斋节 开斋节又叫肉孜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也是最为盛大的回族的传统节日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
从此以后,回族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代·菲吐尔”的意译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分12个月,单月为30天,双月为29天,每年较公历少11天,三年相差一月余因此,按公历计算,回族伊斯兰教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但回历每年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凡符合条件的回族(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只在每天日落后和日出前进餐。
老弱病残、孕妇和小孩可以暂不用守斋(守斋亦称封斋或把斋)回族妇女在月经期间也可以暂不用守斋在斋月里,按伊斯兰教教义要求,穆斯林要做到静性寡欲,白天戒绝饮食,即使是不守斋的,也要尽力节制自己的食欲,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吃喝。
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月有时29天,有时30天一月结束,望见新月,斋戒完成,次日即为开斋节清晨起来,回族穆斯林们沐浴净身,换上洁净的衣服,开始在家中炸油香、馓子上午,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包贴。
然后回族人请阿訇为已故亲人走坟,纪念亡人走坟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回族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2回族古尔邦节回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音译,又称“尔德·艾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或“艾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因而古尔邦节又称为“。
宰牲节”。在伊斯兰历年的12月10日举行。这一天也是回族穆斯林赴麦加朝勤的第三天。
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它起源于先知易卜拉欣的传说“先知”易卜拉欣夜梦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思玛仪勒,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于是,易卜拉欣将爱子伊思玛仪勒带到麦加城郊米纳山谷,准备宰杀爱子以表达诚意此时,安拉派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绵揭羊代替伊思玛仪勒。
从此,古尔邦节宰牲便成了穆斯林的传统庆典
节日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后,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之后走坟,举行宰牲仪式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3
回族圣纪节 回族的传统节日,圣纪节,亦称圣忌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约570-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回族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就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会。
以后,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节日,节日活动一般在清真寺由阿訇主持
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然后到清真寺听阿旬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嘉言兹行和功绩回族穆斯林举行圣纪的日子并不统一,一般在伊斯兰教教历(伊斯兰历)的3月12日穆圣的诞生日和逝世日,也可以在教历3月内任何一天。
回族人民的小节日>>>>回族阿舒拉节「西北部回族节日,届时要选用当地的五谷杂粮,掺上牛羊杂碎煮熟食用,节日期间回族宴请客人必备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鸡肉做成的各种菜肴」>>>>回族鹁鸽会「每年的春季,甘肃省的临夏和张家川一带的回族群众有举办鹁鸽会的。
习俗,届时,回族人们在一定的地点观赏、交换和出售鸽子。并同时举行唱花儿等娱乐活动。」
>>>>回族亡人纪念日「中国清代回族穆斯林反清起义中殉难者的纪念囚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为了反抗清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西南和西北地区先后爆发了各族穆斯林的武装起义,结果遭到清军的残酷镇压据有关史籍不完全统计,回族穆斯林在这次起义中被屠杀及投于疫疾、饥饿及坠崖惨死者约两百万人。
因此,后人将“众亡人”的得难日作为“亡人纪念日”,或称“舍希德节”,回族人民在这一天悼念殉难者,祈祷安拉赐他们以“舍希德”的荣誉,水享天园幸福纪念仪式是集体到清真寺诵念《古兰经》、祈祷、游坟、施舍财物,并讲述殉难者的英勇事迹。
“亡人纪念日”的日期各地不一,以当年回族穆斯林集体遇难之日为准如云南省大理杜文秀领导云南回民起义,建立了反清政权达18年之久1872年清军集重兵猛攻大理城,杜文秀为拯救军民率先献身就义城陷后,清军纵兵屠城,血洗了城内外回族军民。
大理回族人民每年以农历十二月十一为“亡人纪念日”据《迁葬清咸丰丙辰昆明五万被难回教亲友碑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云南官府下令“灭回”,“格杀勿论”,昆明城干余户回族人民约5万人惨道清军杀害,从而激起云南全省回民武装反抗,史称“丙辰之变”,每年农历四月十三为昆明地区“亡人纪念日”。
又据《秦难见闻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农历五月十七,清督指使乡团对陕西西安城内外30多个回族聚居村庄进行动掠烧杀,酿成惨案,故西安地区回族穆斯林以此日为“亡人纪念日”另外甘肃平凉及宁夏灵武等地也以先人集体殉难之日为“亡人纪念日”。
」回族的节日饮食
回族主食回族的日常主食有小麦、青棵、大麦、豌豆、洋芋等几种其中,城镇及川水地区回族以小麦为主食,辅以洋芋等,山早地区多以青棵、大麦、洋芋为主食,辅以豌豆、小麦等 主食分为干、稀两个品种干的有馄锅摸、锅盔、花卷(包括白面与杂面相间做成的砖包城花卷)、油饼、油香等;稀的有软面片、拼面片、长面、拉面、旋面儿、寸寸儿、旗花儿、麦仁饭、扁食、搅团、傲饭等。
每一个回族妇女在做饭之前,必先洗手,并以阿拉伯语默念“比斯命亮”(奉特慈普慈的真主之命),然后才开始做,进餐时也同样按俗,吃饭先敬长辈、客人;在有客人时,妇女不同桌吃饭,吃摸摸时,要册开吃,不能直接用口去咬食,厌恶抛撒饭菜。
回族各种酸菜 回族在冬天要腌制的酸菜和花菜,外加窖藏的冬萝卜、红黄胡萝卜、大头菜等酸菜,是用当地产的大白菜配以青盐、花椒、辣椒等调料腌制的,花菜,是以红黄胡萝卜丝为主,杂以芹菜丝、大头菜丝并加青盐、花椒、辣椒等腌制,这种菜红、黄、白、绿等诸色相间,故名花菜。
回族每年秋末开始腌制,一直吃至第二年春末两样菜泼油后,就可以和主食一起食用,酸菜还用以炒菜或下在面饭中食用
回族祭祀食品回族称祭祀祖宗和亡人的活动为“念亥亭”此时的食物与平时不同,一般为:先上油香、花卷、奶茶(用获茶熬成),再上称为双碗的熬肉米饭,最后上旗花面,或麦仁饭 油香亥亭的规模依主人财力的大小,分为大油香、小油香二种。
小油香呈光面,大油香边缘捏有花边一般有条件的回族人家,在上桌的油香上洒有蜂蜜或糖水熬肉又叫熬熬,是以熟羊(牛)肉块、熟洋芋块、红白熟萝卜片、凉粉块加各种调料烩成的烩菜,习惯上盛在碗里吃 从事炸油香的回族人都是家中的年长者或主妇,事前必须沐浴,着干净衣服。
凡属“亥亭”上的食物,先请阿訇、长者吃过后众人才能吃;主人敬客时,说“大家口到”(“口到”即品尝的意思),而忌说“吃”字;“亥亭”所用的肉(不论牛、羊、鸡肉),都是主人举念后专请阿訇宰的大“亥亭”上宰的牛要煮熟打成份子,同大油香一起分送远近亲友。
回族喜庆食物 每逢尔德节、古尔邦节和儿女结婚之日,回族各家各户都要竭尽全力,做出富有特色的传统菜点,以示庆祝 尔德节面食以油炸食品为主,油香、蜜撒、油果儿、馓子、花花儿、哈里瓦等琳琅满目,馨香四溢;菜肴主要是熬肉、手抓羊肉、麦仁饭、稀粥饭(大米、羊肉汤和羊肉熬成)。
古尔邦节的食物大致与上述相同,只是少了油炸食品馓子、花花等回族婚嫁宴席的食物有城乡之别,一般城镇注重菜肴,有条件的回族人家还要摆八盘筵席;乡下则与尔德节食物相似
回族馓子 馓子是以精粉配以适量青油、蛋清、花椒水团成面团,搓细(或神细)而炸成簸箕形的一种回族面点,清香脆酥,油而不腻,人人爱吃,馓子既可干吃,叫“磕馓子”,又可泡在茶水中吃花花儿,分有馅无馅两种,巧手的回族妇女们喜欢制作各种形似花卉、果品、小鸟等多种多样的花花儿,色彩鲜艳,味道甜美。
“哈里瓦”,以熟面、糖、清油拌合,模压而成,形式多样,引人喜爱回族八盘 青海城镇回族人家喜欢以八盘待客以西宁回族为例,其菜谱是:酸辣(羊牛)里脊、烧羊筋、大块鸡(或糊牛肉毛)、手抓羊肉(或糊羊肉)、酥合丸(或八宝饭)、葛仙米汤、蘑菇炒肉、兰片炒肉八种,最后上后四碗、酸汤。
主食有大米饭或花卷等
上述菜肴分别以烧、炒、煎、炸、蒸、烩等技法做成,特点是多数菜以牛羊肉为主料,酸、辣、咸、甜(如酥合丸、“葛仙米汤”)味俱全……回族宴席不备烟酒每个客人面前备有小碟子,可盛上辣子、醋调味八盘中的第四盘菜上过之后,即上一碗开水,是专门供客人洗测自己的筷子和调羹的,表示下道菜就是甜味的酥合丸和葛仙米汤了。
回族风味小吃 回族喜爱并经营的风味小吃,可分为甜食、肉食、面食等几种甜食小吃有:全醛糟(配以牛奶、鸡蛋、核桃仁、葡萄干等)、甜酷儿(分筱麦甜酷、青棵甜酷二种)、热冬果、糖瓜、白旦旦糖、胶糖儿、虎皮糖、窝里糕、枣糕等。
肉食小吃有:羊(牛)杂碎、羊肠子(分面馅、肉馅二种)、热羊肝、腊牛肉、烤羊肉等面食小吃有:凉面、酿皮、凉粉儿、炒凉粉儿、温面、炒面片、拉面、卤面、水晶包子等另外,青海特产蚕豆,经过特殊的加工以后,变成了回族人人爱吃的黄脆儿大豆和黑脆儿蚕豆,加人街市风味小吃之林。
回族风味茶 茶是回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他们常饮的茶除了清茶、奶茶、盖碗茶以外,尚有麦茶(炒麦粒儿)、荆芥茶(加荆芥穗)、热物茶等具特殊功能与味道的风味茶热物茶,就是在熬制获茶时,适量加入生姜、草果、胡椒、花椒、红糖而成的茶。
一般在肚痛、伤风感冒时饮用,有暖胃驱寒、发汗止痛的功效回族牛羊杂碎 青海盛产牛羊,善于经营的青海回族利用牛羊的头、蹄、肚子、肝、肺、肠子等,精心加工制作出誉满全省的冬季理想的早餐—杂碎西宁的“马杂伊”、“王羊头”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经营杂碎的回族名家。
按当地回族风俗,杂碎铺门前高悬红灯笼一盏每日天色微明,食客们向着迎风摇曳的红灯笼而去,吃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杂碎泡摸,既驱寒保暖,又补身健肾去迟的人就无法享到这份口福了吃完后,还可以不受限制地品尝杂碎汤。
早晨吃杂碎的人很多,但随到随吃,无需等候,可谓是称心如意、物美价廉、营养丰富的风味快餐小编微信
微信公众号:MD7374520
请大家扫一扫二维码进行随心赞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