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这样也行?
纵览历史风云,撷取中国智慧,一本书看懂古人智慧谋略!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导 读岳麓书社《资治通鉴》(精读本)最新出版,精选+编目+导读,更简明,更易读原文+译文+疑难字注音,无障碍阅读经典著作汇通史事,引以鉴戒,助力青少年成为新时代智囊细分编目,自为首尾,故事性强,阅读省时省力。
“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里程碑,一本书看懂古人智慧谋略!本文为《资治通鉴》(精读本)前言,作者伍成泉。
△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1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史书汗牛充栋,这都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在所有的史籍中,有两部史书尤为突出,一部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编年体通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它们是我国古代史学史上双峰并峙的两部鸿篇巨制,也是两座无法被跨越的高峰,永远为后人所钟爱,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本书就是为《资治通鉴》所作的普及性读物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力主变法,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却遭到朝中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司马光就是这些反对者的典型代表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自请离京,次年带着他的书局退居洛阳。
经过19年的苦心钻研,司马光终于主持编写出这部前所未有的不朽巨著,并于元丰七年(1084)上呈朝廷神宗皇帝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司马光政治上的不得志,反倒成就了这部鸿篇巨制,使得其名垂青史,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作为史学家的司马光,留给我们这么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资治通鉴》由集体撰修而成除了司马光总其大成之外,还有刘恕、刘攽(bān)和范祖禹三人也参与了编修其中,刘攽主要负责汉代,刘恕负责魏晋南北朝,范祖禹则分管唐代。
编撰过程中,司马光首先委托当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刘义叟考订每年的节气、星象、朔闰等,编成长历;再由参加编撰诸人分别仔细搜集资料,编成“丛目”,隶于各年之下;然后在已有材料上考证异同,删汰重复,编写成“长编”(初稿);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斟酌取舍,删繁就简,校订史实,润色文字,而成书。
此书虽由集体撰修,却文字优美,叙事生动,前后连贯,毫无抵牾之处,好像出自一人之手,这当然与司马光的精心定稿是分不开的2《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编年体是一种古老的史学体裁形式,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
所谓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史事,年经事纬,甚为方便它有一个通行的名字叫春秋,春秋是四时的代名词,春夏秋冬四时,错举春和秋来指代时间当时,各诸侯国都采用“春秋”来指代它编写的国史,可惜这些史书都已经亡佚,只有孔子据鲁史删订的《春秋》流传下来,所以,《春秋》就成了它的专称。
编年体史书在春秋时期十分兴盛,以《春秋》和《左传》为其典型然而,后来一度中衰,特别是到了汉代,因司马迁撰写《史记》,创立纪传体这一新的体裁形式,以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等五体相配合,能最大限度地容纳历史信息,后人靡然跟从,这对编年体当然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后来,班固又撰写了《汉书》,改通史为断代,创立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纷纷仿效魏晋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史再度兴盛,作品很多,可惜因局势动荡,大多没能流传下来唐代开始设立史馆修史,禁止个人私撰史书,而官修史书专注纪传体,使编年体史再次沉滞。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史籍越来越多,而人的精力有限,希望能一册在手,故实尽知所以,自唐代以来,汇通就成了一种趋势在唐代,有刘知幾撰写的《史通》,以系统评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杜佑撰写的《通典》,以汇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
到了宋代,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于是撮取其要,撰成《资治通鉴》汇通史事,作为统治者设政施治的鉴戒该书以编年体通史的形式,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十六朝1362年的史事,从头至尾编排,下分十六纪,即《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共294卷,300多万字,诚如梁启超所说:“亦天地一大文也。
”对于分裂割据时期的各政权,则确定一个政权作为正朔,以其年号来纪年,以分统其他各政权之史事譬如: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依然是天下之共主,理所当然以周为正朔;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秦灭西周,赧王入秦而死,自次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起,开始以秦王来纪年。
三国时期,以曹魏为正朔,以统吴、蜀二国其余,东晋十六国时期以东晋为正朔;南北朝时期以南朝宋、齐、梁、陈为正朔;五代十国时期以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为正朔不单纯出于史家所谓“正统”之说,也是为了叙事简明方便,这也是编年体史的一大特点。
《资治通鉴》成书后,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形成了一股“通鉴热”历代学人诵读、研习、注释该书不断,以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叫“通鉴学”其中,以胡三省的贡献最为突出胡三省(1230—1302),字身之,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
他身处宋元鼎革之际,在颠沛流离中,仍潜心著述,三十年“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几易其稿,终于撰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注音、训诂、拾遗、辨误,极为详赡,成为我们研读《资治通鉴》的重要参考《资治通鉴》的问世,也使编年体史再度勃兴,而且自此长盛不衰。
曾经协助司马光修订《资治通鉴》的刘恕,取周烈王二十三年以前史事为“前纪”,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以后史事为“后纪”,组成《资治通鉴外纪》10卷;南宋史家李焘,遵温公旧法,撰写了《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今存520卷),记北宋九朝史事;又有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南宋高宗一朝时事,以接续李焘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又有徐梦莘撰写了《三朝北盟会编》250卷,记录了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史事;清人毕沅组织人马,又编写了一部《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讫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囊括了宋、辽、金、元四代409年的史事;清人夏燮又接续毕书,撰写了《明通鉴》100卷,记有明一代史事;乃至到了当代,还有学者章开沅先生主编了一部《清通鉴》。
至此,编年体史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与纪传体正史并驾齐驱3《资治通鉴》毕竟有294卷,卷帙浩繁,时间跨度大,所涉史事众多,要想读完一遍也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编年体史按照时间先后编排史事,虽然叙事简洁,且便于了解一代兴亡的大势,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
一、它主要偏重于政治,其他,如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相对简略;二、有些史事时间不明确,因此无处可查,只能大致处理,且势必落下一些重要史事;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它不以事件为中心,对于一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往往隔越数卷,很不集中,翻检起来甚为麻烦。
南宋时,有学者袁枢,非常喜欢读《资治通鉴》,对《资治通鉴》的这个缺点很有感触,于是自出新意,辑抄《资治通鉴》他将《资治通鉴》所叙史事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总括全书为239个事目,每个事目首尾完整,独立成篇,撰成《通鉴纪事本末》42卷,从而创立了“纪事本末体”这一新的史学体裁形式。
它以事件为中心,既没有纪传体史的烦冗,也避免了编年体的隔越,“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兼有纪传、编年二体的优点,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然而,现在看《通鉴纪事本末》诸篇,仍嫌不够紧凑,似尚有可改进的地方。
譬如:“秦灭六国”这一事目,就嫌太大,自周显王七年(前362)一直叙述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时间跨度长达近一个半世纪如果能在其下进一步细分,增加些细目,如“商鞅变法”“合纵连横”“秦灭巴蜀”“长平之战”“荆轲刺秦王”等,各篇自为首尾,又兼顾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故事性增强,使人读起来就省力得多。
笔者研读《资治通鉴》有年,颇有志于重新整合此书,怎奈牵于俗务,一直未能如愿近接岳麓书社之命,令笔者编一部《资治通鉴》的普及性读物,与笔者之意颇相暗合,故欣然从命本书以1956年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标点本为蓝本,参考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选取故事性强的典型事目38则,起自“三家分晋”,下讫“甘露之变”。
每个事目,先叙述故事梗概(间或简要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然后节选能集中反映故事情节的原文数段,译成现代文,力求浅显易懂;末尾缀以导读,主要介绍该事件的前因后果,以方便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间或掺杂笔者评史论事的一孔之见,试图从宏观上把握其发展的大势,对读者或有涓埃之助。
这些事目,通过导读连缀起来,前后一贯,具体而微,虽说疏阔了些,却也能大致考见1300多年历史发展的大略,开卷有益,自有其价值在但它毕竟是普及性读物,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诸君读后,若感觉不餍,当找《资治通鉴》原书来研读,则笔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推荐阅读
《资治通鉴》精读本作 者:伍成泉 编著定 价:¥25.00本书是为《资治通鉴》所作的普及性读物《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代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于是撮取其要,撰成《资治通鉴》汇通史事,作为统治者设政施治的鉴戒。
本书从学生角度出发,精心选取故事性强的典型事目38则,起自“三家分晋”,下迄“甘露之变”每个事目,先叙述故事梗概,然后节选能集中反映故事情节的原文数段,译成现代文,力求浅显易懂,末尾缀以导读,介绍该事件的前因后果,以方便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间或掺杂作者评事论事的独到见解,从宏观上把握其发展大势。
38则事目通过导读连缀起来,前后一贯,具体而微阅读完本书,大致能考见1300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大略,使青少年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能有所收获,领略到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之美以及撷取古人的智慧结晶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目 录(上下滑动查看完整目录)一、周纪三家分晋魏国独霸商鞅变法乐毅伐齐田单复国长平之战二、秦纪始皇建制胡亥嗣位刘邦发迹项梁举兵巨鹿之战三、汉纪韩信用兵项羽败亡七国之乱苏武牧羊王莽改制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董卓之乱官渡之战四、魏纪高平陵之变魏灭蜀汉五、晋纪贾后乱晋晋难方殷淝水之战刘裕创业六、齐纪魏孝文帝改革七、梁纪元魏式微侯景之乱八、隋纪隋灭南陈九、唐纪玄武门之变扬州兵变武周酷吏禄山奸佞范阳起兵安史乱平牛李党争
甘露之变正文试读一、周纪三家分晋春秋晚期,控制晋国国政的“六卿”之一的智氏,于公元前458年,联合赵、韩、魏三家灭掉了范氏和中行氏而共分其地,又欲蚕食其他三家的领地智氏掌门人智襄子(智瑶),有仪表堂堂、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文善辩、坚毅果敢五个优点,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讲仁义,刚愎自用,故族人智果很不看好他,认为他若是执掌智氏,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
于是,智果把自己家从整个智氏家族里分出来,另外立了辅氏家族智襄子当政后,高傲张扬,曾在宴饮时戏侮韩康子及其家相段规家臣智国劝谏他,要他注意防备,智襄子不以为意,又仗势向韩、魏两家索要土地韩康子和魏桓子听从了家臣的劝告,接受智襄子的无理要求,各给了智氏一个万户的封地。
智襄子尝到甜头,又向赵氏索要蔡和皋狼两邑的土地,被赵襄子断然拒绝智襄子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攻打赵家,赵襄子逃到晋阳智、韩、魏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晋阳危在旦夕在察看水势时,智襄子得意忘形,说:“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这句话使魏桓子和韩康子非常寒心,二人暗中达成默契,有了反意。
恰好赵襄子派人来拉拢他们,于是一拍即合,赵、韩、魏三家合力灭了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原文节选1.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译文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邑的土地,赵襄子不给。
智伯发怒,率领韩、魏两家的甲兵攻打赵氏2.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cān)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译文智、韩、魏三家率领他们国都的人民包围了赵氏的晋阳城,并引水灌城,晋阳城墙只剩三版(约六尺高)的地方没有被淹;灶没入水中,产生青蛙,可城里的人民没有背叛的意思智伯乘车在水中行进,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
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啊!”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背,这是因为汾水可以淹灌魏氏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绛水也可以淹灌韩氏都城平阳(治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中国人的传统生活美学,在这六本奇书里郑振铎评价“运之以别调”,打造一代名将的英雄传奇小说“知行合一”“心即理”,了解阳明心学的入门必读书
公众号: 岳麓书社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顺手关注一个呗!(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资治通鉴》(精读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