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野怎么了(宋冬野安河桥背后的故事)这都可以?
让我再看你一遍,从南到北。
文丨宋冬野11987年冬天,我出生在北京安和桥一个老旧的小院子里那里常年漏风漏雨,冬凉夏暖三岁的时候我全家从安和桥搬了出去,成了第一家从那个地方搬到三环路以内居住的人由于父母很忙,我的奶奶从小带我长大,教育方式纯属娇生惯养。
那时我也不懂得许多,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体谅不到奶奶的辛苦和不易我的奶奶有一个很美的名字,甚至是充满了文艺气息——张先诺几年以后,不堪承受城市繁华的奶奶还是回到了安河桥居住,而正在上学的我则是把周末的所有时间都安插在了安和桥。
在那段时间里,我学会了弹吉他,和邻居小兄弟在河边一弹就是一夜,高唱着现在根本不好意思唱的那些歌曲早上回去睡一觉,醒来就打游戏机,用矿泉水瓶子踢足球,饿了吃奶奶做的饭,再弹琴,唱歌其实安和桥下的水并不清澈,甚至有些发臭。
但我们还是喜欢在河边坐着,衬托我们“超凡脱俗”的气质,现在想起来很是得瑟,却怎么也忘不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从我开始做音乐,我就一直想写一首关于安河桥的歌,可总是觉得不管用什么语言什么旋律,都说不清我对安河桥的感情,更表达不出我对奶奶的感情。
所以算起来这首歌大概一直拖了五六年2011年的一天,我和朋友去一个偏僻的地方玩,正好路过安河桥车没有减速,从南向北开,我就顺着风景和新修的地铁站看着安河桥,热泪盈眶尽管物是人非,但是那座桥还是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就像我的奶奶和我的青春期一样。
西北五环路从安和桥的上面飞驰而过,其实也并没有带走什么,桥下的水还在流,而且比以前清澈了很多我坐在车上,找出一杆铅笔,在一个破本子上写下:让我再看你一遍,从南到北,像是被五环路蒙住了双眼2有一句歌词这样唱:。
“刚完成了童年理想,童年又成了理想”理想这个事儿,好像大多数人都没有实现过,在问他们为什么的时候,他们总会说出各种各样的客观理由,或者他们会说是一些东西阻碍了他们的前行而安和桥时光所做的,只是让我相信了一点:一切客观因素都不足以成为绊脚石,只要自己敢往河里跳,就不怕学不会游泳。
尽管在安和桥的日子,我只是玩耍,但现在想来,那些愉快的笑声又何尝不是一种能量,在最艰苦的时候回想起来那些,便可以再次抬头迈步我深知,无忧无虑的时光已经过去,可美好的回忆始终年轻当我意识到这些的时候,我是充满希望的,我愿意去解决所有的难题,并且在回头看的时候,不会后怕,更不会在意经历过的苦楚。
“我知道,吹过的牛逼也会随青春一笑了之”没错,等到苍暮之年的时候,这一生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拿出来一笑了之,但这一声笑,并不是无奈的悲凉的笑,它应该是一种满足的,幸福的,最美好的笑容这大概就是“正能量”三个字的含义,就像蜡烛一样,在所有灯火都熄灭的时候,你总能看到它还在那儿坚定的烧着,能把最亮的灯光照不到的地方都照的一清二楚。
3今年的三月,我送了奶奶人生的最后一程,辞掉工作专心做音乐后来我曾又一次去安河桥,想仔细的看看她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在我找到那棵枣树的时候,我深刻的知道,我的家永远都在这里就是这样一个已经消失的小村庄,最好听的歌声和笑声,还有奶奶牵着小狗蹒跚的身影。
我需要更加坚强,需要生活更多的磨砺,去寻找一个未来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安河桥,只是一座桥。她给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我从她身上走过,面对眼前的城市,就变得力大无穷。
宋冬野在一些视频采访里都有提到安河桥提起这座桥的时候宋冬野有些无奈和悲伤,原本只不过是一座普通的桥,却在宋冬野成名后突然成为了一个标志不管喜不喜欢宋冬野的人去了北京都会想去安河桥看看,或是拍下那个地铁站的名字,将照片发到各个媒体平台,就好像完成了某个使命某种仪式。
文稿 / 夏目编辑 / 予禾欢迎关注本推送作者夏目个人公众号无上清凉
Wechat:wsqlxiamu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胡说音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