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机2(爱死机2高草丛解读)快来看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2-28

终于,是时候来聊聊「爱死机 2」了~

爱死机2(爱死机2高草丛解读)快来看

 

Hey yo~「爱死机」的名号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部 2019 年在 NETFLIX 线上播映的动画剧集,全称是「爱·死亡·机器人」,豆瓣评分目前高达 9.2 的,堪称神作。

「爱死机」第一季海报18 集动画中,不乏像《齐马蓝》这样兼具视觉享受和哲学思考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神作。

但时过境迁,当万众期待的「爱死机」第二季上线,8 部短片过后的反响却很一般。略显套路化的剧情设计和视觉呈现方式,让第二季评分只有 6.8……

「爱死机」第二季海报但,作为一个摄影和电影爱好者,我依然觉得「爱死机」第二季其实在视觉上依然是有可取之处的至少以摄影的眼光去看它,是有很多画面值得参考和学习的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 不吐槽、不蹭热点(其实是我懒),只看有用的信息。

下文含有轻微剧透,如果在意,还是先收藏文章,然后看完动画之后再阅读比较好~不过我只聊其中的 3 个短片,就算剧透也不会太多~

《冰》的制作团队与第一季《齐马蓝》的是同一个,所以看过第一季的同学应该一眼能认出这种画风 —— 浓烈的色彩,写实与抽象结合的细节,巧妙的光影设计。

《齐马蓝》截图所以让我说,《冰》的视觉效果在第二季中应当算数一数二的,那么,该怎么去看,如何从《冰》中汲取一些营养呢?首先我们可以先从比较好理解的光线开始故事发生在外星的夜晚,因此短片中的光源基本上全程都是人造光(如果你和我杠霜鲸的自发光……呃那就叫鲸造光吧)。

《冰》中的霜鲸越出本季名场面人造光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自由控制范围与色彩。比如全屏第二个镜头里,透过门缝看到的屋中场景,为了凸显人物,就特意用一盏灯来照亮。而被照亮的这个人,在全片中是很重要的角色。

很多时候,画面都会用一束光来突出想要表现的人物:

或是用一束光来突显人物的动作,以说明他们的……(剧透了)……的一些特征吧:

很多时候,为了让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加强烈,或者换个说法,更能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影片中的人物会可以“制造”一些有颜色的光线。比如你看这个场景,是不是看起来很平常:

但如果划亮一根信号棒:

Boom!人物一下子就像炸裂的烟火一样,从画面里跃然而出。然后又一个名场面就诞生了:

从这幅画面,我们可以过渡到看《冰》时可以留意的第二点摄影技巧:色彩的对比因为在上面这个场景里,信号棒发出的鲜艳炽烈的红色火光,和四周天寒地冻的冰冷色彩形成了剧烈对比颜色对比也是整部影片的主要视觉表现手法,事实上影片一开场就是这样的红蓝对比:。

这颗地外行星上的街道也是,窗户中比温暖的黄色光显得更为热烈的橙色光芒,与室外的蓝调冷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而当后面信号棒被点亮后,整个《冰》的高潮也来临了。先是红光与另一个强烈对比色 —— 绿色的撞击:

亮“灯”前,画面比较平淡

灯亮后,色彩刺激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为何是一盏绿色的灯?然后,就是全场高光的奔跑环节了,你可以看到全程简直是一场色彩盛宴:

寒冰蓝烈焰橙幽灵绿

如果让我命名,那么就是上面这三种主色调点亮了《冰》这部动画短片(当然不同场景会有所变化)正是它们在画面中的相互碰撞、对比,从侧面烘托着情节的发展与高潮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作为一部动画短片,其中的用色实际上是比较夸张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不太会直接看到这样强烈的色彩对比,但是,对于一些创意摄影和情绪化表达来说,类似的用色是完全可以尝试的比如,很多年前的王家卫:

很多年后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以及《小丑》:

这些文艺电影中的色彩,和《冰》一样,并不是那么的现实,而是带有更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绪。再比如我之前拍过的一些手机摄影作品,其中的用色也不是所谓的还原现实,而是夸大现实:

拍产品图时倒是更适合发挥色彩创意说了这么多,其实《冰》这部短片中值得看的不仅仅是光线与色彩,镜头的运用也值得学习,但我不想让这一部短片变成整篇文章的独角戏,所以接下来我会结合「爱死机 2」中另一部评价较高的短片《高草丛》,来聊聊画面中

广角透视的运用。

动画也好,实拍电影也好,或者我们熟悉的摄影作品,都是可以找到相应的镜头视角的。换句话说,就是一幅画面,你能看出它是鱼眼、广角、标准还是长焦拍摄的。

广角 / 标准 / 长焦不同焦距带来的是不同的视角,以及这些视角下完全不同的观看感受。举个例子来说明,在《冰》中,上面我向你展示过起跑的动作:

在这一画面中,你会发现尽管这些跑步者有的离我们很近,有的很远,但他们的身体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也就是虽然依然有近大远小,但远处的人没有变得很小,近处的人也没有显得很大这就是中长焦镜头带来的视觉效果 —— 压缩画面中远近景,让他们看起来更为接近。

与之相反,同样的跑步动作,在广角镜头拍摄下,就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同样来自《冰》中的这一片段:

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在广角镜头下得到了最佳诠释 —— 近处的人变得头顶天空那样巨大,而已经跑远的人,还不如近处这个人的脚大为什么同样是跑步,会用到两种不同的镜头去表现?因为起跑时,影片突出表现的是大家并排同时出发,他们是相同的,所以不希望有太大差异。

相反,当跑步进行一段时间后,有人领先、有人落后,这就只有广角镜头的夸张透视效果才能很好的体现了 —— 近大远小这样的广角透视的运用,在《冰》这部短片中不止一次被用到:

长焦视角 - 众人聚在一起聊天

广角视角 - 众人朝远方走去没错,广角的视角也是通常都会用来表现人们移动中的场景,以便突显移动时的距离感,和整个场景的纵深感但广角镜头能做的还不止于此当你想表现一个人非常高大(腿特别长)时,你可以用广角镜头贴近他/她的脚部进行拍摄。

而当你想突出一个物体的高大时,也可以使用广角镜头去贴近拍摄此时,如果你安排一个物体在远处,那么 TA 将会显得非常渺小而无助广角+前景遮挡,也是在「爱死机 2」中口碑相当好的《高草丛》中的运镜方法(也可以说是摄影技巧):。

广角 - 草丛显得极高大,而人物很渺小可以对比下不是广角视角的画面,你就会发现虽然草丛还是很高,但人物所占的画面比例也会大很多,那种夸张的大小对比就会弱化很多。

当然这里采用中焦拍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广角的这种夸张透视感,在仰拍或俯拍时还会得到更好的体现《高草丛》中有一个镜头,就是站在“上帝视角”向下观看此时由于广角镜头夸张的透视效果,让草的线条呈现出以人物为中心的汇聚感(也可以说是爆炸感)。

俯拍下的广角视角这种效果同样会让观看者觉得人物被包围、处于弱势,与影片本身的惊悚恐怖气质完全相符。有趣的是,改编自小说的《高草丛》之前也曾拍过真人电影,而在影片中,也出现了类似的俯拍手法:

真人电影《高草丛中》的截图可见尽管动画与电影形式有所不同,但当表现的氛围和情节一致时,创作者对于镜头语言的选择是殊途同归的此外,当这种广角俯拍的效果,与人物特写画面相结合时,还会产生另一种奇妙的观看感受:。

我特别想把这种用法叫做 “坏蛋广角”但实际上如果这个人是坏人,那么这样的俯视角度和广角视角,能让这个人显得更坏(就像上图那样);但如果是好人,则能让 TA 显得更好也就是说这样的用法可以突出刻画人物表情、动作和头部特征,来突显 TA 的特质。

信息量有点大?那我就稍微总结下广角镜头的几个作用好了:1突显距离感和纵深感,增加视觉冲击力,此时画面中元素多为斜向分布;2强调近处的人或事物,突显画面不同元素之间的大小对比;3强化表现人物的特质,好或坏都有可能。

其实,广角的应用不仅限于明显是漫画风和油画风的《冰》与《高草丛》,也在偏 3D 写实风格的《突击队》中有所运用。比如这部短片中飞船拔地而起钻入云中的片段:

为了凸显飞船由近及远的运动,增强视觉冲击力而特意使用了广角拍摄的手法但《突击队》这部短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广角透视,而是情节具体来说,就是人物在不同心理状态和剧情下的细微表现而这,又与画面色彩的细微变化密切相关。

所以今天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想带你回到色彩这个话题上,一起看看《突击队》这部短片中,色彩与情感的关联。

其实在「爱死机 2」的 8 部短片中,由于剧情的套路化,基本我都能猜到会发生什么尽管如此,《突击队》这部短片依然给我留下了很大的情感冲击这种冲击的主要原因固然是短片的情节使然,但从画面上来说,也是渲染情节的重要手段。

所以当我想聊色彩与情感的关系时,比起主要以刺激眼球为目的大玩撞色的《冰》,我觉得刻画人物心理更细腻的《突击队》更为合适而且在看过好几遍之后,《突击队》的画面风格,总让我想起《黑客帝国》里那种虽是描写的未来,却又是很“原始工业风”的画面。

《黑客帝国》海报警告:以下内容含有一定剧透!警告:以下内容含有一定剧透!警告:以下内容含有一定剧透!先简单说下《突击队》的故事背景:未来,人类已经获得了“永生”的方法(这方法让我想起《木星上行》),但永生后的人类,开始立法禁止生育,也就禁止新生命的诞生(有点类似《铳梦·Last Order》的设定)。

这种“永生”与“新生”的矛盾,是整部短片的情感冲突所在,是理解其中情节的关键,也是解读其画面色彩运用的关键所在。短片一开始,就是一幅标准的惨兮兮下层社会感:

但与画面堪称“腐烂色”所传递的视觉感受完全相反,短片中被禁止的新生儿都诞生在这里永生者会派遣突击队(也就短片中男主的工作)来搜查他们,然后残忍的杀害新生儿……简直是世界末日一般对不对?看到这时我其实就想到了《黑客帝国3》中临近末日的画面风格。

《黑客帝国3》截图与末日景象的地面相反,在他们上方是色彩光线靓丽的高科技云端都市,但那里却是禁止新生命诞生的永生者的天堂,并且是杀害新生儿的男主那样的突击队所生活娱乐的地方。

这种「丑=生命」、「美=死亡」(永生者会射杀底层诞生的新生婴儿)的逆情感导向设定,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哪里不太对”的感觉,其实也就是从画面风格上制造了冲突和矛盾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当我们用心感受,注意是感受,而不是单纯的观察。

你就会发现《突击队》中永生者的很多情节里,本该是暖色调的颜色被“吝啬”地圈在很小范围之内

男主的女友初登场时的画面一开始包裹在昏黄的暖光之中

随后镜头拉远,画面中的暖调越来越小

最后只剩下了这么点,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温暖的人性在永生者心中的比例越来越少照理说,这样的未来音乐会应该是一片灯火通明、辉煌绚烂,但现在看上去却觉得越来越阴森,看到后面甚至有点可怕另外,有时画面中会揉进一些看起来虽然有点高级好看,但感观上并没那么舒适的中性色,比如紫色。

紫色是非常好看的颜色,但正如“紫外线”会把人晒黑甚至晒伤那样,紫色除了绚丽感,往往也会给人带来需要警惕,有可能造成伤害的感觉并且在处理上流永生者的画面时,短片制作团队刻意在光线上没有给足,很多时候让他们的面部处于相当大的阴影之中:。

这种光线带来的诡异氛围,与永生者年轻的外表和精致的妆容,形成了又一次违和感你会觉得哪里不太对,就如同一开始的肮脏色调代表新生,华丽色彩代表死亡那样即使在白天,男主的女友在进行恢复年轻的某种药物注射操作时,画面色彩给人的感觉也是略显冰冷的。

因为此时的天色,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深蓝的晴空的颜色,而是更接近冰块的淡蓝色(说有点像Tiffany Blue似乎也可,不是我针对谁啊)事实上,永生者居住的地方的天色总是这样奇奇怪怪的,不那么蓝这种淡淡的像是可以降低了饱和度的蓝色,不算难看,但总有一种冷漠的既视感。

特别是与《冰》中代表寒冷的蓝色相比,《突击队》中的蓝色要更令我感到压抑。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呆在《冰》的世界里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当剧情接近高潮,男主的人性逐渐苏醒,立场也开始转变时,画面的色彩也发生了变化(光线也是)当他发现了一个可能存在新生命的小屋子时,恰好一束暖光照亮了房屋,象征着有生命在此诞生。

而当他也不再直接射杀婴儿,而是试图与婴儿的母亲对话。在这个场景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母亲和婴儿的色彩总是温暖的唯美色调:

而男主虽然始终坐在离窗户光源较远的阴暗一侧,但面部的光线和色彩也开始发生变化 —— 从影片开始时的阴暗,变成了被散射光照射到的柔和温暖:

短片开始,准备射杀幼儿时的男主

试图与母亲对话时的男主面部这样的光线和色彩转变,传递给观看者的信息就是——男主的内心开始反思,开始有了人性的温度。而当影片结尾,男主整个人沐浴在温和的阳光里,如同自我救赎后获得了新生一般。

此时画面还给到了一个面部特写,这种感觉更加明显: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与开始呼应,被保护了新生命的底端城市废墟焕发了与之前不同的象征着生命的色彩:

影片结尾画面

影片开场画面综合来看《突击队》中的光线和用色,特别是色彩的前后变化,你会发现这种变化始终有力的烘托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说推动情节的是影片中的角色的话,那么画面的色彩就是角色最有力的帮手。

好久没写这么长的「看电影学摄影」系列文章了,我自己都感到有点累,事实上这篇文章也是分了 3 次才写完的说实话,我并不是要洗「爱死机 2」这个第二季确实不如第一季,特别是当我看完第二季后,做的第一件事是重新刷了遍第一季。

但为什么还是觉得应该写一下呢?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在看完第二季之后,虽然剧情上让我觉得乏善可陈,但视觉上我感到还是有所收获的。至少,第二季中有几部短片还是维持在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

「爱死机 2」《沙漠中的斯诺》截图那么为什么不分析并学习一下呢?其实这几年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所谓的烂片有两种,一种是剧情和画面都烂了,烂得很彻底;另一种,是在巨大的期待之下,人们觉得影片不如想象中那么好。

后一种情况通常是影片情节导致的,而画面本身通常不差。但是在被打上烂片标签之后,人们往往就忽略了画面的可取之处了。

《高草丛》的油画画风就很美(可惜出现的时间太短)所以尽管「爱死机 2」与第一季相比差距很大,豆瓣 6 分多的评分也很合理,但我还是想通过这篇文章,以我的视角和观点引起你的一些思考毕竟如此有号召力的《爱·死亡·机器人》名头之下,在如此多的大众关注之下,如果最后仅仅是吐槽一句“烂片”就散了,岂不是太过可惜?。

手机摄影讨论群请加个人微信号cameranote5暗号:一点讨论群会有专人引导入群我的手机摄影笔记一场脑洞大开的奇幻之旅京东链接见阅读原文好像又打折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