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高屋建瓴图片)速看
“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或气势,“高瞻远瞩”形容远见卓识
“高屋建瓴”的意思是从高高的屋顶上往下倾倒瓶子里的水(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或气势语本《史记·高祖本纪》:“〔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裴骃《史记集解》引如淳的解释说:“瓴,盛水瓶也。
居高屋之上而幡(通‘翻’,翻倒)瓴水,言其向下之势易也”后以“高屋建瓴”四字成文如宋·李曾伯《代通兴元丁帅》:“谓画江以东,不足以究中流击楫之志;而分陕以西,粗可以成高屋建瓴之形”清·魏秀仁《花月痕》四十六回:“带得宣府精兵二千……高屋建瓴,挂帆东下,克了石首,又克嘉鱼,直薄武昌城下。
”姚雪垠《李自成》五卷七章:“襄、洛据天下形胜之地,而襄阳位居上游,对东南有高屋建瓴之势”
“高瞻远瞩”的意思是站得高、看得远,形容眼光远大、见识深广如茅盾《〈诗论〉管窥》:“萧梁诸主,都有点文学才能,号称好学古文,然而除了小器不算,也全无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老舍《我的经验》:“因为思想贫乏,我找到该歌颂的人与事之后,只能就事论事地去写近似记录的东西,而不能高瞻远瞩地把人与事提高,从现实生活中透露出远大的理想。
”刘斯奋《白门柳》二部六章:“徐青君或者杨文骢,必定会把自己这一番高瞻远瞩而又鞭辟入里的见解,转达给马士英……”“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或气势,“高瞻远瞩”形容远见卓识,二者区别明显,不容混淆现在有人没有准确理解这两条成语的含义,把它们混为一谈,用“高屋建瓴”形容讲话或著作具有远见卓识,显然是错误的。
这种例子俯拾皆是,酌举数条如下:(1)宋鸿兵……当场回答了网友的提问高屋建瓴的视野加上接地气的解释,令人们对这档节目充满了期待(凤凰网2014年9月23日)(2)宣讲团成员历时两个多小时的宣讲报告,既高屋建瓴
又深入浅出,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非常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9日)(3)参加教学展示的老师学科背景多样、教学特色鲜明,有的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有的条分缕析、挖掘深入,有的激情澎湃、感染力强……(《光明日报》2017年12月6日)。
(4)主题出版物中既有高屋建瓴的鸿篇巨制,又有以小见大的通俗读物,体裁涵盖学术专著、小说、报告文学、教育培训读物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12月18日)(5)理论界和实务界都亟须一批高屋建瓴、切中肯綮的作品,推进理论研究,指引实务操作。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3月6日)例(1)“高屋建瓴”形容“视野”,并同“接地气”对举;例(2)“高屋建瓴”同“深入浅出”对举;例(3)“高屋建瓴”同“视野开阔”连用,同“条分缕析、挖掘深入”并列;例(4)“高屋建瓴”形容“鸿篇巨制”,并同“以小见大”对举;例(5)“高屋建瓴”同“切中肯綮”连用。
前三例形容讲话,后两例形容著作表达的意思都是见解高超、分析精辟,或思想有高度、理论有深度,而不是具有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或气势以上诸例显然都不能使用“高屋建瓴”,应该改用“高瞻远瞩”(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
年7月13日文章《“高屋建瓴”不等于“高瞻远瞩”》;作者:首都师范大学/赵丕杰;图片来自千库网)(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贺庆;校对:晋力)
仙女都在看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