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哪个省(青海在哪个省)学到了吗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1-18

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的对音。

敦煌在哪个省(青海在哪个省)学到了吗

 

敦煌市,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介于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之间,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敦煌市下辖辖9个镇,总人口18.94万人。

实现生产总值106.40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4.59亿元,二产增加值27.06亿元,三产增加值64.7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71:25.43:60.8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987元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名称敦煌市外文名称Dunhuang别 名沙州、沙都行政区类别县级市所属地区甘肃省酒泉市下辖地区7个镇政府驻地沙州镇电话区号

0937邮政区码736200地理位置甘肃西北部面 积3.12万平方千米人 口18.94万人方 言甘肃方言气候条件暖温带气候著名景点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阳关机 场敦煌机场火车站敦煌火车站车牌代码

甘F行政代码620982历史沿革地名由来“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

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

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

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建置沿革隋朝之前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

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汉武帝继位后,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

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

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不断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而来自西域的物产亦传播至中原地区。

丝绸之路上,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而敦煌成为“咽喉锁钥”,据丝绸之路之要冲,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此云集,从事中原丝绸和瓷器、西域珍宝、北方驼马与当地粮食的交易。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人文荟萃,文化粲然,这些繁荣的景象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顶的壁画上有着生动的记载。

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

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暠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凉州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

中原硕学宿儒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难,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鸠摩罗什等佛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隋唐宋元

隋朝的建立,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后来又将大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至敦煌充边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存在的37年,在莫高窟开窟77个,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隋炀帝后期大乱,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归附于东突厥唐武德二年(619年)李轨被李渊所灭。

唐朝扩张占据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

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吐蕃乘虚占领河西唐大中三年(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851年,汉人张议潮占据河西、陇右,占据敦煌,归附于唐朝,张议潮被封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沙州。

后来,张议潮入朝,其侄张淮深继张议潮后尽力经营敦煌、河西等地大顺元年(890年),张议潮女婿、沙州刺史索勋发动了政变,自立为节度使后来,张议潮第十四女(即李明振之妻)对索勋杀张淮深兄弟甚为不满,率将士诛杀索勋,“赖太保神灵,辜恩剿毙,重光嗣子,再整遗孙”,李氏拥立议潮之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

张议潮之祚,因而复振光化三年(900年)八月,唐昭宗下诏,诏令说:“制前归义军节度副使、权知兵马留后、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上柱国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

张承奉至天复年间(901—903)犹为河西节度使,奉唐正朔,终唐之世,始终为唐经理河西[13] 天祐(904年—907年)年间,朱温挟天子而令诸侯,群雄逐鹿中原,唐朝名存实亡天祐二年,张承奉遂自立为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

914年,金山国亡,张氏绝嗣,沙州长史曹议金自领节度使曹氏统治时期,笼络当地望族,发展生产,推行教化,改善同周边民族关系,使河西维持了稳定安宁的局面这一时期,莫高窟的开窟造像仍在进行,并未受到局势变动的影响。

11世纪初,党项族兴起,称霸河西,建立了西夏王朝,与宋、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据统计,在宋、夏时期,共开凿洞窟100个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西夏保义二年(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

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

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明朝之后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兵平定河西,修筑嘉峪关、明长城,重修肃州城为加强西北边疆防卫,又设置关西七卫永乐三年(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

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制,战乱连年,百姓流离失所,田园渐芜,敦煌渐渐衰败,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

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86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

2011年初,撤销杨家桥乡,设立月牙泉镇(2010年末省民政厅批复)调整后,全市辖7个镇、2个乡:七里镇、沙州镇、肃州镇、莫高镇、转渠口镇乡、阳关镇、月牙泉镇、郭家堡乡、黄渠乡市政府驻沙洲镇2015年,省民政厅(甘民复〔2015〕50号)批复同意撤销郭家堡乡、黄渠乡,设立郭家堡镇、黄渠镇。

风景旅游“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被称为“敦煌八景”敦煌、平遥、凤凰古城、九寨沟与乌镇、丽江古城、水墨婺源和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共同评为蜜月必去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

莫高窟

莫高窟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鸣沙山

鸣沙山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千米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最高海拔1715米“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

月牙泉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在鸣沙山下,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敦煌古城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千米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玉门关

玉门关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千米处戈壁滩中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

阳关

阳关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千米外的阳关镇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阳关名扬千古。

三危山

三危山三危山旅游区位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三危山东西数十里,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三危山古代又称碑羽山、神羽山,从敦煌绿洲看,隐三峰崇之,如危欲坠,而得名三危敦煌人称三危山为坐镇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将三危山列为敦煌第一景,称做“危峰东峙”。

三危山为敦煌第一圣境,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东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