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氢吡啶类(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的区别)怎么可以错过
图片文字医脉S角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e.cn根据与动脉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及作用比,可以将钙通道阻滞剂分为二氢吡啶类CCB与非二氢吡
根据与动脉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及作用比,可以将钙通道阻滞剂(CCB)分为二氢吡啶类CCB与非二氢吡啶类CCB,两者共同的药理特性为选择性抑制血管平滑肌、使心肌L通道开放,不同点在于与钙通道孔隙结合位点不同。
二氢吡啶类CCB主要作用于动脉,临床可用于治疗心脏和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疾病(心绞痛、冠心病)、脑血管性疾病、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非二氢吡啶类CCB即苯烷胺类(如维拉帕米)和苯噻嗪类(如地尔硫䓬)的血管选择性差,对心脏有负性变时、负性传导及负性变力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长效二氢吡啶类CCB的区别与使用注意事项作者:高丽丽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长效二氢吡啶类CCB的种类长效二氢吡啶类CCB主要有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乐卡地平、拉西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等。
氨氯地平对血管平滑肌的选择性作用大于硝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2.5-5mg,1次/天)在控制血压变异性方面优于拉西地平(4-8 mg,1次/天),且可促进释放内源性NO而保护血管内皮使用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缓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出现水肿者,改用左旋氨氯地平后下肢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非洛地平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对心肌无明显抑制作用,有促尿钠排泄和利尿作用有报道称,二氢吡啶类CCB在高剂量时可抑制醛固酮诱导的盐皮质激素受体激活,如非洛地平、硝苯地平等,而氨氯地平的作用较小表1 常用长效二氢吡啶类CCB。
长效二氢吡啶类CCB的使用注意事项1. 药物相互作用硝苯地平、氨氯地平、乐卡地平、拉西地平、非洛地平主要经肝脏CYP3A4代谢CYP3A4强抑制剂如伊曲康唑、氟康唑、克拉霉素等能显著减慢长效二氢吡啶类CCB的代谢,而增强降压效果,因此可能致严重低血压;CYP3A4强诱导剂如利福平、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等能加快长效二氢吡啶类CCB的代谢,引起血压升高或血压剧烈波动,临床应避免或谨慎合用。
左旋氨氯地平目前无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此外,氨氯地平有CYP3A4中等抑制作用,与辛伐他汀合用时,辛伐他汀日剂量不能超过20mg2. 用于心衰患者大多数CCB有负性肌力作用,可使心功能恶化,从而引起心衰失代偿和死亡率增加,因此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尤其是短效的二氢吡啶类CCB及有负性肌力作用的非二氢吡啶类CCB。
当心衰患者合并严重高血压或心绞痛,其他药物不能控制而需使用CCB时,可选择安全性较好的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但需注意引起腿部水肿的可能非洛地平缓释片对有基础心脏病、心衰者是比较安全的,但需注意其负性肌力作用,尤其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时。
对于严重心衰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未明确增加死亡率或其他不良反应3. 特殊剂型的使用一些特殊剂型,如缓控释制剂,不要随意压碎、嚼碎、掰开或舌下含服另外,缓释、控释制剂一般起效缓慢,不适合用作急救目的如硝苯地平普通片可在必要时舌下含服,但高血压急症时慎用或不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普通片,而硝苯地平缓释片或控释片未提及这种用法。
因硝苯地平普通片达峰时间为0.5-1h,作用持续时间短;缓释片达峰时间为1.6-4h,仍存在一定峰谷波动;控释片首剂达峰时间为6-12h,连续用药后血浆浓度波动小,降压有长效性和平稳性的特点此外,需注意,含服短效硝苯地平,因药物吸收迅速,降压幅度和速度难以掌控,对合并颅内外血管狭窄者有诱发卒中再发的风险,因此卒中后者血压波动时禁忌含服短效硝苯地平作为急性降压药物。
参考文献:[1]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7, 9(7): 40-102.[2] 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建议书[J]. 中华内科杂志, 2014, 53(8): 672-676.
[3]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在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 17(4): 241-244.[4] 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9): 685.
[5] 陈新谦, 等.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435-441.[6] 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6, 8(9): 35-36.[7] 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8, 26(9): 708.
[8] 唐蕾, 等. 超药品说明书用药诉讼案例评析[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193-200.[9] 杨明娜, 等. 全科处方案例点评:心血管疾病[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7: 30-41.
[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19(1): 13,23.[11] 伦冠芬. 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常用技术及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1, 15(34):
6436-6439.[12]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5, 9(1): 28.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