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著作(王守仁著作社会教法)学到了吗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3-21

王阳明经过龙场悟道,觉醒了本我意识,并据此创立了心学,广收门徒,宣讲“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理念。

王守仁著作(王守仁著作社会教法)学到了吗

 

王阳明(1472-1529)经过龙场悟道,觉醒了本我意识,并据此创立了心学,广收门徒,宣讲"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理念。阳明心学的问世,不仅是明朝的大事,更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阳明心学最伟大的意义,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修仙、佛家的成佛、儒家的成圣融为一炉,简化为可操作并行之有效的行为理念,只要你愿意,不需要进入深山隐居,不需要脱离社会、不需要戒食戒气,不需要信仰宗教,不需要练功,不需要打坐,甚至不需要练习吐纳……只要做到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做到立志、勤奋、反省、责善以及知行合一,就可以实现古人梦寐以求的"天人合一"的伟大梦想,彻底自我解放,实现自身的超越。

阳明心学一诞生,便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他的学生,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乡野小民,迅速成为了人们竞相追捧、全身心投入的神圣信仰,这种蔚为壮观的人文现象,不仅在明朝极为罕见,纵观古今中外也不多见而信奉阳明心学、积极投身阳明心学并从中获得有益养分的学子名单,从明朝入阁拜相的徐阶、张居正、赵贞吉开始,到各自领域独领风骚的徐文长、汤显祖、徐光启、李贽,以及后续朝代的杰出成就者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陈独秀、胡适之、毛泽东、蒋介石……直到今天,这份名单还一直在延续,一直在延长……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那么,阳明心学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龙场悟道的实质贵州龙场,这个地图上也查不到的小地方,位于今天贵州西北的修文县,这里偏僻闭塞,毒蛇遍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508年,王阳明就是被发配到了这个地方。

王阳明在前往龙场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目光呆滞、神情恍惚的女人,上前询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丈夫另寻新欢,把她赶出了家门,不得已,只好在荒芜人烟的地方结茅而居,因为无依无靠,只能终日以泪洗面,恓惶度日王阳明打量着眼前风韵犹存的女人,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命运,顿时感同身受,于是仰天长叹,悲伤不已,一口气写下了五首《去妇叹》,名义上是为遭受抛弃的妇人悲叹,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前途未卜的命运叹息。

无可奈何的王阳明,也只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继续走向龙场,心情低落到极点在龙场,他又遇到了一件悲伤万分的事情这个故事,写在了他的文章《瘗(yi)旅文》中,至今读来,让人悲凉不已一个来自京城的小吏,带着儿子和仆人,去远方赴任,经过龙场。

头天晚上,还借住在苗家,王阳明还隔着篱笆,想去问他北京的一些消息,奈何阴雨昏黑,才没有成行,不想第二天一早,就传来了小吏死亡的消息;到中午,又传来儿子也死亡的消息;到晚上,连仆人也死亡了,山坡上躺着三具尸体。

王阳明叹息一声,带着两个仆人去埋葬他们,仆人面露难色,不愿意去,王阳明对他们说:"唉,我和你们和他们是一样的!"这个暴尸荒野的小吏,给了王阳明极大的心灵震撼,让他设身处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于是,王阳明亲力亲为,打造了一口石棺,躺了进去,贬到这样环境恶劣的地方,又遇到弃妇与小吏悲惨死亡的事件,让他几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他要死了,他要在自己打造的石棺内,安静地去世了!。

他把一切都放下了!甚至把生命也放下了!这个时候,他心如止水,没有了欲望,没有了执着,没有了对前路的期盼,没有了对眼前痛苦的哀伤,没有了不安,没有了委屈,没有了忧愤,没有了向往……他的世界一片宁静,静到了极致,他的思想、他的思维也在无限度地向着那个"不偏不倚"的中道靠近再靠近,直至合二为一,这时,头脑里突然爆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炸雷,隐藏在身体里的那股神秘的力量,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对着他一声声棒喝,让他清醒!他的灵魂觉醒了,他的本我出现了!王阳明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自我革命,获得了新生,成为了通天彻地、看穿一切、看透一切的超人!也就是说,他得道了,他成佛了,他成圣了!他实现了天人合一的人生革命,完成了人生的伟大蜕变,从此站在了新的人生的辉煌起点上。

著名高僧索甲仁波切的名著《西藏生死之书》中,有一个与王阳明成圣相类似的片段,只是叙事方式不同,但实质如出一辙——无著是第四世纪最著名的印度佛教圣者,他进入山中闭关,一连六年,连一次吉祥的梦境都没有出现,于是心灰意冷,准备放弃;在下山的路上,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根大铁棒在那里磨,说是在磨一根针;无著受到启发,转身又回到闭关房,继续禅修。

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丝见到佛祖的迹象,无著又开始打退堂鼓,在下山的路上,他看到了一块几乎要触碰到天上的大石头,有一个人站在岩石下,拿着一根羽毛刷着石头,说是要把石头刷掉,因为石头挡住了他的阳光;无著对这个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对自己缺乏决心感到羞耻,于是,又一次转身回到了闭关房。

三年又过去了,他仍然没有一个好梦,这下他完全死心了,认为他没有成功的希望;当天下午,他遇到一条狗躺在地上,只有两只前腿,整个后半身已经腐烂掉了,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蛆;无助心中升起了无比的慈悲心,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拿给狗吃,然后,蹲下身来,要把狗身上的蛆抓掉,但突然想到,用手去抓的话,可能会伤害到它们,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舌头去吮;无著双膝跪在地上,看着那恐怖的、蠕动的蛆,闭起了眼睛,倾身靠近狗,伸出了舌头……下一件他知道的事情就是他的舌头碰到地面,他睁开眼睛,狗已经不见了,他的面前出现了他向往已久的弥勒菩萨。

菩萨温柔地对着无著说:"我一直跟随着你,但你的业障却让你看不到我,也看不到眼前的狗你十二年的修行,慢慢溶化了你的业障,因此你终于看到了那只狗;因为你真正感人的慈悲心,一切业障完全除去了,你也就能够用自己的双眼看到我的存在了。

"无助终于明白了慈悲的力量广大无边,清净并转化了他的业障,让他变成能够适合接受弥勒的示现和教法的法器。

悟道以后的王阳明,在他的心学理论的支撑下,成为了智慧超越一切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一般人博而不精,而他却成为了多面手、成为了样样精通的全才,所接触的范围越多,表现就越是精彩。

他的哲学,绝不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克敌制胜、学以致用的利器,他的目光投向政治领域,就成为了超一流的政治家,投向军事,又成为了百战百胜、攻无不克、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事家他能够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一举粉碎了宁王朱宸濠精心策划几十年的叛乱图谋,创造了军事史的奇迹;在极短的时间里,平定思平之乱,平定八寨、断藤峡之乱,平定漳南、南赣横水、桶岗等地土匪……如果不是有超人的智慧,如果不是实现了自身脱胎换骨的革命,一介凡人,怎么能有如此辉煌、如此惊人的战果!。

圣人可以学而至王阳明是个生命动力非常强大的人,从小就有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成就的宏大理想,只是不知从何处入手,才能够具备达成理想的条件他迷恋军事,到头来只是一堆没有价值的侠客梦想;他渴望拥有超人的智慧,迷恋修仙习道,但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些导引气功的简易功法;他向往圣贤之道,但找不到入门的路径……。

18岁这一年,他遇到了明初著名理学家吴与弼的学生娄谅(一斋),这成为了他迈进儒学门槛的重要事件娄一斋向他讲述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道理,这一道理,其实是儒学的通则,无论理学还是心学都坚信学而致圣的原理;但这对王阳明影响巨大,彻底坚定了他学做圣贤的志向:"只要通过学习就能够成圣,那我肯定能成功!"这一点上,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这个娄一斋,在儒学上造诣很深,尤其在神秘术数方面,颇有见地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他进京赶考,走到半道,突然转身返回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次赶考,不是我考上考不上的问题,而是会有突发事故发生"果然,这次考试,考场突然起火,烧死了很多考生。

人们都说,这娄一斋"静久而明",有了神术

王阳明有了方向,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人生的导师,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不断地学习总结,逐渐摸索出了"成为圣人"的条件——心即理所谓"心",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和意识;"理"就是道的另一种称谓"心"要与"理"等同,需要有前提条件:你的"心",也就是个人的思想意识,必须经过改造,把许多不完美的地方进行完善,以理性为准绳,以道德为工具,不断地修正个体生命里思想与意识中的缺陷,最终凭借自身的努力完善自我,最后才能达到思想、意识与"道"完全相合的境界,达到"心即理"的要求,从而实现成为圣人的终极目标。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学来的知识还是自我智慧的发端,都必须和实践紧密联系这里有一则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的时候发生的一个事例主席需要一位研究国际共运史的专家,于是党校派了一位,这位专家来了以后,滔滔不绝地给主席讲了一通,主席听了半天,就让他走了。

主席说:"听你讲了这么多,但是延安现在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一个也解决不了我这里不需要你"脱离实际的理论,实际上一点用处也没有延安窑洞的理论,都是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用理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着眼点,就在于理论和实践结合点的平衡上,因为不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学死的没有用的知识。

立志、勤学。立什么样的志,成就什么样的人。

而一个人不原意立志,就会缺少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不原意勤奋学习,自然也就无法有所成就作为一个人,如果自己不愿意努力,自己的思想没有想通,就不可能学得进去、钻研得进去,要想有所长进也就会难上加难要想成为圣人,需要学习有关修身养性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诸如道教、佛教、儒教三教的历史、人物、事迹、成败分析等等,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积累过程;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好事。

改过为什么做人,就是为了改造人,为了改造自己,为了改造别人,为了被别人改造,改造被改造,这是人类生存生活最大的意义之所在谁要是拒绝改造,注定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责善不仅自己要向善,而且要帮助别人向善自度而度人。

致良知做事要有良心,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够做违背良心的事情;而良心,就是自己的灵魂致良知最正确的做法,就是面对一件事,要站在人性的高度上,站在大局的立场上,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有个人的小九九,不能有个人的私欲私念。

做到这一条,才算是真正的致良知当然,王明阳理念中关于成圣的前提条件还有很多,诸如《中庸》里面反复提到的"诚意",就是做任何事情,不能有机心,不能有歪心,不能有偏心,而是要竭尽忠心,一心一意做好事情;诸如慎独,所谓的君子"不欺暗室",不管人前人后,表里如一,即使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有对天地的敬畏之心,而不能做下流、龌龊的事情,这样才能心底光明,没有人生遗憾。

王阳明的四句教法即使得道以后,王阳明还在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学理论,1527年,就在他去世前一年,他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时候,经过天泉证道,总结出了阳明心学的四句教法,用来完善他的理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这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完整过程,其主旨,与佛教的《心经》、道教的《道德经》等著作,均有异曲同工之效"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是一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性状态,是凡人修行所无限向往的理想境界,是"道",是"理",是西方的"上帝",是宇宙的本源,是高高在上的标准,是指引着人类向着这个完美完善的目标前进的标杆,当然,也是人类修行到极致、能够与道和光同尘时的灵魂本能的理想状态。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识的纯净,是一切修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为重要的修行目标老子说:"天之所恶,熟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即便是圣人,也有着对善与恶如何选择的难题,更何况我们普通人?所以,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一个选择,时时刻刻都有一个对与不对的抉择,这就是意识纯净与否对人的考验。

意识的纯洁,永远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自我革命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排在第一位的修行目标

"知善知恶是良知"当你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时候,就是你良心发现的开始,是你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保证这个时候,只要你能摒弃私欲、拒绝诱惑,端正态度,最终做出正确的抉择,就是致良知的优良表现。

"为善去恶是格物"永远选择应该选择的道路,永远摒弃邪恶的念头,就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对接,就完成了"致良知"的全部过程,你就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大写的人四句教法的基础,首推意识的纯净王阳明讲:"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核心就在意识的纯净与否;当一个人心地光明、意念纯净,就能够做到"不动心",就能够做到不为任何外界因素所诱惑,就像《金刚经》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无上境界一样,从而达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高远深邃、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的圣人境界。

结束语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不是明白了什么道理,而是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的人生革命,在他的身体本能之外,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本能——灵魂本能,这也就是人们常常听到的二重思维;一个人,如果能够突破二重思维的大关,就标志着他正走在了自我解放的宽广大道上。

事实也证明,王阳明的这套理论,适合所有立志进步、立志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学习、实践和探索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够从他的心学体系里,看到尧王舜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法的传承,看到老子、孔子的无限期盼,看到程朱理学的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文明薪火,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