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ch苹果皮(嚼一片苹果皮的阅读答案)不看后悔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3-28

用美食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品位展现思想的艺术表达

touch苹果皮(嚼一片苹果皮的阅读答案)不看后悔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用美食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品位展现思想的艺术表达【二十四节气系列】用糖霜记录二十四节气的一年

用糖霜记录二十四节气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正逢雨热同季,也是收获水稻的时节,“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习俗:斗蟋蟀,送大暑船,吃半年圆……天热必备——扇子灵感来源:几年前一位朋友送的扇子,因为对这位朋友很珍惜,所以她送的扇子也好好保存着。

参考宋代花鸟扇面、故宫珍藏扇面、齐白石所画扇面、日本经典扇面、西方扇面依旧是自己3d建模打印相应的模具。

邹一桂绘梅花图张照书七言诗折扇 清(1644~1911年)纵11.5厘米 横16.5厘米。

蒋廷锡绘梅竹图康熙帝临米芾书折扇,纵34厘米,横56厘米。

《花鸟图》扇页,清,任颐,纸本,设色,纵18.2厘米,横53.3厘米。

齐白石 扇页 花果蜜蜂

毕沙罗

驼灰色纱绣花卉图木雕花柄团扇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年)通柄长46厘米 面径31.5厘米。

红色绸贴绒花卉图金漆柄团扇 清乾隆(1736~1795年)通柄长49厘米 面径31.5厘米。

黑色纱绣花卉图红木雕花柄团扇清乾隆(1736~1795年)通柄长46.2厘米 面径31.9厘米。

粉红色纱绣花蝶图紫漆描金柄团扇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年)通柄长44.3厘米 面径27.6厘米。

白色缂丝花蝶图木雕花柄团扇 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年))通柄长49.3厘米 面径30.2厘米。

缂丝花鸟牙柄刻八仙团扇,清,通长45厘米,扇面最宽31.5厘米。清宫旧藏。

浅驼色纱绣花鸟图棕竹雕花柄团扇清乾隆(1736~1795年)通柄长47厘米 面径30厘米。

浅驼色纱绣花蝶图留青竹柄团扇清乾隆(1736~1795年)通柄长46.5厘米 面径30.5厘米

浅绛色缂丝缠枝莲蝙蝠图竹雕花柄团扇清乾隆(1736~1795年)通柄长44.5厘米  面径30厘米

绿色纳纱花蝶图留青竹柄团扇清乾隆(1736~1795年)通柄长48.5厘米 面径31厘米

黄色绎丝花蝶图红木雕花柄团扇清乾隆(1736~1795年)通柄长50厘米 面径33厘米

黑绸绣花蝶竹柄团扇,清,通长48.2厘米,扇宽31厘米。清宫旧藏。

宋人花鸟 秋菊

宋 佚名 花卉双禽图

宋 佚名 出水芙蓉图页 绢本

宋 佚名 水仙图 绢本设色

蜀葵

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即为大暑《淮南子·天文训》曰:“(小暑)加十五日斗指未则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暑,六月中。

解见小暑”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六月纳凉》,清,郎世宁,绢本设色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以上,炎热至极此时,长江流域的中下游段重庆、武汉、南京气候炎热,自民国起就被传称为“三大火炉”。

炎夏之日,酷暑难耐相对于“冬九九”,南宋陆泳在《吴下田家志》中记载了“夏至九九歌”有人发现,该支歌谣用松烟墨写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正殿的榆木大梁上,至今墨迹犹新歌谣道:“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很好地反映了夏日的情景

《荷亭儿戏图》,宋,佚名大暑,之所以炎热至极,是因为自入夏以来,地面从太阳吸收的热量越积越多,此时积累的热量不仅多于夜间散放的热量,且这种积累已经达到峰值,所以大暑成为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此时,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地,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频现,但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雹灾也最为频繁俗话说:“人在屋里热得燥,稻在田里哈哈笑”

《宫沼纳凉图》,宋,佚名盛夏季节,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对于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禾到大暑日夜黄”此时,收获水稻则进入一年中最为紧张、最为艰苦的阶段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收获水稻,时不我待。

同时,还要根据天气情况,科学安排好生产活动,晴天收割,阴天栽插,确保晚稻按时生长,确保丰收棉花此时也正好处于花铃盛期,需水量很大,因此,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之说而大豆也正处于需水临界期,对水分的反应十分敏感。

农谚曰:“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就是说,如果出现旱象,要及时进行灌溉

《杜甫诗意图册》之十一,清,王时敏此时,黄河中游地区也常会出现长时间的连阴雨,风灾、涝灾、雹灾频繁有谚语曰:“小暑大暑,淹死老鼠”“遇到伏旱,赶快浇灌,单靠老天,就要减产”“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全国抗旱排涝防台和抢收抢种、田间管理、积沤粪肥等生产任务都十分繁重。

畜禽养殖应以防中暑为主,查治皮疹、蹄爪感染等疾病鱼塘要注意防范缺氧泛塘情况发生,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天气预报

《柳荫高士图》,宋,王诜唐代李绅有《悯农》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描绘了炎夏时节,劳动人民田间劳作的繁忙景况,发人深省西汉曹植有《大暑赋》曰:“炎帝掌节,祝融司方;羲和按辔(pèi),南雀舞衡。

映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大暑赫其遂蒸,玄服革而尚黄蛇折鳞于灵窟,龙解角于皓苍遂乃温风赫曦,草木垂干山折海沸,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yuán)浮岸鸟张翼而近栖,兽交游而云散于时黎庶徙倚,棋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耘。

背暑者不群而齐迹,向阴者不会而成群于是大人迁居宅幽绥神育灵云屋重构,闲房肃清寒泉涌流,玄木奋荣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雪于琴瑟,朔风感而增凉”

《停琴摘阮图》(传),宋,赵伯驹,绢本,立轴,设色,125.7x51.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大暑是一个民俗节日偏少的时段,然而,在浙江,有斗蟋蟀、送大暑船等习俗天台县斗蟋蟀历史悠久,传说与济公有关195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录制的动画片《济公斗蟋蟀》曾风靡一时。

清代蒲松龄所著《促织》也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天台在南宋时还出过一位奸臣宰相贾似道,喜玩蟋蟀,并将民间养蟋蟀的方法整理成了一本专著《促织经》,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蟋蟀的著作在浙江台州,有大暑送大船的习俗每到大暑时,人们会将一艘纸糊的大船十分隆重地送往江边,由渔轮送至椒江出海口焚烧,意喻“送暑,保平安”。

在中国台湾,现今还流行着过半年节,吃半年圆的习俗由于大暑正好是农历的六月,全年过去一半,所以称为“半年节”在这一天,人们拜完神后,通常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早期汉民族也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主要是庆祝农作物的丰收,感谢天神与祖先的庇佑。

清代郑大枢有《风物吟》曰:“六月家家作半年,红团糖馅大于钱;娇儿痴女频欢乐,金鼓叮鼕嚷暑天”“红团”即半年圆,也就是现在的汤圆

《李贺诗帖》,明,王铎,绢本,行书,26*156cm,故宫博物院藏大暑养生宜以清心解暑、化湿健脾为主此时,天气炎热,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睡眠,继而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以至健康为此,应注意安排好作息时间,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应养成午休的好习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其次,要注意劳动保护,不应当长时间在烈日下和高温环境中工作,以防中暑再次,要注意养心,忌“大动肝火”和“情绪中暑”大暑时,暑湿之气易乘虚进入人体暑气盛行,心气易亏。

特别是老人、孩童等抵抗力弱者,最容易中暑致病中医认为,“脾主长夏”,“暑必加湿”有脾虚者,要注意夏季养生坚持以益气滋阴、健脾养胃、清暑化湿为原则,选用香甜可口、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食品进行滋养,如紫菜、鸭肉、薏米、山药、莲藕、土豆、西瓜、莲子、绿豆、蜂蜜、豆浆、绿茶等。

忌用滋腻、生凉、辛辣的食物,酒、葱、蒜等刺激性食物也应适量食用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藿香正气水则是消夏祛暑的不错选择与该节气相关的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无君子”“笑冬不笑夏”,意思是到了小暑和大暑时,天气十分酷热,许多人忍受不了便宽衣解带,赤身露体。

在现代文明社会,这种现象也是越来越少了游泳是夏天锻炼和健身的有益项目,大暑时节宜在早晚进行,注意安全同时,也应因人而异,避免体力消耗过大

《风檐展卷》,宋,赵伯骕大暑有三候: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萤火虫约有两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类,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过五天,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又过五天,常会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消夏赏蝶》轴,清,宫廷画师绘,绢本,设色,纵184厘米,横9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大暑气象特征7月22日或23日交大暑节气,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20°古人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一个“极”字充分说明了此时天气的炎热程度大暑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期黄奭《通纬·孝径援神契》(《黄氏逸书考》):“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

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逃暑帖行书》,北宋,米芾,纸本,30.9x40.6,美国普林斯顿小暑和大暑节气期间,尽管太阳直射点已从北回归线依次回归北纬19度、北纬15度附近,辐射能量稍有所下降,但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量积累,这两个节气期间,我国的降雨量和热量真正达到巅峰,而且是同时达到,这正是“雨热同期”,极有利于作物生长。

因此,虽然小暑和大暑让人感到“上蒸下煮”,但对农作物来讲,这种极致的湿热却非常宝贵

【王翚夏山高隐轴】,清代, 王翚作 ,纸本设色,纵184.8cm,横79.4cm ,故宫博物院藏气候变化日照多、气温高大暑节气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高达35℃以上,40℃的酷热也不鲜见。

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大暑节气时,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也是炉火最旺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安徽安庆、江西九江等。

当然最热的“火炉”,要属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大暑前后,当地下午的气温常在40℃以上

《夏云欲雨图》轴,明,刘珏绘,绢本,墨笔,纵165.7厘米,横9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伏旱大暑时长江中下游等地常出现高温伏旱,苏、浙、赣等地区处于炎热少雨的季节,滴雨似黄金,农谚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的说法。

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之说实际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南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两场台风降雨,或时不时有些雷阵雨,就不会出现大范围伏旱。

《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轴,清乾隆,董邦达绘,纸本,水墨,纵193.5厘米,横15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主要天气系统大陆暖高压大陆暖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亲戚”它们都属于副热带高压带中的暖高压成员,控制区域内都盛行下沉气流,有强烈的阳光,但性格却有所不同。

首先,从控制区域来看,“正统”的副热带高压是从太平洋上伸展到陆地,是海上的高压,而大陆高压是陆地上“土生土长”的其次,从控制区域内的天气来说,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内,海风直吹陆地,气温高,同时湿度大,憋闷感明显,多湿热的桑拿天;而大陆高压都是大陆的干燥气流,风越吹越热,越吹越干,以干热天气为主。

再次,副热带高压北侧和南侧一般都有雨带,南侧还有台风,这是大陆高压所没有的大陆高压一般在小暑、大暑节气前后控制北方和西南地区,是这些地方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夏山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111厘米,横6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西风槽和冷涡小暑和大暑,虽然是一年之中的极热节气,但还是会有一点点冷空气而这些冷空气,就是由高悬于我国上空的西风槽和冷涡带来的。

由于大陆的热量非常高,西风槽和冷涡里的冷空气不能深度南下,只会浅尝辄止,一小波一小波南下,以渗透、骚扰等形式来到我国不过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点冷空气,和夏季风一起,形成南方的梅雨带和北方的雷雨带,甚至偶尔南下到南方形成雷阵雨,使高温得以缓解。

《竹林长夏图》轴,明,陆治绘,绢本,设色,纵176厘米,横75.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空生成的热带气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台风它和大西洋的飓风、印度洋的气旋性风暴等,实质相同,名字不同。

顾名思义,热带气旋就要在热带的海洋上生成,一般需要海洋表层水温高于26.5℃,也要求空气湿度大因此,台风活跃是大气能量、海洋能量很高的表现西北太平洋一年四季都可以生成台风,这是因为西北太平洋热带面积广阔,终年温暖无冬。

我国北方在隆冬季节时,菲律宾以东洋面的水温依然在26.5℃以上不过,我国近海的水温可不是这样气象数据显示,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的水温,要依次在6月到8月才能达到台风生成和发展的温度,并延续到9月正因为此,我国台风登陆的集中期是6月到9月。

小暑和大暑是第一个台风集中登陆的时段,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第一个台风活跃期

《夏木垂阴图》轴,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91.3厘米,横4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主要天气现象大暑,是全国大多数地方最容易出现高温的节气,无论东西南北当然,热带季风气候的云南南部、海南大部分地区和广东雷州半岛除外,这些地方分干季和湿季,最热的时候并不是小暑和大暑,而是干季即将结束、湿季还未到来的5月末。

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在大暑时基本上都是最热的时候了桑拿天和烧烤天湿热的桑拿天和干热的烧烤天,哪种更热?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折算方法,叫“酷热指数”(Heat Index)按照这个酷热指数公式算出来的温度,会近似于人真实的体感温度。

譬如,2019年7月29日,江苏涟水的最高气温为35.5℃,看起来并不惊人,但与此同时,相对湿度达到了73%,根据公式计算,当天涟水的酷热指数高达54℃,可谓出门即中暑正因为此,虽然北方的干热看起来温度更高,但其实更难受的是南方。

举几个例子:全国的高温纪录出现在北方,是2015年7月24日的新疆艾丁湖,当天最高气温为50.3℃一线城市中,北京高温极值为42.1℃,上海为40.8℃,而广州仅为39.6℃是否可以得出北京最热的结论呢?答案恰恰相反,上海和广州都比北京热,但它们的气象观测数据就是没有北京高,这就是湿热和干热的区别。

《避暑山庄图》轴,清,冷枚作,绢本,设色,纵254.8厘米,横17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北方主汛期当大暑到来时,副热带高压北侧的主雨带一般会来到北方,这就是北方主汛期的开始和南方一样,北方的主汛期也常常出现暴雨;但和南方不一样的是,北方冷空气更强,水汽更稀疏——注意,不一定是更少,而是更稀疏。

这样一来,北方的雨就没有南方那么连续,区域没有那么大,但真下起来,会特别猛烈,酿成严重灾害如2012年北京“721暴雨”中,房山区河北镇24小时降雨量达到了541毫米,大致相当于当地全年的降雨量

《避暑山庄烟雨楼图》卷,清乾隆,弘历绘,纸本,墨笔,纵38.7厘米,横99.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第一个台风活跃期小暑和大暑节气前后,我国迎来了第一个台风登陆的高峰期原因也好理解,因为小暑和大暑节气时,暑气蒸腾,用现代气象学的名词来说,就是副热带高压在北抬。

而台风一般在副热带高压南侧的热带海洋里出现,副热带高压北抬后,相当于给台风腾出地方来了,而且副热带高压的“底线”就维持在我国东南沿海,这就让台风容易登陆我国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是2014年的威马逊,就发生在小暑和大暑期间。

威马逊于2014年7月18日至19日先后登陆海南、广东和广西,三次登陆的强度分别是17级以上的超强台风、17级超强台风和15级强台风此外,登陆浙江的超强台风之一——5612号台风,也是在大暑节气前后登陆我国。

《荷亭奕钓仕女图》,五代,周文矩。 

大暑物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吴澄:“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耀宵行另一种也,形如米虫,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复原形,解见前。

土润溽【音辱】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宋 夏圭(传)《月令图·腐草为萤》。

宋 夏圭(传)《月令图·土润溽暑》。

宋 夏圭(传)《月令图·大雨时行》明代黄道周撰写的《月令明义》中记载,大暑的物候: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第一候,“腐草化为萤”萤,指萤火虫这里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其一,“化萤”说萤火虫是卵生的昆虫,往往在腐败的枯草上产卵,大暑时节,卵化而出,古人认为是腐草变成了萤火虫,这是一种误解。

《礼记·月令》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季夏之月,腐草为萤”东汉郑玄注中说:“萤,飞虫,萤火也”应该说,萤火虫是让人喜爱的大诗人杜甫在《见萤火》诗中写道:“巫山秋夜萤火飞,疏帘巧入坐人衣”车胤“囊萤”苦读的故事家喻户晓。

《晋书·车胤传》中说:“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就是用白色的袋子,里面装上几十只萤火虫,利用发光来读书萤火虫发光的原理:在萤火虫的腹部末端下部,有发光器在呼吸时,就能使萤光素发出光亮。

其二,“马蚿”说在《吕氏春秋·季夏纪》《淮南子·时则训》的记载中说:“腐草化为蚈”高诱《淮南子》注中说:“蚈,马蚿(xián)也一曰萤火”蚈(qiān),也叫百足虫,节足动物,有细长的脚15对,能捕食小虫,有益农作物。

《白氏长庆集》注中说:“蚿,百足虫,似蜈蚣而小,能毒人”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  拍摄于晋南翼城县城西小菜园 李学峰摄第二候,“土润溽暑”溽(rù),《说文》中说:“湿暑也”这里说,盛夏酷热,土壤潮湿高温《吕氏春秋·季夏纪》高诱注记载:“夏至后三十日大暑节,火王(wànɡ)也。

润溽而漯(tà)重,又有时雨烧薙(tì),行水灌之,如以热汤,可以成粪田畴,美土疆”意思是说,在大暑时节,火气最盛,可以把杂草除掉,晒干,烧成灰,用热水灌到田里,成为增加土地肥力的最好举措大暑时节,最适合水稻等植物生长。

大暑节气也是我国主雨带最盛、北抬最快的时期,南方梅雨达到巅峰,随后北方进入主汛期因此,大暑节气前后,不管是什么地方,气温、湿度都会达到一年之中的最高值,暴雨也会是一年之中最大的,所有的土壤都是湿漉漉的这反过来会加剧体感热度,让人感到暑热难耐。

大暑·二候·土润溽暑  拍摄于晋南翼城县城西小菜园 李学峰摄第三候,“大雨时行”大雨,指暴雨、雷阵雨等本句意思是,狂风暴雨等时常来临大暑的第三候是其二候的延伸和加强在空气增湿且气温不断上升后,大雨的出现是必然的。

不管是主雨带里的雨,还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热对流雷雨,大暑节气时的雨总是非常激烈,雨量很大

大暑·三候·大雨时行  拍摄于晋南翼城县南官庄村口 李学峰摄

大暑农事活动大暑时节的农事和农谚有“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这里说,大暑天热度不够,立秋以后就会大热这就是常说的“秋老虎”“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暑天就要炎热,否则五谷就不能成熟“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就是说,暑天结束,连续阴天,就会大丰收“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这里讲的是小暑、大暑的对应关系小暑是阴天,大暑会暴热“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这里说,小、大“暑”和小、大“寒”四个节气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联系。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黍子在小暑时节收获,谷子在大暑时候收获

御制耕织图.清.康熙诗.焦秉贞绘.康熙三十五年内府彩绘刊本.国会图书馆藏《淮南子·时则训》中说:在这个月里,树木生长旺盛,不准砍伐土地潮湿,气温升高,常有雷阵暴雨,有利于砍草沤制肥料,将粪肥施到田间,来增加土地的肥力。

在这个月里,不能够会盟诸侯,不兴办土木工程,不劳动大众,不兴起兵戈。命令女官染织衣服,白黑、青赤等各种纹饰,两两搭配;青黄白黑,色彩鲜明,没有不是质地优良的。

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时节对南方一些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当中最艰苦、最紧张、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季节正式开始了当地农谚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

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

《夏日山居图》轴,元,王蒙绘,纸本,墨笔,纵118.4厘米,横36.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高温是大暑期间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但如果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则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高温天气会使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这个时节,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溉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

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因此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一定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骊山避暑图》屏,清袁耀绘,绢本,设色,纵237厘米,横31.7厘米和57.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喜湿作物生长此时玉米开始拔节抽雄,中稻此间进入孕穗期,大豆也开花结豆荚了骄阳似火,热气蒸腾,阴雨天气时,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七十二物候中大暑的第二候“土润溽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时节的天气状况土壤高温湿润,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特别是喜湿性的作物生长非常快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则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这样的农谚:“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此时如果雨水充足,则预示着丰收,农谚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

但是由于气温高,蒸发极快,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要及时灌溉,使土壤保持充足的水分,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江亭避暑图》扇页,明,沈周绘,金笺,设色,纵18厘米,横4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收稻插秧南方有的地区早稻已经是“禾到大暑日夜黄”了适时地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稻及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

此时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以躲避秋寒的危害既要收割又要插秧,农事紧张程度不亚于芒种时节酷热的天气里抢收抢种无异于“龙口夺食”农谚云“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双晚不插八月秧”等,可见农时不容许片刻的耽误。

《百花图》卷,宋,纸本,墨笔,纵31.5厘米,横1679.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播种蔬菜伏天还是播种蔬菜的最好时节,农谚就有“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说已出苗的蔬菜要注意灌溉得当。

浇水直接决定着蔬菜的长势、产量及品质夏季温度高,土壤和植株蒸腾水分快,易干旱,影响蔬菜生长并容易诱发病毒,若浇水不当,亦会导致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夏季蔬菜浇水应注意“三不要”:一不要中午浇水中午浇水很容易导致蔬菜根系遇冷水刺激后出现“炸”根现象,从而造成蔬菜大幅减产,因此在上午10点以前浇水,既能达到降温效果,又不至于对蔬菜根系造成伤害。

二不要大水漫灌,尤其是怕涝的甜椒、番茄等作物大水漫灌田间易积水,根系在无氧环境下呼吸受到抑制,容易发生沤根,根系腐烂,叶片变黄,严重影响果实产量,甚至导致整棵植株死亡三不要忽干忽湿茄果类、瓜类蔬菜结果期,忽干忽湿易裂果。

这是因为土壤干旱缺水时果实的膨大受到抑制,一旦浇水过多,果实迅速吸水,膨果速度加快,尤其是果肉部分吸水量大,果皮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这样很容易发生裂果

《竹溪消夏图》,清,永瑢 最炎热的时期,既要预防洪涝,又要抗旱保收大暑时节,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大暑传统上分为三候:初候,“腐草化为萤”,在这一时期的夜晚,萤火虫会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机捕食。

二候,“土润溽暑”,大暑时节,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三候,“大雨时行”,大暑伏天,在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大暑的三个物候现象说明了: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农家在这个时期既要时刻注意暴雨侵袭,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又要做好抗旱保收的田间准备工作

《山阴避暑图》轴,元,佚名,绢本,97x6厘米,天津博物馆藏。

大暑传统习俗斗蟋蟀——大暑时节的一项娱乐活动大暑节气期间,是喜温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我国有些地区的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习惯斗蟋蟀也称斗蛐蛐、斗促织我国斗蟋蟀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

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中下游,宁津蟋蟀是历史上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品种因蟋蟀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只要有杂草生长的地方,蟋蟀就可能生长生存如果要想蟋蟀生长得个大体强、皮色好,对地质、地貌、地形就很有讲究了。

古书上说,北方硬辣之虫生于立土高坡,这就说明地形地貌与蟋蟀的发育体质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书上也提到,深色土中出淡色虫大多善斗,淡色土中出深色虫必凶斗蟋蟀活动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时益发讲究,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体形雄而矫健。

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草或马尾鬃引斗,让它们互吹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民间仍保留此项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自兴起,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发展至今,前后经历了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

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

齐白石画蛐蛐罐过大暑:吃荔枝、羊肉——祈求免除牲畜疬疾福建莆田人在大暑节气这一天,有吃荔枝、羊肉的习俗,叫作“过大暑”荔枝是莆田特产,其中如宋家香、状元红、十八娘红等是优良品种,古今驰名在大暑节前后,荔枝已是满树流丹、飘香十里的成熟时候了。

荔枝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宋比玉的《荔枝食谱》中记载:“采摘荔枝要含露采摘,并浸在冷泉中,食时最好盛在白色的瓷盆上,红白相映,更能衬出荔枝色彩的娇艳;晚间,浴罢,新月照人,是吃荔枝的最好时间。

”莆田人在大暑节气这天,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节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时候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和吃人参的营养价值一样高莆田大暑时节有一种独特的风味菜肴——温汤羊肉羊肉性温补,食用、药用皆宜。

把羊宰后,去毛和内脏,整只放进滚烫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吃时,把羊肉切成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大暑节这天早晨,羊肉上市,供不应求莆田大暑的另一种节令食品便是米糟,就是将米饭和白米拌在一起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米糟切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吃后可以大补元气。

大暑时节,莆田人在这一天也要以荔枝、羊肉互赠亲友大暑这天诸事不宜,一般在古历书上均有注解,但也有例外古时东北一带是皇家的马场和边贸市场所在,大暑日,此地有马王的生日一说,当地人曾一度有宰猪祭祀之习俗,仪式隆重,祈求能免除牲畜的疬疾。

特别是锦州,马王庙遍及城乡,各县均有马王日的记载

“半年节”——象征团圆与甜蜜在一年结束的时候,我们会“过大年”,辞旧迎新;在一年过去一半的时候,也有一个节日,叫“半年节”农历六月一日或十五日,台湾和福建闽南地区要过“半年节”在节日这天,人们敬拜神明、祭祀先祖,感谢在他们的庇佑下,庄稼获得了丰收,大家的生活丰衣足食。

在祭祀的供品中,有一种叫“半年圆”的吃食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在里面和上红曲,揉搓成一个个圆球,然后像煮汤圆一样煮熟祭祀过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尝甜甜的半年圆,不管是半年还是一年,期盼每天的生活都能圆圆满满,甜甜美美。

送大暑船——祈求祛病消灾送大暑船是椒江葭芷一带的民间习俗这一习俗始于清同治年间,当时台州葭芷一带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节前后为甚人们以为五圣(相传五圣为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等五位,均系凶神)所致,于是在葭芷江边建立五圣庙,乡人有病向五圣祈祷,许以心愿,祈求祛病消灾,事后以猪羊等供奉还愿。

葭芷地处椒江口附近,沿江渔民居多,为保一方平安,遂决定在大暑节集体供奉五圣,并用渔船将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为五圣享用,以表虔诚之心此举为送大暑船之初衷大暑船的大小与普通渔船中的大捕船相当,长约15米,宽3米余,船内设有神龛、香案,以备供奉。

船内载有猪、羊、鸡、鱼、虾、米、酒等食品,还有水缸、缸灶、火刀、桌、椅、床、榻、枕头、棉被等一应俱全的船上生活用品,并备有刀、茅、枪、炮等自卫武器,米皆用小袋,每袋一升,为千家万户所施大暑船须在大暑节气来临之前赶制成功。

大暑节前数日,于五圣庙建道场,宴请和尚做佛事,还愿者纷纷将礼品送到庙内,以备大暑节装船船须由一两名老大驾驶到椒江口处,然后老大改乘所带之小舢板回来,让大暑船趁落潮大水,渐渐远离海岸,飘向茫茫大海船只飘得无影无踪,才算真正被五圣接受,称得上大吉大利,如果船遇东风无法东进,涨潮时飘回海门关,乃是不吉利的征兆。

驾船老大须挑选驾船技术高且享有较高威信之人,并于五圣像前跪拜三叩头之后方可上船放船时,众求神还愿者双手捧香,于江岸向船跪拜遥祝,口念佛号送船,一时间诵声雷动,场面蔚为壮观自首送之后,年年造船送船,已渐成习俗。

据说,早在20世纪20年代,台州湾一带的“送大暑船”以葭芷的规模最大,可谓声名远扬每年农历大暑期间,葭芷“送大暑船”民俗正式打出“渔休节”的旗号,活动搞得十分红火传说有一年大暑船出海后,因船上之烛火使海盗误以为商船,追赶就近喝令停船,可船行依旧,毫不理睬。

盗船遂开枪射击以逼令停船,大暑船开枪还击,令盗船无法接近追了一夜,至天明时追上,跳上一看,竟空无一人,吓得海盗恐慌万状,连忙俯伏甲板,朝船上的神龛连连磕头,请求饶恕如今,送大暑船活动逐渐演变成了葭芷附近一带的节日盛会。

大暑节到来之前,各方人士开始准备,组织者请木工赶造船只烧香求神还愿谢罪者、做买卖的生意人、民间艺人、戏班演员等从四面八方来葭芷一时间葭芷街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赏荷古往今来,爱荷之人不计其数,诗词文献中对荷花的赞咏更是多得数不过来荷花盛开在农历六月,人们对其太过喜爱,以至于将六月称为“荷月”,将这个月的二十四日定为荷花的生日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说:“是日,又为荷花生日。

旧俗,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今游客皆舣舟虎阜山滨,以应观荷节气或有观龙舟于荷花荡者小艇野航,依然毕集,每多晚雨,游人赤脚而归,故俗有‘赤脚荷花荡’之谣”小船在荷塘上漂漂荡荡,人们边赏花,边感受“接天荷叶”中的清爽,常常流连忘返,不觉间已下起了雨,只得脱下鞋,光着脚跑回家,戏称“赤脚荷花荡”。

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以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到那一天人们多结伴游湖赏荷在江苏南京、苏州,当日观赏荷花若遇雨而归,常蓬头赤足,故有“赤足荷花荡”的戏称浙江嘉兴在“荷花生日”当天作赏花会,乘游舫畅游南湖。

在四川盐源,人们多沿袭古俗以莲子相互馈赠其他地方如河北的雄县、河南的罗山,则在六月初六起赏荷,仲秋后方结束荷花常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自古以来被广为称颂因此在荷月赏莲,不仅可以赏心,还可以陶冶情操,颐养性情。

火把节和赶花街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大暑节气时,正好是彝族同胞们的“火把节”在这一天,当地的人们都要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热闹无比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彝族在大暑这天还有“赶花街”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峨山、新平、双柏一带。

节日期间,当地彝族会集到三县交界的大西大山上,交流物资,并进行歌舞活动,常通宵达旦,青年男女还可借机相互结识相传赶花街可使庄稼长得茂盛,颗粒饱满红荔枝与绿仙草作为夏季消暑果品,大暑这天,福建一些地区要吃荔枝,称为“过大暑”。

新鲜的荔枝用冷井水浸泡,冰冰的果肉,吃起来再惬意不过了仙草又名仙人草、凉粉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古时人们顶着烈日外出劳作,身体的水分流失大,因仙草有消暑、解渴的功效,有如仙人所赐而得名荔枝

荔枝产于我国南方,与香蕉、菠萝、龙眼并称“南国四大果品”荔枝的外壳如鸡冠般红艳,果肉如雪般白润、晶莹,放在手中滑溜而略有弹性,放入口中如饮玉浆白居易形容它“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作为夏季消暑果品,大暑这天,福建一些地区要吃荔枝,称为“过大暑”新鲜的荔枝用冷井水浸泡,冰冰的果肉,吃起来再惬意不过了明代文人徐渤对此描述得很是到位:“当盛夏时,乘晓入林中,带露摘下,浸以冷泉,则壳脆肉寒,色香味俱不变。

嚼之,消如降雪,甘若醍醐,沁心入脾”在古代,荔枝最初称为“离支”“离枝”,这是因为它一旦被摘下就不易保存,一天后变色,两天后香气消散,三天后变味如果采摘时连同树枝一同割下,就会延长它的保鲜期荔枝深受古代帝王的喜爱,是常年进贡的贡品,因此才有了我们熟知的大诗人杜牧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妃子笑”干脆成了荔枝的别称古代文人雅士纷纷拜倒在荔枝的“红裙”之下,在白居易笔下,它是可爱的红珍珠;在张九龄笔下,它是百果中的佼佼者苏东坡就更夸张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据说为了吃到鲜荔枝,他曾一度想要定居广东。

更有自称“荔枝仙”的明代人宋珏,翻刻了宋代蔡襄的《荔枝谱》,为了不辜负与荔枝此生的相遇,他竟自夸每天能吃下一两千颗!仙草仙草又名仙人草、凉粉草,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浙江、台湾等地“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古时人们顶着烈日外出劳作,身体的水分流失大,因仙草有消暑、解渴的功效,有如仙人所赐而得名关于仙草的由来,闽南地区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自从嫦娥吃了仙药去到月宫,留在人间的后羿终日思念妻子,想寻仙人草来与妻子团聚,最终却因体力不支倒在了半路上,而他去世的地方正是闽南一带。

当地百姓安葬了后羿,不久之后,他的坟头上长出从未见过的绿草,吃后竟感到身心舒爽,清心除火百姓认为这是后羿留给世人最后的礼物,称它“仙草”仙草虽有“仙”名,但相貌平平,看不出半点仙人的气势绿色的叶子形状似薄荷,两两对生,呈现出十字状,略带绒毛,边缘有锯齿,能闻到一股特殊的香气。

民间用一种叫“烧”的方法来烹制仙草采摘它上部的茎叶,晾晒成仙草干,放到锅中大火烧煮,直到变成黑色的浓汁,自然冷却后,凝固成凝胶状的仙草冻,叫作“烧仙草”烧仙草微苦,像果冻一样弹滑,冰镇后苦和凉混在一起,共同抵御夏日的燥热。

这和苦夏吃苦草,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今,烧仙草已成为福建闽南和台湾地区著名的传统美食,桂圆、红豆、芋圆、蜂蜜、牛奶……纷纷成为仙草的好搭档,口味越来越丰富民间食俗喝暑羊大暑节气“喝暑羊”与江苏徐州小暑“吃伏羊”相似。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例如枣庄入伏之时,正值麦收结束,新面上市夏收初过,田里的农活少了,此时人已十分疲惫,应该好好休息和享受一般都会吃用新面做的馍馍,然后杀只羊,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外甥回娘家,吃新面馍馍,喝羊肉汤。

据说羊肉在伏天吃很有营养炎热的三伏天,人们体内容易积热,将加有辣椒油、醋、蒜的羊肉汤喝下去,身体就会大量出汗,五脏积热以及体内毒素就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对身体来说是有好处的吃凤梨台湾有“大暑吃凤梨”的民谚,因为当地老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经常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二十四番花信风——大暑茉莉茉莉在百花中算不上惊艳,花期在5月到8月,但它的花香却让人闻而不忘,古人评价说:“玫瑰之甜郁、梅花之馨香、兰花之幽远、玉兰之清雅,莫不兼而有之”古时女子向来喜欢用花装饰发鬓,有的是因为花形美丽,有的是为了应时节之景,簪茉莉自然是为了借它的香气,“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为了长久地留住这沁人的芬芳,人们将它制成香料、精油等,还出现了茉莉花茶,让茶叶浸染上茉莉花香,从鼻尖一直香到舌尖根据《乾淳岁时记》的记载,茉莉还被认为有消暑的作用:“置茉莉、素馨等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茉莉花白如雪,清香气可提神,使人产生清凉之感

凤仙凤仙的花期在7月到10月,花色多样,有白色、深红、粉红、紫色等凤仙之名源于它的花形,犹如传说中的凤凰,欲要踏着枝叶展翅升天如果你看得仔细,再加上一点想象力,就会发现“凤凰”的头、尾、脚和翅膀凤仙的英文名也很有趣,叫“touch-me-not”,意思是“别碰我”,这是因为它的籽荚只要被轻轻触碰到,就会立刻弹射出花籽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染指甲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旧时女孩儿们常用的“指甲油”就是凤仙花,因此它又被称为“指甲花”“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在红色的凤仙花瓣中加上明矾,捣汁后涂在指甲上,用布裹住,第二天就有美美的红指甲了。

紫薇紫薇大致可分为四种花色,紫色、蓝紫色、红色和白色它的花期很长,通常在6月到9月,有“百日红”之称,诗人杨万里称赞它:“似痴如醉弱不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紫薇花虽美,但它的树干常被作为逗趣的对象,当你用手去摸时,枝叶就会摇动,像是被人挠了痒痒,人们笑称它“痒痒树”。

其实,这和它独特的外形有关紫薇树的树干细直,从上到下几乎一般粗细,而由于枝条繁多,树冠较大,整棵树的重心位于上部,头重脚轻它的树干对震动十分敏感,当有外力碰触时,枝叶就晃动起来如果你见到一棵紫薇树,不妨也去挠挠它的痒痒。

大暑农历节日火把节——东方的狂欢节火一直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地都有火神庙或供奉火神祭祠的习俗关于火神的来历有人认为来源于炎帝神农氏,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灶神古人曾有夏至祭灶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才将祭灶风俗改至除夕前。

民间传说的火神有祝融与回禄二人,他们都是远古时代传说中的人物,所以人们将火灾也称作祝融之灾或回禄之灾火在五行中方位属南,夏末农历六月二十三的火神祭,正是符合了“南天正位”火德星君的身份十二地支中巳、午属火,所以一般火神祭仪式便从巳时开始,称之为午敬,除了供奉鲜花、水果、素馔外,还有寿金金纸和放在桌上的大桶清水,以便信徒将水取回后洒在屋角,据说这样可防火灾。

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是关帝圣君的诞辰,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节期三天不等,因民族不同而节日活动内容也不尽相同,但点火把活动则无一例外要举行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族的新年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举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

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人间丰衣足食,天王对此不满,于是派大力神下凡逞威,毁坏庄稼田园,打死牛马牲畜,英雄朵阿惹挺身而出,与大力神摔跤搏斗,战胜了他,大力神恼羞成怒,撒下香炉灰,使其变成各种害虫,人们便点火来烧,才保护了村寨和庄稼。

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都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作为节日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种“太阳”——欢度火把节的活动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纳西等民族,把六月二十四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届时,举办各种欢度活动,如种“太阳”鹤庆西山片的白、彝族群众,每到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种“太阳”活动。

是日,人们在“打歌”场中心竖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着堆堆干柴火把正前方栽着一截经认真挑选、干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象征太阳升起之际,早已汇聚在场子中的人们,各拿一根精选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阳”上“钻”木取火。

不管谁“钻”出了火星,众人便蜂拥而上,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绒、干树枝叶“接”点火种,并想办法把火种移到柴堆上,把柴堆点燃随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从火堆上点燃火种,带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点燃,称之“种太阳”太阳落山后,人们全汇聚到“打歌”场,在白日燃烧的篝火上再次点燃大火把。

随之,环火把、火堆“打歌”,通宵达旦歌颂火带给人的幸福耍火——欢度火把节的活动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祭颂火神——祈求五谷丰盛、事事如意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为了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

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火把节当天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树,作为昂姑咪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

下午用牲礼祭过“化身”后,由村中年寿最高的一老妇人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点燃尔后,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环“化身”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

礼赞过“化身”后,各人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声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五谷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舞火唱种——荒野变良田有着舞火唱种习俗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

相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六月二十四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野从此变成了良田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

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风味

大暑民间禁忌大暑之日忌讳无雨或天不热大暑节气忌讳天不热,否则庄稼会歉收,如谚语说的“大暑无汗,收成减半”农民们希望大暑下雨,“大暑没雨,谷里没米”大暑不下雨,稻子在生长期将会得不到充分的生长,秋后稻谷就是干瘪的。

大暑宜吃童子鸡进补大暑时节,民间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童子鸡,是指还不会打鸣,生长刚成熟但未配育过的小公鸡;或饲育期在三个月内体重达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过的小公鸡,后来也有专门的品种称为童子鸡。

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补益功效

《夏山高隐图》轴,元,王蒙作,绢本,设色,纵149厘米,横63.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文献中的大暑《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意思是说,小暑增加十五天,北斗斗柄指向未位,便是大暑,它与十二律中的太蔟相对应《汉书·律历志下》:“中张三度,大暑于夏为六月,商为七月,周为八月。

”《后汉书·律历下》中记载:“六月,大暑大暑,星四度,二分进一”《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记载太阳日影的长度是:“大暑,二尺五寸八分,小分二”《周礼注疏》中说:“六月,小暑节,大暑中”就是说,小暑、大暑,安排在农历六月。

《管子·度地》中记载:“大暑至,万物花荣,利以疾薅(háo)杀草秽(huì)”《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这里对“小暑”节气的北斗斗柄指向、干支、农历月份、小大的区别等,做了准确的介绍。

《管子》有云:“大暑至,万物荣华。”季风气候背景下,我们所说的“靠天吃饭”,实际上还是靠夏天吃饭。有万物之荣华,才可能有万民之富足。

《荷花图》,清,谢荪。

大暑诗歌大暑赋【三国】曹植炎帝掌节,祝融司方;羲和按辔,南雀舞衡映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大暑赫其遂蒸,玄服革而尚黄蛇折鳞于灵窟,龙解角于皓苍遂乃温风赫戏,草木垂干山溯海沸,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浮岸。

鸟张翼而近栖,兽交游而云散于时黎庶徙倚,棋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迹,向阴者不会而成群于是大臣迁居宅幽,绥神育灵云屋重构,闲房肃清寒泉涌流,玄木奋荣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雪于琴瑟,朔风感而增凉。

登殊亭作【唐】元结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夏日山中

【唐】李白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六月三日夜闻蝉【唐】白居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唐】杜甫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老夫转不乐,旅次兼百忧蝮蛇暮偃蹇,空床难暗投炎宵恶明烛,况乃怀旧丘。

开襟仰内弟,执热露白头束带负芒刺,接居成阻修何当清霜飞,会子临江楼载闻大易义,讽兴诗家流蕴藉异时辈,检身非苟求皇皇使臣体,信是德业优楚材择杞梓,汉苑归骅骝短章达我心,理为识者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六月十七日大暑殆不可过然去伏尽秋初皆不过【南宋】陆游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嗜眠但喜蕲州簟,畏酒不禁河朔杯人望息肩亭午过,天方悔祸素秋来。

细思残暑能多少,夜夜常占斗柄回大暑【南宋】曾几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夜追凉【宋】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宋】黄庭坚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望海潮·东南形胜【宋】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吴 一作:江吴)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宋】司马光老柳蜩螗噪,荒庭熠耀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大暑竹下独酌【宋】郑刚中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大暑【宋】孔平仲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炙床炉燄炽,薰野水波摇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可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和王定国二首一【宋】晁补之可怜好月如好人,我欲招之入窗户。

人言明日当大暑,君看繁星如万炷想君映月读书时,清似列仙臞不肥我正甘眠愁日出,朝骑一马暮还归和晁应之大暑书事【宋】刘子翚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飒,碧鲈银脍意何如大暑【宋】黄裳轻轻丝葛汗如蒸,空有云雷未见灵安得此生长不老,岂能今日便忘形谩摇纨扇终嫌倦,欲倒金罍却恐醒赤脚踏冰疑未稳,且寻林下泛清泠促织【宋】杨万里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

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茉莉花【宋】江奎灵种传闻出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点绛唇 题绛州花萼堂时大暑回自河中【元】王恽一榻清风,故山邂逅欣相遇绿阴池树荡漾瑶翻处赤日红尘,前日中条路。

人良苦壮心如故快叱王阳驭六月二十二日大暑坐墙西槐树下有作【明】程敏政门外炎光炽,墙西一径开残阳馀古瓦,凉吹发高槐鸟与人俱乐,诗随景自来无因堪破寂,童子进冰梅大暑【明】梁宪大暑江天外,维舟绿树阴有谁閒肯到,独自一沉吟。

只觉趋炎苦,非关老病侵未能探禹穴,即此是瑶岑大暑闻一多今天是大暑节,我要回家了!今天的日历他劝我回家了他说家乡的大暑节是斑鸠唤雨的时候大暑到了,湖上飘满紫鸡头大暑正是我回家的时候我要回家了,今天是大暑;我们园里的丝瓜爬上了树,几多银丝的小葫芦吊在藤须上巍巍颤,初结实的黄瓜儿小得像橄榄,……啊,今年不回家,更待哪一年?今天是大暑,我要回家了!燕儿坐在桁梁上头讲话了;斜头赤脚的村家女,门前叫道卖莲蓬;青蛙闹在画堂西,闹在画堂东,……今天不回家辜负了稻香风。

今天是大暑,我要回家去!家乡的黄昏里尽是盐老鼠,月下乘凉听打稻,卧看星斗坐吹箫;鹭鸶偷着踏上海船来睡觉,我也要回家了,我要回家了!

大暑谚语大暑前后,晒死泥鳅大暑连阴,遍地黄金大暑前后,衣裳湿透大暑小暑,遍地开锄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种蔬菜,生活巧安排大暑到立秋,割草沤肥正时候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小暑大暑七月间,追肥授粉种菜园大暑前,小暑后,两暑之间种绿豆大暑早,处暑迟,三秋荞麦正当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大暑后插秧,立冬谷满仓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大暑不雨秋边旱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老鸭胜补药早稻不见大暑脸大暑到,暑气冒大暑热,秋后凉大暑深锄草。

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

大暑古琴生民之心,广陵散尽《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侠累》看作异名同曲。

这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气氛的乐曲,有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魏晋名士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今人亦称事无后继、已成绝响者为“广陵散”。

这是盛夏最后的晚祷,灿然一生,无愧于心,而后轰然凋零,所以诗人说,生如夏花般绚烂能为这个大暑节气作注解的琴曲,选来选去,《广陵散》再合适不过了说《广陵散》,总绕不过魏晋风流那是一个情深而日浅的时代,城内遍布杀伐之心,城外云隐竹林之君,这个时代的生命朝不保夕,有才华的年轻人总是破空而来,在五言诗行、七弦琴音里悄悄诉说着,颤抖的心灵和痛苦的生命。

一日,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夜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彼时月华如练,琴声如水,一位君子蓦地闯入他自称是古人,云游至此,要与嵇康谈音律夏时的琴,带着三分的醉意、七分的兰香,君子援琴而弹,将一曲失传已久的《广陵散》传授给嵇康,并嘱咐嵇康,不得传给外人。

年轻的魏国长史嵇康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所以被大将军司马懿借机处死他的死是中国文人历史上最悲怆的一幕,也是中国琴史无法遗忘的篇章《晋书》以最浓重的笔墨记下嵇康生命的最后时刻: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

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一切仿佛都沉寂下来,鸣蝉止语,风尘停滞在树梢,日光的影子纹丝不动,送行的人望眼欲穿嵇康只是静静地,要了一把琴,在凝固的送行中做了最后的谢幕:弦声响起,仿佛一道光照亮了世界,一注宇宙之泉浇灌了大地,生命的悸动撞击着琴弦,迸射出天际的耀眼光芒,所有泯灭的灵魂高歌猛进,挣脱死之静寂,在惊风骇浪中一搏生命的狂欢。

所有不被尊重的人生都应该高傲地绝版,献给诗人的灵魂,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在《琴史》的记载里,嵇康是一个有艺术造诣的琴人,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早期非常完整的音乐美学著作在嵇康的心里,音乐来源于自然,天地万物,寒来暑往,五行因此形成,表现为五色,发出为五声。

所谓声音的高低起伏、婉转悲伤是自然的结果,人的悲欢哪里能左右自然界的声音,不过是人为赋予了物候的感情色彩这是一个无比崇尚自然的琴人,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小铁匠,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恭恭敬敬地膜拜自然,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弹着逍遥的歌。

一面是铁锤的烈焰,在炽热的政治环境中避乱寻安,追求极致的自由;一面是木心的琴弦,在宁静的内心深处守着自然的纯真,和天地齐逍遥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与山涛绝交,并写下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向这个逃离不了的社会表明心志。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嵇康传》这是先民记载嵇康的样子这样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子,却无法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铁匠,或是一个安静弹琴的美男子,只因为他的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龙章凤姿。

这是一种区别于中年男人的“油腻”,而回归于健康本真的神韵他整个的气质风度,是无法掩盖的人格魅力,超越了权力、名气、金钱,甚至时间的意义夔龙之章,鸾凤之姿,他的一言一行都在诠释着中国的贵族精神,个性独立洒脱,志趣高远精深,审美清逸脱俗,人格傲岸不羁。

直到今天,以此共勉,带着遗失的贵族精神,好生在这世间行走吧

大暑养生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人体心脏负荷最大的时期,因此大暑应注意养心,保持心静、低温养生另外,大暑气温高,地湿上升,湿热交争困于脾,易引起食欲不振、不思饮食、恶心、头晕乏力等症状,因此大暑时节还宜清热化湿、保健脾胃。

大暑起居养生 心经当令暑温高,最易伤人心脑病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好多人认为寒冷的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于是在夏日里就放松了警惕,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多个城市大医院急诊资料都显示,夏日里持续的高温闷热使得一些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猛增。

酷暑高温闷热的天气,会使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著增多,这样势必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人体为散热会自动扩张体表血管,血液集中于体表,心脏、大脑的血液供应就相对减少,这就加重了心脑血管患者的缺血缺氧反应,如果出汗多,血液黏稠,就容易形成血栓。

而对于原来就有高血压病的患者来说,持续处在高温环境中,则会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再者,闷热的天气下,人们容易急躁,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是如此,自主神经紊乱也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另外,睡眠不足、食欲不振也是发病诱因。

夏季心经当令,顾护不好心脏,就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夏季也要多加留意,积极预防尤其是曾经突发心脏病者、有冠心病等心肌损害者、高血压病患者、肺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者等更应小心经常性的头痛头晕;稍稍运动后就会气喘吁吁;夜间经常会因气促而憋醒,不能平卧,需坐起来才能缓解;心悸、心慌,自觉心脏跳动很快或者有心脏漏跳之感;活动后出现下肢局部疼痛,麻木或肌肉无力感,停止运动后,症状缓解,重复运动又出现症状……上述这些症状都说明心脑血管系统已经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在提醒要及时检查、防治疾病。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一年四季我们都应该抽出点儿时间和精力来养心,而夏季养心又是重中之重就像《黄帝内经》里所说,“心者生命之本……为阳中之阳,应于夏气”夏季是一年四季中最为炎热的一个季节,心在人体五脏中属于火脏,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阳中之阳”,同气相求,因而心“应于夏气”,与夏季相应。

但正因为这样,它们同属火,两火相逢,势必扰乱心神,加重心脏负担,所以炎炎夏日,当务之急是要调养心神大暑起居应避桑拿天大暑时的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热,但即使大汗淋漓也不能解热,很容易中暑因此,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桑拿天,闷热天气尽量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露天里。

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强度不大的活动,如散步大暑补水很重要炎炎夏日,人体会大量出汗,体内盐分减少,身体因严重缺少水分而出现中暑少量多次地喝点盐开水,可以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此外,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新鲜凉开水,或者多饮茶水也是防暑的好方法。

大暑节制夜生活由于夏季气温高,就是到了晚上天气仍然比较炎热,而且白昼也很长,上床睡觉又为时过早因此,不少人便陶醉于夜生活之中,而把睡眠时间推迟到很晚,有的甚至熬夜也在所不惜从健康的角度讲,熬夜就是在拿健康做赌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健康冒险。

晚上23时至凌晨3时,是人体肝、胆排毒的最佳时期一旦这两个器官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势必会损伤您的免疫系统,使您皮肤暗淡,过早衰老所以,无论您多么精力旺盛,多么热衷于夜生活,最迟也要在凌晨1时的养肝时间进入熟睡期。

过度的夜生活,会使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新陈代谢等受到影响因此,即使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也应该节制夜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暑时节,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大暑节气期间,天气已达炎热高峰在日常起居上,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不可在过于困乏时才睡,应当在微感乏累时便开始入睡,睡眠前不可做剧烈的运动,睡时要先睡眼,再睡心,渐渐进入深层睡眠。

不可露宿,室温要适宜,不可过凉或过热,室内也不可有对流的空气,即人们常说的“穿堂风”清晨醒来,要先醒心,再醒眼,并在床上先做一些保健的气功,如熨眼、叩齿、鸣天鼓等,再下床早晨可到室外进行一些健身活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以身体微汗为度,当然,最好选择散步或静气功为宜。

中午气温高不要外出,而此时居室温度亦不可太低夏季夜间睡眠时间常不足,午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特别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健康充电法”这对防止中风及心脑血管疾病乃至抗衰、延寿、美容都有好处但须注意: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午睡最佳时间为1~2小时不要饭后即睡刚吃了饭,消化器官正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午睡会降低消化机能,应于饭后10~30分钟再睡要在床上睡,不要伏案或靠沙发、椅子睡这会造成吸入氧气不足,头部血流量减少而出现“脑贫血”。

伏案睡,以手代枕还会造成压迫眼球、手腿麻木,某些肌肉群仍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充分休息选择环境不要在喧哗的场合午睡,以免影响睡眠质量;也不要在屋檐下、过道里或树荫下睡,因入睡后体温下降、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汗孔张大,易患感冒或生其他疾病。

气温越高反而要增加些衣服大暑时节,人们为了贪图凉快,许多年轻小伙子喜欢打赤膊,而年轻女孩喜欢穿小背心和超短裙;其实这样并不能达到较好的降温效果研究资料显示,如果人体身处18~28℃的气温中,大约有70%的体温会通过皮肤辐射、对流和传导散发出体外;当人体的温度与气温相当时,人体便会完全靠汗液的分泌来散发热量;而当气温超过体温(36.8℃左右)时,皮肤不仅不能散发热量,反而会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热量。

所以,大暑时节倘若衣着过于单薄,这样做不仅达不到降温的效果,反而还会使体温升高大暑时节要保持充足睡眠不可在过于困乏时才睡,应当在微感乏累时便开始入睡,睡眠前不可做剧烈的运动大暑时节,人们为了贪图凉快,许多年轻小伙子喜欢打赤膊,而年轻女孩喜欢穿小背心和超短裙;其实这样并不能达到较好的降温效果。

如果想要夏季感觉凉爽,可以选择一些吸湿性较好的衣物经过测量,当气温处在24℃,相对湿度在60%左右时,蚕丝品的吸湿率约为10%,而棉织品约为8%,在所有的衣物材质中,合成纤维的吸湿性最差,吸湿率不到3%。

所以夏天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真丝、天然棉布、高支府绸等面料的衣物,以达到吸湿降温的效果大暑时节的疾病预防防暑预防身体中暑大暑炎热的天气给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一般来说,在最高气温高于35℃时,中暑的人会明显较多;而在最高气温达37℃以上的酷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

所以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显得重要如果有头晕、恶心、呕吐等征兆,便说明中暑了,这时应速到通风阴凉处,解衣纳凉,或者饮用清凉水,并服用人丹适量饮用绿豆汤、绿茶、淡盐水,有助于预防中暑预防情绪中暑由于天热,人们易动“肝火”,往往使人有一种烦躁难耐的感觉,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被称为“情绪中暑”。

它对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因此,夏季“心静”是很可贵的,有道是“心静自然凉”,切忌情绪不定,动怒无常防晒大暑期间,日光中紫外线的含量较高,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室外,以免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而且,日晒过多还是皮肤癌、白内障、青光眼发病的诱因,也会增加患淋巴癌、血液病的危险若必须外出,需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戴太阳镜,并涂抹防晒霜防痱子这一时期天气炎热,孩子爱出痱子,一些家长喜欢用洗凉水澡的方法给孩子去痱子。

其实,用凉水为宝宝擦拭会使皮肤毛细血管骤然收缩,汗液排泄不畅,反而会使痱子加重家长应该使用略高于人体皮肤温度的水给孩子洗澡洗完澡后,不要马上给孩子搽痱子粉等爽身用品,因为痱子粉会与汗液混合,堵塞毛孔,同样也会引起或加重痱子。

防受凉在酷暑难当的夏天,人体毛孔打开,汗流不断,阳气大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极易趁虚而入因此,伏天既要防“阳暑”,也要防“阴暑”古人说“夏不欲穷凉”,过度贪凉可致“热伤风”,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受寒后常使病情加重。

再者,在外淋雨后,应该及时更衣夜晚睡眠时,应关上电风扇和空调,并盖好腹部灭蝇,注意卫生大暑天多发由沙门菌属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发热等症状,当出现上述情况时要及时就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灭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卫生的饭菜,屋内要保持通风,坐公交车后要洗手,避免细菌、病毒的繁殖与传播。

晒晒衣被,赶走病菌大暑节气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了,此时仍旧天气炎热这时候太阳的紫外线照射强烈,正是晒衣晒被的好时候阳光的曝晒,能杀灭衣服和被子中的细菌和尘螨,还能祛除潮湿晒过的被子更加松软,冬季盖起来会更暖和。

每天的11~14点是太阳最充足的时候,推荐这个时间段晾晒棉被可以拿掉被罩直接晾晒,而羽绒被和羊毛被不适合太阳晒,可以放在干燥通风处晾一下,时间以1小时为宜尽量在家中阳台上晾晒衣服和被褥,或者在小区管理人员指定的地方晾晒,而不要在公共场所晾晒,以免影响其他居民的活动或生活。

空调凉爽,不宜多吹夏季气温高,衣着单薄,长时间待在低温环境里,冷感觉传至体温调节中枢,指令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停止分泌,以减少散热,保持体温;冷感觉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腹腔内血管收缩,胃肠运动减弱寒冷刺激女性躯体,还可影响卵巢功能,使排卵发生障碍,月经失调。

症状表现为疲倦、皮肤干燥、手足麻木、头痛咽痛、神经痛、胃肠道不适女性还会出现月经提前或延迟、经量稀少、经期缩短等月经失调症状所以,夏季的空调房内温度应控制在26~28℃,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8~10℃久待空调房间,应定时通风换气,禁止在空调房抽烟。

长期生活与工作在空调房间的人,每天至少要到户外活动3~4小时,年老体弱、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最好不要久留空调房,因为低温可以使血管收缩,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夏天洗澡用热水最好夏天,许多人喜欢在大汗淋漓的时候冲个冷水澡,感觉很痛快,可运动专家提示说,夏天做完运动,尤其是浑身大汗时,热水澡比冷水澡要好。

身体在大量出汗的时候,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如果冲冷水澡,血管急剧收缩,体内热量遭到外力的抑制会一时散发不出来,而且颅内的动脉血管很丰富,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在高温季节,运动后头部特别容易出汗,这时如果用冷水冲洗头部,有可能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造成头晕、头痛、眼前发黑,甚至可能出现呕吐现象,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引起颅内出血。

可见靠冲冷水澡的方式迅速降温危险性大,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平时没有洗冷水澡习惯的人,身体突然遇冷后经常会引发种种不适对于绝大多数平时没有洗冷水澡习惯的人来说,夏天在运动后还是用洗热水澡的方式来降温比较好热水洗澡可以将身上的汗液冲洗一遍,使毛囊及皮肤保持清洁,还可使皮肤透气,加快皮肤和肌肉血管的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促进新陈代谢,使皮肤各部分获得营养,并加快乳酸等代谢产物的清除。

皮肤表面及汗毛孔内的堵塞物被去除后,皮肤就能顺畅地排汗,皮肤“呼吸”通畅有利于体温的调节另外,适当温度的热水澡还能安抚神经,使全身肌肉组织得到放松,甚至还可起到一定的镇静、止痒、止痛、抗过敏等作用虽然在夏天身体遇热后会出更多的汗,当时洗完热水澡后可能会感觉更热,但稍微休息一下,就会感觉到凉意和舒适,享受到那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热水澡水温不宜太高,一般以35℃~40℃的温水为宜洗的次数也不宜太多,因为次数太多会把皮肤表面正常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肤表面的保护性菌群全部洗掉,容易引起皮肤瘙痒等症,皮肤的抵抗力也会因此而减弱,反而容易得病。

脚是血管分支的最末梢部位,脂肪层薄,保温性差,脚底皮肤温度是全身温度最低的部位夏天,如常用凉水洗脚,会使脚部进一步受凉遇寒,再通过血管传导而引起全身一系列的复杂病理反应,最终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缠身脚底的汗腺较为发达,夏天走路多了,出汗很多,这时如果突然用凉水洗脚,会使毛孔骤然关闭阻塞。

脚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凉水刺激后,正常运转的血管组织剧烈收缩,可能会导致血管舒张功能失调,诱发肢端动脉痉挛,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如红斑性肢痛、关节炎和风湿病等所以,夏天不宜用凉水洗脚盛夏别让空调成为“健康杀手”

盛夏来临,空调成为许多单位与家庭的必备电器不过空调是一把双刃剑,在炎炎夏日使人们感到惬意清凉的同时,也会对人们健康造成伤害空调房室内外温差较大,经常出入会引起咳嗽、头痛、咽喉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屋内温度如调得较低,衣着单薄会引起关节酸痛、手脚麻木;在空气不流通的空调房呆得过久,容易使人胸闷憋气,头晕目眩。

这些症状都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专家提醒爱穿露脐装、吊带装的女性在夏季温差大时或进入有空调的地方时最好穿一件外套,以免“冻”出病来肚脐即“神阙穴”,是人体对外界抵抗力最薄弱的部位,加上夏季人的胃酸和消化液的分泌减少,杀灭细菌的能力减弱,穿露脐装时由于腰腹部裸露,出入有空调的场所容易由冷热的刺激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导致致病菌的入侵,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

为预防“空调病”的发生,医生建议夏日要经常开窗换气,最好在开机1~3小时后关机;要多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并使用负离子发生器;室温最好定在25℃~27℃,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7℃,否则出汗后入室会加重体温调节中枢负担,引起神经调节紊乱。

有空调的房间应注意保持清洁卫生,最好每半个月清洗一次空调过滤网;办公桌不要安排在冷风直吹处;若长时间坐着办公,应适当增添衣服,在膝部加盖衣物予以保护;下班回家后,先洗个温水澡,自行按摩一番,再适当加以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另外,空调车司机也要注意预防空调病空调车温度不宜过低,车内外温差最好在10℃以内;不要在空调车内抽烟;不要在开着空调的停驶车里睡觉,因车内通风较差,发动机排出的一氧化碳渗漏到车内会使人中毒腰酸背痛本是常见老年病,但是随着办公室“贪凉”风盛行,很多写字楼里不仅开着20℃以下的空调,同时还摆置了许多电风扇,使得许多年轻人早早便患上腰酸背痛的老年病。

原因在于人久坐、长时间用眼,脊椎、腰椎、颈椎的抵抗力已削弱,而空调寒气外加电风扇的风邪入侵,致使老年病变成了白领病此外,一些爱美女性常穿露肩、露背装,容易诱发肩周炎,进而导致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医生提醒,在办公室中应备一件高领衣服,保护脖颈不受风寒,并尽量避免同时使用空调和风扇。

精神调护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容易动肝火,经常莫名烦躁、情绪不稳定,甚至会突然暴怒,情绪大起大落,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的过度波动可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脑卒中甚至猝死。

因此,平时要学会调节情绪,放松压力,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尽量做到心平气和大暑阅读调情绪大暑的炎热天气总会让人心生烦恼和忧愁,而读书却能让人心如止水,乐而忘忧所以,我们在夏季忙碌之余选择读书,肯定会冲谈心中的烦恼和忧愁。

阅读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变化,更带来工作和生活的无限生机和魅力不管多忙,每天抽出15分钟时间来阅读,可以缓解炎热天气下的各种烦恼与忧愁学会缓解大脑疲劳大暑是天气最为炎热之时,人很容易感到疲劳,特别是大脑,会变得整天昏昏沉沉,精神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

所以,在这时要学会缓解大脑疲劳首先,要强调劳逸适度人的大脑是一部精密无比的机器,只有精心保护,灵活使用,劳逸适度,才能使它健康长久地发挥作用因此,工作要有节制,讲效率,有弹性其次,要让疲劳的大脑得到最佳的休息,如做些简便的运动,使大脑的兴奋中心及时转移,增强新陈代谢,消除疲劳;也可以转换学习、工作的内容,轮流休息大脑的功能区。

最常用的方法是睡一觉,哪怕是打一会儿盹,也可以使疲劳、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和休息当然外出旅游、安排好假日和休闲生活,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大暑运动养生进入“三伏”天,宜伏不宜动进入三伏天之后,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应该就是潮湿、闷热三伏天一般在小暑与处暑两个节气之间三伏天里,对人体来说,有腠理疏松、气血流通快的特点在高温且通风效果不好的环境下,人体最容易受到暑邪侵袭,出现中暑的不适表现;如果因为工作等原因,需要不断在高温环境和低温空调场所来回走动,人体来不及调节,更容易患上暑湿感冒。

所以,在三伏天里,应该减少活动,尽量在温度稳定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如果从室外回到室内,不要急着喝冷饮料来降温,或者用冷水洗脸,也不要对着空调直吹,应该让身体先慢慢适应室内的温度,自然调节,以避免身体损伤左右双手扇扇子,既消暑又锻炼身体

如今,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空调和电扇,于是手摇扇子逐渐被人们遗忘其实在酷热的大暑时节经常手摇一把扇子,对于消暑降温、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都是很有好处的根据研究表明,只有手指、手腕和关节肌肉协调运动,才能把扇子摇动起来。

天气炎热的时候,通过摇动扇子,不仅可以锻炼手臂上的肌肉,使手上的关节更加灵活,还能调节身体的血液循环如果肩关节受寒或者在很长一段时间缺少锻炼,人很容易患上肩周炎通过摇动扇子可以运动肩关节,还可以有效地预防肩周炎。

用手扇扇子时,虽然只需要运用到单只手的力量,但是能够运动手部肌肉和关节,还能让大脑的血管灵活地收缩与扩张由于人的左脑控制人体的右半部分肢体,而人的右脑控制人体的左半部分肢体通常情况下人都是用右手来进行各项活动的,所以大脑的左半球能够得到比较多的锻炼,而大脑的右半球得到的锻炼相对较少。

在一般情况下,多数老年人的脑出血会发生在右脑,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左手缺乏运动而使得右脑的血管缺乏锻炼所致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老年人最好用左手来摇扇子这样一来,左侧肢体的灵活性就能得到改善,从而使右脑得到锻炼,还能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大暑节气期间,很多人因为贪图一时的凉快而直接使用风扇或者空调,结果很容易患上感冒而手摇扇子的风速和风力都比电风扇和空调要小得多,不易使人感冒另外,扇子的体积较小,携带十分方便特别是在纳凉的时候,边说话边缓缓摇扇,既可以消暑降温、驱赶蚊虫,又能达到健身养生的功效,此种纳凉方法很值得推荐。

夏季运动要因人而异,适时、适量烈日炎炎的夏季保健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者还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以度过炎炎夏日大暑时节,运动量不宜过大。

因为,春夏宜养阳,而剧烈的运动可致大汗淋漓,不但伤阴,也伤阳气因此,大暑时节锻炼的项目常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体操为宜不少人误以为运动越激烈越好,甚至在运动期间即使出现不舒服,仍忍着继续下去这样易导致体力透支,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因此,当锻炼到较为舒适的时候,不应再增加运动量,此时应慢慢减少或者停止运动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所以运动量也应有所差异一般来说,身体健康的人,在做运动后,适量出汗会使身体有一种舒服的畅快感,运动量应该以此为度。

如果喜欢早上起来运动,最好能在运动前或运动中喝一些水去健身房的时候,要带上一些饮料、白开水、食物等,要随时注意补充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和水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运动后不能过量地喝冷饮,最好喝些热茶或绿豆汤等防暑饮品。

因为在运动时热量增加,胃肠道表面温度也急剧上升,如果运动后喝冷饮,强冷刺激会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减少腺体分泌量,易导致食欲减退或消化不良扇子的体积较小,携带方便在纳凉的时候,边说话边缓缓摇扇,既可以消暑降温、驱赶蚊虫,又能达到健身养生的功效。

大暑时节,运动量不宜过大因为,春夏宜养阳,而剧烈的运动可致大汗淋漓,不但伤阴,也伤阳气因此,大暑时节锻炼的项目常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体操为宜 在刚停止运动后,不可用冷水给身体降温,以免出现发热、伤风感冒等。

做完较剧烈的运动后,不可马上卧床休息,也不可立刻用餐适量的户外活动大暑时节,早晨可到室外进行一些健身活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身体微汗便可,最好选择散步或静气功气温高的中午不要外出,居室温度也不可太低要安排好午睡,白天只要微感困乏,即可小睡片刻。

老年人也不能一天无所事事,应当有意地进行一些活动,如下棋、练书法、绘画、观看演出等,但活动时间要注意控制,适可而止一般来说,身体健康的人,在做一些较剧烈的运动后,大量的出汗会使身体有一种舒服的畅快感,运动量应该以此为度。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之后千万不可用冷水给身体降温,也不能过量地喝冷饮,最好喝些热茶或绿豆汤等防暑饮品另外,这个时节,游泳对人会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从而使水中健身运动变得热门起来水中的阻力给人的四肢以天然负重,加大了每一次身体动作变化的运动强度,而且使身体动作不会有太快的速度和太强的冲撞力,让人根本不用担心“运动损伤”。

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一定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尤其是老年人,其脏器功能减退,体内含水量比年轻人少,所以,高温天气对老年人危害更大当气温达到33°时,老年人应停止体力活动,尽可能待在阴凉的地方,或待在通风或有空调的室内,或用温水擦浴。

大暑玩玩健身球此运动能调和气血、舒筋健骨、强壮内脏、健脑益智,且运动量小,不受场地、气候的限制,故适宜大暑天练习若能经常坚持练习健身球,对偏瘫后遗症、颈椎病、肩周炎、冠心病、手指功能障碍等均会有较好疗效。

此外,由于铁球与手掌皮肤的频繁摩擦,也会因静电及热效应的产生,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治疗周身各部位疾病的作用大暑钓鱼,养心养性由于垂钓是用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而成的垂钓之际,眼、脑、神专注于浮标的动静,不声不响,意在丹田,形静实动,它对提高人的视觉和头脑灵敏的反应能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能经常体验这种怡乐之情,自然有利于健康,益寿延年大暑天森林浴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制造氧气的地方,森林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至少要比室内大20倍,如果人的机体吸收了充足的负离子,可有效地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恒定血压,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大脑皮质的功能得到改善,使人们形成良好的心境,精神焕发,恬淡清爽。

当人用脑过度、全身乏力、眼睛疲劳之际,极目眺望绿色的山野、葱郁的森林,便会顿觉精神倍增,通体轻松执杖行走锻炼法现在,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快步走时双手拿着手杖,这就是执杖行走,也称作越野行走利用这种方法来锻炼,不用跑步,却可以达到慢跑健身的效果。

执杖行走是一种户外的有氧运动项目,它起源于芬兰这项运动比游泳、打球等简单,容易掌握,且全身90%的肌肉可以参与到运动中来,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具有减肥,预防和改善“三高”,改善腰肌劳损等作用而且,使用手杖后,腰部和腿部的行走压力降低,对下肢关节有保护作用,可以延缓关节软骨的衰老。

腰椎有病,谨慎运动据统计,我国腰椎病的患者人数已经突破了2亿,其中最多的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这类人应该注意自己的运动方式,剧烈刺激的运动并不适合你们建议腰不好的人多做以拉伸训练和平衡练习为主的运动,比如瑜伽、慢跑、游泳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腰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劳损。

有人会说,腰不好,那我就坐着实际情况是,久坐时,重量都在腰部,会加重腰部病变所以,适当运动对腰椎病患者是非常必要的暑期运动要谨慎,踏入误区反伤身暑期运动的最大运动误区就是,认为大汗淋漓地出一身汗,才可以帮助自己降温祛湿。

很多朋友认为自己有内热,外边天气又热,通过出汗的办法,让自己出一身汗,身体就会舒服了的确,大暑期间,是暑湿最重的时候,毛孔得不到宣泄,身上就像裹了一层湿衣服一样难受一些爱运动的朋友就有这个体验,到跑步机上跑一跑,或者是顶着太阳去踢球,打羽毛球,一阵大汗之后,就会感觉到浑身舒服,满身轻松。

当时是很舒服,但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根据古人的经验,大暑期间是一定要防大汗的汗其实就是我们体内津液的外放,这个东西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当大量出汗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大量地流失体内的津液时间长了,就会阴液亏乏,导致阴虚内热,而这种内热又需要通过不断地大量排汗来获得暂时性的舒服,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越热越出汗,越出汗越热,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还有一个误区是,人们觉得热,往往只穿短裤、背心来运动其实酷暑之日,皮肤不但不能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这样夏季赤膊或露背运动反而会更热而且,在太阳下赤膊露背进行活动,强烈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在皮肤上,还会引发皮肤疾病。

所以最好还是穿上一身宽松、散热的长衫、长裤来进行锻炼

大暑饮食大暑值伏中,为三伏最热的时候,其中“伏”有宜潜不宜动之意,又“伏”寓“土藏”,表示阴气藏伏地下、阳气彰行于外的意思值此时节,人们应避开烈日曝晒的场所,居憩于阴凉洁净处静息养神,一则防止暑气伤人,二则养阴以备入秋。

中医认为,“脾主长夏”,同时又认为“脾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可知脾脏既通于长夏,又与春夏秋冬四季之末十八天有关联,唐代医学家王冰注释《素问·六节藏象论》说:“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

”大暑正值六月中,此时为夏秋交接的长夏之季,又为夏季之末,正为脾脏所主,土地的濡润之水受暑火蒸腾而成湿气,表现为天行流火,而空气多水汽捂闷,所以中医有“暑必夹湿”之说这时暑邪与湿邪最易胶结,侵犯脾胃,养生保健宜以健脾护胃为主。

同时,暑热易耗液伤津,损伤正气,身体容易发生内外交困的局面,所以在顾护脾胃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居处上避暑避湿,这也与“伏”异述而同理大暑节气,常人与湿热体质之人在饮食选择上,宜选用性平偏凉或微寒之物为主,味宜甘淡、酸或微苦。

如山药、薏苡仁、绿豆、红豆、荸荠、甘蔗、苋菜、鲜藕、鲜莲子、冬瓜、香瓜、柠檬、西红柿、鸭肉、瘦猪肉等,都很适宜若热盛者,可以适度食用西瓜、绿豆、凉粉,或冲泡绿茶、金银花、鸡蛋花、荷叶、生甘草等药茶;而湿盛者,可以添加藿香、薄荷、橘皮等作粥食,柚子皮、无花果、佛手、扁豆花、豆芽等亦可做常添的食材。

无论热盛、湿盛,应少食荔枝、芒果、菠萝、榴莲等热性水果,烹调方法则以凉拌、快炒、白灼、蒸制、温火烧炖为主素体虚寒、脾阳虚弱之人,可以顺时之势以壮阳气,可以选择性平、温热之物相互辅佐为菜肴,味宜甘辛如糯米与艾汁制作而成的艾粑粑或青团,葱、姜、蒜、桂、八角等与牛羊肉同烹,榴莲炖鸡等,都很适宜,又可仿广东、福建人夏月狗肉、荔枝同食的习俗。

此外芡实、南瓜、桂圆、红枣、樱桃、椰肉、茼蒿、桂花、鳝鱼、鲤鱼等也可选择搭配食用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年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中暑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有: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

也可在暑热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就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此时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暑天,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夏季养生,要强调水的重要意义水占人体重量的70%左右,传统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冷开水。

实验结果也表明,一杯普通的水烧开后,盖上盖子冷却到室温,这种冷开水的氯气比一般自然水减少了1/2,水的表面张力、密度、黏滞度、电导率等理化特性都发生了改变,很近似生物活性细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过细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

根据民间经验及实验结果,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新鲜凉开水,几年之后就会出现神奇的益寿之功日本医学家曾经对460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做过调查统计,五年内坚持每天清晨喝一杯凉开水的人中,有82%的老年人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牙齿不松,每日能步行10千米,这些人也从未得过大病。

由此说来,水对人体之重要,是千真万确的除水之外,酒、汤、果汁等都可称为饮品,合理选用都能对人体起到很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盛夏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汽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为宜。

适量服用中药大暑天湿热交蒸,容易引发湿疹、真菌感染等皮肤病,此时可适当服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排毒作用的中药,如金银花、甘草等另外,三伏天湿热交困于脾,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头晕乏力、倦怠思睡、汗多、小便少等症状,这时可适量服用藿香正气丸或藿香正气水以缓解症状。

冬病夏治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等病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吃姜有助于驱除体内寒气但吃姜的时间也有讲究,最好不要在晚上吃,俗语说“早吃姜赛参汤,晚吃姜赛砒霜”姜是阳性的食物,早上吃了能够提神,晚上则影响睡眠,如果阴虚的人吃了还会加重自汗盗汗,更加影响健康。

羊肉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在大暑伏中时节食用,寓有“冬病夏治”、温补阳气之意但是此时暑湿之邪盛行,若是素来体质燥热或阴虚火旺或湿热之人,以及伤暑少津短气,食用羊肉则有损害人体的弊端,需多加辨别吃药粥

明代医家李时珍曾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大暑时人体肠胃虚弱,容易消化不良,而粥不仅容易消化,而且能养阳、温胃所以在大暑时节,如果不想吃饭,可以早、晚喝粥,还可以用中药与粳米搭配熬煮成药粥,对身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大暑节气的饮食调养要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如绿豆南瓜粥、苦瓜菊花粥等也可以在粥中加入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

医家李时珍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

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不同体质,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炎夏“抗汗”多补钾夏季人体容易缺钾,缺钾会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夏季人体缺钾原因有三:一是人体在夏季大量出汗,汗液中除了水分和钠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钾离子;二是夏季人们的食欲减退,从食物中摄取的钾离子相应减少,这样会造成钾的摄入不足;其三,天气炎热,人体消耗能量增多,而能量代谢需要钾的参与。

人体血清中钾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酸碱平衡,参与能量代谢以及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当体内缺钾时,会全身无力、疲乏、心跳减弱、头昏眼花,严重缺钾还会导致呼吸肌麻痹死亡此外,低钾会使胃肠蠕动减慢,导致肠麻痹,加重厌食,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临床医学资料还证明,中暑者均有血钾降低现象防治低钾的关键是补钾临床上可选用口服10%的氯化钾溶液,但最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富钾食品,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含钾丰富的水果有香蕉、草莓、柑橘、葡萄、柚子、西瓜等,菠菜、山药、毛豆、苋菜、大葱等蔬菜中含钾也比较丰富,黄豆、绿豆、蚕豆、海带、紫菜、黄鱼、鸡肉、牛奶、玉米面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钾。

各种果汁,特别是橙汁,也含有丰富的钾,而且能补充水分和能量多吃“苦”,不吃辛辣食物此时饮食宜多吃苦味以及健脾利湿的食物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

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苦味食物中含有的生物碱,能够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所以大暑宜以苦味食物入菜,以清心除烦、醒脑提神。

另外,因为气温高的影响,大暑前后人体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因此不宜大量食用如葱、姜、蒜等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疲劳、嗜睡应及时补充蛋白质大暑时节,正值盛夏,此时气温很高,人们常常选择每天只食用黄瓜、西红柿、西瓜等蔬菜和水果,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夏季的“清淡”饮食指的并不是只吃蔬菜和水果,而是应少吃油脂含量高、辛辣或者煎炸的食品进入大暑节气以后,高温天气会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大量消耗蛋白质如果只吃蔬菜水果,就会造成蛋白质缺乏,体质下降,人体会感到疲劳、嗜睡、精神不济;到了秋冬天气变冷的时候更容易得病。

所以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以保证均衡营养早餐吃冷食易伤胃气大暑时节虽然天气湿热,但也不可贪凉,尤其是早餐为了保护脾胃,建议早餐尽量吃些热的食物由于夜晚的阴气在早晨还未彻底消除,气温还没有回升,人体内的肌肉、神经、血管都还处于收缩的状态,如果吃凉的早餐,会让体内各个系统收缩得更厉害,不利于血液循环。

或许初期并不会感觉到胃肠不适,但持续的时间一长或者年龄渐长以后,喉咙就会有痰,而且很容易感冒或者有其他的小毛病,这些都是因为伤了胃气的缘故多吃些燥湿健脾的食物大暑时节,除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的天气,气候特点以潮湿闷热为主。

所以,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要特别注意对暑湿的预防暑湿侵害人体可出现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口中黏腻、头昏脑涨、肢体困重等症状,所以应以消暑清热、化湿健脾的方式进行预防或调养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

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要及时补充水分外,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来增强体质,使湿热之邪无机可乘,但所选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过于滋腻,否则易伤胃,导致消化不良苦瓜、鸭、莴笋、番茄、山药、红枣、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等,都是夏日进补的佳品。

暑气逼人,防暑很关键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如果当你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大暑前后天气炎热,吃肉容易生痰火,且吃肉过多,容易引起营养平衡失调和新陈代谢紊乱,所以大暑前后不要吃太多肉。

应多吃蔬菜水果,豆腐、黑木耳、黄瓜、冬瓜、茭白、芹菜、菠菜、苹果、西瓜等食物具有清热、滋阴、利湿的功效,很适合大暑时节食用夏季酷暑,以水养生对于夏季养生来说,水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健身益寿之物。

在人体总体重中,水差不多要占70%,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所有过程都离不开水,水还是体液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体温的调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人体消耗水分的角度看,夏季的排汗量和蒸发量都很大,所以在养生中,补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传统的养生方法中,饮用冷开水的方法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实验也证明,将开水盖上盖子冷却到室温的冷开水,和普通的自然水相比,氯气的含量减少了1/2,而且水的黏滞度、密度、表面张力以及导电率等理化特性都有所改变,就像生物活性细胞里的水,非常容易透过细胞。

民间经验证明,每天早晨喝一杯新鲜的凉开水,几年以后,就会有非常神奇的益寿之功日本的医学家曾针对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过调查,发现在五年里每天早晨坚持喝一杯凉开水的人中,82%的人都精神饱满,牙齿不松,面色红润,每天可以走10公里的路,而且这些人都没有得过大病,所以对人体来说,水是非常重要的。

喝水不当也会“中毒”夏季出汗后,一些人喝了大量的水后会突然感觉头晕眼花,提不起精神,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喝水不当引发的“中毒”症状“水中毒”的原因跟人体的盐分丢失有关人在酷热天气出了很多汗以后,不仅丢失了水分,同时也丢失了不少盐分。

1升汗水中就有将近3克的盐如果运动半天出汗5升,就要失去近15克盐出汗后如果一次性大量喝水,水分经胃肠吸收后,又经过出汗排出体外,随着出汗又失去一些盐分这样,血液中的盐分就越来越少,吸水能力随之降低,一些水分就会很快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人就会感觉头晕眼花。

防止“水中毒”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夏天喝水的时候先用水漱漱口,润湿口腔和咽喉,然后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一些,这样分几次喝,就不会因“水中毒”而损害健康了大量出汗后,如能及时补充点淡盐水,则更利于身体健康。

水是最好的药物,正确的饮水习惯能够保证人体的健康活力首先,真正有效的喝水才能让身体真正有效地吸收真正有效的饮水方法,是指一口气将一整杯水(200~250毫升)喝完,而不是随便喝两口便算,这样才可令身体真正吸收使用。

其次,饮好水尽量避免常饮蒸馏水(一般蒸馏水的水性太酸,容易伤害身体,对肾脏较弱的人士则更为不利),可选择优质的矿泉水如可以的话,饮用碱性水对人体最有利夏日炎炎,很多人都会选择饮冰水其实冰水对胃脏功能不利,饮暖开水更有助于身体吸收。

再次,空腹饮水饮水随时都可以,口渴时才饮水往往只能解渴,未能济事有效的饮水方法是在空腹时饮用,水会直接从消化管道中流通,被身体吸收;吃饱后才饮水,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比不上空腹饮水上班一族常常会因工作而疏忽了饮水,在此特意提醒各位朋友切勿以“常去厕所太麻烦”为由而避免喝水。

长此下去,膀胱和肾都会受损害,容易引起腰酸背痛以下是中国著名营养学家洪昭光教授为人们定做的“喝水时间表”:6:30:经过一整夜的睡眠,身体开始缺水,起床之际先喝250毫升的水,可帮助肾脏及肝脏解毒8:30:清晨从起床到办公室的过程,时间总是特别紧凑,情绪也较紧张,身体无形中会出现脱水现象,所以到了办公室后,先别急着泡咖啡,给自己一杯至少250毫升的水。

11:00:在冷气房里工作一段时间后,一定得趁起身走动的时候喝第三杯水,补充流失的水分,有助于放松紧张的工作情绪12:50:用完午餐半小时后,喝一些水,可以加强身体的消化功能15:00:此时饮水能够提神醒脑。

17:30:下班离开办公室前,再喝一杯水,增加饱足感,待会吃晚餐时自然不会暴饮暴食22:00:睡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再喝上一杯水不过别一口气喝太多,以免晚上上洗手间影响睡眠质量夏日饮茶防“醉”炎热的夏季,茶成为人们避暑祛热的首选饮品,然而喝茶不当不但对身体无益,还可能醉人伤身。

心慌、头晕、四肢乏力或站立不稳并有饥饿感,这些都是“醉茶”的症状那些平时多以素食为主、少食脂肪的人如果大量饮用浓茶,就可能导致“醉茶”;空腹饮茶以及平时没有喝茶习惯,偶尔大量饮用浓茶也有可能引起“醉茶”。

发生“醉茶”时不要紧张,应立即吃些饭菜、甜点或者糖果,这些都可以起到解醉的作用虽然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饮茶。

一般来说,每天1~2次,每次2~3克的茶量是比较适当的患有神经衰弱、失眠、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心脏病、胃病、肠溃疡的病人都不适合饮茶,哺乳期及怀孕妇女和婴幼儿也不宜饮茶因此,热天饮茶应做到以下几点:(1)饮茶不宜过浓。

(2)饮茶不宜过多(3)不要空腹饮茶(4)不要饮红茶,红茶性温热,宜冬天饮用绿茶性苦寒,叶绿汤清,有清凉感,而且氨基酸含量较多,夏季饮用能消暑降温大暑多食莲藕类食品大暑饮食与养生习惯中,一般喜用莲藕类食品。

夏天常用莲子汤,能清热解毒、补中强志、养神益脾宋代药学家唐慎微撰写的《证类本草》中,引用南朝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太清诸草木方》记载:“七月七日采莲花七分,八月八日采莲根八分,九月九日采莲实九分,阴干捣筛服,方寸匕(bǐ),令人不老。

”就是说,莲花、莲藕、莲子,按照各取七、八、九分的比例,阴干捣碎成粉,用筛子筛过,用一寸见方的勺子,每次服用一勺,可以延缓衰老清代潘荣陛撰写的《帝京岁时记胜》中说:“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

”记载了莲子的不同品质徐珂撰写的《清稗类抄》中说:“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宴客藿香薄荷,解暑有一手进入伏天后,天气更加闷热了,很易中暑,表现为四肢无力,汗出、恶心,严重者甚至晕厥如果你平时爱养植物,会发现有些植物是能解暑的。

比如鲜藿香叶能芳香化浊、祛暑解表;薄荷能疏散风热、舒肝泻热可以用它们煮汤或粥,解暑效果好需要注意的是,芳香植物含挥发油,不宜久煎,做汤或粥时,只要在汤或粥快好时加入,再煮5分钟就可以了喝解暑汤绿豆汤是我国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

《开宝本草》记载:“绿豆,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腾,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绿豆汤能清热解暑、止渴利水,既是夏季的防暑饮品,也是治疗中暑的良药中医认为,绿豆皮的清热效果好,而皮里面的部分解毒的效果好。

夏季为了清热解暑,只需要将绿豆加清水后煮沸10分即可,一碗清澈碧绿的绿豆汤,是清热解暑、除烦止渴的最佳选择如果因为上火,长了疖肿、痘痘等,就要利用绿豆的解毒功能,这时做绿豆汤,要将豆子煮到开花,煮出豆沙,绿豆汤颜色发红时才好。

但要注意,虽然绿豆能清热解毒,但脾胃虚弱、体质虚寒的人是不适合大量食用的如果想喝点绿豆汤解暑,不妨将其同粳米或小米一起煮,可削弱绿豆的寒性,还能增强养护脾胃的作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

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吃补气食物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还应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大暑推荐食物苦瓜别名:凉瓜、锦荔枝、君子菜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入心、肝、脾、肺经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都可以食用,尤其适合糖尿病、肥胖、便秘者及五心烦热、口渴咽干、肺燥咳嗽、声音嘶哑者不适人群:脾胃虚寒、经常腹泻、便溏者不宜多吃,孕妇应慎食。

功效详解:民间常有“苦味食物度苦夏”的说法“苦味”食物具有清热除湿、清心除烦、醒脑提神等作用,常吃有利于调节身体阴阳平衡,预防中暑发热、心烦口渴等,帮助您安然度过“苦夏”苦瓜就是“苦味”食物中的代表,大暑时节适量食用,能预防中暑、祛除心火。

苦瓜清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可酱可腌中寒者(寒底)勿食熟则色赤,味甘性平,养血滋肝,润脾补肾《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消暑“君子菜”苦瓜虽然味苦,但是从不会把苦味传给配菜,所以获得了“君子菜”的美誉《本草纲目》曰:“苦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这是因为苦瓜中含有的苦瓜苷有清热消暑的功效,还对中暑发热、结膜炎等有一定疗效苦瓜皮煮水外擦,止痒去痱子将苦瓜皮削下来,切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10分钟,用此水来擦洗皮肤瘙痒或起痱子的部位,具有清热止痒的效果。

夏季不妨用苦瓜水来洗澡,能缓解皮肤瘙痒和痱子等症状西瓜别名:夏瓜、寒瓜、青门绿玉房性味归经:性寒,味甘,入心、胃、膀胱经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适宜高血压患者、急慢性肾炎患者、胆囊炎患者、高热不退者食用。

不适人群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口腔溃疡者及产妇不宜多吃功效详解:西瓜甘甜多汁,清爽解渴,被誉为“瓜中之王”它是盛夏消暑必不可少的果品,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对苦夏之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口舌生疮、暑热、中暑等有缓解作用。

西瓜皮有较强的利尿作用,非常适合水肿、肥胖者作为食疗之用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百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食物本草》丝瓜解暑除烦的美容佳品性味归经:性凉、味甘,归肝、胃经功效:清热利肠,解暑除烦不宜人群: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宜食用

解暑促进食欲大暑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人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夏季吃丝瓜具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解暑除烦、通经活络的功效,可以多吃一些美容佳品丝瓜富含防止皮肤老化的B族维生素及增白皮肤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故丝瓜汁有“美人水”之称。

绿豆芽解酒毒、热毒,利三焦《本草纲目》别名:豆芽菜性味归经:性寒,味甘,入心、胃经适宜人群:一般人均可食用,尤其适宜长期吸烟者、肥胖者、便秘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患者食用不适人群:体质虚寒、经常便溏、腹泻者不宜多吃。

功效详解:绿豆芽具有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利尿消肿、滋阴利湿等功效大暑天气炎热,容易上火,出现口渴咽干、口腔溃疡、小便赤黄、目赤肿痛等症状,适量食用绿豆芽,有助于缓解以上症状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

《本草纲目》别名:鹜肉、家凫肉、扁嘴娘肉、白鸭肉性味归经:性凉,味甘、咸,入肺、胃、肾经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都可以食用不适人群:对于素体虚寒,受凉引起的不思饮食、胃部冷痛、腹泻清稀,以及感冒者不宜食用功效详解:大暑时节人体负担重、消耗大,适量吃鸭肉能起到滋阴养胃、清肺补血、利水消肿的功效。

夏季进补的清补好料进入夏季后很多人容易出现“苦夏”的症状——胃口下降、身体乏力、体重减轻,主要是由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虚造成的如果夏季忽视对身体的滋补,就容易导致体质虚弱由于夏季人体的肠胃系统较弱,进补时要以清淡为主,肉类中的鸭子是最好的选择。

鸭肉有清热、补血、养胃生津等功效,夏季吃鸭既能给身体补充排汗消耗的营养,又能缓解“苦夏”带来的影响番茄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欲不振《陆川本草》别名:番茄、番柿、六月柿、洋柿子、毛秀才、爱情果、情人果。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甘、酸,入肝、肺、胃经适宜人群:老少皆宜不适人群:脾胃虚寒、经常便溏、腹泻者不宜多吃功效详解:番茄鲜嫩多汁,富含维生素C、苹果酸、柠檬酸、果胶、番茄红素等多种营养素,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健胃消食等多种功效,非常适合在酷热的大暑时节食用。

茄子活血,止痛,消痈,杀虫,已疟、瘕疝诸病《随息居饮食谱》别名:落苏、昆仑瓜、紫茄、白茄、六苏性味归经:性凉,味甘,入胃、肠经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都可以食用,尤其适宜发热、高血压、动脉硬化、阴虚火旺者不适人群: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常腹泻、便溏者不宜多吃。

功效详解:茄子富含烟酸、龙葵碱、类黄酮、镁、芦丁等营养素,具有清热凉血、消肿解毒等功效,对暑天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便秘,以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有缓解作用大暑仙草是个宝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为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

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有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类似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这款食品孕妇应忌吃。

度夏汤我国古代的医书中,记载的解暑药茶方剂就有百余方,古人把这些饮料称为“熟水”或“暑汤”,其中“熟水”之名始于宋代,曾在宫廷内及文人雅士间风靡一时,并流传下来为世人所知成书于南宋末年及元初的《事林广记》记载:“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

”《广群芳谱》也记载了,宋仁宗曾经命翰林院评定汤饮的高下,“以紫苏熟水为第一”,所以,元代诗人吴莱吟道:“向来暑殿评汤物,沉木紫苏闻第一”《本草纲目》中记:“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葅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

”紫苏熟水方,以紫苏叶和陈皮按3:1的比例调配,切上三两片姜,入水同煮待水沸后,可根据口味放入冰糖,即可饮用在紫苏熟水的独特的香味之中,有陈皮的清香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姜的辛香,冰糖化了苦,别有一番涩中带甜的滋味。

豆蔻熟水方,将白豆蔻壳洗净,投入滚水之中,然后在上面加个盖密封片刻,倒出来就可以喝了豆蔻不需要放太多,每次七八粒就够了,放得过少,香气不够,放得过多,香气会变得浓浊,少了些许清新李清照《摊破浣溪沙》中写:“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为防暑湿脾虚,想到把白豆蔻做成熟水来喝,以达到祛湿的目的《本草拾遗》记载,白豆蔻性味辛温,有化湿行气、暖胃消滞的作用大暑时节暑湿重,喝点豆蔻熟水是难得的度夏饮品。

莲荷五行大暑茶大暑已至,四气之时,湿热在内莲荷五行大暑茶,用的是与大暑五行最合的莲荷一家子古书载:“七月七日采莲花七分,八月八日采藕根八分,九月九日采莲实九分,阴干捣细,炼蜜为丸,服之令人不老”可见莲荷一家子莲子、莲藕、荷叶,功用多多啊。

一年中大暑时节,最需要吃莲荷茶,升清降浊荷叶,色青气香,可升清降浊;莲心,可清心安神、助心肾相交;莲藕,可补中养神益气;莲子,补益心气,健脾固肾,利十二经脉血气;西洋参,可补气、凝神、养阴;山药,可益肾气、健脾胃。

西洋参红枣茶茶的泡制方法非常简单,取六七片西洋参片,再加上两三枚红枣,用适量的温水浸泡大概20分钟就可以了饮用也非常方便,早上起来就拿它当茶来饮用,可以一直饮用到下午,没有任何味道了最后,再把西洋参和红枣取出来吃掉,这个也是具有补益作用的。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性凉,归心、肺、肾经,能够清心火特别适合夏季使用同时,西洋参还有一个更显著的功效是滋阴可以及时补充出汗过多造成的阴液亏损,减缓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的症状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用西洋参注射液可以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因为西洋参注射液能够显著提高心脏射血分数,起到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大多数人都知道红枣补血效果很好,其实它还可以安神夏季酷暑难熬,最容易心烦,常吃点儿红枣就可以缓解难耐的心烦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枣中含有的某种物质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的营养状况,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利于心脏的正常活动。

西洋参红枣茶可以防治心脏疾患,是一款非常不错的夏季养心茶饮不过,它也不是人人皆宜,有些人还真是无福消受对于那些体质虚寒、经常腹泻的人,就要尽量避免了,以免西洋参的寒凉之性会加重病情还有那些嗜茶如命、喝咖啡成瘾的人,也不宜饮用这款茶。

茶与咖啡是兴奋提神的,西洋参红枣茶是安神定志的,一边要兴奋,一边要镇静,结果只会徒劳无功同样的道理,爱吃萝卜的也要换个时间去吃,别刚喝完茶,就又开始嚼萝卜萝卜破散性强,刚刚补进去的东西,会立马破散掉,而白忙活一场。

参考文献[1] (汉)刘安,陈广忠译. 淮南子译注(全二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 (明)高濂著,王大淳等. 整理遵生八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 (宋)孟元老著,侯印国译注. 东京梦华录.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21

[4]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 东京梦华录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2[5] (宋)吴自牧著,周游译注. 梦梁录.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8[6] (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 北京:中华书局,2018

[7] (汉)崔寔著,石声汉校注. 四民月令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3[8] (元)吴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1985[9] (清)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10] (清)顾禄. 清嘉录. 北京:中华书局,2008[11] (清)钱慧安绘. 十二月令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笺谱.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12] 李学峰.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9

[13] 白虹. 二十四节气知识.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4] 白虹. 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15] 白虹. 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

[16] 宋敬东. 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知识.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7] 王臣著. 日月书:古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18] 果麦编. 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天津.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

[19] 陈广忠著. 二十四节气:创立与传承. 北京:研究出版社,2020[20] 郑远. 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全集4册). 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21] 宋英杰. 二十四节气志.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22] 东篱子解译. 二十四节气全鉴.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23] 宋兆麟. “小书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二十四节气.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24] 邱丙军.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25] 李一鸣. 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1[26] 霁月著;巫娜奏;净如绘. 中国人的风雅:二十四节气听古琴.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27] 刘学刚. 舌尖上的节气.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

[28] 黄砚萍.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29] 梅依旧. 节气厨房.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30] 杨力主编. 悦然食光: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

[31] 李杰,王信惠. 图解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2] 王长啟,张琳. 人间食话:师说二十四节气与饮食营养.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33] 张红星,左祖俊.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4] 张小雪.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宜忌. 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13[35] 王雷编著. 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法.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36] 邓沂. 二十四节气药膳养生.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37] 王璐璐主编. 顺应二十四节气饮食健康100分.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38] 陈允斌. 吃法决定活法:二十四节气顺时养命食方(全新修订典藏版).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9[39] 王臣著.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40] 萧放.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北京:中华书局,2002[41] 常建华.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42] 董学玉,肖克之主编. 二十四节气.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3] 老桥. 四时之美:中国人的生活与风物.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44] (日)青木正儿编图,(日)内田道夫解说,张小钢译注. 北京风俗画谱.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45] 刘风雪. 三千年来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图说二十四节气.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

[46] 龙建春. 三千年来七十二物候里的中国:图说七十二物候.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47] 简兮. 三千年来传统节日里的中国:图说传统节日.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48] 王辰,林雨飞. 七十二番花信风.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49] 李一鸣. 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1[50] 余世存著,老树绘. 节日之书. 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51] 丰子恺. 四时之美:丰子恺节令书. 武汉:长江出版社,2019

[52] 蓝草帽文,罗礿图. 二十四节气里的植物图鉴.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20[53] 贾玺增. 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54] 山西灌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编. 国韵非遗:讲故事,学剪纸.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55] 敦煌研究院编,赵声良主编,杜鹃等著. 敦煌岁时节令. 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56] 郑远. 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全集4册). 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57] 马洪莲. 图解二十四节气养生.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58] 董汉良. 二十四节气话养生. 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59] 紫晨. 二十四节气茶事.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1[60] 秋霖. 图说二十四节气与北方农事.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1

[61] 袁瑾,萧放. 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62] 陈雪著.二十四节气.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63] 赖国清. 慢品二十四节气.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64] 文珍. 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 南京:译林出版社,2022[65] 徐志强,何愔. 草木染:与二十四节气对话.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66] 殷若衿. 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

[67] 林帝浣. 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68] (日)世田义美,辛暨梅,赵三妹译. 高野山的二十四节气. 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69] 王长啟,张琳. 人间食话:师说二十四节气与饮食营养.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70] 徐立京,徐冬冬绘.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71] 关鹏飞. 四时之词:宋词中的二十四节气. 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9[72] 蒙曼. 主编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你好,二十四节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73] 任思源. 彩色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74] 杨志敏. 每日一膳:春令节气养生篇.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8[75] 杨志敏. 每日一膳:夏令节气养生篇.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8

[76] 杨志敏. 每日一膳:秋令节气养生篇.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8[77] 杨志敏. 每日一膳:冬令节气养生篇.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8[78] 薛卫民. 二十四节气儿歌. 北京:接力出版社,2022

[79] 朱爱朝. 时节之美:朱爱朝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 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80] 李霞. 二十四节气色彩设计.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81] 涂涂猫. 彩铅清雅绘:二十四节气花.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82] 施英巍. 画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精装彩绘本).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9[83] 黄应娥著. 大美时节: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84] 安意如. 二十四日:中国节气的传承与浪漫. 北京: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19

[85] 味道著,锅一菌绘. 二十四节气中国童话.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86] 小米与石石著、绘. 约绘马可:色铅笔绘二十四节气插画之美.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87] 肖克之编著,涂倩雯绘. 二十四节气自然绘本.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糖霜饼干制作:竹子饼干拍照:竹子编辑:竹子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