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不看后悔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3-30

孟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擅长雄辩,值得学习。\x0a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参考他人的教案,也是一种方式。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不看后悔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A)●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2.背诵课文能力目标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德育目标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学生浏览、把握背景四、熟读课文1.放录音两遍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A.养生丧(sānɡ)死    不可胜(shènɡ)食     庠(xiánɡ)序之教。

B.饿莩(piāo)       龟玉毁于犊(dú)中         孝悌(dì)之义C.数(shù)罟不入污(wū)池                   然而不王(wánɡ)者D.鸡豚(tónɡ)狗彘之畜(xù)                     数罟(ɡǔ)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河内凶(荒年)        曳(拖着)兵         谷(稻谷)不可胜(尽)食B.庠序(学校)                               孝悌(孝顺父母)

斧斤(砍伐树木)                          洿(浊水不流)池C.饿莩(死人)                               王无罪岁(年岁)狗彘(母狗)                              鸡豚(养猪)

D.勿夺(抢夺)其时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饿莩(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1)A(B.莩piǎo;犊—椟;悌tì  C.数cù;污—洿;王wànɡ  D.豚tún)(2)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D.全对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6.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学生明确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第1段(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3)朗读指导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

“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学生讨论并交流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

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2、3、4段(1)学生齐读2、3、4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板书:(3)朗读指导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学生尝试背诵2、3、4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六、布置作业1.背诵1~4段。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3.熟读5、6、7段22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5、6、7段,理清背诵思路,教师适当作朗读指导背诵5、6、7段[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学生独背。

二、导入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研习第5、6段(1)女生齐读第5段,男生齐读第6段。

(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思考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板书:(Ⅰ)措施                     效果       。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不可胜食也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Ⅱ)措施效果王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填充空缺处,尝试背诵5、6段。

(3)朗读指导第5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气势充沛,要读出层次。

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选一男生朗读5、6段,其余同学点评学生齐读5、6段,背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数罟 ②数之以桑③衣帛 ④养生丧死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

研习第7段(1)学生齐读第7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明确: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板书: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尝试背诵第7段(3)朗读指导“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品味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检 ②发 ③王无罪岁。

四、学生背诵课文5、6、7段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明确: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

22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注重词句积累进行拓展训练,使学有所获[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或滚动式背诵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结构严谨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善用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如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形象生动,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排比句式,音节铿锵,气势非凡。

学生随此背诵相关部分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合书循声低和,从中体会孟子的论辩气势三、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多媒体逐题显示(1)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①树之以桑②

可以衣帛③然而不王者④王无罪岁⑤既来之,则安之⑥其一犬坐于前(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①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②忌不自信③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④行李之往来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⑥养生

丧死无憾(3)与“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惟利是图                         B.各是其所是C.谁能定是非之真                   D.是谁之过与

(4)选出与“各不可胜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5)分别说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不百步耳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来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D.

未之有也译:没有这样的事情啊选7名学生依次回答,其他学生指出对与错明确:(1)⑤与例句是使动用法(①②③④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⑥是名词作状语)(2)⑤句“可以”用法古今相同(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妻子的配偶。

自信:古义为宾语前置,即相信自己,今义为一个双音节词宣言:古义为发表议论,今义为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俱与今义不同)(3)D(A.提宾标志,无意义;B.动词,赞同、肯定;C.名词,正确)

(4)C(A.表句中停顿,B.表疑问,D.表句中停顿)(5)“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衬字,无意义;结构助词,定中之间“的”;代词,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衬字,无意义)“于”(对于,到,比,在,跟、与,均为介词)

(6)①“无”通“毋”,不要②“无”通“毋”,不要③“颁”同“斑”,花白④“涂”同“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7)C(注意“是何异于”应译为“这与……相比,有什么不同啊”)2.师生共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明确:1.数目                            1.发射数  2.几,若干                  发  2.派遣3.shuò,屡次                   3.打开

4.cù,密                         4.花开      1.不弯曲                        1.兵器直  2.仅                        兵   2.战争

3.价值                            3.军队4.兵士        1.能承受胜  2.尽3.胜利4.超过5.优美的四、课堂练习教师预先将此部分内容打印成材料,每生一份,以便课堂阅读。

君与民梁惠王①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食,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以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见梁襄王③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 ①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五、六章),梁惠王又称魏惠王,他在位期间,曾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所以又称梁惠王②晋国:这里指魏国,梁惠王自称本国为晋国。

③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8至公元前296年在位阅读本文,真正认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请学生谈谈阅读体会(教师可作适当指导,但不能动辄评判)(本语段译文见备课资料部分)五、课堂小结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

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1998年那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极其强大的金融风波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WTO的胜利加入,无不证明这一点。

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向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行进六、布置作业1.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2.阅读《读本》P250《墨子》中的片断《非攻》,初步了解墨子的思想附几篇以前的作文,请您指导:。

杨发记:九冶中学语文组举办高一诗文默写大赛杨发记:让我羞愧的一次评价杨发记:让世界充满爱杨发记: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串烧杨发记,放开的吃是一种幸福的选择杨发记:李白的《蜀道难》课堂串串烧杨发记:不让思考和发文章也很幸福。

杨发记:李敖是个被摧残得貌似桀骜不驯的人杨发记:不要把霍金捧到天上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