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层次梳理)干货分享
选自《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例选粹》
本文选自《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例选粹》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 教例简述 /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是《孟子》中少数长篇对话体议论文之一,集中体现了孟子思想和孟子散文的特色。
通过对话,孟子雄辩地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莫能御之”的政治观点,并一步一步地说服了宣王放弃图霸,实施“仁术”整个论证,层层深入,衔接紧凑,体现出极强的逻辑性陆精康老师将教学重点定位于理解、评价孟子思想和《孟子》的写作特色。
教者侧重于文本的整体感知,通过提出有质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获得新的感悟的同时,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评价和鉴赏的能力杜永岗老师重在欣赏孟子的论辩艺术通过赏读孟子降服齐宣王采用的“转”“挑”“导”“信”“激”“醒”“诱”“昭”八字攻心术,解读文本中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进而感知孟子宏伟的抱负,超凡的思想,卓绝的才华,过人的胆识,非凡的智慧。
郭传斌老师的教例以读带写,读写结合教者从议论文的功能段入手,在指导学生析读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原文的论述内容和论证方式,进而引导学生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改写原文,习得议论文层次建模的方法,更好地提升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 教例展示一 / 《齐桓晋文之事》同课异构(1):探究论辩的艺术/ 教例展示二 / 《齐桓晋文之事》同课异构(2):探究八招背后的劝说艺术教例展示三 / 根据郭传斌《读经典学议论之层次建模例说》编写
一、切入重点:细读《齐桓晋文之事》,在改写中学会议论文层次的建模1. 了解典范议论文一般具有的五大功能段明确:立论段、阐释段、论证段、决策段和归结段立论段主要是确立论点,确定全文论述的中心;阐释段重在把观点的核心内涵解释清楚,为下文展开论述作铺垫;论证段往往是文章主体,为作者的立场观点提供因果依据;决策段则是由观点理由引申得出的实践性决策主张,重在解决问题;归结段往往重申观点,深化结论或针对现实,倡导主张。
功能段为议论文写作基本层次的模型建构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2. 由上述视角来细读《齐桓晋文之事》,弄清结构层次安排(其结构层次非常符合典范议论文五大功能段的结构形式)明确:开篇齐宣王借齐桓公晋文公之事问“霸道”,孟子以“后世无传”为由拒谈,顺势引入自己的话题,说“王道”,确立论点。
然后由“以羊易牛”一事揭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借以阐释“王道”的实质内涵中间主体段落围绕“王道”的可行性和“霸道”的危害性加以论证,直至使齐宣王心悦诚服,主动求教接下来的谈话水到渠成,孟子有针对性地提出“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两项决策措施,来指导齐宣王具体落实王道仁政。
3. 根据上述特点,梳理《齐桓晋文之事》行文思路,并依照给定的改写要求,完成改写任务设想孟子未能与齐宣王见面,而是要写一篇文章给齐宣王劝说他实行王道仁政该如何行文? 请你代为完成(要求:依据五大功能段结构行文,落实各种论述角度,充分考虑说理对象,有针对性地展开议论说理)。
二、过程(一)立论段1. 立论段步骤立论段是议论文的起始段,要确立全文的中心观点(或论题)材料作文中的立论段往往要包含引述材料、分析材料、确立观点三个基本步骤2. 原文析读齐宣王从谈话之初就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暴露出他欲以武力称霸于诸侯的想法。
孟子则非常坚定地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臣未之闻也”为由拒谈此事,直入主题“无以,则王乎”,引到对“王道”的论述上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此语一出,观点得以确立3. 改写分享:由此,立论段可以改写如下——。
王霸之争,自古而然,然则古来多以霸道胜至仲尼首倡仁学,王道始勃然兴焉,故后世齐桓晋文之事湮没无闻矣至于当今之世,王欲莅中国而抚四夷,则必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可也(二)阐释段1. 原文析读孟子所讲“以羊易牛”的故事是这篇文章中难以理解的一点。
若从阐述议论功能角度考虑,作为阐释段解读,则可迎刃而解“以羊易牛”皆因齐宣王“见牛未见羊”“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他“不忍之心”的表现,“是乃仁术也”,不忍、仁心其实也就是施行“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所以说,这一部分实则是溯王道之根,揭示其实质内涵。
2. 改写分享:王道者,仁政也;仁政者,自出于不忍之心也君子皆有不忍之心,王亦然王若不自信,试举例以证其然臣尝闻,王见牛过堂下将以衅钟,而不忍其觳觫,终以羊易之以羊易牛,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实乃王不忍之心之外显也。
见牛而未见羊,见牛生,不忍见其死,此之谓仁术王不自知,此心乃大合于王道者也点拨:作为阐释段,故事变成例子,阐述重心要放在对其中所蕴含的要义的揭示上阐释段重在把与观点相关的必须阐释、需要阐释或者值得阐释的重要概念界定清楚,其目的是便于下文展开议论,有的放矢。
概念阐释可以解释内涵本质,可以分类把握,可以抓住特征描述,也可以从与之相似、相反或相对的概念入手进行辨析(三)论证段1. 原文析读孟子解读“以羊易牛”说到了齐宣王的心里——“于我心有戚戚焉”,但他还有疑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这实际上是在问:“我”有此心,为何尚不能“保民而王”? 齐宣王的重心自然在“王”,孟子的任务则是要把他引到“保民”上去。
2. 改写分享:然则,大王也许会心有疑惑,有仁心为何自己迄今尚未能行王道呢? 其实并非大王不能行此道,而是没有诚心诚意去做好比一羽无以托举,舆薪视而不见,做不到为长者折枝,此绝非能力问题,而属态度问题发政施仁亦如此,若能保民,必先推恩,从小处做起《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此为之理若能恩及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天下人必能归于大王,有如水归于大海,如此不费一兵一卒,四海可保,王业可期大王又何乐而不为呢?然吾心知,大王难舍称霸之想若能引发灭国之战,开疆拓土,万国来朝,何其威风凛凛,实现宏图伟业,一朝成名天下知。
但请大王试想,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后患无穷看天下大势,四海之内,天下九分,齐国只不过其中之一,欲以其一而与八国对峙,犹如邹国跟楚国开战,结果必定惨败无疑名不成而国不保,试想其后果,山河破败,生灵涂炭,贵胄转眼沦为阶下囚,天下再无齐国矣。
此为王之所欲邪?如此看来,大王既有行王道之能力,也有推仁政之必要,为何还要念念不忘,留恋于那血腥霸道之歧途?点拨:论证核心是因果建构,就是为自己的观点找出因果依据,而价值性因果建构往往是议论文论证的主阵地。
孟子强调不施王道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不仅解了齐宣王心中之惑,更重要的是把阐述引向“保民”“推恩”思想,特别强调其效果——“天下可运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突出这样做的意义和作用,这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则从王道的对立面——行霸道,以武力统一天下入手——来分析其严重的后果、危害,以彻底粉碎齐宣王心中依然念念不忘的“霸道梦”。
这是一般论证段的两个常见论述角度:重要性与必要性意义作用,正面着笔,重在彰显此观点主张的益处,揭示、评价其作用、影响,从而论证其重要性;后果危害,往往是从观点的反面加以强调,来论证正面而行的必要性意义作用与后果危害,实属一体两面,二者都侧重于为了主观上支持或反对某种主张而找理由,论证这种观点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
后果危害论述常常要和意义作用论述相结合,一种形式是正反对照,如上文一样,另一种则是正面论述意义作用,继而以反面假设后果意义与后果往往明确了论证段的基本段内层次(四)决策段1. 原文析读孟子所说的后果、危害让齐宣王醒悟,发政施仁的效果则让他心向往之,这才有了“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强烈要求孟子顺势利导,提出了自己的主张2. 改写分享:发布政令,实行仁义,实非难事大王只要做好两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百姓如若没有产业以维持生活,岂可安居乐业? 长此以往,必将成为社会之不安定因素。
若等其为生计铤而走险时再去用刑法惩治,此则违背仁政之本意同时亦会造成难以预测之后果故而安民首先在于让百姓发展生产待生产发展,自然有精力、有可能去重视教育之实施,百姓之道德行为有所改善,则人人友善孝悌,家庭和睦,社会自然和谐,江山自然永固。
点拨:议论说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活动议论文中应针对要实践的做法做出决策主张,为预期的行动指明方向,从而形成决策段决策段的写作主要有方法对策、条件要求、反面诫勉等思维角度,决策一定要有现实指导意义,要切实可行。
(五)归结段1. 关于归结段归结段或重申、或深化、或倡导,重在对上文的归纳总结,同时呼应立论段观点2. 改写分享:能做到如此之仁政王道,必将天下归心有如此之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望大王三思3. 如果再加一个标题使议论说理更醒目,可以名之曰:王道一统天下致胜论。
三、收束议论文功能段思想首先是把一篇议论文作为一个有着有机关联的完整体系来进行研究,厘清各段之间关系,确立各段功能性定位,然后再进一步探讨功能段的内部构成及写法这就等于建立起个人议论文写作的“模块化平台”,能够真正学会运用理性思维进行构思写作。
相关链接:你盼望已久的《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例选粹》来了!备受好评的《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教例选粹》
左图为小书屋码,扫码下单右为店长小香二维码,扫码即可联系查看更多好书,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