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规范汉字表(通用规范汉字表带拼音)
今日话题:新中国建立之后出于什么原因舍“繁体字”造“简体字”?
现在能看懂会写繁体字的人不多,会不会有点传承断代的感觉?新中国建立之后出于什么原因舍繁造简?为什么又差点废除“汉字”?观点一其实中国从有文字到现在3000多年,一直在走由繁入简的道路只是今天中国人只认识繁体字和简体字,不认识隶书、小篆,才会矫情起繁体字来。
为何喜欢繁体字
首先:大陆人喜欢繁体字,完全是因为港台和海外在使用繁体字,而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比简体字的地区经济状况更好,所以人们才羡慕使用繁体字的人。从而推崇繁体字,实际是推崇港台文化的现象。
第二:在书法上看,繁体字减价结构更紧凑,写起来更好看,而简体字笔画少,写起来不容易好看。至于说“親不见”、“愛无心”之类的说法,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跟着牵强附会的。为何要化繁为简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中国政府统计的识字率不到5%,而实际上中国当时识字率不到1%因此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就开始研究简化字,让中国汉字更容易记忆更容易书写, 更容易学习,降低文盲率而胡适就是推行简化字和白话文的先驱。
同时,日本、朝鲜等使用汉字的国家,也为了提高国民的识字率,才有了日文和韩文的出现而坚持了1千多年的楷书繁体字,在封建王朝时期,属于士绅特权,平头百姓不需要学习认字,所以没有推广简化字,而日本也是只有贵族才允许学习,直到明治维新才开始让老百姓学习认字,日文才大面积推广。
中国差点儿废弃汉字
中国的简化字并非解放以后才有的,是民国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原本台湾也要使用简化字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推行下去,同时,因为台湾大部分移民本身认字,识字率高,且人口相对大陆少的多,所以台湾保留的繁体字,香港也是因为人口少所以没改。
而大陆地区在50年代差点完全改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但因为中文的同音字太多,表带语境也十分复杂,英文字母无法普及另外也要传承汉语文化,所以才保留了汉字至今观点二从中国历史上来看,从秦朝起,汉字就出现了“正体”和“草体”的分化。
“正体”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印刷雕版等;“草体”用于非正式的场合,例如笔记、通信、记帐等
因不登大雅之堂,因此草体只求方便,不求好看,因而在草体中,产生了对汉字笔画的简化二者分工使用,相互补充因为草体书写方便、使用广泛,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会对正体字造成影响秦朝以小篆为正体字,以隶书为草体;到了西汉,隶书就取代了小篆,成为正体了,楷书则取代了原来隶书的位置,成为了草体。
东汉以后,楷书又代替了隶书成为正体,另一种字体——行书,成为了通行的草体
由于行书难以辨认,因此它一直没有能够取代楷书成为汉字的正式字体但行书中对汉字结构的简化,则对楷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约在汉朝末年,楷书在吸收了行书中对汉字结构的简化后,产生了一种简化的楷书字体,此即“俗体”。
从历史上来看,俗体字的生命力相当强。从汉朝碑铭俗体字、六朝碑铭俗体字、唐朝碑铭俗体字和经卷俗体字直到宋元明清雕版印本俗体字,俗体字在民间一直流传,不绝于缕。
由于书写和辨认都比较方便,因此俗体字在社会上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不但非正式的场合使用,正式的场合也开始使用;不但一般人用,学者也开始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专门收录俗体字,宣告俗体字正式获得了学术界的承认。
到了唐朝,俗体字应用更加广泛,因此后来的学者如张参、唐元度等人都主张“变通”,不必拘泥于“正俗之辩”
到了明朝末年,俗体字不但在“贩夫走卒”中流行,也在知识分子中流行开来,有些学者还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并使用俗体字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等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吕留良在赠给黄宗羲的诗的注中自白:“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
”从保存到现在的黄宗羲手稿中可看到,他有意识地系统使用俗体,如“议”、“当”、“难”字等,都与后来的简化方案相同可以想见,如果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俗体字成为汉字的正式字体将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会比后来简化汉字的实行早几百年。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汉字正字法出现了复古的趋势与在文体上极为讲究一样,八股文对用字也极为讲究但在明朝,由于要求还不严格,因此汉字正字法的复古现象还不严重汉字正字法的真正复古是在清朝。
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语气、用词的规定都详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对用字作了极为严格的规定,明确宣布,只许用“正体”字,不用“俗体”字,违者严办1874年,龙启瑞奉谕作《字字举隅》一书,斤斤辩正科举考试用字,堪称清朝字体复古的典型。
而乾隆为《四库全书》钦作的《辩正通俗文字》中更公开说:“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
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钱玄同先生严厉斥责满清的文字复古政策:“那亡清的什么政府,更大倡其文字复古的论调,雷厉风行的强制执行起来……这样是正体,那样是俗体,狺狺不休!其实他们全是不认识古字的!”满清在文字上强制执行复古政策,表面上看似与其“剃发易服”和篡改古书内容的做法相反,但实际目的相同。
满清的文字复古政策的实质,就是为了引导知识分子面对故纸、背对现实,把被他们篡改后的古书与古代字体作为隔绝知识分子与平民百姓的藩篱,以防止他们互相串联,引发反抗异族统治的烈火满清在文字上的复古政策,造成了清朝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汉字的印刷字体(“正体字”)与手写字体(“俗体字”)的分离,给文化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因此,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语文学者们就立即开始着手整理字体的工作1935年初,上海的语文工作者组织“手头字推行会”,正式开始了简化汉字的推行工作推行会在他们发表的宣言中首先指出,清朝的文字政策造成汉字的字体分化,结果造成了“识一个字须得认两种以上的形体”的结果。
因此,“我们主张把手头字用到印刷上去,省掉读书人记忆几种字体的麻烦,使得文字比较容易识、容易写,更能够普及到大众”手头字推行会选定了300余个手头字公布,立即得到了出版界的响应,简体字不久就出现在好多种报纸、杂志上,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简化汉字的高潮。
在民间和学术界汉字简化运动的推动下,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录简体字324字,与此前手头字推行会选定的手头字表大致相同。
可是仅仅半年后的1936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就来了个大转弯,下达了个“不准推行”的命令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因为汉字简化“破坏中国文化”,但根本原因是因为简化字的积极推动者多为左翼人士,蒋介石认为推行简化字等于帮共产党宣传。
从那时起,简化汉字就从国民党统治区消失了,如被发现有简化字书籍,就会被当成“共党分子”遭受残酷迫害这个影响在台湾一直流传到现在,只不过简化字从当年的“共党标志”变成了今天的“中国标志”,满清的文字政策在台独分子那里继承下来,成了他们分裂中国的工具。
虽然简化字在国民党统治区因国民党政府的反对而消失了,但它在解放区内被普及了开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内大规模地开展识字扫盲运动,易写易认的俗体字也因之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正如当时(50年代初)有学者所说:到农村去看看,每一条标语、每一张布告上都有简化字(即俗体字)。
俗体字的使用人数和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从清朝到民国一直沿用的复古的楷体字在这种情况下,为俗体字“正名”,就极为必要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通过对大量俗体字的整理、规范,制订出了《简化汉字总表》,于1956年颁布。
《简化汉字总表》的颁布,标志着汉字字体终于彻底摆脱了满清文字复古政策的桎梏,持续数百年的俗体字运动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扫盲,那个时期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是那一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认,扫盲的对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成年人,为了这一需要才根据群众中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这为全社会的扫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
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
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
“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
“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
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观点三简繁之争已经很久了,很多争论的前提常常被“简体字”、”繁体字“两个概念给套住了繁体字的拥护者的预设前提是:简体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大陆地区使用的残体字;繁体字是代表了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流传到今日港台地区余脉的正体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汉字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理包括:1、拉丁转写(汉语拼音方案)2、定形(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建议中之通用规范汉字表)3、定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4、定义(出版、整理各种字典、词典,例如整理辞源、辞海,出版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5、定量(字频统计、常用字表等,例如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6、简化(汉字简化方案及后续之简化字总表)
7、异体字整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只是其中一项工作而已就汉字简化而言,这是一个中性操作,喜欢不喜欢都很正常,不过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非要揪着类似“皇后”、“後来”这类无伤大雅的问题说简化不对,则太吹毛求疵了。
现在繁体字有一个很坏的源头,就是《康熙字典》和《大清钦定正字》这批清代的“正字”工作他们在一批异体字里面选正字,几乎就是以最繁笔画最多为唯一原则,这一批败坏中华汉字文化底色的繁体字,毒害甚远直到清末,小学再兴,才有人提出汉字要简化的初步想法。
到了民国已经有方案,随着家国动荡而搁浅直到新中国成立,重新推动了汉字改革这项为中华文化重作梳理的极端重大的文化工作大陆汉字简化工作是有了几十年学界论证,再经过众多著名学者操盘的拿出来的方案,大的原则就是“述而不作”:大部分所谓”简化字”都是古人用过的字,选简,选古,本身就做得很好。
比如从“網”到“网”,从“雲”到“云”,都是非常站得住脚的简化新中国做的汉字改革和整理工作不是空中楼阁胡编乱造,而是去芜存菁正本清源工作做得不是尽善尽美这是自然的,但是进步的意义远远大于些许纰漏,不用八分功两分过的评价,也不要九一,而是实打实的九十九分的功,一分过。
什么是“正体字”,什么是“残体字”,真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不展开汉字本身流传演化的过程了,这个领域能拉出无数支持汉字简化的理由刺激一下繁体字拥趸:如果你是大陆人,用电脑用手机码字的, 能够不用新中国文字规范工作的成果汉语拼音来输繁体字,我们再来讨论什么简繁之争的问题。
最后,我国有法律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 规范汉字第五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条 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法律也给书法创作和特殊手写留了余地但是你要是高考不用规范字、户口登记不用规范字、申请护照不用规范字、银行开帐号不用规范字,那就是分分钟被拍死的节奏书法创作多用繁体字甚至异体字(因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够多的异体字也是基本功),既有临帖练习带来的习惯,也有社会通行规范简体字之后使用繁体字带来的艺术感。
讲个段子收尾。前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人家一直坚持如果不是必要的话,一概用简体字题字。这就叫化境。
关注“科技魔方”每天一个话题,为您深度分析
Hello,伙伴们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