鳤是什么?鳤怎么读音?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我们的最新内容了,每天都会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本文转自网络,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如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我们的最新内容了,每天都会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本文转自网络,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长江“十年禁渔”之后,又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一种消失了10年的珍稀鱼种,重新出现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据媒体报道:江西水产科学研究所近期在鄱阳湖都昌松门山水域进行鱼类资源监测时,发现了一尾体长大约23厘米,体重约47.4克的“怪鱼”,后经证实,这是一条在鄱阳湖已经消失了十年之久的“鳤”鱼。
九江市水产高级鱼类专家黄金球称:“鳤”鱼资源数量已经严重衰退,种群已近乎濒危,获得一个样本非常难得,在鄱阳湖中已有10年没见到它们了……此次科研活动有幸捕捞到这一珍贵样本,意味着经历了十年的漂泊,鄱阳湖的“鳤”鱼,终于又回来了。
1、什么是“鳤”鱼?从名字上看,“鳤”(读音:guan)其实是“管”的谐音,这种鱼的身体就像一根管道,呈现圆筒状,若不仔细分辨,还会以为它们是白条鱼,或者是草鱼的一种鳤鱼又称刁子、麦秆鱼,是一种河湖洄游性鱼类,在鄱阳湖数量曾经很多。
它们一般会在每年的生殖季节洄游至长江中,在急流中产卵,等到小鱼长大后再回到湖中育肥
它们身体细长,但并不算是小型鱼类,其体重最大可以长到20余斤,一般情况下在1公斤左右从其身型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泳速很快的鱼种,它们以水中的小鱼为食,算得上是一种小型掠食鱼类因其肉质鲜美,“鳤”成为重要的经济鱼种。
数十年无节制的人为捕捞,让它们从很常见的“麦秆刁”,变成如今大部分人都没见过的“濒危物种”2、鳤的出现意义重大鄱阳湖发现鳤鱼,虽然不能证明这种鱼类的群体资源已经多到某一种程度,但至少是一个良好的信号,说明长江禁渔之后,整个鄱阳湖的生态系统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至少是水质变好了,小型饵鱼也多了,这些都是鳤鱼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在长江主河道中,关于“鳤”的消息也是十分少见在2020年12月份,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考人员,在长江宜昌段也发现了这种鱼的单体——一条体长达到40多公分的鳤,这也是在2017年之后,鱼类专家在长江中首次发现它们。
此次在鄱阳湖中发现这种珍稀的鱼种,证明其洄游通道尚没有被完全阻断,群体数量恢复仍存在较大的希望如果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10年之后它们应该完全能够完成自我修复,种群数量得到一定恢复3、群体性恢复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任何一个物种生存,仅仅依靠数量有限的个体是难以为继的。鳤鱼也一样,发现寥寥数条个体并不能代表着它们已经解除了“濒危”的状态。
笔者认为,这种珍贵鱼种的数量要想得到群体性恢复,还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由于鳤鱼的鱼卵只能在流水中孵化,这意味着它们在产卵期一定要洄游到长江主河道中,或者是支流中,这就对水流有一定要求。
诸如采砂、筑坝等行为会对它们的洄游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二、禁渔活动的持续性长江十年禁渔后,鳤鱼随之出现,说明禁渔的成效十分明显,但这个有利的条件需要持续下去,才能对它们的生长形成规模放大效应以鳤鱼3-5年繁殖一代计算,10年禁渔仅仅能繁殖3代。
禁渔期结束后,能否对生产性捕捞行为加以限制,或者说延长禁渔期,对它们的种群恢复极为重要其三、足够多的差异性群体间顺利完成基因交互要想群体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吸纳优质基因,完成基因交互在长江这个整体性的生态系统中,需要通过不同群体间的频繁“交流”,才能持续输出优质的后代。
这三个条件中,前两个主要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最后一个则看现存“鳤”鱼的数量能否满足群体延续的最低需求从研究人员在鄱阳湖发现这种十年难觅的珍稀鱼种来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编后语:长江禁渔后,不但刀鱼的种群得到数量级的增长,此前濒危的“鳤”也重新出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通过无数人的努力,会让长江的生态越来越好,鱼类资源尽快得到有效恢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