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解释?
快乐语文天地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往期内容2020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散文小说阅读汇总(十二篇)2020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汇编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每日一练中考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江西省2019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
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
“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17. 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18.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19.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
20. 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答案】17. (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2)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18. 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观点时,以一篇报道中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观点时,以报刊上一直错误使用的词语“最好水平”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20.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
【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之后,可以搜集到作者的观点:“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据此理解作答【18题详解】此题考查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举例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示例:③段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⑧段“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的观点据此作答即可。
【19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作者在文中做了补充“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据此概括作答【20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赏析文段的语言风格有很多种,有的诙谐幽默,有的质朴自然,有的华丽典雅细读全文,摘录能体现语言风格的关键句子分析即可“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等句子可以看出文章的语言质朴自然,娓娓道来,不枯燥,说理不生硬据此作答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往期回顾1.快乐语文天地2020知识汇总2.快乐语文天地2020中考语文复习知汇总3.快乐语文天地2020年中考名著阅读知识汇总4.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汇总5.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汇总
6.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汇总7.统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8.统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9.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10.2020央视开学第一课视频高清回看
11.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阅读知识点梳理12.九年级上册语文名著阅读知识点梳理13.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阅读知识点梳理14.初中语文表现手法知识点汇编15.写好初一语文作文5个步骤详解,附全书(1~6单元)范文,作文不愁了!
16.学会了初中散文阅读知识与技巧,答题轻松分还高!17.初中课本全部文学常识总结,开学必备知识点!18.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答题模板!收藏!19.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
20.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答题技巧与模板21.【 练习】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汇总22.【练习】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汇总23.【练习】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汇总24.【练习】统编语文七、八、九年级上册汇总25.八上‖《红星照耀中国》原文阅读合集
26.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27.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28.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29.统编语文七、八、九年级上册各单元同步写作指导汇总30.统编语文七、八、九年级上册知识汇总
31.部编版语文七、八、九年级上册检测卷及答案汇总32.2020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散文小说阅读汇总(十二篇)3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课练及参考答案汇总34.2020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汇编
35.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总复习阅读理解解题策略梳理36.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课练及参考答案汇总37.写作手法39讲汇总38.七上‖《西游记》原文阅读100回全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