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一以贯之_吾道一以贯之原文及翻译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卷1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卷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第一至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统编版必修下册)试卷难度:0.61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按字面解释,。
“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为何古诗中少见用“树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然而一遇见“木叶”,情况就显然不同,诗人们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
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无人过问呢?自从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又不仅限于“木叶
”一词,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从“木叶”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字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那么,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
“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高树多悲风”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
“寒风扫高木”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人们将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
“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
由此可见,“树叶”并不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些什么,而“木叶”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也比较相近。
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如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等这种关于“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使“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着疏朗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
,则比“木叶”还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
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句的“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厌”,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
“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
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诗的欣赏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便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这个过程既是在创造也是在欣赏作为欣赏者,我必须要使用心灵综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从词句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
因为有创造作用,我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也不和任何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绝对相同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
诗与其他艺术作品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了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时时刻刻都在“创化”中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而诗人们为了追求文字的洗炼,常常将“叶”字独用,所以古诗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一意象B.“木”能够让人想到树干,同时因其在视觉和触觉方面具有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性,为“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
C.情趣需附丽于意象方能具体可见,意象需由情趣贯注才能拥有生命和完整形象,两者相辅相成,诗文的妙处由此而生D.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存在个体差异且生生不息,故读同一首诗,每个人所见的意象与作者和其他读者都不完全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首创了“木叶”,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这种做法和朱光潜所说的“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的观点矛盾B.“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傲”是诗人凝神注视菊花残枝时,人的感情与菊花残枝的特点互相融合之后所产生的移情的效果。
C.朱光潜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情景契合,是因为他读诗时先从自然中见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D.艺术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是固定的,精神方面却时刻都在“创化”,这是因为读者既在创造也在欣赏。
3.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最不适合作为实例来支撑材料二“移情作用”的一项是()(3分)A.薛宝钗吟咏“好凤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柳絮纷飞抒发自己的心志B.黛玉写《葬花词》,将青春少女的惜春伤春叹春的情绪移注于落花之上。
C.《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淅沥的雨声仿若融合了黛玉凄凉哀婉的心境D.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暗示风流灵巧的晴雯薄命早逝的悲惨结局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写内容都与“意象”有关,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4分)5.林庚在比较“高树多悲风”与“寒风扫高木”两句诗时,获得了“高树”饱满、“高木”空阔的感知,这给我们欣赏诗歌提供了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王蒙这是一件旧而弥新的细绸女罩服说旧,因为不但式样陈旧,而且已在箱底压了二十六年说新,因为它还没有被当真穿过可喜的是它仍然保持着新鲜和佼好的姿容,和二十六年前刚出厂时来到女主人身边的时候一样。
“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它听到女主人——一位化学老师自言自语地说但它至今还没感觉到氧化的危险它仍是紫色的,既柔和,又耀目;既富丽大方,又平易可亲它的表面,是凤凰与竹叶的提花图案,和它纤瘦的腰身一样清雅。
那上面,凝聚着一个美丽的苏州姑娘手指的辛劳丽珊购买这件衣服是在一九五七年新婚前夕,她和鲁明一起到服装商店,鲁明一眼就看到了这件衣服,要给她买下来,她却看花了眼,挑挑拣拣,转转看看,走出了这个商店,走进了别的商店,走出了别的商店,又走进了这个商店,从商店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从那一端又走到了这一端,用了一个半小时,最后还是买下了这件衣服。
新婚那天晚上,她穿了这件衣服,第二天便脱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放到一个旧樟木箱子底下这个世界后来发生了一些它所不知道的变化,鲁明走了,一走就是好多年不久,丽珊也去边远的一个农村——来到鲁明的身边走以前,她把樟木箱子里的许多衣服都丢掉了,唯有它孤单地静卧箱底。
转眼到了六十年代,丽珊已经有了一个满地跑的儿子,她已经再也穿不下这件腰身纤瘦的衣服了一九六六年的夏天,鲁明和丽珊在夜深人静之后打开樟木箱子,鲁明指着紫衣说:“它怎么办?它也是‘四旧’ 啊!”“我并不旧啊!我只被穿过一次,一点也不旧,更不是四旧!”紫衣想抗议,却发不出声音。
“这个,我要留着也许……”丽珊的声音非常坚决什么是“也许”呢?紫衣服感到它未来的命运和这个“也许”有关系;但是它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也许”“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甲)丽珊又自语道不要氧化,而要“也许”!紫衣服无声地祝愿着。
终于,阴霾过去了,鲁明和丽珊快快活活地开始了他们的二度青春,他们重新发奋在各自原来的岗位上鲁明常常出差,从上海、从广州、从青岛、从巴黎和香港,给丽珊带来新潮合身的衣服换季时这些衣服进了樟木箱子,见到紫衣服,不由怔住了。
“您贵姓?”它们无声地问“我姓紫”它无声地答“府上是?”“苏州”“您的年纪?”“二十六”“老奶奶,您真长寿!”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与香港丝袜七嘴八舌地惊叹着它们没有再说下去,因为,它们看出来了,紫衣服的神情里流露着忧伤。
丽珊好像懂得了它的心情,把新衣放好关箱以后又打开了箱子,把紫衣服翻出来看了又看它听到了丽珊的心声:“不论什么样的新衣服,我最珍爱的,仍然只有这一件”“以后……”她说出了声对于紫衣服,“以后”比“也许”的含义要更浅显些,它听到了“以后”,理解了“以后”,充满了期望。
它在箱底,温情脉脉地等待着丽珊唯一的儿子早就发现了妈妈这件压箱底的衣服“妈妈,多好看的衣服,你怎不穿呀?”“等你长大了,我把这件衣服送给你”“我……可这是女的穿的衣服呀?!”以后儿子长大了念大学,工作有了女朋友,要结婚了。
这就是丽珊所说的“以后”在儿子预定的婚期的前几天,樟木箱子被打开了,压在箱底的紫绸衣服被小心翼翼地拿了出来“这件衣服好看吗?”丽珊问儿子儿子猜出了妈妈的心意,笑着说:“挺好”“送给你的未婚妻吧”丽珊说,“我年轻时只穿过一次。
”同时,丽珊在心里说:“那是我新婚的纪念,也是我少女时期的纪念!”紫绸衣听懂了丽珊说出的和没说出的话,它快活得眩晕,它将成为两代人生活、青春、爱情的纪念儿子拿给了未婚妻紫衣服想欢呼,“我真正的主人原来是你!我真正的青春,原来是在八十年代!”。
“我不要,新衣服还穿不完呢”未婚妻讲得很干脆,“当然,我谢谢妈妈的心意”透不过气来的紫衣服偷偷瞅了一眼,未婚妻的上衣和裤子上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无数个小拉链,服装的款式、气派和质料它从未见过,不禁目瞪口呆最后,紫衣服又回到丽珊手里。
儿子的解释是委婉的:“这是你们的纪念,它应该跟着你们”“这样好,这样好”鲁明爽朗地大笑着说,“你给出去,我还舍不得呢”他对丽珊说紫绸衣晚上听到了他们回忆的心声,惊异地知道了自己原来包容着他们那么多温馨的、艰难的和执着的回忆。
当丽珊与鲁明说话的时候,它感觉到了一点潮湿,一点咸,一点苦与很多的温热它明白这是丽珊的眼泪眼泪润泽了并且融化了紫绸衣永久期待的灵魂眼泪正在加速氧化的过程,它恍然悟到,氧化并不全然是可诅咒的事情(乙)燃烧,不正是氧化现象吗?它懂得了它的主人这一代人,他们的心里充满的从未改变的燃烧的光明和温热。
衣服是叫人穿的,得不到穿的衣服是不幸的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从颜色、图案和制作等方面描写紫绸花服,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也从侧面让人了解到衣服主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品格与生活情趣。
B.文中紫绸花服与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和香港丝袜的一段对话,暗示着当时的中国已经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C.小说选取了以家庭为核心的日常生活,不仅映照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一段历史,演绎了一代人的命运。
D.小说结尾意蕴深远,紫绸花服长期被深藏在木箱深处,不被丽珊穿在身上,这是造成它不幸命运最根本的原因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部分写男女主人公挑选衣服时重复着“走出了”“走进了”“那一端”“这一端”等几个词,但并不显得冗余,侧面表现了紫绸花服与众不同和难以超越的特点。
B.文中“这个,我要留着也许……”,“也许”一词意蕴丰富,于“留白”中给读者以思考,也体现了女主人公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念C.小说女主人公丽珊把珍藏了二十六年的紫绸花服送给儿子的未婚妻,但遭到其拒绝,于对比中,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审美意识的缺乏。
D.作者笔走侧锋,聚焦于一件紫绸花服,既逼真地描摹它的遭际命运,也借此审视历史,体察人物,寄寓象征,着力把握其精神实质8.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体现了特定对象的不同心理,试加以分析(6分)9.紫绸花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解说。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
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选自《左传·定公十年》,有删改)材料二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
四方之乐”于是诙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
”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
”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耶、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指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3分)士A兵之B两君C合好D而裔夷之E俘以兵F乱之1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是诸侯祭祀、盟会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公西华就想做一名“小相”B.辟,避开文中的“辟”和《齐桓晋文之事》中“苟无恒心,放辟邪侈”的“辟”含义用法相同。
C.具,准备文中的“具”和《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含义不同D.四方,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推恩足以保四海”的“四海”一样,代指天下各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君臣表面上与鲁国交好会盟,实则包藏祸心,想借献礼之名以武力威慑鲁国B.鲁定公友好赴约,坐车出行,越出疆界,孔子建议应配备齐全人员,鲁定公欣然接受C.夹谷建筑盟坛,修起土台阶三级,两国国君按会遇之礼相见,孔子执礼而行,作揖登阶。
D.齐国派莱夷、艺人侏儒奏乐不合理义,遭致孔子严辞斥退,景公内心有愧,还地道歉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14.孔子强调“为国以礼”,夹谷会盟中,他在哪三个方面践行了这种主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有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
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老莱衣的典故紧扣题意“觐省”,而“万事非”则表明人间万事都已变化,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
B.颔联对仗工整,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有一气流贯之妙C.颈联“静”字突显滩声汩汩,以静衬动;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隐隐流露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诗歌第二句前后呼应。
16.本诗不写寻常送别的凄切缠绵而重在体现诗人丰富深沉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此具体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陈述自己“足民”志向后,又补充了“。
,”这句话,显得十分谦虚(2)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在明净光洁的广阔湖面上安置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烽火是古代战争中远距离传递紧急情报的有效工具,南宋为什么没有点燃过烽火呢? A ,而南宋没有长城事实上,南宋以前的北宋也没有长城,早在宋朝立国以前很多年,长城就丢了,先后被辽国、金国、蒙古等北方游牧政权占据。
冷兵器时代的长城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堵很长的墙,更是能跨越各种地形机动调兵的空中通道,还是运送战争补给品的高速公路,同时也是用烽火传递紧急军情的基础设施,就像早期的电报线路和现在的网络光纤一样重要当农耕政权拥有长城时,。
B ;而当长城丢失以后,就必须在国境线上长年驻扎多处兵力,进而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员消耗①很不幸,②宋朝是历代大统一以及半统一王朝中唯一自秦朝以后没有长城的朝代,③这是宋朝在北方游牧政权的防御战中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④也是宋朝军队数量居高不下和财政负担一直沉重的重要原因。
⑤但幸运的是,⑥宋朝在“没有长城”这个大危机下被迫创新,⑦改革财政制度,盘活官营资产,⑧刺激海外贸易,发明新式武器,⑨这又让宋朝成了一个军事发明不断涌现、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伟大朝代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火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
“火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走,即是逛湖。
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
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20.下列句子中的“多少”和“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中的“多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只要肯钻研,你多少会有收获的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他年龄尚小,对这个问题没有多少思考D.尽管很饱,但碍于主人盛情他还是多少吃了点21.请简要赏析“不湖”这一用词的灵活性和创造性(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艇行沟内,如穿热气腾腾的高粱地然,有时候还臭气烘烘”,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
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材料二: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材料三: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
”(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材料四: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新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家庭教育基础性作用、战略性意义不断上升,家庭教育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新的重要增长点(选自《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材料中贾母、贾政和贾元春对贾宝玉的教育方式有所差异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现代家庭教育有何认识和思考?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体验,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知识付费,有偿分享,婉拒免费如需本文原稿和答案详解请关注公众号并回复 答案【温馨提示:请先点击本页面右上角三个点,收藏本文或保存链接,领取答案前转发给老师,确认试卷和答案相匹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