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擢_拔擢怎么读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21

(有人留言,希望我多贴点学术有关的文章,少写杂文。其实我也不想写杂文了,这个时代也没意义了,只是有时候忍不住

拔擢_拔擢怎么读

 

(有人留言,希望我多贴点学术有关的文章,少写杂文其实我也不想写杂文了,这个时代也没意义了,只是有时候忍不住说两句而已往后当然还是以写小说为主,感觉干那个才有点成就感 今天先响应网友号召,贴一篇比较学术的论文,论文完稿于2017年7月左右,距今已经两年多了,思来不胜感慨。

一北京大学藏秦简《赵正书》,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大(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于(与)?吾未尝病如此,悲□……”……而告之曰:“吾自视天命,年五十岁而死。

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岁矣吾当以今岁死,而不智(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1],不可于(与)?今病笃,几死矣其亟日夜揄趣,至甘泉之置[2],毋须后者其谨微密之,毋令群臣智(知)病”[3]古书上有“趣至”一说,《吕氏春秋·季夏纪》:“申之此令,嘉气趣至。

”也就是《礼记》里“寒气总至”的“总至”“趣至”不能拆开,是个常用词所以,简文的标点,肯定是错误的但麻烦的是,简文“趣”前面有个“揄”字,不好解释,是个难点,原整理者注说:“揄”,疑读为“输”,《说文·车部》:“输,委输也。

”“趣”通“趋”,《说文·走部》:“趋,走也”《释名·释姿容》:“疾行曰趋”[4]整理者把“揄”读为“输”,训为“委输”,可信度不高因为“委输”一般指输送物质,而简文显然没有这个意思因此,这个注释,很多学者都不相信,比如王宁先生说:。

按:“输”本转输义,多用于物品,用为人似不合适《说文》:“揄,引也”,本牵引义,引申为引领义,《韩非子·饰邪》:“庞援揄兵而南则鄣尽矣”,后书多称“引兵”,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

”盖“揄”、“引”双声(同余纽),音近义同“揄”下疑写脱“行”字,“揄行”即“引行”,谓引领队伍而行,《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径引行,未至单于城可六十里,止营”,又曰:“明日引行,未至城三十里,止营。

”……故此句可能原当作“其亟日夜揄[行],趣(趋)至白泉之置,毋须后者”,谓立即日夜引领队伍而行,快速赶到白泉之置,不要等到后面的人[5]王宁先生看到“揄”读为“输”不合适,是对的,但训为“引”,自己也感觉简文讲不通,因此武断地认为“揄”下脱“行”字,这是不对的。

抱小先生则提出另一种看法,他说:“揄趣”为迭韵连绵词,似可读为“驱骤”,犹从“区”得声的“枢”为舌音字与“输”音近(一为昌母一为书母),而“输”、“揄”并从“俞”得声所以“揄”读为“驱”,从音理上讲,是没有问题的。

《广雅•释宫》:“驱、骤,犇也”(可详参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215页)则此句为“穷日夜奔走”之义[6]但“揄”读为“驱”,两字声母相差很大,古音并不密合,秦汉简中也未见通用例子,且“驱骤”不成词,传世文献没有这种用法。

因此陈剑先生说:“揄”字如何读尚待再研究,但“趣”定应断开属下读,训为“促”(古书习见),其语要点是“要求”尽快赶到白(?)泉之置而已(“揄”字或可考虑读为“踰/逾”训“越”,谓逾越险阻也;盖此处非谓一般之驰驱而强调“赶路”,故用此字,或意在谓不必遵行大路而取其径捷者,遇有险阻即逾越之。

后来他放弃了这个观点,说:所谓“逾越”是一时的动作,哪有教人“亟日夜逾越”的道理?根本不成话么“揄”字如何解,恐怕得找到切合的辞例对比才能说服人相信[7]陈剑先生发现训“揄”为“逾”的不合理,看法是很中肯的。

此外,还有把“揄”字读作“偷”的,比如网上“曰古氏”说:(偷偷地、行动隐秘),“其”字为表希冀之词;秦始皇希望日夜兼程迅速赶到甘泉之置,同时此行动要尽量避开众人耳目……秦始皇出巡时沿途经过之地,可以想见,每过一处或许有接见地方官员等程序性的活动,若是每处都照常举行则必然会耽误行程,故秦始皇命令“揄(偷)趣至甘泉之置”,意即不再惊动沿途所经过的地方(不与地方官员见面),如此则可节省时间。

[8]但“偷”训为“偷偷”,目前的辞例最早是唐代,秦汉时代的“偷”,并无“偷偷”的意思且文义也不合理,秦始皇巡行地方,若不想官员迎接,一道诏令下去,谁敢违抗,何必偷偷摸摸?这个说法的不合理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应该说,对于简文的意思,大家的理解都没有什么不同,问题主要出在对“揄”字的确切词义上,大家都拿不出什么好办法,都大同小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古书辞例为证陈剑先生说要找到切合的辞例对比,才能说服人相信,是很有道理的。

我认为,“揄”可以径直读为“超”,或者至少等于“超”的用法以两字为声符的字,在古代可以互训比如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引《苍颉篇》:“超,踰也”“超”有疾驱义《集韵·小韵》:“超,轻走貌”《说文》:“超,跳也。

”而“跳”字在古书上有与简文的“揄”类似的用法,《史记·荆燕世家》:“欲诛诸吕,至梁,闻汉遣灌将军屯荥阳泽,还兵备西界,遂跳驱至长安”《集解》骃案:“《汉书音义》曰:‘跳驱,驰至长安也’”《索隠》:“跳,他雕反,脱独去也。

”因此,我认为《史记》的“跳驱”,就相当于简文的“揄趣”《说文》“超”训“跳”,《苍颉篇》“超”训“踰”,“超”和“跳”是同源词没有问题,两字古音极近《苍颉篇》是秦汉时代的识字课本,把“超”和“踰”互训,值得重视。

“超”和“揄”的古音,也不能说很远,前者是透母宵部,后者是余母侯部透、余都是舌音,和“揄”同从“俞”得声的“偷”就是透母字侯部和宵部很近,比如《礼记·玉藻》:“夫人揄狄”郑玄注:“揄读如摇”而“摇”是宵部字。

《方言》卷七:“钊、超,远也”华学诚疏证:“本书卷六:‘遥,远也,梁楚曰遥’‘遥’古音余母宵部,‘燕之北郊’音转为章母宵部则记作‘钊’,东齐音转为透母宵部则记作‘超’是‘钊’‘超’‘遥’文字虽异,词则一也。

”[9]是很有道理的总之,“揄”和“超”,在某些词义上应该是同源词在古书上,“逾”及其得声的字,往往和“超”或者和“超”音近的字有对应的义项1、《广韵·啸韵》:“趒,越也”《说文·足部》:“踰,越也”2、《方言》卷七:

“超,远也”《广雅·释诂一》:“踰,远也”3、《说文·手部》:“擢,引也”《说文·手部》:“揄,引也”总之,两部的字在很多义项上一一对应,一定有亲缘关系,后来分化,可能有方言因素《仪礼·有司彻》:“二手执桃匕枋,以挹湆注于疏匕。

”郑玄注:“桃谓之歃,读如‘或舂或抭’之‘抭’字,或作‘桃’者,秦人语也”《说文·臼部》:“舀,抒臼也从爪、臼,《诗》曰:‘或舂或舀’”“桃”是宵部字,“抭”和“舀”有异文,“舀”是宵部字[10]郑玄注引的“或舂或抌”出自《诗经·大雅·生民》,而今本《生民》“抭”作“。

揄”,“抭”是东部字[11],和“揄”是严格的阴阳对转关系,可以通假古代“偷”和“盗”意思很近,《玉篇·人部》:“偷,盗也”应该是声训不过先秦一般说“盗”,不大说“偷”,汉代才习惯把“盗”称为“偷”《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偷者。

”即指“盗”“盗”是宵部字,而“偷”是侯部字,两者应该是同源词当然,“超”和“跳”的同源词很多,如果按照《说文》的训释,则“赵”字放入简文中似乎还更合理《说文》:“赵,趋赵也”《穆天子传》:“天子北征赵行。

”郭璞注:“赵云超腾也”都是快跑的意思“趋”和“趣”上古音都是清母侯部字,古代可以通用《集韵·厚韵》:“趋,促也《周礼》有趋马官或作趣”但是用法略有不同,“趋”倾向于作为动词,表示“快跑”;“趣”倾向于作为副词,修饰别的表示“快跑”的动词,大概是同源词分工。

所以《说文·走部》:“趣,疾也”“趋,走也”训释不同“赵”和“超”“跳”古音也很近,也许《说文》训“赵”为“趋赵”,词序倒一下则为“跳趋”,相当于简文的“揄趣”,是并列式词组,表示快跑,那么,简文“其亟日夜揄趣,至甘泉之置”,可以读为“其亟日夜跳趋,至甘泉之置”,意思是“赶紧日夜快跑,到达甘泉驿站”。

二不过问题可能还没有这么简单,因为简文“揄趣”的“趣”破读为“趋”,是一种偷懒的办法,如果不破读能否讲通?按照“趣”在古书上常见的副词用法,来形容“至”,也是比较合适的《吕氏春秋·季夏纪》:“申之此令,嘉气趣至。

”和简文的“趣至甘泉之置”用法相同那么,我们则要考虑,简文的“揄”如果读成“超”,不和“趣”连用,是不是也可以?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史记·荆燕世家》:“欲诛诸吕,至梁,闻汉遣灌将军屯荥阳泽,还兵备西界,遂跳驱至长安。

”《集解》:“骃案,《汉书音义》曰:跳驱,驰至长安也”《索隠》:“跳,脱独去也又音条,谓疾去也”从《索隐》看,“跳”有两个义项,读音也不同一个是指“脱身,独自跑掉”一个念“条”,指“快速离开”前一种用法的“跳”,在《汉书》中也出现过。

《汉书·高帝纪》:“虏韩王信,遂围成皋,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颜师古注:“如淳曰:跳音逃,谓走也《史记》作逃晋灼曰:跳,独出意也师古曰:晋说是也”王先谦《汉书补注》引朱子文曰:“传注之学,无事求奇,辞逹而已。

汉王跳,当从如淳之音,《史记》之说,其义甚明,唯汉王逃,故下文云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何乃迂解为独出意,徒见费力耳”王先谦引朱子文的看法,说“跳”当依如淳的说法,读为“逃”,就是“走”的意思,没必要解释为“独出”,但从我们讨论的简文来看,晋灼把“跳”解释为“独出意”是有所本的,不是随便说的。

因为简文在“其亟日夜揄趣,至甘泉之置”后,有“毋须后者”四个字,说明秦始皇下令,要自己的车马“独自”疾行,不用等到其他车队晋灼说“跳”有“独出意”,和简文的“毋须后者”正能对应,可见其训释是非常精确的朱子文说“何乃迂解为独出意”,其实是自己不懂。

这种用法,和《汉书·高帝纪》的“汉王跳”非常相似因此,我认为,《史记·荆燕世家》的“遂跳驱至长安”,应当断句为“遂跳,驱至长安”,“跳”字可以作不及物动词同样,简文也应该断句为:“其亟日夜揄(跳/超/趠/赵),趣至甘泉之置,毋须后者。

”“跳”为什么会有“独出意”呢?我认为,大概得义于“卓”,从“卓”的字多有“高远”义,《广雅·释诂四》:“趠,绝也”玄应《一切经音义》:“趠,跳也”《集韵·觉韵》:“趠,疾走也”《汉书·孔光传》:“非有趠绝之能。

”“趠绝”就是“卓绝”,也就是特立独行,一个“趠“字,兼有“高远”“疾走”“跳跃”三个意思,这三个意思之间,一定有相通之处跑得特别快,一定表现得比较高远独特,和普通平庸者格格不入“跳”和“趠”明显是同源词,《赵正书》为我们解决了《史记》《汉书》里“跳”字的精确词义问题,可谓弥足珍贵。

值得注意的是,《广雅·释诂四》把“趠”训为“绝也”,而同一条训释,“殊”也训为“绝”“殊”也是侯部字,和“揄”音近,大概两者也是同源词且“殊”有“特别优异”的意思,《论衡·知实》:“人之殊者谓之圣”也正和我们上面说的,这种训为“疾走”的“跳”往往高远独特,和普通平庸者格格不入类似,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我们的读法可能是正确的。

三秦简中还经常出现一个用为“提拔”义的“揄/隃”字,一向也没有确解,如果把它和我们上面讨论的“揄”结合起来考虑,能不能也讲通呢?我认为恰恰是能够讲通的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10号简:“喜揄史”整理小组注释说:“揄,本义为引、出,这里的‘揄史’当为进用为史之意。

”[12]里耶秦简8-269也有一句类似简文:“资中令史阳里□伐阅:十一年九月隃为史”陈伟先生等有校释:“《说文》:‘逾,越进也’朱骏声定声:‘谓超越而进’《玉篇·辵部》:‘逾,进也’疑隃、揄并当读为‘逾’,训为‘进’。

”[13]陈伟武先生则说:“里耶秦简‘隃为史’之‘隃’当从睡简读为‘揄’,《玉篇·手部》:‘揄,揄扬也’所谓‘揄扬’,义犹举荐或拔擢”[14]    应该说,诸位学者对“揄”的词义理解都相差不大,“隃”或者“揄”,肯定是“提拔”一类的意思;。

再加上我们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细化为“因为殊异而加以提拔”,但关键是古书上没见过“揄”有这种具体的用法,所以各家注释都不能让人惬意我认为,这个字只能再从“跳”“超”“趠”的同源词方向去考虑,其实径直读为“拔擢”的“擢”,就非常通顺。

上古音“擢”是药部字,是宵部的入声,两部有着严格的阴入对转关系,“擢”和“跳”“超”“趠”相通,在读音上是没有问题的《说文》:“擢,引也”和《说文》把“揄”训为“引也”完全一致,当非巧合《战国策·燕策二》:“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擢”还有“耸出”义,《文选·张衡西京赋》:“径百常而茎擢”李善注引薛综曰:“独出貌也”所谓“独出貌”,就是卓尔不群,这和前文“跳”训为“独出意”简直合若符节,这种词义相通的情况绝不会是什么偶然的“擢”的词义,其实同样蕴含着诸多义素的迭加,也就是“卓尔不群”+“提拔”+“远远抛下别人”,

相当于秦汉史书里官吏常说的“超迁”,“超”的读音正和“擢”音近,自然也是同源词,只是语法功能不同当然,简文中的获得“揄”的小吏,也不过就是任命为一个“史”,严格来说,似乎算不上“超迁”,但是,结合岳麓秦简的情况来看,秦汉小吏都是从“揄为史”开始,才正式走入仕途,然后是乡史,然后是田部史,然后是令史。

[15],“揄为史”的“史”应该是最低级的“史”,但大概这种身份和平民之间已经有一条巨大的鸿沟,相当于现在的“入党”“转干”“提干”,命运从此彻底改变,一跃而为人上人,也就是不按照论资排辈,而是超越了各种陈规,破格提拔。

所以,把这种提拔称为“揄”,是很自然的事,强调的正是将其从众侪之中被特意选拔,隐含“杰出”人才之意我们至今还有“跳级”制度,天资卓越的孩子,可以不循规蹈矩晋级,而直接跨越年级,也是一样的道理“跳”的用法就等同“揄”。

陈伟先生提到的“逾,越进也”,引朱骏声注“谓超越而进”,符合“超”“跳”“赵”“擢”等词义的特点,离精确释出“揄”的词义内涵只有一步之遥;陈伟武先生也点到了“拔擢”之义,可惜没有分析出“揄”和“擢”之间的关系。

古代“疾速”的词义和“拔擢”的词义相因,比如《方言》卷二:“摇,扇,疾也”凡《方言》卷十二:“摇,上也”《广雅·释诂一》:“摇,上也”王念孙《疏证》:“摇,亦跃也方言有轻重耳”因为“拔擢”是一种快速提升的行为,在古人的思维中,能找到其中的密切联系。

    但秦简为何一直用“揄”这个字来表示“擢”或者“跳”的意思呢?这也许反映了秦国的语言习惯,也就是说,在其他地方读为宵部的“超”“趠”“擢”“跳”“逃”这类字,在秦国语言中,有些是习惯读为侯部字的这种语言习惯通过文字记录,成为秦国公文范例,推广到全国各地,却让后世人因此不好理解。

当然,这只是猜测,前面我们提到的郑玄注:“桃谓之歃,读如‘或舂或抭’之‘抭’字,或作‘桃’者,秦人语也……今文桃作抭”据郑玄注《有司彻》,在其他地方用“抭”或者“揄”等侯、东部字的地方,秦国人用“桃”这个宵部字来记音,按照王力先生的拟音,侯部的拟音主要元音是o,宵部的主要元音是au,是不是有可能在秦国某些地方,“揄”字的发音开口稍大,听起来如同宵部,于是秦国人就用宵部字的“桃”字去记“揄”或者“抭”这些字的字音;当然,也不能排除秦国人有把“桃”读得像侯部字的可能。

前面我们说过,从古音通假的现象来看,侯部字和宵部字的读音并不远,有很多相通的例子总之,“揄”的用法就相当于古书上的“擢”,和“跳”“超”等都是同源词,这是肯定的没有《赵正书》这条简文,“揄为史”的“揄”这个字的内涵,我们是不好发现的。

2016年4月初稿,2017年7月改定编校补:《汉书·扬雄传》:“洪台掘其独出兮,㨖北极之嶟嶟”颜师古注:“言高台特出,乃至北极”其中的“掘”,无疑是表示“崛起”“茁壮”一类词的同源词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表示挺拔而起的词,也和“独”并列使用,可知这类词,往往隐含“独”义,与我们讨论的“揄”字相似。

“崛”表示“疾跑”一类意思的同源词,大概由“蹶”担任的,《国语·越语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韦昭注:“蹶,走也”也就是“快跑”,和简文的“揄/跳/超”等字意思相近,“蹶而趋之”如果简化为“蹶趋(之)”,也类似简文的“揄趣”。

“蹶”有“崛起”义《庄子·在宥》:“广成子蹶然而起”《礼记·曲礼》上:“足毋蹶”郑玄注:“蹶,行遽貌”由可见“蹶”有突然发力疾奔的意思注释:[1]“变气易命”,整理者注:“改变气数与天命《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

于是因东游以厌之所谓变气,当与此有关”按此说非是所谓“厌之”,是指“迎合”“回应”秦始皇帝听说东南有天子气,于是自己特意跑到东南方向去“迎合”“响应”,表示那天子气和他人无关,是自己之气和“变气”不是一回事。

[2]“甘泉”,简牍整理者赵化成先生释为“白泉”,此据陈剑先生说改[3]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三)》,1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三)》,189页注[七]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5]王宁:《读北大汉简札记》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93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15年12月11日[6]抱小:《读(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45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5年11月17日。

[7]见上篇网文的跟帖[8]同上[9]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525页,中华书局,2006年[10]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0年)把“舀”归入幽部,唐作藩:《上古音手册》(中华书局,2014年)归入宵部。

按古文字“舀”从“少”声,当以归入宵部为是[11]“抭”字有讹成“抌”者,孙诒让已指出其非,见《周礼正义》684页,中华书局,1987年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未收“抭”字,但“抭”从“宂”声,“宂”字归入东部,所以“抭”也当是东部字。

[1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图版第3页,释文第6页,注释[47],中华书局,2001年[13]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第21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14]

陈伟武:《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七辑,93页,商务印书馆,2014年[15]参看孙闻博:《秦县的列曹与诸官——从《洪范五行传》一则佚文说起》,《简帛》第十一辑,84-85页,文中也提到“揄史”的“揄”字义,但读为“踰”,没有什么新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