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状腹_舟状腹常见于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21

腹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是指临床通过望腹形、观腹色、听腹音、测腹温、按腹力、诊压痛、问腹痛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舟状腹_舟状腹常见于

 

小编导读腹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是指临床通过望腹形、观腹色、听腹音、测腹温、按腹力、诊压痛、问腹痛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腹诊,可得到诸多反映胸腹部脏腑、经络等病理变化的腹证观察腹部形态是腹诊中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下不同的腹部形态都代表什么吧。

1.腹部凹陷,腹壁松弛者,多为虚证如上腹部及右季肋部出现局限性凹陷,多见胃脘胀痛,为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早期征象若整个腹壁瘦薄,腹皮甲错,腹皮以脐腹为中心下陷于里呈舟状者,称为舟状腹,严重者深凹着背,脐周搏动明显可见。

多见于严重消瘦,伤津脱液,脏腑精气极度耗竭的患者,如霍乱、泄泻、痢疾等2.腹部胀满,隆起,腹壁紧急者,多为实证腹皮紧急光亮,抚之太热者,为内痈重症;腹皮因胀满或腹水而致腹大无纹者,为危证;腹膨满见于腹胀,未满心窝者其病尚轻,已满心窝者病重。

麻疹见腹胀满者,为逆证3.臌胀,又称单腹胀,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乃由气、水、血积于腹内所致如患者平卧时腹部高于胸部,坐位及站立时腹部突出于身前,按之柔软无凹痕,叩之如鼓,无波动感者,为气臌,多因气结所致。

如腹部坚满,皮色光亮,平卧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叩之音浊,摇动有水声,有波动感者,为水臌,多因水聚所致如见腹上青筋暴露,面颊、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是以血瘀为主本病腹未见青筋者,虽胀易治;青筋暴露,腹臌胀者,难治。

4.疳积,小儿形瘦,腹大如鼓,青筋暴露,伴厌食、便溏诸症者,为疳积乃因脾胃久虚,滞积内停所致5.疝气,表现为直立时或用力后,腹壁呈半球状隆起,平卧后可回纳腹腔者多因寒滞肝经,或气虚升提无力,气滞腑气不通所致。

发生于脐部者,称为脐疝,多见于小儿,啼哭时尤甚;出现于腹部正中线上者,称为腹壁疝;位于腹股沟中部者,称为股疝,多见于女性;发生于髂窝部者,称为腹股沟疝一般有轻度胀痛感,如平卧不得回纳者,可产生剧烈绞痛6.瘢痕,腹部瘢痕多为外伤、手术或皮肤疮疡愈后的遗迹

,特别是手术瘢痕,对诊断很有帮助,应仔细询问,以便了解过去所患的疾病7.腹纹变异,妇女怀孕后,在下腹壁丰满处多出现纵行条纹,色淡蓝或粉红,产后可转为银白色而长期存在,称为妊娠纹乃怀孕之后,血养胎儿,冲任失养所致。

另外,臌胀、腹水及久病积聚患者亦可出现紫色的腹部纹,但多伴有大腿上部和臀部紫色纹及其他体征腹纹还可见于长期服用大量激素的患者8.腹筋怒张,指腹部出现青紫色的脉络怒张,多见于久病体羸、血瘀气滞之证如果出现以脐为中心向上、下走行的青筋怒张,其血流方向正常,此为经脉不畅,气滞血瘀于脉中,病情相对较轻;若出现以脐为中心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走行的腹壁青筋怒张,血流以脐为中心呈放射状走行者,常伴见蟹爪纹和血丝缕,多因经脉阻塞,血流不畅,血液瘀滞所致,病情较重,见于臌胀患者。

9.腹皮厚实者肠厚实,腹皮薄者肠薄腹皮厚廓大,按之柔而有力,或按之如水上浮板,有根底可应,为有神之相,主寿;反之,腹皮薄廓小,按之硬而无弹性,或按之虚软如水上浮纸,无根底可应,为无神之相,主夭10.腹上凹陷而下部凸出呈袋状。

,多为内脏下垂(胃下垂),多因中气不足所致;腹部大而均衡凸出,皮肤有厚的皱褶,肚脐深陷,是肥胖的特征11.腹部动气高者,主虚亦主热;其动散而不聚者,为脏气大虚之象腹部包块时起时无者,为虫积腹中有块冲起,有头足者。

,为寒痛12.腹皮枯而无泽,腹皮拘急,或如板者,为内有瘀血之兆;腹中有动气,为内有恶血的信号;小腹右旁凝结,为内有蓄血的标志;脐下甲错,为小腹必有瘀血之象;小腹痛而见腹皮甲错者为肠痈13.腹中蠕动,腹部见到明显蠕动者,多为脏腑功能紊乱,属于病态。

若蠕动见于胃脘部分,由左胁下近处开始,缓慢地向脐的右上方移动,形成宽大的波形,一起一伏,周而复始者,为病在胃,多为胃下口狭窄梗死,水谷难通,可使人食入即吐,大便燥结状如羊屎,形容枯槁若蠕动见于脐周,其形近乎平行排列,此起彼伏,状如索条而或粗或细,腹部隆起者,为病在肠,多为肠中梗死不通,常并见呕吐不已、大便矢气尽无、腹中剧痛等症。

14.腹部皮肤出现斑疹,多见于急性热病患者,或由风邪、湿热之毒侵犯肌肤所致中医诊法好书山根、人中、舌下都能诊断疾病,原来中医局部特色诊法有这么多学了这些诊法,大大提高诊病的准确率,还不快快行动小编把书带来了——。

《中医局部特色诊法》本书主要介绍头、头发、颜面等40余种中医局部诊法的望诊和触诊,部分诊法内容涉及问诊和闻诊本书在编写体例上力求做到纲目清晰,内容准确,文图结合,通俗易懂本书将中医局部诊断范畴里的内容基本上做了整理挖掘,使局部诊法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每—种诊法均分别从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临床运用、现代研究、参考文献等五个方面加以论述,以利于读者全面掌握该诊法的知识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局部特色诊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彭清华 彭俊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

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