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之鄙有二僧_蜀之鄙有二僧原文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彭端淑\x0a本文收录于《白鹤堂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六十九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作品: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清】彭端淑朗读:晨 光
《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文章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先讲为学的难与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可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平庸与聪明的关系也可转化,如孔子的学说却由天赋不高的学生曾参相传接着讲了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实现,贫者苦行一年而返,说明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
结尾指出,自恃聪明而不学者必败,愚庸者能勤奋学习则必有成就全篇采用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两僧对比,例证生动,观点鲜明【原文】为学一首示子侄【清】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⑴,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⑵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⑶,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⑸?”曰:“吾一瓶一钵足矣⑹”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⑺
,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⑻?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⑼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注释】⑴【吾资之昏】我天资愚笨资,天资,天分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不译⑶【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圣人,指孔子卒,终于鲁,迟钝、不聪明这里用来指代曾参,因为曾参在孔子弟子中属于比较迟钝、不聪明的⑶【鄙】边远的地方⑷【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南海观世音菩萨的道场⑸【何恃】即“恃何”,凭借什么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
恃,凭借、依靠。介词。⑹【钵】和尚用的饭碗。⑺【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⑻【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⑼【自败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是自己毁了自己。
【中考阅读训练之一】(湖南张家界2019)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10分)【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
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2分)①惩山北之塞惩:②越明年 越: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他们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乙文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说明富者也是坚决反对贫者去南海的B.两文都强调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但两文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甲文叙事为主,理寓事中;乙文叙议结合,说理为主。
C.甲文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乙文写西蜀距离南海遥远,都突出了困难之艰巨,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D.愚公和贫僧勇于挑战,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
4.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想去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请仔细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1.【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方法引路】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答题思路】①句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惩:苦于②句意:到了第二年越:到了【参考答案】①苦于;②到了2.【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方法引路】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留、增、删、调”,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古今语序不一致的,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答题思路】第①句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重点词:遂,于是,就荷,扛第②句句意: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重点词: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顾,难道鄙,边远的地方。
之,结构助词,的)【参考答案】①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3.【考点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方法引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B、C、D三项是正确的A项有误: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是提出疑问,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阻止移山;智叟“笑而止之”是嘲笑愚公并阻止移山,坚决反对移山故选A【参考答案】A4.【考点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方法引路】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答题思路】《愚公移山》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为学》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南辕北辙》中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是因为他的目标错了,所以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参考答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参考译文】【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中考阅读训练之二】(黑龙江齐齐哈尔2019)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1-5题(10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请解释句中画线的字(2分)⑴尝趋百里外 趋:⑵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材:2.翻译下列句子(2分)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⑵吾资之昏不逮人也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1分)人之为学有难易乎4.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2分)5.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3分)
【参考答案】1.⑴快步走;⑵通“才”,才能2.⑴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⑵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每句1分,重点词“以是”“假”“昏”“逮”漏译或错译各扣0.5分)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围绕两篇文章,言之有理即可)5.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本题共3分。
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各1分)【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也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一倍;能力也超过别人一倍,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原文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创作背景】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品鉴赏】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
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
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
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
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作者简介】彭端淑(约1699-约1779),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约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约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