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_长镜头电影例子
比《路边野餐》要来得更加大胆疯狂,更极致精美~
文| 影视圈观察所记者 刘平安 实习生 王盈祺 (发自戛纳)当地时间15日早,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戛纳亮相这部被选片人福茂形容为“继承了侯孝贤和大卫·林奇风格”的艺术电影,不负众望收获大面积好评。
▲毕赣(左二)带领演员黄觉(右二)、李鸿其(左一)、陈永忠(右一)走上了电影在戛纳的首映礼红毯。
▲《地球最后的夜晚》海报那段长达60分钟的3D长镜头成为了大家讨论毕赣的核心话题,甚至有点儿除此之外的评论都是“政治不正确”或偏题的意思充裕的资金也让毕赣构筑的这场“如梦之梦”,比他的处女作《路边野餐》要来得更加大胆疯狂、极致精美。
▲《路边野餐》海报它的故事还是如幻影,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相对艰涩难懂——但也许“看懂”从来就不是关键那么多人都在讨论、好奇,大家都关注着这位89年出生的年轻导演,我们也在戛纳和他进行了一次专访,一起进入他的造梦之旅。
PART 1 映后反应大部分好评之外,也有一星评价观影之后,国内影评人近乎集体好评,大赞毕赣在视觉创作和美学艺术方面的超高水准,甚至有人说出了“给跪”、“看了这个片觉得以前自己没看过长镜头”和“必将载入电影史的3D长镜头”的评论。
外国影评人也不吝溢美之词,称赞影片在视觉和美学上震撼人心、大胆惊艳,《好莱坞报道》说《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文本复杂、影像技术上吸人眼球”的作品,影评人Jordan Cronk称之为“杰作”,而毕赣是“继阿彼查邦后将电影的感官体验发挥得最为极致的导演”;The Playlist撰稿人Aaron Stewart评价:“两部电影下来,毕赣正跃升为中国的塔可夫斯基。
他发明了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关于时空和记忆,去解读变化中的中国”当然,另一种声音也越来越多,而且几乎和《路边野餐》时的反馈无异:长镜头就是一切了吗?叙事呢?能不能说人话?敢不敢不矫情不做作?法国媒体给该片的评价也呈现两极,《电影手册》的评分为1星。
PART 2 观影感受影像镜头特别美,3D长镜头很炫酷《地球最后的夜晚》由两部分组成,前半段是现实和记忆的交织,后半段转入3D长镜头,毕赣请君入瓮,将所有人拉入深不见底的魔幻梦境黄觉饰演的罗纮武是一名杀人犯,刑满后回到故乡贵州凯里,寻找由汤唯饰演的神秘女子万绮雯。
▲《地球最后的夜晚》剧照两人曾有过一段地下恋情但随着剧情推进,越来越多爱情之外的东西加入——惊悚的谋杀案,矿洞里的尸体和坠向深处的手推车,为影片蒙上了一层黑色阴影;死去的兄弟“白猫”,除了惊鸿一瞥的流泪吃苹果镜头,只在对话中出现;关系亲昵的老板娘和一杯蜜糖水……。
前半部分的电影,将人物铺展开来,但关系如何……真看得人挺蒙圈的再加上对白全是贵州方言,理解起来也是隔层纱,需要过一次脑前半部分的现实,留下许多谜题和不解,但虚幻的记忆部分,则相当摄人心魂:潮湿的山洞、落水滴答的声音、迷幻的电子配乐、迷醉的灯光、失焦的光影……。
▲《地球最后的夜晚》剧照影像风格和整体氛围都非常迷离氤氲,好几个镜头都让人想起王家卫的爱情电影,文艺而有范儿毕赣在影像方面的才华,简直要溢出屏幕坦白讲,前半段的观影让我心情复杂——毕赣强悍的视听语言仿佛将我带进了云雾里和雨水中,这里有恋人湿热温柔的吻、也有现实凄风冷雨的苦涩,我感受到了很绵长的浓烈情感;可是,另一方面,毕赣的故事叙述又让我云里雾里,内心不断有问号蹦出来……心情真的很复杂。
▲《地球最后的夜晚》剧照第二段,“载入电影史的长镜头”、一场疯狂的造梦一路漫步的黄觉来到一家昏暗老旧的戏院,陷坐沙发、戴上3D眼镜——那段逗笑观众的“本片非3D电影,请观众在观影时自寻正确时机佩戴”的温馨提示,所说的“正确时机”就是此时,片名《地球最后的夜晚》才终于姗姗来迟。
黄觉摇着煤矿矿车,深入到十二年前的那个黑暗的夜晚,和白猫、红衣女、同万绮雯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子一一照面,镜头上天入地、旋转漂移,甚至剧情一路飞到打乒乓球、骑摩的、打桌球……时空在不断推移,镜头却始终连续流畅,一镜到底。
影片中,有不少致敬塔可夫斯基的镜头,比如水杯里晃动的水,导演说这不仅仅是致敬,它其实也让汤唯和黄觉逃亡的动荡氛围再添几分。
▲《地球最后的夜晚》剧照表演方面,张艾嘉和李鸿其的表现相当抢眼,虽然戏份有限,但真真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和每一个举手投足都有戏。
▲张艾嘉、李鸿其表演相当抢镜汤唯更像是电影里的一个符号和意象,就像作为一个演员,她更代表的是她身上独特的文艺气质而非演技本身,而在导演构筑的记忆世界和梦境中,她只需要做到气质的最大化,而非演技的最大化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汤唯其实这对每一个演员来说,也大抵如此此外,贵州话成为了他们演好自己角色的基本门槛,在这一方面大家都相当敬业《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影像方面的天才毋庸置疑,但叙事呢?不少人将《地球最后的夜晚》视为《路边野餐》的升级,这其实不仅仅指影像质感方面,在故事方面两者也有着类似的反转和结构。
所以不免有人吐槽重合度太高、自我重复……角色的部分对白也不太说人话,略矫情啊
PART 3 导演专访毕赣:这次是想把《路边野餐》没能完成的东西,用3D来讲述它对于导演、编剧、电影创作者以外的身份和状态,毕赣都是多少有点“不耐烦”的拍电影对他来说很纯粹,至于电影之外的评价、议论,他都无所谓、更不在乎。
问及他野心,他说现在的《地球》就是他想用电影去完成的野心
▲《地球最后的夜晚》导演毕赣南都:首映完观众的反应很热烈,这是你预料之中的吗?毕赣:戛纳的观众都比较有礼貌,播完一部电影都会鼓掌的,我觉得其实比较尴尬(为什么?)做完这个电影,我就知道它是一部品质不错的电影,所以争议也好,好的评价也罢,我觉得都是正常的反应,属于意料之中的。
但我没做完,回北京以后还有大量收尾工作要处理南都:影片最开始的源头是《双重赔偿》?毕赣:因为我写剧本会先写成一个偏类型的电影,比如说他最开始的样貌是像《双重赔偿》那样的,然后我再破坏它,不断地破坏它到我想要的那个样子。
写剧本目的就是为了破坏,(剧本)写好后就开始拆散和重组;另外我也根据现场和演员的状态,做了很多改变南都:为什么用3D?毕赣:拍《路边野餐》的长镜头时,戈达尔、海洛依丝·戈多和卡迈勒·阿德里拍了一部3D集锦《再见语言》嘛,当时《野餐》我们用的是调色或者移轴的方式,那其实也有研究很多3D包括它的美学、历史等等。
我在写《野餐》之前也写了好多故事,其实有很多人物还没有进入到《野餐》里面,这次就想把《野餐》没有讲的东西框进来,然后就用3D的材质去讲述它南都:设计长镜头时,会有想超越《野餐》、做得更酷炫的想法吗?毕赣:
没有这种想法《野餐》有很多技术问题,这一次技术问题就非常非常少,只是光斑去不掉,其他的都很满意了其实大家之前说《野餐》炫技我从来不说什么,因为炫技的实质是你技术没做好,所以别人才会觉得你炫技那这一次大家在看的时候,我个人来看是体会不到技术的,因为他的情感已经全部传递出来,本质就是因为技术做得好。
南都:有人说舍弃了叙事和故事性,优先了美学,你怎么看?毕赣:就看怎么界定这个故事性,如果说《地球》损失了故事性,那我也可以说《地球》多了1000个故事,它每场戏就有一个故事对于这种说法,我无所谓南都:大家说到你,第一反应就是长镜头。
毕赣:其实我从来都不太介意它是不是长镜头,可能是《野餐》宣传时,大家是不是找不到别的点了,就说明我的电影其他的地方对大家来说其实挺无聊的南都:但你确实每一部都在用长镜头毕赣:我才拍了两部因为它就是时间的容器,《野餐》刚好是关于时间的,那这次虽然是关于记忆,但记忆总是围绕着时间,所以也是使用了一些在《野餐》的经验,所以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相似的地方。
南都:会介意别人评价说在你身上看到××大师的影子吗?毕赣:一点都不在乎随便大家怎么说都没关系,大家花时间看电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挺好的无所谓,我也不是搞服装生意的,要在意那个服装品牌是什么,我不太在乎。
南都:有人说台词挺矫情的比如最后主演说烟花那么短暂,为什么不一切尽在不言中?毕赣:我也是这么想的,剧本也是这样处理的,但在那个状况下,男女主角这么美好,你不觉得他们的感情要多逼真一些吗?我也做过选择,最后觉得还是说吧——那个地方突然泛滥一下挺美好的,他们也没有机会做这样的事情,除了接吻的时候。
南都:资金充足拍起来会比《野餐》更顺利吗?毕赣:电影工业的支持对我来说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但它并不会让我把电影很顺利地完成,它只是让观众更容易阅读电影如果找不到钱,我就会把它拍成《野餐》的样子,那观众就更难以进入。
所以,是为观众找的钱南都:电影里的贵州,是你有意构筑的魔幻现实世界吗?之后还会继续拍贵州?毕赣:不是我有想法或企图塑造的,可能下次就没有了这次去拍好多场景都用过了,没有办法我只能搭出来,已经很费力了,所以我也在考量,下次看有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拍。
编辑助理:邹颖诗影视圈观察所一群资深娱乐采编,带你看清影视圈的乐趣和门道合作请加:liuwhua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