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帝国主义_什么是帝国主义国家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24

帝国主义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什么是帝国主义_什么是帝国主义国家

 

按语:“帝国主义”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概念,时至今日仍常见诸媒体最近就有一些欧洲国家指责德国强迫中立国向乌克兰提供军火的行为暴露了帝国主义野心笔者试着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视角对“帝国主义”进行了一次溯源,还原列宁眼中,也是我们一般认知中帝国主义的真正面貌。

若读者时间有限,可只阅读文中的加粗部分。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产生背景19世纪60至7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此后30年间,欧洲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的新发明、新发现使工业结构发生质变,促使重工业迅速发展技术进步和激烈竞争推动了生产的集中1900年至1903年,俄国爆发经济危机此次危机加速俄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促使新垄断组织的形成,一大批辛迪加垄断组织在俄国应运而生。

集中化不仅席卷了整个工业体系,也席卷了银行领域银行业实现迅猛发展,“银行由中介人的普通角色发展成为势力极大的垄断者,它们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几乎全部的货币资本,以及本国和许多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

产地”银行垄断组织逐渐成为固定资本的所有者,银行资本日益与工业资本融合成金融资本19世纪80年代起,各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侵略亚非国家和瓜分世界20世纪初,世界几乎被几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瓜分完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特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空前激化,并导致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理论渊源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根源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解决个人资本积累不能在短时期内创办规模巨大的企业的矛盾,股份公司应运而生,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跨国公司。

资本主义生产通过股份公司把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资本积累和集中起来,出现了垄断资本的垄断统治会产生过剩的资本结合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分析,这是一个“资本积累——垄断形成——资本过剩”的过程资本的不断积累在客观上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不仅使资本社会化,也使对生产过程的管理社会化,从而弱化甚至排斥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视角出发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为过渡到更高的社会主义社会准备好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存在着潜在的自我扬弃为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可能。

马克思和恩格斯(笔者摄于北京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展览馆)二、列宁之前一些思想家的帝国主义观◎ 霍布森(1858-1940)霍布森是英国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其《帝国主义》是世界上第一部对帝国主义进行系统经济分析的著作。

但有意思的是,他其实是一名自由主义者,受约翰·穆勒和赫伯特·斯宾塞影响较大,后来又接受了费边式社会主义思想霍布森认为帝国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内部的失调:“一方面,资本过度积累,生产急剧扩大;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生活贫困,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两难困境过剩资本不得不向国外转移这就是帝国主义形成的根源”在分析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之间的具体联系时,霍布森特别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和地位——正是金融资本成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各种力量的推动者和组织者,成为帝国主义的核心力量。

霍布森的观点对列宁有很大启发,但后者也对前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霍布森并不完全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没有把帝国主义当作资本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只视其为一种政策;不认为帝国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垄断,而把它归结为分配不合理,寄希望于通过社会改良,用少数人的过剩收入带动工人工资的增加。

◎ 希法亭(1877-1941)希法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领导人之一他在《金融资本》一书中指出:“金融资本是经济和政治权利集中到资本寡头手中的最高形式,资本输出必然加剧殖民地的矛盾和民族反抗,只有社会主义能改变这一局面。

”但希法亭也认为,帝国主义的根源不在于垄断,而在于分配和流通他也没有区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他还认为,将银行资金进行统筹和组织,全部国民经济就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了,而用计划生产代替自由竞争,也自然会成为社会主义。

毫无疑问,这种似是而非的立场也遭到列宁的强烈批评◎ 卢森堡(1871-1919)卢森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和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的《资本积累论》集中分析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帝国主义是若干资本主义国家争夺资本积累的外部环境。

”其手段是殖民政策、国际借款制度、势力范围政策及战争资本积累的终点是最后一块非资本主义土地的资本化一旦实现,资本主义也将灭亡因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生命的最后阶段◎ 考茨基(1854-1938)考茨基是德国工人运动家,第二国际理论家。

他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资本主义政策,是为获取原料和粮食而采取的一种扩张政策帝国主义的资本扩张并非只能采取暴力方式,通过和平和民主的途径会发展得更好,可以建立帝国主义的“神圣同盟”,超越“暴力的”、“原始的”帝国主义。

“主要列强应联合一致地剥削世界,而不是为分割世界进行战斗”这是一种“超帝国主义论”◎ 伯恩施坦(1850-1932)伯恩施坦是民主社会主义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修正者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过程的主要观点为:。

资本主义生产的趋势不是集中,而是日益分散,大批小生产者由此日益变得富裕股份公司使资产和资本分散资本主义最大的特点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资本家和无产阶级消费力量有限,数量最多的中产阶级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因此可以通过普选制和议会制向社会主义过渡。

主要内容一、特征经过对前人帝国主义的思想的总结,列宁提出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1.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金融资本”,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

3. 与商品输出不同,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形成;5. 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以上从经济层面概括了帝国主义的实质,简单来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垄断形成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内在(基本)矛盾“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综合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根据帝国主义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列宁进一步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特殊性表现为:“(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2022年4月22日,俄罗斯民众纪念列宁诞辰152周年二、应用国际政治是帝国主义概念最常应用的场域,在这里衍生出一些认识论层面的“子理论”:(一)时代观1. 划分标准在时代观问题上,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据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生产来划分大时代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概念。

列宁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代:(1)1789-1871(法国大革命到德意志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资产阶级崛起、获得胜利和上升的时代;(2)1871-1914(德意志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到一战爆发前),资产阶级取得安全统治和走向衰落的时代,按照列宁的观点,这是从进步的资产阶级转变为反动的甚至最反动的金融资本的时代;

(3)1914年(一战爆发)至今,帝国主义时代,是帝国主义发生动荡和由帝国主义引起动荡的时代其中,第三个时代——帝国主义时代的提出是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观、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最主要贡献马克思强调欧洲发达国家一致性社会发展并同时爆发世界革命,列宁则认为。

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会出现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无产阶级可以在某个个别的帝国主义国家且这个国家极可能属于帝国主义阵营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发动具有国际意义的世界革命并取得成功在这种时代条件下,并非要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在发达国家进行世界革命、建立欧洲合众国或共产主义社会,而是。

“在继续发展到更强大、更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前,革命始于压迫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革命虽然是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的产物,但它并不必然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

共产主义五大导师2. 划分依据(1)阶级观念“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2)对经济基础的分析资本主义所表现出的时代更替“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生产的最深刻最根本的趋势直接发展、扩大和继续的结果”。

资本主义时期社会变化的深层动因是其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资本主义政治(包括国内和国际)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则是其经济基础变化以及由此所致的社会变化的反映作为列宁时代观集中体现的帝国主义论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国内、国际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总和的一种表达。

(3)为进行社会革命服务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时代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展开的时代这种社会革命不是个别现象或某一次具体的行动,而是在一系列问题上进行的一系列会战的总和;不局限于一个国家和一个短暂时期,而充满着整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使命。

也就是说,列宁的时代观是一种着重强调社会革命的时代观,以对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的分析为依据,以揭示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所体现的社会革命意义为目的所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其他内容都把时代性质特征作为判断和认识问题的前提。

(二)战争与和平观1. 战争的本质及其根源首先,列宁对战争的本质和根源的认识深受克劳塞维茨的影响列宁秉持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即暴力的)手段的继续”的观点,战争的本质仍然是政治,“把每次战争都看作是有关列强(及其内部各阶级)在当时的政治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什么是战争时,仿效黑格尔,用“绝对观念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把战争区分为“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两种形态,通过分析“绝对战争”,认为不应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暴力和消灭敌人的行为,不应根据这种简单的概念推出一系列不符合现实现象的结论,而应把“绝对战争”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放到现实生活当中考察。

列宁认为,要想把握战争的性质,应该对所有交战大国的统治阶级的客观情况进行分析,以把握统治阶级决定对外政策的内在经济和政治动因其次,在具体分析战争时,特别强调根据政治的性质去区分战争的性质如果政治是帝国主义的政治,是为了保护金融资本的利益而掠夺和压迫殖民地以及其他国家,那么由这种政治所引发的战争便是帝国主义战争;如果政治是民族解放的政治,是为了反对民族压迫,那么由这种政治所引发的战争便是民族解放战争。

然而,国际冲突所涉及的政治内容常常是复杂多样的对于同一场战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产生不同的解释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两大集团对抗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从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关系来说,这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至于哪种性质起主导或决定性作用,列宁认为应当根据“所有交战大国的统治阶级的客观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要了解现代的战争,首先就必须对欧洲列强的全部政治做一个总的观察。不应该抓住个别的例子和事实。”

电影《1917》剧照2. 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对外殖民和扩张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首先,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垄断和金融资本的形成,要求在世界市场展开竞争,“每个国家不仅力图保证自己有销售地区,而且力图夺取新的销售地区,在这方面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奴役” 。

垄断和金融资本造成生产的高度集中“集中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可以对本国,甚至对许多国家以至世界所有的原料来源做出大致的估计,而且这些来源完全操纵在一些大垄断同盟手里,这些同盟对市场的容量也进行大致的估计,并根据协议‘瓜分’这些市场。

”其次,列宁从阶级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关系列宁认为:“现代军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结果它的两种形式是资本主义的‘活生生的表现’: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发生外部冲突时所使用的军事力量,一种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无产阶级各种运动(阶级的和政治的)的武器(‘对内的军国主义’)。

”这主要强调的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特性“对外的军国主义”是受资产阶级的利益驱动的:“资产阶级为了取得新的利润来源,是不惜进行任何屠杀的”“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只能用实力,也就是说只能用战争来保证这种利益。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国家在经济上是不可能平衡发展的……除工业中的危机和政治中的战争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恢复经常遭到破坏的均势”再次,列宁还提出了一个与垄断和金融资本的发展相关的基本事实:殖民地政策的加强,众多殖民地斗争的尖锐化,是否恰好出现在金融资本时代?

列宁指出,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时期)后,掠夺殖民地的大“高潮”开启,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所以,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即向金融资本的过渡,是同瓜分世界的斗争的尖锐化联系着的。

”3. 帝国主义时代的和平(1)和平也是政治的继续既然帝国主义的战争不可避免,那是否意味着就无法实现和平?列宁对和平的论述也是多维度的他认为和平也是政治的继续,这是克劳塞维茨尚未提到的观点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国家相互间曾一度出现的和平并不能掩盖日益尖锐的矛盾,和平不过是帝国主义政治另一种形式的继续。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段时间的和平来在掠夺殖民地与世界市场方面达成暂时的妥协,并抓紧进行战争准备,和平只是战争的间歇(2)和平是相对的1871年至1914年,欧洲呈现一片和平景象,这种和平景象的维持依靠的是欧洲对殖民地亿万百姓的统治,这种统治的实现依靠的是连绵不断的战争。

在资本主义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广阔的殖民市场为欧洲列强避免冲突和战争预留了空间,尽管列强之间的和平是以对殖民地国家的掠夺为代价的,但欧洲人宁愿把这种暴力的征服视为文明的输出而非“战争”在现实国际政治领域,和平是相对的,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和平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来说可能就不是和平,少数政治家的和平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可能就不是和平。

俾斯麦与李鸿章4. 两种制度能够长期共存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能否长期共存?列宁认为,两制的长期并存局面已是一个客观事实因为:(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非任何个人和社会集团主观愿望所能决定。

一国采取何种社会制度,主要由本国的阶级力量对比和政治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也是本国人民长期斗争和历史选择的结果(2)当时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条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制度很难在西方世界同时诞生(3)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取得胜利,这鼓舞了东方被压迫民族的反帝反殖民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为非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基础。

据此,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基本内涵包括:(1)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承认、相互尊重主权独立、互不干涉内政这是和平共处思想的核心内容(2)维持和平的国际关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与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不同,社会主义者要区分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进步的还是非进步的反对的是不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于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则要坚决支持(3)经济合作和交往是和平共处的现实基础。

俄国本来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面临着发展生产力的迫切任务苏俄成立后实行新经济政策,要求在国内搞活市场,在国际上改善环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缝隙中抓住生存机遇,尽可能争取外援因此,列宁明确表示“愿意同所有的国家无一例外地建立经济关系”。

1920年11月苏俄政府颁布租让法令,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让外国资本家直接到苏俄开办工矿企业,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合作苏联成立后,欧洲大国相继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创造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较长时间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

◎ 1921年苏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租让制度本身是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比它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缔结经济契约的一种形式”(三)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列宁未对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做过明确定义,本文选用与其思想比较接近的中国官方定义(《现代汉语词典》):。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的思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原则之一要求全世界无产阶级在争取民族解放、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和建设共产主义的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基础上联合起来,紧密团结、互相支援,一切以国际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把本国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把本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其他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反对共同的阶级敌人。

民族主义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的看法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资产阶级把本民族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本民族中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在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对其他民族采取歧视、压迫的政策,并经常制造民族纠纷,破坏不同民族的劳动人民之间的团结,企图以民族斗争代替阶级斗争。

但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在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可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国际主义要求跨越国界,进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民族主义要求维护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究竟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和“工人没有祖国”,还是“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和“国家恒至上”,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问题

国际主义VS民族主义?列宁是怎么看的呢?(1)列宁认为,俄国本身已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俄国的任何革命行动,都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体系的大背景因此,国际主义是一种必然的政策导向,必须将国内革命与国际革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从反对帝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列宁首先是一位国际主义者(2)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是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任何民族享有特权,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实现解放列宁始终强调,俄国的无产阶级在争取解放的过程中一定要清除大俄罗斯主义的影响。

(3)有条件地支持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主张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在当时仍处于上升势头,世界革命在发达国家暂时也没有爆发的可能从民族平等的角度出发,应当鼓励合理的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以瓦解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当帝国主义彻底消亡、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之后,再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

所以,一定时期之内支持民族主义也是为了实现最终的国际主义目标列宁也支持各个被压迫的民族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按照民族平等原则自由组成政治共同体(即国家),推动世界革命这个国家的最理想形式是联邦制,能够在过渡时期有效地把欧洲和亚洲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成为世界革命的中间桥梁。

它既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也体现了党的领导列宁还设想这个国家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并且拥有优秀的领袖根据后来苏联发展的历史表明,这些条件基本上都没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俄罗斯民族的规模和力量远远超过其他兄弟民族,俄罗斯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再加上苏联推行的一些民族政策,苏联并没实现列宁赋予的历史使命

前苏联地图总结思考(一)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逻辑是?生产发展→资本集中→形成垄断→对外扩张→瓜分世界→发展不平衡→发生战争→殖民地反抗→社会主义革命(二)帝国主义理论过时了吗?资本主义1914年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至今已有108年。

时过境迁,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首先,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进行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调整通过增加劳动者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职工参与管理等方式缓和劳资矛盾;其次,国家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为保持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也越来越重视相互合作;再次,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不再通过传统战争的方式进行利益上的争夺,而是竭力加强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控制,用尽各种办法进行经济领域的竞争,这样一来,经济的竞争不仅是目的,也成了手段。

在政治制度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不断完善,公民政治权利也有所扩大所以,列宁的论断是否低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能力和发展潜力?是否可以说,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已不相容?须知,当今的时代主题已不再是“战争与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程度也远高于列宁所处的时代(逆全球化的甚嚣尘上恰恰是全球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反证)应在新的时代观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重新认识、继承和发展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但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正是建立在特定的时代观基础之上,列宁也不可能预料到今天的时代相比过去会有多大程度的不同。

所以,如果结合新的时代去发展帝国主义理论,得出的“新的理论”与原有的理论是否仍算作同一种理论?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维持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一点还需进一步思考

社会主义英雄群像(笔者摄于布拉格共产主义博物馆)(三)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与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分析不同,当今的自由主义者和一些新保守主义者将全球化背景下的帝国扩张看作是帝国主义的新阶段,即“后帝国”,认为这一阶段的帝国必须担负起新的使命。

美国布什政府时期执行的对外政策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论“新帝国论”认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三类国家:(1)“前现代国家”,即前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不仅是“失败国家”,不能拯救自己的民族,而且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挑战(对应“霍布斯文化”——将他国定位为“敌人”,重视相对收益,改变现状,摧毁或征服敌人,重视相对军事力量,无限度使用暴力)。

(2)“传统的现代国家”,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仍遵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国家的稳定只能来自各种富于侵略性力量之间的平衡,而世界上存在这种平衡的地区是罕见的,甚至在某些地区核力量对比还使得影响稳定的风险加剧(对应“洛克文化”——将他国定位为“竞争对手”,重视绝对收益,相互承认主权,不以消灭对方为目的)。

(3)“后现代国家”,即“后帝国”这类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内政外交界限或许已经消失,国家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和干预,但不以武力征服对方,安全更多地建立在透明、相互开放、相互依赖基础之上,国家彼此没有侵略的动机,其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传统的“现代”国家和前现代国家(对应“康德文化”——将他国定位为“朋友”,秉承非暴力与互助的规则)。

正因如此,后现代国家必须为前现代国家和传统的现代国家制定、输出“秩序”和制度,担负着引导落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使命列宁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是对被殖民地国家赤裸裸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而“新帝国论”否认了落后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它认为,落后国家积贫积弱,没有能力确保自身领土的安全,成为威胁后现代国家的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基地。

所以,解除这类国家的威胁与混乱的“最符合逻辑的办法”就是将其殖民化,要使落后国家的文明获得新生就需要新的殖民政策,按照“丛林法则”,诉诸武力、先发制人的攻击、欺骗以及其他任何手段这就把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上的侵略行为合理化,为西方大国的政治经济扩张政策寻求论据。

但这都是从列宁的理论出发做出的判断笔者认为,两种理论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完全对立、无法调和的矛盾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与“新帝国论”对相同性质的对象做出了不同的论断,而全球化引导着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做出新的价值判断。

“新帝国论”不仅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产生了严重冲击,而且大有取代之势列宁帝国主义理论面临着重新挖掘解释力和避免被取代的难题。

油画《团结起来到明天》,刘长春作品参考资料:1. 《列宁选集》2. 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3. 弗·哈利迪《革命与世界政治》4. 亨特《经济思想史》5. 曹泳鑫《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6. 郭树勇:《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发展研究》7. 李慎明《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下卷)8. 张中云、林德山、赵绪生《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史研究》●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选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