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文章建安骨_蓬莱文章建安骨是什么意思
27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
27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你好,欢迎来到《唐诗50讲》这个单元的主题有些伤感,你要在诗中经历一场又一场的聚散人事有代谢,有些人事却是亘古不变:无论是绿窗红烛下觥筹交错的雅集,还是旋转餐厅落地窗边的约会,欢聚总是短暂;无论是在春日的渡口折一枝杨柳相送,还是在雨中的机场挥挥手说声“好走”,离别总是艰难。
旧时也好,现代也罢,眼看聚与散迅疾切换,这是一个人对“世事无常”的最初体验而在聚散的当下,人的情绪被放大,一片云、一盏灯、几艘乌篷船都成了眼底心头的好诗,于是也就有了你将进入的“聚散”单元本单元的第一课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乱我心者和李白做朋友不会是一件愉快的事,幸好我们只是隔着一千多年的距离来仰慕他李白虽然乍看上去仗义疏财、一掷千金,为朋友两肋插刀,但他只是努力想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而在本质上,他是高度自我中心的高度的自我中心和彻底的不以自我为中心,都可以成就天才的诗人。
李白是前者的代表,莎士比亚是后者的代表我们在遥远的时空之外更容易欣赏李白,因为社会习俗的约束力量往往在他面前无计可施一个做人做得这样天马行空的人,写起诗来就更加天马行空了古人在送行的宴会上总要写诗来表达离情别意,诸如王维的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高适的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二首之一),这都是千古名句,也是赠别诗歌的经典写法.有劝酒,有叮咛,有宽慰,都会把对方放在中心位置。
但李白心里没有这些规矩,几杯酒一下肚,情绪往哪个方向上引,诗就往哪个方向上写,至于远行的人到底能在他的诗里占多大的位置,全凭运气李白写送别的名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狂放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写的确实是送行的场景,但情绪的重点其实全在他自己身上。
在另外的版本里,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到底孰是孰非,我更倾向于前者,但这里就不深究了我先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题目宣州,旧称宣城,在今天安徽省南部谢朓(tiǎo)是南北朝时代的南齐诗人,曾经做过宣城的地方官,任职期间依山建楼,人称谢朓楼。
我在这里提醒一个小知识:谢朓的名字经常被人读错,读成谢朓(tiào)如果单论“朓”字本身,两个读音都对但是读(tiào),意思是月亮的侧面;读tiǎo,是古代天文学的一个术语,表示晦日的时候月亮出现在西方天空。
为什么读tiǎo是对的?因为谢朓字玄晖,玄晖的意思是幽暗的光,晦日恰恰就是月光最幽暗的时候古人的名和字涵义相关,我们可以借这个小技巧解决古汉语里的很多小问题接下来,饯别,就是告别聚餐校书,是校书郎的简称。
校书郎是一个官职,隶属于秘书省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但秘书省不在三省之内所谓省,本义是皇宫,后来演变为官署,所以唐朝称为省的官署都在皇宫一带我们今天理解的省的概念,比如安徽省、浙江省的省,是从元朝和明朝确立下来的。
读唐诗看到“省”的时候,记得要往中央官署的方向去理解秘书省主管皇家的图书档案工作,这是东汉的传统那时候的图书档案全靠手抄,很多都被皇家收藏,外人看不到,所以称为“图书秘记”简称秘书现代汉语里的“秘书“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在秘书省里负责编辑、校对的官职,叫作校书郎,品级在正九品下,是真正意义上的九品芝麻官但是这个职位经常用来安置那些刚刚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离皇帝和权力中心都不远,前途好而且做的事情不是政务性质的所谓俗务,所以很受读书人的青睐。
李白同族当中有一位叔父,叫作李云,当时正在担任校书郎,这就是李白诗题当中的“校书叔云”题目梳理清楚之后,我们来看全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整首诗都很口语化,感觉是情绪积压了太久,突然有一个缺口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虽然口语化,但好几处典故和词语很容易被人误解。
用到典故的句子是,“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东汉学者们把东观,也就是皇家图书档案馆,比作蓬莱仙山“文章”这个词的涵义最容易被搞错,它在这里并不是写文章的文章,而是指美丽的花纹,引申为华彩、绚烂。
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呢?因为“蓬莱文章”的“文章”对应的是“建安骨”的“骨”“蓬莱文章”说的是汉朝文学的璀璨风格,“建安骨”说的是曹魏年间建安文学的刚劲风格后者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是曹氏父子和他们身边的建安七子。
如果李白写的是四言诗,“蓬莱文章建安骨”就应该写成“蓬莱文章,建安风骨”接下来这位“小谢”是谁呢?既可能是谢朓,也可能是谢惠连,后者的可能性更高南北朝时期,南朝的谢家,也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那个谢家,先后出了谢灵运、谢朓、谢惠连三位文学家,谢灵运被称为大谢,谢朓和谢惠连各自被称为小谢。
现在你应该发现一个疑点了:“蓬莱文章”说的是汉朝,“建安骨”说的是东汉末年到曹魏初年的这段时间,曹魏之后的朝代是两晋南北朝,两位小谢都是南北朝时代的南朝人也就是说,无论小谢指的是谢朓还是谢惠连,时代都在“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后。
但李白为什么说,中间小谢又清发“呢?既然说“中间”,那么,“小谢”的时代就应该在“蓬莱文章”和“建安骨”的中间才对,但这明显违背事实2.披头散发的象征意义上面这个矛盾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中间”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意思是“然后”。
“中间小谢又清发”意思就是“然后小谢又清发”所谓,清发“,大意是清新、焕发,有生机蓬勃的感觉诗句为什么忽然提到这些古人呢?这是有传统套路的“蓬莱文章建安骨”是夸李云,“中间小谢又清发”是夸自己李云是校书郎,这正好是汉朝人眼里蓬莱仙山上的职位;校书郎在秘书省上班,是皇帝、皇子身边的文人,这又切合了围绕在曹氏父子身边的建安七子。
李白自己是两位小谢的仰慕者,这里拿小谢自比,既切合了饯别所在地谢朓楼,又切合了自己是李云的晚辈很难想象这样一首信马由缰的诗,用典可以用得这么妥帖接下来“俱怀逸兴壮思飞”,既可以理解成“蓬莱文章建安骨”和“小谢”这些古人,也可以理解成李云和自己,还可以理解成古人、李云和自己,仿佛让古人和今人融为一体。
这句里边的“壮思”很容易被误解成雄心壮志,其实它是才情饱满、才思敏捷的意思和谢朓同时代的钟嵘写过一部文学史上的名著《诗品》,评价谢朓和谢惠连的诗都用到一个“锐”字,就是指才气高、思路快而这两个人的诗走的都是华丽、宛转风格,并不是雄浑激昂的路线。
最后需要解释的就是“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散发”“散发”,顾名思义,就是把头发披散下来,让头发恢复自然状态和“散发”相反的意象是“束发”,把头发扎好,这是礼数的要求男孩子大约从十五岁开始束发,把自己打扮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
你也许想到了王维那句“松风吹解带”,是的,散发和束发的关系,就是解带和束带的关系当诗人忍受不了现实生活的压力,想要放飞自我的时候,就会散发,就会解带而散发和解带对应的生活,就是前边讲过的渔樵耕读“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一句里“扁舟”的意象对应的恰恰就是渔、樵、耕、读当中的“渔”。
这些都是套路当你古诗读得多了,就会发现,哪怕再天才的诗人,也离不开各种套路今日总结教科书总会把伟大的文学家描述成道德楷模,真相却往往与之相悖,李白就是一个典型,他极端自我,对他人的关心少得可怜,一生不羁放纵爱自己。
通常以远行的朋友为主角的赠别诗歌,在李白笔下,也能变成送朋友走,讲自己的故事古诗词中有些词汇虽然沿用至今、只字不改,但意思可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们在读诗时要格外留心鉴别的,不能轻率地以今论古,否则就会误读频发。
比如“中间小谢又清发”里的“中间”一词,在现代汉语里指两事物之间,在古汉语里却还有“然后”的意思请你回忆过往;你可曾用过哪句诗给亲友送别?下一讲我们来谈一谈标准的李白式相聚《将进酒》往期回顾:1.【讲唐诗-登高主题】杜甫《望岳》。
2.【讲唐诗-登高主题】杜甫《登高》3.【讲唐诗-登高主题】王之涣《登鹳雀楼》4.【讲唐诗-登高主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5.【讲唐诗】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6.【讲唐诗】杜牧《九日齐山登高》7.【讲唐诗】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8.【讲唐诗】杜甫《咏怀古迹》9.【讲唐诗】 戎昱《咏史》10【讲唐诗】杜牧《泊秦淮》11【讲唐诗】杜牧《题乌江亭》12【讲唐诗】 白居易《长恨歌》13【讲唐诗】 杨炯《从军行》14【讲唐诗】李颀《古从军行》
15【讲唐诗】李白《侠客行》16【讲唐诗】李白《结袜子》17【讲唐诗]李白《夜泊牛渚怀古》18【讲唐诗】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19【讲唐诗】 李白《关山月》20【讲唐诗】温庭筠《商山早行》21【讲唐诗】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2【讲唐诗】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23【讲唐诗】 王维《酬张少府》24【讲唐诗】王维《终南别业》25【讲唐诗】王维《秋夜独坐》26【讲唐诗】王维《山中》欢迎关注听读写诵诗书音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