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却被无情恼_多情却被无情恼什么意思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24

佛法的深妙是文人归佛的必然,这是佛法吸引文人的独特之处。

多情却被无情恼_多情却被无情恼什么意思

 

(三)“文人信仰”的特点

(六)影响世间,而非佛门      第六点,文人影响世间人偏多,影响出家人偏少总的来讲,文人和信仰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文人影响了信仰,信仰也影响了文人但是从身份来讲,出家人影响了文人,文人很难影响出家人因为文人的特长以及身处世间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他的影响偏于世间。

      文人的特长就是有文采,有诗书情怀,他通过山水人情就能感悟到人生的道理,然后用诗词表达出来同时,文人又生在世间,有很多文人一生都跟朝廷有关,跟仕途有关,他接触的都是世间人,所以他对世间人的影响比较大。

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文人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帝王、士大夫,他们跟佛教的往来非常密切,我们现在可能感受不到现在的人都觉得佛教是老太婆的信仰,是下层人士的信仰,是苦难民众的信仰,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只好在佛门里寻找寄托,这一世过得不好,只好在佛门里烧香、拜佛,求来世有点儿福报,这是大众对佛教的普遍认知。

其实在古代不是这样的,在古代,上上下下对佛教都非常了解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呢?因为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甚至超过了印度,它的影响非常深远      文人在实修方面比较弱,也缺少佛门所讲的戒德品行的要求。

佛门有戒律,文人作为世间人,虽然皈依了佛门,但是在落实戒律方面没有佛门这么严格,甚至有很多文人都是不拘小节,不守戒规

      大家知道李白是“酒仙”,让他戒酒是非常难的;苏东坡的诗词里也经常提到酒,至于他是不是真的喝酒,我们就不知道了多数文人都跟酒有关,让他们持守佛门的戒律是比较难的再加上古代文人士大夫特有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持守佛门的五戒,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们的优势是有悟性、有文采,但是在德行和戒律方面,他们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了,甚至有很多文人都是不拘小节      当然,后来佛教界有一个特殊人物,就是济公活佛,他是一个特例,他是阿罗汉转世,以神通的方式来利益众生。

他不是讲经说法,他走的道路就是不拘小节,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是他真的能做到“酒肉穿肠过”,我们做不到我们三杯酒下肚就倒了,怎么能“酒肉穿肠过”呢?所以这要有真实的修证才不会受影响普通大众还是要从基本的戒律、德行入手,严格要求自己,遵守佛门的规矩。

      文人在这方面比较弱,虽然他们跟佛门来往密切,与僧人有很多往来,但是他们对僧众和信众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这就是文人的局限性      相对来说,如果文人有净土信仰,他的影响反而会更大一些大家看李白、苏东坡,他们在文人当中影响很大,但是他们对普通大众和佛门修行者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像宋朝的王龙舒居士,还有清朝的魏承贯居士魏承贯也是文人,后来学佛了,他也汇集过《无量寿经》他们既有法义方面的文章,也有精进修学之风,往生的时候还有瑞相,这就不同于一般的文人了所以有真实修行的人,他们在佛门当中的影响跟文人就不同。

由此可知,佛门偏重的还是真实修行

      我们可以作一个对比说明我们返观佛门当中的高僧大德,他们和文人就明显不一样像早期的道安大师、慧远大师、鸠摩罗什大师,还有唐代的玄奘大师、shandao大师,唐代晚期的永明延寿大师,明代的蕅益大师,近代的印光大师,他们多数出家都比较早。

像道安大师、shandao大师,他们十几岁就出家了,还没有成年就出家了,其他人出家的时候稍微年长一些像慧远大师、玄奘大师、蕅益大师,也都是十几岁、二十几岁就出家了      总的来讲,大部分高僧出家的时间都比较早,没有在世间熏修儒家文化,但是他们来到佛门之后成就非凡。

这些人既有文采,也有信仰,有真实的修行,他们是有德行、有修证之人,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文人,受到佛门四众弟子的敬仰这些高僧大德也影响了文人,使得他们走向佛门,文人接触的都是这些高僧大德      这就是文人和僧人的区别。

僧人注重实修,文人注重文采、悟性像苏东坡,他一生都讨厌自己的文字,认为自己的文字惹了祸,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放下笔,临终的时候还写了一首诗包括其他很多文人,他们也会想尽办法把自己悟到的东西、个人的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

但是我们看禅宗的大德,包括佛门中其他的古大德,他们就不会刻意表达自己悟到的东西,甚至还会隐藏      我们知道,弘一大师是一个奇才,但是他晚年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呢?他说自己禽兽不如,这是他真实面对自己的心境,从修行的角度来评价自我。

这就是文人和僧人的本质差异因为僧人注重真实修行,既有文采,又有信仰,所以文人就乐意和僧人往来

(四)“文人与信仰”的关系

       最后作一个总结      关于“文人与信仰”这个话题,自佛法传入中国以后,两者就因缘不断,佛法的深妙是文人归佛的必然,这是佛法吸引文人的独特之处      中国有儒、释、道三家文化,早期儒、道盛行。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不被大众重视,甚至被文人和儒、道两家排斥但是最后佛法在中国扎根了,反客为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就是因为它很深妙,它能吸引文人归向佛法,它能征服所有中国人,这就是佛法的深妙之处。

所以佛教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过来看,文人归佛也是佛门普度众生的一种渠道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文人可能就是要以这种身份被佛法所度,这也体现了佛法的广大      文人之所长在于文章才情和悟性,所以他们都有感悟之态、惊人之语。

我们看到文人写的文章,都觉得非常惊叹,写得非常好,拍手称快,因为他们的文采非常好文人的不足在于世情难忘、情执偏重,这个“情执”不是指单纯的感情,而是说文人有独特的一面他们对仕途、世间非常难以忘怀,即使走向佛门之后,很多感情也依然难以忘怀。

      我们看苏东坡的诗词,表达了很多感情如果全面地讲,苏东坡的诗词涉及到很多感情,有亲情、乡情、友情、国情、山水情,处处都有感情,他处处都会感伤流年因为文人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他们受过教育,所以他们的内心世界超过普通大众。

      文人写文章几乎都会带一个“情”字,要么就是对亲情放不下,对亲情有牵挂,要么就是关怀国家,这是文人的普遍状况——情执过重有一句话叫“多情却被无情恼”,这也是苏东坡讲的因为文人太多情了,所以反而被无情之人惹恼了。

当然,这句话本身要表达的意思并非如此,但是如果把它放在整个人生当中来看,就会发现世间所有人几乎都是如此,都是“多情却被无情恼”,情感越多,烦恼就越多,反而被无情之人惹恼了      正因为文人放不下世间的各种情感,所以文人学佛往往是空慧多、实证少,入世多、出世少。

正如宋朝杨杰居士所讲:“爱不重不生娑婆”,这就是娑婆众生的特点——情执偏重不仅文人如此,世间所有人都是如此文人的情感就代表了轮回众生的情感,人人都是如此一般世间人的情感就是亲情、乡情、山水情,可能家国之情少一些。

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关心国家大事,但是对家人、亲情是很难放下的现在的人很难理解佛法,很难理解出家人,原因就在于此因为一般人都过不了情感这一关,所以要深入佛法就非常难      文人见识广,思虑多,情感尤其丰富,所谓“自古多情空余恨”。

由此就能看出文人与信仰的关系,既奇特,又平常;既梦幻,又现实,这就是文人信仰跟普通信仰的不同之处      “既奇特,又平常”,就是说文人的文采非常好,他们的信仰看起来非常高超,他们的悟性也很高深,但是他们的修证很平常。

      “既梦幻,又现实”,文人的文采看起来很梦幻,很有意境,但是他们又生活在现实的世间,他们对世间有很多牵挂和感情当他们在世间不如意的时候,就很难放得下想真正做到“平常心是道”,就要看文人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对佛法的真实体悟了。

      相对来说,苏东坡跟其他文人有所不同他可谓是文人与信仰结合的一朵奇葩,非常独特他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融入禅宗的超然心境当中,树立了文人与信仰合二为一的榜样也就是说,虽然其他文人也有很多诗词,但是有苏东坡这样特殊经历的文人并不多,所以苏东坡的成就跟其他文人相比还是明显不同的。

他由奇特归于平常,由高谈归于平淡,由造作归于自然他早期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是有造作之相还注重外相,“啊,我高高在上,八风吹不动”但是他最后“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时候就归于自然、归于平淡了。

      苏东坡能走到这个层面非常难得,这是很多文人难以达到的境界甚至包括我们修行人,也不容易达到这样的境界,现代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更难了      我们最后再看,文人多与禅宗有缘,与净土有缘的相对较少,这也说明文人心高气傲。

文人为什么不愿意念佛往生呢?就是因为心高气傲,不屑于念佛,苏东坡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结语:以上就是对“文人与信仰”的简单说明,让大家了解文人信仰的状况我们作为佛教的信仰者,首先重点关注的就是信仰。

文人丰富的信仰表现,就像一朵芬芳四溢的花朵,我们可以闻一闻,了解一下同时,作为一种弘化渠道,文人也可以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我们作为出家人、学佛人或在家信众,对文人的世界还是值得了解的(来源 | 《浅谈文人与信仰

》)

  联系寺院  客堂电话028-38572880(座机)            19940923861(微信同)            财务处

财务微信二维码电话:15378649151流通处

流通处微信二维码电话:19940925890 寺院地址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万胜镇法宝寺乘车指南

地图(点开可直接导航)

往期精彩(点击标题进入文章)慧语 |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微言 | 劝人念佛,佛来收获道风 | 寺院管理离不开戒律解惑 | 真恭敬还需要礼拜吗?名人佛缘 | 平常心是道法宝光影 | 如何少烦恼?木鱼山 | “法宝光影” 之建立心中的道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