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派_荷花淀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想要获得更多考研资料,请关注“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
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人物生平1913年5月11日(农历癸丑年四月初六),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孙犁出生后,母亲无奶,把馍馍晾干了,再粉碎后煮成糊喂他因此他幼年身体较弱,且有惊风疾1919年,孙犁入本村小学读完初级小学。
1924年,孙犁跟随父亲到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因孙犁就读的学校,图书丰富,故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如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中的叶圣陶、许地山等作家的小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多种杂志和儿童读物学习期间,他阅读的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926年,孙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北方一相当有名的私立学校)在育德中学初中部(4年)读书期间,孙犁即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发表作品,如短篇小说《孝吗?》《弃儿》,独幕剧《顿足》等升入高中后,他阅读了当时正在流行的社会科学的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文学作品。
对文艺理论发生浓厚兴趣,看了不少有关的著作并开始写这方面的文章,如发表在《中学生》上的论文《中所表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性质》等[2]1933年,孙犁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在家赋闲翌年春,父亲托人在北平市政府工务局为他谋得一雇员职位。
由于公务不多,他经常到附近的北平图书馆看书或到大学旁听,用笔名“孙芸夫”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由于屡屡请假,加上局长易人,几个月后他便被免职又经父亲托人,在北平象鼻于东坑小学当事务员,一年后辞职回家1936年暑假期间,孙犁经同学侯士珍、黄振宗介绍,到安新县同口完全小学当教员,教六年级语文和一年级自然。
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冬抗日战争爆发,他加入抗战工作所做的第一件工作是编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指导敌后的抗日宣传工作接着他又选编了《海燕之歌》,搜集国内外的进步诗歌,汇编出版,激励人们的抗日斗志。
他选编了《现实主义文学论》,将他前几年学习的社会科学和革命文学理论整理摘录出版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了《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两篇论文《关于墙头小说》《谈诗的语言》等理论文章和十几万字的《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标志着他对文艺理论的深刻思考,对解放区群众文艺创作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2年以前,孙犁的主要兴趣在于搞文学理论和批评,此后他的兴趣点转移到文学创作上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发表了《走出以后》《丈夫》《第一个洞》《春天,战斗的外围》《他从天津来》等十多篇作品,其中《丈夫》还获得了边区鲁迅文艺奖1942年第三四季度奖。
[5]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短篇小说《荷花淀》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后,重庆《新华日报》和各解放区的报纸转载,新华书店发行单行本,香港的书店也予以出版。
孙犁小说荷花一样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坛广泛的关注他的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开启了中国“诗化小说”的先河其中,《荷花淀》《芦花荡》分别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一、之二”1945年回冀中农村。
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1956年3月的一天,孙犁正在写作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的第十九节。
午睡起来,因眩晕摔倒——长期的劳累引发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十年期间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后来经过多方医治,孙犁逐渐康复,又欲重新开始写作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突然到来,孙犁的创作遂被再次打乱1977年7月,《人民文学》杂志编辑向孙犁约稿,他写了《关于短篇小说》发表于该刊第八期,由此复出。
这个时期,他的小说写得少了,除一束《芸斋小说》外,他把时间大多用在了研读古籍,写作散文、杂文上[7] 从1979到1995年,他先后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个作品集[8] (此10部作品集为“耕堂文录十种”)。
除个别篇章外,大部分写于1976年12月到1995年5月这20年间,且大多为散文这些作品所显示出的旺盛的写作实力和富有个性特色的思想艺术使他重新引起文坛关注,人们把“文革”前的孙犁称作“老孙犁”,而把“文革”后的孙犁称作“新孙犁”,并且对他进行了种种的解读。
然而,孙犁却在《曲终集》之后隐退彻底告别文坛孙犁晚年身体一直有病,但就是不肯去医院,怕受折腾(指反复检查)1995年5月的一天,孙犁下楼散步,偶感风寒,引起老年病(主要是前列腺症状)从此,他辍笔不再写作,也不阅读报纸,完完全全地进行疗养。
1998年10月,孙犁病情再度加重,住进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这时,他已经生活不能自理了,完全依靠护理人员照料一切就这样,孙犁在病榻上缠绵了将近4年2002年7月11日,孙犁逝世,享年90岁个人作品时间
作品类型出版社备注1938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理论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1940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理论晋察冀日报社-1942(初版)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理论1942版冀中文建会油印1950版中南新华书店
1952版上海文化工作社中南新华书店版书名《写作入门》,上海文化工作社版书名《文艺学习》1947荷花淀散文集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出版社曾再版1949芦花荡短篇小说集群益出版社-1949嘱咐短篇小说集
天下出版社-1949(初版)村歌中篇小说天下出版社1961年人文出版社再版1950采蒲台短篇小说集三联出版社-1950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读者出版社-1950文学短论理论上海文化工作社-1951-4山海关红绫歌
诗歌集新知识书店-1951-1963风云初记长篇小说见备注1集、2集分别于1951、1953年人文出版社出版;1-3集,196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1953文学短论(续编)论文集上海文化工作社-1958白洋淀纪事
小说、散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铁木前传中篇小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62津门小集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4-4白洋淀之曲诗歌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8晚华集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3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0澹定集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耕堂杂录杂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疆定集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琴和箫小说、散文集花山出版社-1982孙犁小说选
小说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982《孙犁文集》(1-5册)套装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耕堂散文散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12尺泽集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书林秋草杂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收录于“书话集”系列1983孙犁文论集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孙犁散文选散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远道集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2老荒集散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4陋巷集散文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9耕堂序跋序跋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收录于“骆驼丛书”系列1989-9无为集散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百花文艺出版社再版1990芸斋小说小说集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2《孙犁文集》(珍藏本)套装百花文艺出版社正编5卷,续编3卷,共8卷1992-3无为集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11曲终集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芸斋梦余散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孙犁全集套装人民文学出版社共11卷2008《耕堂读书记》正、续编读书记集大象出版社-2013《孙犁文集》(补订版)作品集百花文艺出版社纪念孙犁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版其中,《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这十部散文集又合称《耕堂劫后十种》,[7] 201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以丛书的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套装的形式集结出版。
散文《相片》《识字班》《第一个洞》《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三烈士事略并后记》《塔记》《王凤岗坑杀抗属》《采蒲台的苇》《安新看卖席记》《张秋阁》《光复唐官屯之战》《学习》《宿舍》《节约》《小刘庄》《挂甲寺渡口》《厂景 》《访旧》《婚俗》《一天日记》《回忆沙可夫同志》《黄鹂》《石子》《序》《伙伴的回忆》《服装的故事》《悼画家马达》《删去的文字》《童年漫忆》《谈赵树理》《谈柳宗元》《吃粥有感》《杂说》《序》《书的梦》《画的梦》《戏的梦》《夜思》《悼念李季同志》《乡里旧闻》《同口旧事》《新年悬旧照》《报纸的故事》《亡人逸事》《芸斋琐谈》《母亲的记忆》《青春余梦》《芸斋梦余》《猫鼠的故事》《夜晚的故事》。
个人生活1927年,孙犁在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以年幼想家,不愿远离为由(保定距家乡近200里),休学一年同年,与本县黄城王氏定婚,第二年,遂与结婚毕业后又去北平、保定等地谋事,直到1949年在天津工作后孙犁才把妻儿接到身边,并为她取名“王小立”。
孙犁虽外表傲岸,对家人却难掩其真情,虽然工作很辛苦,常常熬夜写作到凌晨一两点,晚上路过老母亲的屋子,都推门进去看看是否盖好被子老母亲爱吃鱼,孙犁就专拣中段儿往她碗里夹他与农村妻子伉俪情深,虽然二人文化差距巨大,却一生恩爱,相携相扶。
孙犁写过,母亲和妻子是他文学语言的源泉正是质朴的劳动妇女的美德,奠定了他早期作品的基调,使他进入繁华的城市后,还联结冀中平原的地气,孙犁曾用过笔名“石纺”,是大女儿曾经工作的厂名简称,也用过“纪普”,“普”是他早丧的爱子名字。
个人荣誉孙犁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作为《天津日报》的创始人之一,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持青年作者的传统,培养了刘绍棠等大批知名作家和业余文学创作骨干,被誉为“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散文选》荣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远道集》《谈作家的素质》《耕堂序跋》连续3次获鲁迅文艺奖20世纪80年代获全国老编辑荣誉奖人物评价孙犁的作品和人格赢得了许多读者及同行的称誉: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读了孙犁的作品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
作家铁凝:孙犁"不以急功近利的一时效应,来代替文学特有的使命"作家莫言:“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作家茅盾:孙犁有他自己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一文)。
学完,记得签到哦!重大消息:2019最新版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正在火热预售中!(点击查看详情~)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温馨提示:在“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首页: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
基础测试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