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声是第几声_平声和仄声是第几声
前言这个问题是:仄声是第几声?这个问题,是诗词格律的最基础问题。字有四声,平上去入,仄声包括了上去入三声。今
前言这个问题是:仄声是第几声?这个问题,是诗词格律的最基础问题字有四声,平上去入,仄声包括了上去入三声今天普通话的四声分一二三四声,平声大致对应一和二声声,上声大致对应三声,去声大致对应四声但是入声比较复杂,在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在今天的四声中都存在。
一、古四声与五声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翻译佛经,在魏晋时期就有了研究声律的书据说中国最早韵书是三国李登《声类》与晋代吕静《韵集》不过这两本书早已亡佚了唐代封演《闻见记》记载《声类》“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声类》的五声可能是宫、商、角、徵、羽隋朝陆法言等人编撰《切韵》,成为诗词韵书之滥觞,后来唐韵、广韵、集韵、平水韵都是以切韵系统的韵书切韵采用的是四声,即平、上、去、入齐梁时期,永明体诗人沈约在《答甄公论》中,曾经解释过四声与五声的区别:。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朝,是南朝梁开国功臣,谥号为隐。因此他也被称为沈隐侯。
二、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平仄呢?《广韵》解释到:平,正也《增韵》说:平,坦也《說文》解释:平, 平舒也顾名思义,平,就是平坦,不倾斜 ;仄,是平的反义词,就是不平的意思,倾斜就是仄《说文》中解释“仄”:本字,通作側。
唐朝诗人把仄称之为“ 侧“唐朝元和 (806-820年)左右的诗人王睿 ,有书《炙毂子》记录:上四字指”八月九月“,八【入声黠】、月【入声月】、九【上声有】这四个字都是仄声唐人说的调体就是今天说的拗体青蛇上竹一种色,
“种”应该是平声结果用了侧(仄),所以是拗体(五连仄),下句用“无”对句双救拗,是拗体律诗的标准方法。
三、平仄怎么分上面说过,齐梁永明体诗人研究四声,后人又把四声分成了两类:平和仄1、平在四声中,平就是平相当于我们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2、仄上、去、入三声都是“不平” ,我们称为仄或者侧例如上声:马,即今天的三声;去声:骂,类似于今天的四声;
3、入派三声最麻烦的是入声,宋以后“入派三声”,入声字分别派入了平上去三声中入声字:叔(入声一屋),今天是一声类似还有屋、出、一、失入声字:国(入声十三职),今天是二声类似还有合、节、舌、别入声字:法(入声十七洽),今天是三声。
类似还有北、雪、骨、血入声字:踏(入声十五合),今天是四声。类似还有叶、壁、末、乐。
四、诗词谱中的标识在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表示可平可仄的意思例如在《钦定词谱》中,刘禹锡的词《纥那曲》,文字表示平仄就是 :用符号表示:词谱中的“△”表示,此处要押平声韵,例如《纥那曲》中的“青、情、声”。
如果是▲,表示押仄声韵,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就是押仄声韵○”标平声;●”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都可以用“中”来表示《纥那曲》这个词牌,其实就是近体五言绝句,也是一种格律诗。
诗谱的平仄,当然也是如此标识
结束语平仄,是旧体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如果不知平仄,无法入门 不过,现在诗词学会推广《中华通韵》,基本就是按照普通话的四声来代替古四声也就是一、二声,就是平生,三声四声就是仄声如此作诗,基本不需要去查询平水韵,相对简单许多。
@老街味道刘坡公学诗百法,作诗五戒之二,创作诗词如何戒谄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