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剧情_后天电影剧情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27

《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

后天剧情_后天电影剧情

 

1我站在纽约市立图书馆高高的台阶上面面前是车水马龙的东41大街街上满是曼哈顿特色的黄色出租车,行人汇成河流,从斑马线流淌而过纽约市立图书馆是电影《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主要取景地。

这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灾难电影,导演是灾难片“专业户”,罗兰•艾默里奇影片上映的年代,我居住的小城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影院,一张《后天》的电影碟片成了我珍贵的童年记忆出于对影片的执念,每次来到纽约,我总要来图书馆看一看。

我闭上眼睛,想象着电影最震撼的特效场面银幕上的纽约市飓风肆虐,大雨倾盆几十米高的海浪涌入曼哈顿岛,从摩天大楼的缝隙中横扫而过,把行人、车辆,悉数吞没而后飓风过境,城市被瞬间冻成冰柱,掩埋在厚厚的积雪之下。

当然,这只是想象而已。睁开眼,身边的城市依旧风平浪静,这种规模的灾难是不可能发生在真实世界的。

纽约市立图书馆《后天》讲述了一个气候灾变的故事电影中,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过多的淡水进入海洋,切断了北大西洋暖流洋流剧变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失去了洋流输送的热量,北极地区气温骤降,形成了巨大的温带气旋,沿大陆方向一路南下。

在大洋沿岸,飓风掀起的海啸摧毁了岸边都市,而高空极寒的冷空气从风眼长驱直入,把地面瞬间冰冻。短短一星期过后,当气旋终于在北回归线消散,整个北半球已经重新被冰雪覆盖,新一轮冰川期拉开帷幕。

《后天》电影剧照就在《后天》开机前不久的2001年,小布什政府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回过头再来看,《后天》的剧情十分明显地影射了当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举措因此,一些评论颇有微词,直指电影是给导演的个人立场张本的工具。

这不无道理,因为影片里随处都是不加掩饰的讽刺和黑色幽默,诸如烧书要从税法烧起、难民南下涌入墨西哥等等对比一下艾默里奇其他几部小心翼翼的“主旋律”灾难大片,这些细节非常值得玩味转眼近20年过去,《后天》依旧是同类型灾难片的翘楚。

2004年的特效场面放在今天仍可圈可点;看似耸人听闻的剧情,竟愈发显出现实意义2

《后天》电影剧照作为商业电影,《后天》的剧情自然掺杂了过分的艺术夸张现实之中,不论是洋流变化还是气候剧变,即使在地质尺度上不过瞬息,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像电影剧情那样,覆盖整个北温带的冰川期在几天之内迅速来临,更是完全脱离实际的事情。

不过,电影的背景设定还是基于很硬核的科学事实之上的,即“新仙女木事件”在绝大多数“科幻”类型影片中,这已实属难能可贵了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是距今一万两千年前后,北半球一次剧烈的异常降温事件。

短短几十年间,北美地区的平均气温骤降7~8℃;在少数地区,降温甚至达到20℃受影响的范围相当之广,除了大西洋沿岸进入冰期的北美和西欧,其他的连锁反应甚至遍及全球[1]

新仙女木事件气温变化示意图目前学界推测,导致这一大范围气候突变的,正是被切断的北大西洋温盐环流那一时期正值第四纪冰期结束,覆盖在北美大陆上的冰盖融化,释放出巨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将海水稀释,扰乱了洋流系统,造成了这次延续整整1200年的小冰期。

[2]北大西洋温盐环流是全球最重要的洋流系统之一在温度和盐度的共同驱动下,洋流将墨西哥湾的温暖海水从大洋表层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西北欧洲,让这片本应是高纬极寒的土地成为了人类文明的温床然而,古气候数据似乎表明,这一洋流系统存在两种不同的稳态。

我们所熟知的北大西洋暖流是它的强模式,而弱模式则存在于冰川期之中可令人担忧的是,自195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速已经减少了15%,这是千年未有的异常事件全球气温上升和大量淡水注入海洋都会促使洋流向弱稳态的转化,而一旦临界点来临,这种转化在短短数十年间就会完成。

[3,4]

北大西洋暖流可视化地图北大西洋温盐环流系统不过是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全球气候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大尺度混沌系统,时刻维持着微妙又脆弱的平衡就像“蝴蝶效应”描述的那样,一点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工业革命以来直线飙升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涨的全球均温,以及加速融化的两极冰川气候变化的加剧使得极端天气变得愈发频繁且剧烈如极端高温、异常降水、超强台风,甚至全球海平面的上升、海水的暖化和酸化,都是这只蝴蝶扇动翅膀后的余波。

80万年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3今年的气候异常是非常明显的2022年8月10日,国家气象台发布历史上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异常顽强的副热带高压盘踞在十余个省份,从江淮到川渝,全部笼罩在破纪录的高温之下高温、干旱,让本应是汛期的长江流域在盛夏时节逼近了最低水位。

把目光移得远些,从欧洲到北美,同样遭遇了旷日持久的大范围高温天气,野火肆虐、河流干涸而早在年初,澳洲和南美洲也经受了历史罕见的严重热浪袭击在2022年,全世界一同见证了气候观测史上最炎热的夏天如果我们还有记忆,就会发现,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异常气候都已经越来越常见,强度也愈发极端。

火烧云2020年秋,加州爆发大规模山火一连几天,圣路易斯傍晚的天空都是一片没有死角的血红色后来我才得知,那是来自加州山火中排放的烟尘颗粒物在作祟它们进入高层大气环流,飘过大陆,散射阳光,染红了两千五百公里开外的圣路易斯的天空。

2021年冬,一场空前的龙卷风暴席卷中西部五州那夜,圣路易斯狂风骤雨,龙卷风警报响彻城市的上空,像极了电影中的末日情景很幸运,龙卷风没有进入城区,只是擦着城市边缘而过;可城市之外的大平原上,肆虐的风暴夺走了近100条生命。

这次爆发共产生了71个龙卷风,创造了冬季龙卷风的纪录;可仅仅四天后,这一历史纪录就又被另一场更强劲的爆发所打破

洪水中淹没的地铁站2022年夏,圣路易斯遭遇千年不遇的短时强降雨袭击当晚的累积降水量超过200mm,相当于整整两个月的雨水在短短六小时内倾泻而下凌晨三点,我被手机推送的紧急洪水警报惊醒闪电撕裂夜空,照得房屋内外如同白昼;暴雨横扫过大地,敲打得水泥屋顶如瓦釜般雷鸣。

等我在早晨再次醒来,雨水尚未停歇,城市已成泽国每当亲身经历这种事件,我都不由得想起《后天》的情节在电影中,冰雹袭击东京,龙卷风横扫洛杉矶而现实世界里,则是德克萨斯史无前例的暴雪,西雅图破纪录的高温,非洲大旱,澳洲野火。

诸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这样的字眼,不觉间已经成为了新闻的常客前些天看到新闻,今年又将是一个拉尼娜之年这是非常罕见的持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气象局接连发布预警,提醒可能到来的极端冬季气候。

经历了2020年的冰雪风暴、2021年的冬季龙卷风,我不知道、也无法想象今年又将见证什么未来已来,凛冬将至。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传说。4

2021年10月5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出乎全世界的意料,一向有迹可循的物理奖竟然打破了一百多年的传统,授予了复杂系统的相关研究更通俗地讲,这次的物理诺奖,破天荒地授予了两位气候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

他们因为“建立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变化并可靠地预测了全球变暖”,分享了一半的奖金[5]真锅淑郎是第一位探索包含水蒸气反馈的大气辐射-对流平衡的科学家他确定了大气的众多成分里,二氧化碳会引发显著的温室效应;并且这种升温的直接来源就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不是太阳辐射的增加。

早在1967年,他就定量地计算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会让全球气温升高约2℃,而且高纬度地区的升温会被显著地倍增[6,7]哈塞尔曼则开发出了识别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方法他在导致气温升高的众多自然和人为因素中寻找到各自独特的“指纹”信号,从而确定了温室气体排放就是使得气温升高的主要诱因。

[8,9]

哈塞尔曼“气候指纹”解读从真锅淑郎建立第一个全球变暖的物理模型开始,诸多的数据和研究都指向同一个证据确凿的事实:人类活动就是导致20世纪中叶以来的异常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科学家的哨声已经响过半个世纪,气候变化早就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然而,人类社会的复杂度或是更甚于气候系统气候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话语权又总是掌握在无关紧要的人手中流传的从不是事实,而是被选择性传播与相信的“事实”;重要的也从不是科学,而是被异化成为伐异工具的“科学”。

高枕无忧的人把气候议题变成了攻击与倾轧的武器,在气候变化中流离失所的人们的悲鸣却被淹没如今不是一个能够团结共进的年代,但自然规律并不会因人的意志而转移当我们沉迷于舆论符号的虚空斗法之中时,大自然正在遵循客观规律而转化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早已在悄然中习惯了竭泽而渔,透支未来的利益,换取眼前一朝一夕之欢愉就像电影《流浪地球》的开场白所说:“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让人们认识到错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切身经历错误的苦果,可那一天到来之时,人类社会将早已深陷困局这一次,环球同此凉热References:[1] Rahmstorf, S. Ocean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during the past 120,000 years. Nature 419, 207–214 (2002).。

[2] Clark, P. U., Marshall, S. J., Clarke, G. K. C., Hostetler, S. W., Licciardi, J. M., & Teller, J. T. (2001). Freshwater Forcing of Abrupt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293(5528), 283-287.

[3] Boers, N. Observation-based early-warning signals for a collapse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Nat. Clim. Chang. 11, 680–688 (2021).

[4] Caesar, L., Rahmstorf, S., Robinson, A. et al. Observed fingerprint of a weakening Atlantic Ocean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Nature 556, 191–196 (2018).

[5]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21/[6] Manabe, S., & Wetherald, R. T. (1967). Thermal equilibrium of the atmosphere with a given distribution of relative humidity.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4(3), 241-259.

[7] Manabe, S., & Wetherald, R. T. (1975). The Effects of Doubling the CO2 Concentration on the climate of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32(1), 3-15.

[8] Hasselmann, K. (1993). Optimal fingerprints for the detection of time-dependent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Climate, 6(10), 1957-1971.

[9] Hasselmann, K. (1997). Multi-pattern fingerprint method for 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of climate change. Climate Dynamics 13, 601–61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