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3多大_天下布魔多大空间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28

据《淮南子·地形训》的记载,当大禹治水获得成功后,想知道大地的面积有多大,“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

天下3多大_天下布魔多大空间

 

据《淮南子·地形训》的记载,当大禹治水获得成功后,想知道大地的面积有多大,“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太章、竖亥步测的结果,大地竟然是一点偏差都没有的正方形,而求其面积,约为94.26亿平方公里,即为今地球总面积5.1亿平方公里的18.48倍。

姑且不论《淮南子》关于大地的上述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数据传达出的观念:大地是正方形的,而且这个正方形无论多大,也是有边际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正是这样的观念,造成了又一个系列的中国名号,即四海、海内、天下。

这个系列的中国名号的使用情况,不妨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为例《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公元前202年,群臣请尊汉王刘邦为皇帝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前195年,皇帝刘邦回到家乡沛县,“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罢,刘邦又对家乡父老说:“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显然,上引文中的“平定四海”、“威加海内”、“遂有天下”、“守四方”意思是一样的,而“四海”、“海内”、“天下”、“四方”,指的也都是汉朝的疆域全境那么,四海、海内、天下这些名号是怎么成为一个系列的?四海、海内、天下的范围究竟有多大?这些名号的含义又是如何演变与怎样丰富的?追根溯源,首先需要理解中国古人的天地结构观念。

第一节 盖天说与浑天说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对于天与地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过种种的讨论,其与四海、海内、天下名号有关者,主要是盖天说与浑天说盖天说前后略有三种不同的见解最早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即把天穹看成像一口倒扣着的锅,笼罩着仿佛棋盘一样平直的大地;后来,人们又把天地的结构想象成一座凉亭,大地的边缘有八座大山好似凉亭的柱子一样,支撑着圆穹状的天;再到后来,又认为“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即天像一只斗笠,地像一个倒扣着的盘子,天盖着地,天、地都是中间高、外围低。

盖天说示意图一

盖天说示意图二浑天说主张天体呈球形,大地位于这个球形的中心东汉张衡系统总结此说指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又说:“天体于阳,故圆以动。

地体于阴,故平以静”简而言之,大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独居在仿佛蛋壳一样的天球的中央,而且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但是大地“载水而浮”的见解引起了一些质疑,比如日月星辰随天旋转,当运行到地平线以下时,如何能从水中通过呢?所以浑天说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大地是浮在气中的,大地的上下左右都是气。

浑天说示意图然则理解盖天说与浑天说的基本原理,意义可谓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可以由此真正明白中国古代一些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习惯说法的意思以言神话传说,如《淮南子·天文训》记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不周之山即盖天说里的天柱由于共工的猛触,这根天柱折断了,于是天地为之晃动天的倾斜使西北方高起来,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移动,地的倾斜使东南方陷下去,所以江河泥沙都向东南方流去。

以言文学作品,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所谓“穹庐”,指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毡房,今天习称“蒙古包”,它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说形似穹庐的天空,笼罩着四方的原野,这明显就是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文学呈现。

以言习惯说法,如蒙学读物、南朝齐梁时代周兴嗣的《千字文》起首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四句的意思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土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浩瀚无际的太空中。

这又是浑天说的形象表达当然,按照现代天文学、地理学的认识,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都存在着诸多的疑误,比如大地虽有起伏,但是没有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然而尽管如此,以盖天说、浑天说为基础,还是产生了一批称谓中国的古老名号,比如大地“载水而浮”,于是有了“四海”、“海内”的名号,“天圆如张盖”、“天似盖笠”云云,于是有了“天下”的名号。

第二节 “四海之内皆兄弟”先说四海与海内《论语·颜渊》中有段对话:“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而直到今天,“四海之内皆兄弟”还是中国人张口就来的习语。

那么,“四海之内”也就是“四海”、“海内”的说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我们的先人曾将海看作世界的边际《诗·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这证明了东方的商人把“海外有截”看成不世的盛业《尚书·君奭》:“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这又证明了西方的周人也把海边看作世界的边际。

其次,从文献记载看,“四海”一词的首先出现,是商朝遗民所作《诗·商颂·玄鸟》:“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这话的意思是:商朝开创的疆域,达到了四海边,四海的诸侯都来朝觐按东方的商人本来滨海而居,习见东方海陆相连,商人又已经有了四方的观念,而由此进行推演,在地理知识还比较落后的时代,人们认为既然大地的东方边际是大海,另外的西、南、北三方,自然也是以茫茫大海作为边际的;又既然大地的四周都是大海,“四海”或“海内”就可以用来指称中国了。

以四海或海内指称中国,如《尚书·禹贡》:禹平水土以后,“四海会同”,“声教讫于四海”;《国语·周语》:“高高下下,疏川导滞……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孟子·梁惠王》也称:“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又“推恩足以保四海”。

此处所谓四海,等于禹迹,所谓海内,范围同于九州然而何谓四海?说法并不一致起初,“四海”只是一个空泛的名称,就是指中国四周的海疆后来,人们在因名求实的习惯思维作用下,又把“四海”具体化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只是这东、南、西、北“四海”的确切海域,随着政治疆域的扩展、地理视野的放大,在不同的时代又是不一样的,其大致情况如下东海:先秦古籍中的东海,大致相当于今之黄海《礼记·王制》:“自东河至于东海”,东汉郑玄《注》:“徐州域。

”但战国时已有兼指今东海北部者《战国策·楚策》:“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秦汉以后,始以今之黄海、东海同为东海明朝以后,东海又分成两部分,即北部为黄海,南部仍称东海南海:先秦古籍中的南海,相当于今之东海《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又《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南海均指今东海。

秦朝统一岭南后,设置南海郡,其海疆实临南海及至西汉以后直到现在,南海就专指今南海(古又名涨海)了

广州南海神庙西海:西海所指,各个时期大不相同西汉末年,在今青海湖附近设置了西海郡,这是把古青海湖看作西海;东汉末年,在今内蒙古居延海附近设置了西海郡,这是把古居延海看作西海其他曾经被看作西海的水域,还有很多,如博斯腾湖、咸海、里海、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以及印度洋西北部,甚至地中海,都曾经有过西海的称呼,总之都是我国西部或以西的较大水域。

北海:先秦古籍中的北海,指今之渤海,如《孟子·梁惠王》:“挟太山以超北海”秦汉以降,随着中原皇朝疆域的不断扩展,渤海已不处于北方,以此凡是塞北大泽,往往就被称为北海,如里海、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都曾拥有北海之名。

通过以上的简单说明,可见具体的“四海”所指,仍是非常麻烦乃至没有定论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正如清《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海部》所指出的:从古皆言四海,而西海、北海远莫可寻,传者亦鲜确据,惟东海、南海列在职方者,皆海舶可及。

也就是说,问题出在西海与北海上一方面,既然是四海,所谓“地中高外卑,水周其下……四方皆水,谓之四海”,那就不能没有西海、北海;另一方面,中国的西边与北边,又确实没有呈环绕状的、水大于地的海域,所以学者们对于上述的各种“西海”、“北海”,总是觉得不惬于意。

有趣的是,大概正是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先秦时代就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四海”概念,这种概念的“四海”,竟然不是指海域,而是指地域什么样的地域呢?《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即“四海”是指四邻的蛮夷戎狄的居住地域;又《荀子·王制》:“王者之法,……四海之内若一家”,具体而言,“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唐杨倞《注》曰:“海谓荒晦绝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即“四海”是指荒凉僻远的地方,并不一定特指大海比较而言,虽然秦汉统一以后,地域的四海说渐少为人提起,海域的四海说则益趋明朗,其实指海域与指地域的这两种“四海”概念,仍是有些联系的。

因为从大地为海围绕的观念出发,有海的地方意味着已是大地的边缘,所以“海”又引申为荒凉僻远之地,荒凉僻远之地又是所谓的蛮夷戎狄之地进一步说,我们上面引过的“四海之内若一家”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习语,如果把“四海之内”理解为包括了中原的华夏与四邻的蛮夷戎狄,那无疑是更加恰当的,因为“若一家”、“皆兄弟”,毕竟都是说人的。

第三节 “海内”的范围与“四海”的兄弟我们的先人不仅有着四海之内、兄弟一家的恢弘气度,对于“四海之内”这个家的形状、面积,也有着或者大胆的想象,或者务实的猜度,这就是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四海之内”大概念的“四海之内”,如《吕氏春秋·有始览》的想象:“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呈现为东西稍长、南北略短的近正方形,面积约为1.26亿平方公里,约合今中国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13倍,是整个亚欧大陆的近2.5倍。

到了后来,有些想象就更吓人了,如汉《春秋命历序》说:“神农始立地形,甄度四海远近,山川林薮所至,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这样的“四海远近”,达到了1260亿平方公里,是地球总面积的247倍,真是极尽想象之能事、用尽夸张之修辞,也正如《庄子·秋水》的比喻:“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至于小概念的“四海之内”,则要实际得多如《礼记·王制》:“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

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对照《吕氏春秋·慎势》的说法:“凡冠带之国,舟车之所通,不用象译狄鞮,方三千里”,可知“四海之内”与“冠带之国”都是“方三千里”,亦即155.6万平方公里。

这样的“四海之内”,语言互通,不用“象译狄鞮”,自然是立足于战国时代华夏核心地区而言的,其范围基本就等于上章所述的“禹迹”、“九州”如《尚书·禹贡》说:禹平水土以后,“声教讫于四海”,《礼记·王制》说:“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于是,“四海”、“海内”与“禹迹”、“九州”一样,都成了称谓中国的名号。

“四海”、“海内”作为称谓中国的名号,相关例证不胜枚举《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诸葛亮对刘备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唐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毛泽东的文章《为人民服务》:“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这三例的“四海”,都是指全国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北宋曾巩《熙宁转对疏》:“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鲁迅《朝花夕拾·后记》:“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何如”,这三例的“海内”,也是指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上章讨论到“禹迹”、“九州”这两个名号有着众多的“孪生兄弟”,如禹甸、禹域、九有、九围、九夏等等,其实“四海”也是这样“四海”的众多孪生兄弟,如四方、四表、四隅、四隩、四垂、四封、四国、四履等等,也是我国的古老名号。

这些名号中的“四”字,都包括了东、南、西、北四方,进而泛指天下各处;这些名号中的“方”、“表”、“隅”、“隩”、“垂”、“封”、“国”、“履”,都是相关的地理概念今各举例如下四方:《周礼·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东汉郑玄《注》:“四海,犹四方也。

”《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东汉高诱《注》:“四方,谓之天下也”又《新唐书·吐蕃传》:“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四表:《尚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四表谓四方极远之处,四表之内为中国。

如唐李德裕《谢恩不许让官表状》:“况今四表无事,六气斯和,箫勺可致于治平,文轨尽同于元化”四隅:《淮南子·原道训》:“经营四隅,还反于枢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东汉高诱《注》:“隅,犹方也”,是四隅谓四方。

如西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强秦兼并,吞灭四隅”四隩:《尚书·禹贡》:“九州攸同,四隩既宅”,西汉孔安国《传》:“四方之宅已可居”,引申指全国,与九州为互文如《后汉书·蔡邕传》:“曩者洪源辟而四隩集,武功定而干戈戢。

”又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并序》:“五方率职,四隩入贡”四垂:《汉书·韦玄成传》:“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余郡”,四垂指四境《新唐书·南蛮传》:“羽葆四垂,以象天无不覆;正方布位,以象地无不载”四封:《管子·戒》:“如此,而近有德而远有色,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四封也指四境。

如《晏子春秋》:“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又唐李白《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并序》:“由是百里掩骼,四封归仁”四国:《周易·明夷》:“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四国谓四方如《诗·大雅·崧高》:“揉此万邦,闻于四国”,郑玄《笺》:“四国,犹言四方也。

”四履:唐杜牧《原十六卫》:“四履所治,指为别馆”,四履指四境所至如唐卢照邻《释疾文·粤若》:“有太公兮,卷舒龙豹,奄经营乎四履;有先生兮,乘骑日月,期汗漫乎九垓”又唐储光羲《观范阳递俘》诗:“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

”以上这些“四”字名号,大体而言,都是各自语境中的全国代称、中国名号当然,历史发展到了近现代,“四海”这个系列的名号,在某些场合似乎又有了新的含义,如习语“放之四海而皆准”,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中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两例的“四海”,一般理解为“全世界”的意思。

不过,若以为这是“四海”概念指称范围的扩大,那就错了,因为“四海”以及“海内”指的是人迹所到的地方,指的是“全世界”,指的是“天下”,本来就是“四海”与“海内”的原始含义第四节 理想的“天下”与现实的“天下”

如何理解“四海”、“海内”的原始含义就是全世界、就是天下呢?如前所述,按照中国古人的天地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笼盖着地,天的下面就是天下、就是大地,大地既是浮在水面上的,又为大海所包围,所以“四海”、“四海之内”、“海内”的范围就是大地,大地在天地之间的具体位置就是“天下”,换言之,“四海”、“海内”、“天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

如《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汉书·地理志》:“秦遂并兼四海,……分天下为郡县”,《汉书·董仲舒传》:“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可见四海、海内、天下都是可以互换的名号那么“天下”的范围又有多大呢?这涉及到了“四极”的概念。

所谓“四极”,就是在大地的东、西、南、北四方各寻出一个最远的点,作为那一方的极,四极之间即天下范围有趣的是,“四海之内”有大、小两种概念,“四极”也有大四极与小四极大四极的范围,上文说过《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的四极,从东极到西极、从北极到南极,都是233500古里零75步,也就是说天下是个正方形,面积大约94.26亿平方公里,约为地球总面积的18.48倍。

至于《吕氏春秋·有始览》中记载的四极,那就更大了: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也就是从东极到西极、从北极到南极,都是597000古里,面积达到了616.2亿平方公里,约为地球总面积的121倍。

这样的四极所显示的天下,大概除了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的孙行者外,无人能够周历了小四极的范围,则要实在得多小四极虽然也有诸多的说法,但都有具体的地点与相关的历史背景最早的小四极说似乎可推《孟子·万章》所记舜罪四凶的地点,即北幽州,南崇山,西三危,东羽山;这个四极的地点,相距其实并不甚远。

《吕氏春秋·为欲》中记着第二种四极:“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与《吕氏春秋·为欲》近同的四极,又有《楚辞·大招》的“北至幽陵,南交趾只,西薄羊肠,东穷海只”,《淮南子·主术训》的“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大戴礼记·五帝德》的“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在《尚书·禹贡》里,则记着第三种四极:“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即北(朔)也至于流沙,南也至于海第四种四极见于《尚书·尧典》,即东嵎夷(旸谷),南南交,西西(昧谷),北朔方(幽都)又第五种四极,据《尔雅·释地》:“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鈆,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

”按以上诸家的小四极说所涉及的众多地点,究属何地,说法纷纭,但大体一说比一说放大如《禹贡》的四极大概等于后世秦朝的疆域范围,《尧典》的四极大概等于后世西汉武帝的疆域范围,至于《尔雅》的四极,则东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都说是“四方极远之国”了。

再就大、小两种四极说进行比较,显然大四极说是凭借大胆想象而建构的天下范围,小四极说则是依据实际地理知识而拟定的天下范围大四极说的大胆想象这里不予讨论,那么小四极说之依据实际地理知识,又当如何理解呢?诚如顾颉刚、童书业所指出的:。

在世界交通未大开的时候,一地的人类往往就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看作世界,这在地球上的民族差不多都是这样的……说起我们中国的疆界来,在地理上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往西面去有高山,往北面去有大沙漠,往东南两面去又是大海,四边的墙壁这样森严,怎不使人不信在中国以外还有什么很大的世界!。

换言之,按照顾颉刚、童书业的理解,汉代以前,尤其是在春秋战国以前,建立于实际地理知识之上的四极所范围的“天下”,与“中国”的范围某种意义上正是相等的进之,这凭借想象与依据实际的大、小两种四极说所显示的天下,又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与政治实践中,发挥着虽然不同但都堪称复杂而深刻的作用与影响。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不妨稍事展开按“天下”一词,依据现存文献的记载,首见于西周的《尚书·召诰》:“用于天下,越王显”,意思是说在天下施行此道,君王的功德就会显扬光大又据《史记·周本纪》的说法,《召诰》是召公营雒邑、周公诫成王的一番话,如此,则《召诰》的天下指以“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之洛阳为中心的四方。

以天下为四方的用法还见于康王、穆王时及西周末,天下一词的意义又有所拓展,即不仅指四方之内,也泛指普天之下而由春秋到战国,随着华夏民族意识的逐渐明朗,中国人的天下观也逐步成熟起来,终于形成了由方位、层次和夷夏交织而成的新的天下,这新的天下,按照邢义田的描述,结构是这样的:。

天下由诸夏及蛮夷戎狄组成,中国即诸夏,为诗书礼乐之邦,在层次上居内服,在方位上是中心;蛮夷戎狄行同鸟兽,在层次上属外服,在方位上是四裔方位和层次可以以中国为中心,无限地延伸;诗书礼乐的华夏文化也可以无限地扩张。

最后的理想是王者无外,合天下于一家,进世界于大同这样的天下,无疑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它可以是华夏与蛮夷戎狄组成的四海之内,也可以是抽象或具象的“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的普天之下;这样的天下观,又深刻影响了从此以后中国传统帝制时代的历史。

比如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间的帝王是受天父之命而拥有天下、统治万民的,所以都自称天子,只是对于一位真正的天子来说,如何“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接百蛮”,使得四夷都“沐浴”在天朝的恩泽之下,合天下为一家,进世界于大同,就成了一项永恒的挑战,天子们都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造成的矛盾、困惑甚至痛苦。

从现实来说,秦汉以降,统一“中国”就是拥有“天下”了《史记·秦始皇本纪》:“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又《晋书·苻坚载记》:“四方略定,而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餔”然则无论是秦始皇帝嬴政完成的“天下大定”,还是前秦皇帝苻坚遗憾的“天下不一”,都不能算作真正的天下,而只是传统中国的范围。

《汉书·董仲舒传》:“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也就是说,从理想上讲,“方外”的天下也应当列在统一的范围之内,如此才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之,如果“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

——可以说,正是这样的理想,强力刺激着一代又一代雄才大略的中国帝王们开疆拓土的决心,他们期望着“王者无外”,“皇帝之德,存定四极”,从而成为一位真正的天下之君;这样的理想,也持久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文人士大夫们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他们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感觉有责任把自己的优越文化向外推展,从而使得蛮夷戎狄统统濡染德教,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一乎天下”,“一”的方法是“用夏变夷”,“一”的范围则是“溥天之下”。

然而理想的尴尬、现实的矛盾又是,没有哪一位中国帝王、哪一批中国文人士大夫能够真正做到政治的统一天下、文化的德泽天下别说真正的天下了,哪怕就是今天的亚欧大陆,也从来没有统一在中国天子、华夏文化的范围之内那绵延万里的长城,对于梦想统一天下的中国天子而言,就实在是一道十分刺目的羞辱表记!于是或深感惭愧地自我安慰,说是“德薄而不能远达也”,或干脆退而求其次,把蛮夷戎狄排除在华夏之外,以为夷夏之间,乃是天地所以隔绝内外,如此也就弥平了理想的缺憾,慰藉了现实的政治。

天津蓟县黄崖关段明长城相对而言,这后一种天下观,即重华夷之辨、严夷夏之防,对于现实的中国历史的影响更大比如为了抑制帝王们野心的膨胀,影响国计民生,汉族儒家提倡的大一统是有范围的,即内地农耕地区,除此之外的地方就是“不毛之地”,不可耗费精力去征伐,而是提倡采取羁縻、怀柔的政策,维持名分上的君臣关系或朝贡关系。

而从这层意义上说,那些众多的非汉民族对于历史中国的统一,又具有伟大的贡献,正是他们,使得农业、游牧、狩猎、采集等等地区,也就是长城内外、塞北江南,统一在一个国家之内,从而在实质上打破了汉族儒家天下观以及相关的统一观的局限。

总之,“天下”这个称谓中国的特殊名号,广泛作用于中国古代政治疆域的拓展,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道德的推广那么,期望作为文化道德推广范围的“方外”或“海外”又是怎样的呢?其实这在中国历代帝王、文人士大夫们的心目中也是清楚的,那就是中国这个小天下以外的大天下,中国这个小九州以外的大九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