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种族简史_美国种族简史读书笔记
犹太人是经常被拿来和中国人比较的民族,确实很有趣,二者从优点到劣根性都很像。希望我们可以见贤思齐、取长补短。
前两篇:转:《美国种族简史》读书笔记一:爱尔兰人转:《美国种族简史》读书笔记二:德国人作者对这篇文章的介绍:一不小心就说多了
这篇有点长… 犹太人是经常被拿来和中国人比较的民族,确实很有趣,二者从优点到劣根性都很像。希望我们可以见贤思齐、取长补短
I. 概述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犹太人的国家,犹太人数量甚至超过了以色列而犹太移民以他们特有的文化特点和聪明才智,在美国社会上升速度之快,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历史犹太人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他们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文化,但自从70 AD(公元70年)被灭国以后,就过着流离失所、漂泊无依的日子。
尤其是在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兴起以后,他们更是因为信奉犹太教而成为了过街老鼠在中世纪时期,一旦社会中发生或大或小的动荡,如瘟疫、饥荒或者战争,人数少且生活习惯“奇怪”的犹太人很容易就成为了“替罪羊”,被人们驱赶甚至屠杀。
在和平年代,他们因为“客居”的身份而从事着小商小贩或是“中间人”等职业,职业上也不被信任(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于为什么农业社会不信任商人有着很详细的分析,强推)由于犹太人寄居异乡,本地人相对于他们在人数上总是有压倒性优势,所以犹太人虽然像爱尔兰人一样被欺负和压迫,却没有因此练就强大的地下组织的能力。
敌众我寡,反抗无异于自杀他们在长时期的苦难中练就了忍耐、聪慧、灵活的品格,以及对武力十分消极的态度移民犹太人是美国最早的移民之一15世纪末,西班牙皇室突然变卦,本来优待犹太人的政策被推翻,犹太人被从西班牙驱逐,财产被没收,他们在欧洲四散,有人就跟着当时哥伦布的船队来到了美洲。
18、19世纪初的犹太移民大部分来自德国他们有很强的“德国”认同感,认为自己是“信仰犹太教的德国人”他们和同时期的德国移民一起生活,有人成了农民,有人成了商人,有人成了银行家此时期的犹太人在美国是“主流”社会的一部分。
犹太人的大量涌入是在19世纪,而此时的犹太人大部分来自于东欧,从资产和受教育程度上都逊色于已经在美国相当成功的德裔犹太人东欧的犹太人在波兰、俄罗斯等地一直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犹太人聚居区,就是最早的ghetto)。
因此他们虽然生活在农业社会,却很早就熟悉“城市“的生活,也伴之产生了很多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如讲卫生、不酗酒、在小空间里与人和善相处等波兰被俄罗斯帝国占领后,出台了一系列迫害犹太人的政策,包括把12岁以上的犹太男孩儿集中起来“俄罗斯化”。
俄罗斯甚至派了一些人专门在当时犹太人聚居的地方掳走无人看管的孩童到现在为止,美国社会还有“Jewish mother(犹太母亲)”的stereotype(刻板印象),即唠叨、无处不在、保护欲过剩这是当时东欧犹太人的遭遇和恐惧印在了一代又一代犹太母亲的基因里。
东欧犹太人一无所有地到达了美国,可以说是史上最穷移民他们陆续搬入了爱尔兰人曾经住过的贫民窟因为贫穷、受教育程度低,这批移民遭到了当时主流社会、尤其是已经融入主流社会的德国裔犹太人的排挤然而,东欧犹太人相比于其他曾经居住在贫民窟的移民群体,有一定的优势:1)他们早已习惯城市聚居生活,并形成了相应的生活习惯(比如讲卫生),所以曾经困扰其他移民族群的传染病的爆发等放过了犹太贫民窟;2)长期低眉顺眼的生活使得他们相对和平,不惹事、不闹事,犯罪率低,不酗酒;3)信仰生活给了他们稳定的家庭;4)勤奋、爱学习。
犹太人抓住了服装业兴起的机会,在贫民窟的家里建立了家庭作坊,缝纫机日夜不停,全家老小都投入到成衣的制作中,为家庭脱贫打下了最初的基础从二代移民开始,犹太裔移民逐渐进入了白领行业,成为了作家、科学家、导演、法官、百万富翁,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从褴衫到紫袍的蜕变。
MGM(米高梅),Warner Bros(华纳公司),纽约时报,Salk等都与美籍犹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优秀的文化特点犹太人最突出的优点毋庸置疑就是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与渴求了就算在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犹太人对读书人也是相当的倾慕与敬重。
一个有文化的人,即便年幼,也会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与尊敬这个在《圣经》中也有体现耶稣12岁时和父母一起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在回程的路上与父母走散“三天后,他们才在圣殿里找到耶稣,祂正和教师们坐在一起,一边听一边问问题。
祂的知识和对答令听见的人感到惊奇”(路加福音2:46-47)一个12岁的孩子因为知识渊博又有智慧,因此得以和圣殿的长老与学者一起论道读书人是犹太父母最钟意的女婿这一点跟中华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大学校园里看到很多犹太人和中国人的结合(比如“虎妈”一家)。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有些家庭虽然看似是不同种族的结合,其实文化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犹太移民到达纽约后,充分地利用了纽约市的公立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1912年,一份在纽约市俄罗斯-犹太移民聚集区公立图书馆的调查显示,53%的人借阅的图书都是知识性的写实文学(non-fiction),而借阅的小说也大部分是托尔斯泰、狄更斯、大仲马等。
虽然当时犹太移民从事着家庭作坊为主的服装业,把孩子们留在家中显然就可以增加劳动力,但大部分人还是选择让孩子们上学第一批移民因为各种条件所限,孩子们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当时的IQ测试显示犹太小孩的IQ相比同龄人偏低,致使很多学者怀疑“犹太人很聪明”的传说根本不可信),但从第二代开始,他们从IQ、受教育程度、质量、家庭收入,都达到并超过了美国平均水平,打了移民翻身史上最漂亮的一仗。
犹太人因为长期被驱赶与欺负的历史,从心理上比较支持underdog(弱者),政治理念偏左近期基本全部支持民主党,但也曾经反对过民主党提出的“平权法案”II. 个人反思保护欲过剩的犹太妈妈让我想到了之前读过的一篇科研论文,说恐惧是可以遗传的。
当父系小鼠把某一种味道和恐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给它闻一种味道,然后用电击等方式使它有痛感),它的子代和孙代也会害怕同一种味道,即便他们没有被电击的经历,甚至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味道所以我们代代相传的,不仅仅是文化、性格、长相特征这些显而易见的。
经历也可以化为基因记忆传给下一代想想还是挺可怕的,也说明了读史的重要性,不单单为了知识,也可以了解我们自己犹太人是一个经常被拿来和中国人类比的民族,二者从优点到劣根性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点还蛮神奇的,因为从历史上来讲,犹太人居无定所,从事一些小商小贩的工作,而中国人安土重迁,是农耕大国。
犹太人有很明确的宗教信仰,信奉一个神;而中国人信仰比较泛泛,各路神仙都能拜拜说说犹太人让我佩服的地方一个是他们自身文化的传承作为一个很早就亡国的民族,他们漂泊无依,经常被驱赶和迫害,按道理说,放弃本族文化,努力融入当地文化对个体来讲是比较有利的。
然而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在迫害中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认同感和民族宗教意识,使得犹太宗教、文化、语言在没有本土国的情况下仍然得以保存千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犹太裔美国人的社区,这种文化仍然在被传承,比亚裔社区做的好太多了。
另外一个带给我震撼的是反犹(anti-Semitism)浪潮虽然在历史上和现代仍然频频爆发,但anti-anti-Semitism也很活跃有正义感的人们往往能准确指认、发声反对反犹思想二战期间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特别骇人听闻,但绝对不是史无前例,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希特勒差不多能跟魔鬼撒旦划等号了。
在日常辩论中,如果想表达某人罪恶到极致,完全无救赎的可能,就用希特勒举例犹太人是怎么做到让全世界人民都记住他们的伤痛的?怎么做到让全世界都对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深恶痛绝的?Anti-China(反华)在西方国家也并不陌生,但anti-anti-China(反对反华)的呼声好像很微弱……甚至还有人(华人和非华人都有)为anti-China辩护,说只是anti-中国ZF,不包括中国人。
我是不信再说了,普通美国人跟中国ZF打交道的能有几个?到最后承受他们歧视的不还是中国人?二战中中国承受的伤亡与损失应该算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之最,然而我们战后不仅仅没有要求赔偿,甚至除了拍抗日神剧以外,没有什么深刻的伤痛文学(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文学数不胜数,从写实到小说,针对各个年龄阶段都有,电影更是年年出),以致于西方的一些大学生甚至都不知道中国也参加了二战(真的,我的大学同学……),而且很大部分西方人认为日本虽然是侵略者,但其实最终是受害者(因为他们比较了一下珍珠港和原子弹……)。
这点张纯如在《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中有字字泣血的叙述(强推)就我自己而言,我写过几篇关于亚裔受到歧视的文章,但一般都会在开篇专门说明not everything is about race(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关于种族的), 不要有受害者心态(victim mentality)。
不知道我个人是不是我们文化的一个折射?因为以受害者自称好像有点丢份儿?包括最近民权运动又兴起,很多亚裔为非裔发声,说虽然自己日常也受到歧视,但与非裔受到的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我们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不愿意提及自己受到的伤害?沉浸在伤害中无济于事,但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谁又可以为我们喊冤呢?如果自己都不愿意为自己发声,别人又怎么能知道我们遭受的不公呢?。
最后说说平权法案反对平权法案(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大旗本来是先由犹太人扛着,后又交接给了华裔我查了一下犹太裔“革命前辈”在反对平权法案的斗争中都做了点什么结果有点儿让人失望上世纪70年代,犹太人还是坚决反对平权法案的。
在白人学生状告UC Davis(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逆向歧视”,为少数族裔留下16%的名额,导致他虽然考试成绩优秀却未能录取时,犹太组织写信给法庭支持该学生,因为这16%被照顾的少数群体没有犹太裔(当时有亚裔)。
后来法官判定UC Davis录取该生,但是声明种族可以作为录取中的考虑因素(但不能有硬性quota配额),一个多元化的校园是教育的目的之一犹太组织还很义愤填膺地反问,如果录取允许考虑种族,怎么保证种族不会成为决定性因素?。
然而到了2000年左右,有白人学生状告密歇根大学“逆向歧视”的时候,犹太组织的态度在这二十几年里悄然改变了,他们写信支持平权法案,认为少数族裔应该被照顾(基本上是把1974年法官说的话重复了一遍)一些人试图解释犹太裔态度转变的原因。
有的学者认为犹太人已经完全融入主流社会,成为了WASP的一员(WASP即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其实就是主流的缩写)(我觉得这种观点很有趣,从侧面反映了平权法案真的是少数族裔之间分羹的博弈,根本没有撼动主流的利益。
因此当犹太人成了主流以后,反而无须反对平权法案了)也有人认为,亚裔成为了新的犹太人(也就是平权法案中吃亏的一方),所以犹太裔就自然而然噤声了在这点上,他们的经验好像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华裔只能走出自己的路。
平权法案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如果公开反对,则会给人留下种族歧视(不关心非裔、西裔)、自私冷漠(看似亚裔自己是受惠人)、政治不敏感的整体印象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规则由别人设定的游戏,必须在反对与妥协(吃亏)之中二选一呢?。
肤色只是一个人的众多属性之一,也不否认这个充斥着罪的社会会单单因为肤色而给一个人或一类人带来特殊的困难,那我们可以对其有特殊的照顾但是除了肤色之外,还有阶级之分,穷困有时候比肤色更束缚人还有破碎的家庭,残疾的身体,都是社会竞争中的劣势。
那可不可以由我们华人自己的议员(或我们支持的议员)提出一份更全面的、先进的、包容性强又体贴人的新的公平的法案?对华裔而言,教育资源当然是我们关心的,但团结其他少数族裔对抗歧视,不被民权运动排除在外,对亚裔来说也很重要。
我们的目标是让社会更公平,而不是和其他少数族裔角逐那少得可怜的一杯羹Anyway啦,希望我们在这点上能比犹太人做得好转:《美国种族简史》读书笔记一:爱尔兰人转:《美国种族简史》读书笔记二:德国人龚妈的读后感:。
关于平权运动,我今天读了一篇公号文章,觉得写得挺好,推荐大家一读让美国华人世界间歇性崩溃的平权法案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里,提到一部电影,作者说:整部电影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If I don’t fight for myself, who will?。
If I only fight for myself, who am I?如果我自己都不为自己斗争,谁还会?如果我只为自己斗争,我又是谁?我的解读,第一句话讲的是“利益”,第二句话讲的是“价值观”.那么,在这次非洲裔平权运动中争辩(争吵)的沸沸扬扬的美国华人,ta们除了为自己斗争,还在为谁和为什么而斗争?他们斗争背后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
上面的作者只讨论了平权法案跟种族----准确地说是华人二代上大学----有关的那部分其实平权法案还牵涉性别,性取向,残疾,有些方面不太有争议,有些方面却争议很大,是个很复杂的议题作为一个基督徒,应该对平权法案持什么态度,也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