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文集_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
从关注对人的生态研究进入到对人的心态研究,再进入到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研究等。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
我们为什么要读费孝通?他是世界级学者,当代重要思想者他的一生从未停止过思考从年轻时思考中国乡村贫困的缘由,到中年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及小城镇的发展,到晚年关注世界的和平与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从关注对人的生态研究进入到对人的心态研究,再进入到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研究等。
在他一生的研究中,隐含着一段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他学术思想中的投射。
费孝通(1910-2005),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因其突出成就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曾先后获得1980年美国丹佛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荣誉奖”、1981年英国伦敦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7年美国纽约获美国大不列颠全书奖、1993年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等。
1985年10月费孝通在江村调查
费孝通手迹1.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的经典调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运行的精要剖析中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经典作品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布·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的博士论文导师)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这是一本描述1930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社会文化、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2.费孝通精选集世界级学者的经典文集启迪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思想智慧这套精选集,是国内第一套根据研究主题分类精选的费孝通作品集,每册的内容都与中国当今的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并且每册均有名家导读,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费孝通的思想脉络与思想要义对于初识费孝通的读者,这是一套很好的费孝通学术思想入门读物;对于已经读过费孝通作品的读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读经典,也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3.芳草茵茵——费孝通自选田野笔记费孝通亲自编选的田野调查笔记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的田野故事田野调查是从实求知的根本办法费孝通先生曾言:“田野调查是从实求知的根本办法”本书为费老亲自编选的田野调查笔记集。
,由《桂行通讯》《江村通讯》《四上瑶山》等十余篇随笔组成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二十七次回访江村朴实细腻的文字,述及其早年赴广西实地考察,新婚妻子不幸溺水身亡的经历,读来令人怆然;。
回忆了其在第二次学术生命里上瑶山、访温州、走甘肃,行行重行行。这些文字,亲切、动人,是了解费孝通先生人类学、社会学思想的一份珍贵的“现场”记录。
4.云南三村我们需要《云南三村》我们需要传统的治学精神《云南三村》包括《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三部分内容对于这本书,费孝通先生在序言中写道:从《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还可以说一直到80年代城乡关系和边区开发的研究,中间贯串着一条理论的线索。
《云南三村》处在这条线索的重要环节上,在应用类型比较的方法上也表现得最为清楚。因之,要理解魁阁所进行的社会学研究,最好看一看这本《云南三村》。
5.初访美国每一个认真为中国文化求出路的人,每一个认真要在现代世界里做人的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中美学者互换交流项目,费孝通受美方邀请,于1943年6月至1944年7月在美国做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初访美国》记录了费孝通在此期间对美国的观感和思考。
费孝通以其流畅隽永的文字描述了1943-1944年在美期间美国社会及日常的方方面面,以及他对美国的各种政治制度安排和宗教信仰的思考、美国与欧洲的对比等也许不只是我一个人,我相信这是每一个认真为中国文化求出路的人,说得更狭小一点,每一个认真要在现代世界里做人的中国人,多少会发生彷徨的一个课题:。
我们是维持着东方的传统呢?还是接受一个相当陌生的西洋人生态度?东方和西方究竟在什么东西上分出了东和西?这两个世界真是和它们所处地球上的地位一般,刚刚相反的么?它们的白天是我们的黑夜,它们的黑夜是我们的白天?
它们的黑暗时代是我们唐宋文采,它们俯视宇内的雄姿是我们屈辱含辛的可怜相?历史会和地球一般有个轴心在旋转,东西的日夜,东西的盛衰是一个循环么?我们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光明?这光明又是否全盘西,或是全盘东?这又会成什么东西?
介绍文化不是宣传,而是分析宣传所引起的是感情,爱好或憎恶,可是分析所引起的是理解,超出了爱恶,而入于欣赏你若为一个美国朋友解释中国文化,你时常会发现他们会发生种种你从来没有注意过的问题有很多我们觉得极平常的,可是在他们却正是最不能了解的地方。
原来,我们所谓文化介绍,其实是在用自己文化来和别人的文化相对照所以要介绍美国文化给中国人,介绍人不但要明白美国文化而且还要能明白中国文化为美国人解释中国,我们中国人自己反而有时不及美国人要有这种贯通文化的人才实在不容易。
6.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其实是《生育制度》中家庭与氏族之区分的发挥费孝通提出一个假设:“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生育制度》《生育制度》主要结合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意在说明传统文化从制度上如何保障中国社会的延续性,从夫妇人伦到世系继替、亲属关系的扩展等,简明地勾勒出社会不断创造自身的线索费孝通先生将儒家经典视为传统中国实践的准则,这一准则在实践的过程中与现实生活会产生距离,而这一距离在绅士和农民两个层面的表现不同,逐渐由小变大。
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性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我们承认人类生物基本需要是须在社会结构中得到满足,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为了要使人类能得到更大的和更可靠的生物上的满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某种行为和某种生物满足有关而就说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在满足这种生物需要。
种田、烧饭等活动确是为了我们营养的需要可是在聚餐时有吃饭的行为,这吃饭的行为是仪式性的,可能是为了要增加团体的团结力,引起同仇敌忾的心情,加强这团体对外的抵抗,所满足的需要不是营养而是安全生育制度之于性的关系亦属于这种性质。
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使没有求偶、婚姻和家庭,同样是可以得到的事实上,这种种正是限制人得到性的满足的方法我们不能因为人类把性生活限制到了夫妇关系之间,或是人类不经过婚姻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性生活,而说婚姻的功能是在满足性欲,或是说为了要满足人类第一类的基本需要而在文化中发生婚姻。
相反的,生育制度既然是限制人类的性生活,我们就应当从为什么要限制性生活这一问题上着手去思索,限制性的满足的原因决不能是为了要满足性生活《乡土重建》传统中国的乡村经济不必要依赖城市就可以维持一种匮乏的自足。
近代以来,由于通商口岸的设立带来大规模新型工业的冲击,改变了市镇贸易的流向,通商口岸大量吸收都市的金钱,这切断了乡村的金融血脉,并迫使都市地主进一步压迫乡村在这里我想对儒家偏重身份的观念再下一些注释儒家的注重伦常,有它的社会背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亲属关系。
亲属关系供给了显明的社会身份的基图,夫妇、父子间的分工合作是人类生存和绵续的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这些身份比其他社会团体中的身份容易安排,容易规律而且以婚姻和生育所结成的关系,一表三千里,从家庭这个起点,可以扩张成一个很大的范围。
而且在亲属扩展的过程中,又有性别、年龄、辈分等清楚的原则去规定各人相对的行为和态度在儒家的社会结构中,亲属也总是一个主要的纲目,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模范
拓展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生如何阅读?教师如何指导?读后如何测评?统编教材编写者、试教团队倾囊相授读教评三位一体,解决三大困惑本书提供《乡土中国》14篇详细解读,提供7节教案+经典课堂实录+教学误区解析,提供6板块原创测试题+学生阅读自评表。
《乡土中国》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学习书目在整本书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阅读的信息反馈大量集中在“不好懂,难”“不喜欢读”两个方面调查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学术著作阅读经验”“概念多、抽象、容易混淆”“抓不住重点”等。
怎么在有限的课时,既为学生答疑解惑,又引领他们从“粗读”走向“细读”,读进去,还能读出来呢?有没有一些资料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提供更多元的备课思路?本书正是学习《乡土中国》的好帮手:“导读”带领师生“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走近斯土斯人,关注吾国吾民;
“基础解读”帮助学生扫除阅读“拦路虎”,为教师提供备课“百宝箱”;“教学设计与研讨”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完整呈现教学过程;“测试与评价”提供从基础到拓展、从篇章到整体、从书内到书外等多元阅读评价。
费孝通之问当今世界充满文明间的误解、冲突与碰撞,费孝通站在中国学者的立场上,向世界不同的文明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最大善意,并将未来不同文明如何“美美与共”的中国思考贡献给世界本书是方李莉教授倾注大量心血写就的一部有关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传记。
本书之所以叫“学术思想传”,就是想以传记的形式来全面地叙述传主的思想,而不是停留在记叙其生平经历本书围绕费孝通一生的两个问题域展开 :一是其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面对工业文明冲击下积贫积弱的中国乡村,提出的“
中国要如何走向现代化道路”的问题 ;二是其在晚年面对全球化提出的“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的问题全书较为完整地体现了费孝通从早年关心生态问题(即人与土地的关系),到晚年关心“心态”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国与国的关系)的学术思想的转折过程。
其中展示的不仅是学者一生的个体思考,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化变迁的思想积淀,对当下的中国及世界具有非常重大的启示意义作者力图说明,虽然费孝通在1949年之前的著作受到较高的学术评价,但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思想则达到了从前学术研究未能达到的高峰。
,并将与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著一样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