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幻河图_清明幻河图 美国众神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5-09

你好,我是地道君,欢迎继续走进《网络热门古画“鉴定”》第17期,让我们穿越到1800多年前的中国,当时正是三国时期。

清明幻河图_清明幻河图 美国众神

 

#文化历史解析#

你好,我是地道君,欢迎继续走进《网络热门古画“鉴定”》第17期,让我们穿越到1800多年前的中国,当时正是三国时期两年前,你一定看过河南卫视出品的一条被刷屏的视频:晶莹剔透的绸缎,如九天银河瀑布倾泻而下。

舞台中央,女神起舞,月光裹挟着思念将她束缚这个片段出自古典舞剧《水月洛神》,它改编自汉末三国曹植所作的《洛神赋》还是在2021年,河南卫视据此改编的中国风舞蹈《洛神水赋》再次引爆全网,曹植笔下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仿佛真的来到人间。频频刷屏的《洛神水赋》舞(图©河南卫视视频截图)▼

可是你知道吗?对《洛神赋》的“二创”改编,早在1600多年前就有了改编者叫顾恺之,是一位书画大家他挥毫点墨,将《洛神赋》里的缠绵悱恻变成了可视化的丹青画卷,这就是《洛神赋图》《洛神赋图》(画心部分)(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横屏观看,从右到左)

| 01 “人追神”的连环画 |从图名不难看出,《洛神赋图》根据文学名篇《洛神赋》绘制当时的传说中,掌管洛水的神明是宓妃,相传宓妃为远古时代宓羲氏的女儿,溺水死亡后成为洛神《洛神赋》的作者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

“才高八斗”说的就是这位才子。电视剧里的曹植形象(图©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王良波 饰)▼

这篇辞赋诞生在黄初三年,也就是公元222年,曹丕即位的第三年这一年,曹植从他的封地鄄城来到京城洛阳朝觐,回程的时候从洛水乘船返程返程途中,他触景生情,构想出了一段人与洛神之间的特别对话整个过程由六个片段组成,就像戏剧演出过程中的分段,跌宕起伏,这就是名篇。

《洛神赋》算起来,去年正好是《洛神赋》诞生1800周年经过画家的艺术创作,不到千字的文章,被演绎为将近六米的超长画卷《洛神赋图》,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出40厘米《洛神赋图》与《清明上河图》对比▼

对应着《洛神赋》文字,《洛神赋图》也进行了分段式描绘,六段文字被转化为三段场景各个场景之间,画家用山、林、水、草等分界,使画面既“分隔”又“连接”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绘画已经有成熟的“连环画”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洛神赋图》原作已失传。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宋代摹本,其中主要的四件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两本)、辽宁省博物馆(一本)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一本)四个版本的《洛神赋图》对比(图©东晋顾恺之原作,宋代摹本)▼(横屏观看,从右到左)。

我们今天选取的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摹本之一画里的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傍晚时分,曹植一行人出城来到洛水之滨由于人困马乏,便在水畔扎营歇息曹植在水滨漫步,并眺望水波浩渺的洛水,突然间精神恍惚,思绪飘散。

一抬头望见了山岩之间,水波之上,站立着一位佳人,那便是洛水之神宓妃在画家的笔下,洛神的衣带在水面上飘荡,凌波而来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凌波微步”便出自这里只见岸边的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

众人目光略显呆滞,曹植却双目炯炯,深情注视着洛神曹植初遇洛神《洛神赋图》(局部)(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曹植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形容眼前的女神在画里,顾恺之用一对翱翔的鸿雁表示“翩若惊鸿”,用张牙舞爪的蛟龙代表“婉若游龙”洛神出行的时候,还带来了她的神仙“朋友圈”首先助阵的是来自南方湘水的两位女神——。

娥皇、女英,她们翩翩起舞;空中腾飞做“收风”动作的是风神,她的左右手各有一根旗杆;水面上,右手持鱼竿,左手做抚平水波动作的是河神;正在敲打大鼓的是水神;水神对面,挥动衣袖、唱歌和鸣的是女娲位于诸神C位的洛神从右到左,若隐若现,空中、山间、水中都有她的身影。

《洛神赋图》诸神形象(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一段画面下来,故事的“背景”扑面而来,人物的表情、动作也都呼之欲出接下来你会发现,今天影视剧里“先甜后虐”的桥段,这幅画里也用到了:舒缓起伏的画面,既用于交代故事的开端、发展,又为后来的剧情反转,做了铺垫、反衬。

曹植与洛神近距离对话《洛神赋图》(局部)(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画的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跟曹植进行了一番交流后,洛神开始回头转向她在云中乘坐一辆六条龙驾驭的“豪车”,腾云驾水,向远方驶去空中有鸾鸟相伴,水中还有文鱼、鲸鲵等神兽拱卫左右驾车而去的洛神《洛神赋图》(局部)。

(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紧接着是画的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结尾洛神离去,曹植恋恋不舍,他甚至登上楼船,想要去追赶远方的“神车”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前两个部分,洛神手中一直握一把好似“绿色莲蓬头”样式的扇子到了结尾部分,曹植与女神分离后,这把“绿扇”出现在曹植的手上。

。这暗示着,女神在离别之前,给男主留下了一份赠礼。手拿“麈尾扇”的曹植《洛神赋图》(局部)(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绿扇有个正式的名称,叫做“麈(zhǔ)尾扇”,在魏晋时期,这属于一种常见的器具“麈”是领队的大鹿,所谓麈尾扇,就是以固定样式在扇子上加上两撮鹿尾毛,这是天神、仙女下凡的象征“麈尾扇”是洛神的醒目标识。

《洛神赋图》(局部)(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器物后来从神界走到人间,常常出现在魏晋名士手中,尤其是在清谈场合清谈,就是知识分子在一起聊“玄学”在描绘名士聚会的古画里,我们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从实用角度,它可以驱虫﹑拂尘更重要的是,它是身份的象征,是高士们喜欢把玩的雅器。

了解完画面的主要内容,我们接着往深处、细处看| 02 “山水画”,还是“人物画” |把唐宋时期的绘画跟《洛神赋图》比对,你很容易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这张画里,人物和环境的比例,很失真,不协调比如,近景和远景拉不开距离,高山仿佛土丘,大河如同小溪,而原文中的“轻舟”在画中所展现出来的则是两层高的。

“楼船”。至于环绕神仙的树木,就只勾画一个扇形的轮廓再填色,仿佛是放大版的银杏叶。《洛神赋图》卷首题字(图©清代 乾隆皇帝书,故宫博物院藏)▼(横屏观看,从右到左)

可是,这幅画的收藏者乾隆皇帝曾激动地提笔题词:“妙入毫巅”如此评价,是在夸画家的笔法一丝不苟,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嫌少这时候我们不禁怀疑:他点评的是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吗?难道说,大画家顾恺之也犯了“低级”错误?。

“人大于山”西魏时期佛教故事壁画(图©敦煌莫高窟285窟)▼

“水不容泛”《洛神赋图》(局部)(图©顾恺之原作,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看过我们之前推送的文章,你肯定知道答案:那个时代所作的画,被形容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把人画得比山还高,把水画得很浅,看起来载不动船其中提到的两张古画《游春图》《明皇幸蜀图》被视为成熟的山水画,但仍保留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影子。

这一说法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对照《洛神赋图》,画面中山水、人物、树木的模样,以及相对关系,都符合这段描述地道君之前的文章中还提到过,隋朝之前还没有单独的山水画概念,当时。

画里的山川河流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是象征性的元素,例如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其中的山水也主要作为背景出现《鹿王本生故事图》原画出自敦煌莫高窟地257窟(图©当代 李建英摹绘)▼(横屏观看,从右到左)。

今天我们看来“很不协调”的画面,恰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创作的典型样式就像这张《洛神赋图》,你很难说它到底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与其如此纠结,倒不如说,它是两种画科共同的母体,给我们展现了山水、人物分科之前,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状态。

没想到吧?《千里江山图》的主体构图“借鉴”了《洛神赋图》里的山水下图1:《洛神赋图》(局部)下图2《千里江山图》(局部)(图©分别由顾恺之、王希孟作,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人物图式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人物创作1、2: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3:阎立本《步辇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4、5: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波士顿美术馆藏)▼

| 03 这些“神兽”来自哪里 |我们知道,《洛神赋图》根据《洛神赋》绘制而成,描绘了一段人神之间的对话,画中的主角是人间的曹植以及包括洛神在内的“神仙”除此之外呢?你会看到许多“怪兽”比如,翩翩翱翔的。

“惊鸿”,也就是大雁;游走水云间的“游龙”;为神仙引路的神兽,像龙,像鸟,又像麒麟;跟随洛神左右的“文鱼”是“鳄头鱼身”《洛神赋图》里的“神兽”集锦《洛神赋图》(局部)(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那这个时候你就好奇了:这些神兽们的形象,画家的创作来源是什么?首先,提到神话形象,就得说我们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和道教信仰从曹植到顾恺之的时代,是道教传播的重要时期曹植与“洛神”初次相遇的画面,身后的侍从为他撑着一把“遮阳”的大伞,正式的名字叫。

“华盖”上古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有五色云气和金枝玉叶形成花状之物现于黄帝顶之上,“华盖”由此得名后来,“华盖”常常出现在道教的造像和壁画中,用以体现某位神仙的尊贵地位在世俗世界,“华盖”常常与王公贵族们相伴。

头顶“华盖”的洛神《洛神赋图》(局部)(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其次,除了来自本土,还有一些是“舶来品”随着龙的身影往下看,就能发现两条身型硕大的像鱼的神兽,有专家称为“文鱼”有一种说法,这里的文鱼暗合了《山海经》中的鳐鱼古时候,文鱼是祥瑞之物,民间传闻所到之处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但是你看这条鱼,它似乎并不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的瑞兽形象,它的上身尤其是嘴部,更像肉食动物鳄鱼。疑似“摩羯”形象的水兽《洛神赋图》(局部)(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地道君在之前的文章《十二星座》系列里讲过,它可能是十二星宫里的“摩羯宫”形象,最早来自古巴比伦,后从古希腊传到古印度,然后随着佛教传播进入中国摩羯在古希腊的时候,是羊头鱼身,到了古印度变成了鳄头鱼身画面的元素,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从一张画,我们隐隐可以感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的文化碰撞、融合

文化融合的背后,则是那一时期的社会动荡的局面动荡的环境里,人们常常要通过道教、佛教这些信仰来寻找寄托而这些现实,又会反映在当时的艺术创作中《五百强盗成佛图》(局部)(图©敦煌莫高窟285窟,西魏时期)▼

(横屏观看,从右向左)

| 04 诗文与绘画,一对好 “CP” |我们前文说,《洛神赋图》是“连环画”形式的开山鼻祖那这种“连环画”形式是从什么时期开始成熟的呢?正是魏晋时期我们熟悉的敦煌莫高窟“九色鹿”壁画也是一张连环画长卷。

当时创作这些“连环画”,除了佛教故事,我们本土的主要的创作源泉有哪些呢?《洛神赋图》的画名就给出了答案:文人创作的名篇,包括诗词歌赋,是绘画创作的重要来源《归去来兮图》(局部)乘船回乡的陶渊明(图©南宋佚名作,波士顿美术馆藏)。

▼(横屏观看,从右向左)

大约从晋代开始,艺术家开始兴起以诗题画、借书作画,后来到宋代发展成熟有很多名作,比如《九歌图》描绘的是屈原的《九歌》;《归去来兮图》《桃花源图》分别是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的演绎;唐寅的《落霞孤鹜图》出自《滕王阁序》……。

这种先有诗、词、歌、赋、文,再诞生相关书画的创作,被称为“诗意画”,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像李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关山月、傅抱石先生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等,就是当代画家根据当代词章名句进行的创作中国画向来讲究写意、传神,

要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那些经典的名篇就是宝藏资源追溯起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算是“以诗(词、文、歌、赋)作画”的先行者画家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就是用绘画的形式对张华的《女史箴》进行的再创作。

《女史箴图》(局部)(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唐代摹本,大英博物馆藏)▼

需要指出的是,诗文与绘画往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与“诗意画”相对,则有先绘画后诗文的“题画诗(文)”比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基于惠崇的《春江晚景图》而创作的在评价前辈王维时,苏轼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评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通过《洛神赋图》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好诗文与好画作,自古以来就是一对宝藏“CP”| 05 从 “上下” 到“平行”|最后,我们把《洛神赋图》放在中国美术史上进行考量:。

《洛神赋图》位列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那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地道君提炼出三个关键词供你参考第一个,“横”起来的构图我们前文说,这幅画不是单一画面,而是具有连续性的故事如何用绘画语言体现这种连续性呢?。

在构图上,顾恺之抛弃先秦至汉代的“上下”构图,变成“左右”构图前者典型的代表作是长沙地区出土的《御龙图》,马王堆遗址出土的T形帛画等表现的都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从上到下,分别是天上、人间、地下这种构图直观地告诉我们:

人神之间,泾渭分明。马王堆T形帛画构图示意(图©汉代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湖南博物院藏)▼

再看《洛神赋图》,这里依然有天界,依然有神仙,但在描绘的时候,神不再是“高不可攀”,曹植站在洛水畔,与洛神可以“对视”表现在构图上,他让舞台上的角色从右到左反复出现,这就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让不同时空画面,展现在同一张画卷上。

《洛神赋图》构图示意《洛神赋图》(画心部分)(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横屏观看,从右向左)

第二个,“动”起来的画面在这里,我们就得说说顾恺之所擅长的一种绝技,叫做“高古游丝描”,只用一根线条来造型,力度看起来不大,却连绵不断,就像“春蚕吐丝”整个画面的所有元素,都被一根丝线所牢牢牵引,元素再多,也不会乱。

所以,画卷虽然很长,却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审美疲劳。“诸神”的位置连线上下起伏,富有节奏《洛神赋图》(局部)(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横屏观看,从右向左)

第三个,“纯粹”的美学追求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诞生之时,往往有它特定的功能,最常见的是宣传教化,正所谓“成教化,助人伦”换句话说,咱们现在视为艺术品的壁画、帛画、雕塑等,在它们诞生时,首要目的往往是教化功能。

比如为先烈、功臣、孝子、烈女制作的画像,都是为了传递道德伦理,宣扬某种礼仪顾恺之的其他代表作《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首先是为了宣扬女德,带有强烈的说教性质《列女仁智图》(局部)(图©东晋 顾恺之原作,北宋摹本,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之下,《洛神赋图》的艺术、美学成分更加纯粹,它完美地呈现了曹植笔下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虽然名义上画的是洛神,实则描绘的是世间女性之美1800多年前,公元222年,曹植创作894字的《洛神赋》单论故事桥段,并不复杂,是一段我们熟悉的“人神情未了”。

大约1700多年前,顾恺之用高超的绘画技法,将文字进行了可视化创作无论文字还是绘画,都摒弃说教,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在这种传承的基础上,加上今日技术的加持,我们看到了《洛神赋图》的“Plus版”——多角度拍摄的高清视频,记录了真人扮演的,在水下舞蹈的“洛神”。

跨越1800多年,时代在变,媒介在变,但艺术创作的逻辑内核没有变,这大概就是“老桥段”依然能刷屏的原因。穿越1800年的“翩若惊鸿”(图©河南卫视视频截图)▼

好,以上就是本期《网络热门古画“鉴定”》的内容。下一期,我们将会再次通过一张古画,穿越到盛唐时代。| 互动话题 |▼《洛神赋图》的创作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什么启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