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_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版本
陈寅恪是清华文学系、历史系和哲学系三个系聘的教授,在清华历史上几乎是唯一的存在,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听友人推荐,看了本《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陈寅恪是一座丰碑他是清华文学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列的“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称陈寅恪学问比他好陈寅恪是清华文学系、历史系和哲学系三个系聘的教授,在清华历史上几乎是唯一的存在,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
我对他的了解不多在上大学时,被老师教导,陈寅恪的“恪”读“que”而不是“ke”不过我后来发现有人考证还是应该“ke”,清华代代相传估计传歪了在清华园里,有一块纪念王国维的碑,碑文是陈寅恪所写,里面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名句。
另外,我知道陈寅恪写过一本《柳如是别传》,但没看过因此,我一直好奇,陈寅恪的水平究竟如何?能否称得上“教授中的教授”?他有什么代表作?01
听友人推荐,看了本《陈寅恪的最后20年》,想从中找点答案这本书的写作很认真,资料和第一手的访谈很多,不过里面用词有些夸张,感情的词汇用了很多很有趣,《南渡北归》《束星北档案》这两本文化名人传记的风格也类似,一方面资料详实,一方面语言比较夸张。
去掉这个风格,内容还是不错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指1949~1969年,陈寅恪在广州中山大学当教授首先,我明白了他在20年间为什么只写了《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柳如是,清末明初一位名妓,有才华,有胆有识,嫁给当时的大才子钱谦益,她比钱谦益有节气,钱谦益降清。
钱谦益去世后,族人恶棍想抢夺他的财产,柳如是自缢抗争《再生缘》则是一位浙江弹词女作者写的一位姑娘的传奇故事,孟丽君逃婚,女扮男装考上状元,当上宰相这本书没有完结,但孟丽君是现代女性,她比柳如是更胜一筹,才华能力超越男人,而且活出了自我,不再依附男人,蔑视夫权父权。
郭沫若对《再生缘》评价很高,称其与《红楼梦》齐名,“南缘北梦”陈寅恪研究这种风花雪月女儿的历史,首先是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他作为一位史学家,对形势的判断极为清醒,不能涉及政治,这两个人都不会涉及政治其次,有人说他是借这俩人的事来抒发自己的块垒,比喻自己品性高洁。
另外,书里还提到了,当时陈寅恪在广州,知己好友有冼玉清,助理是黄萱,这两位女性给陈寅恪带去了一些灵感和生命力我自己觉得,柳如是和孟丽君已经是现代女性,建国后女性地位提高不少,凭陈寅恪的敏锐,应该会觉察,他研究这些,可以说是受感染,或许也是部分迎合之意。
我一直觉得陈寅恪著作不多,看了书之后,才明白他做研究的不容易《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这两本书的字数有90多万字,占了他所有著作字数的一半而在广州,陈寅恪眼睛已经失明,后期又是膑足他写东西,需要助手给他记录下来。
遇到问题,需要交代助手去查询陈寅恪记忆力超强,他能随口说出一句话在哪本书上,大概多少页但失明之后,做研究终究不便,那时查找资料又不如现在方便所以,他花了10多年写成这两本书,确实可以说是笔耕不辍了跟胡适相比,胡适晚年就没什么文章出来。
但是,胡适28岁时就写出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虽然比较粗糙,一直没有完善,但终究开了先河而陈寅恪公认的学问精深,他懂十几种语言,精通历史、文学、哲学、宗教学、语言学等等,应该在学术上开宗立派的人物,但他没有干成。
这跟陈寅恪的个性有关,他比较谨慎(胆小),因此在做学问时,钻研很深,见微知著,力求每个细节的精确我自己觉得,对研究的东西了解越深,有时思想反而会被禁锢住他写第一本书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已经50多岁了,缺乏胡适那种无知无畏的勇气。
这本书质量很高,开启了我国隋唐的历史研究,是陈寅恪的代表作之一但相对他的学问来说,厚重度不够陈寅恪自己也知道,他多次说自己,“终无所成”,“功业蹉跎”,“转怜当日空奢望”一位天才,到老年发现自己理想未实现,是非常苦闷的。
02
我自己觉得,陈寅恪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是一个革命者,但他作为老师应该是非常优秀的很多人都说,如果把陈寅恪的上课内容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一本书如果当时有人给他做了这件事,我相信陈寅恪对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应该会比现在更多。
陈寅恪不是一个革命者,他是一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书生,所以他秉持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迎合当时的潮流,承认自己是“反动学术权威”陈寅恪被人批为“反动”,他一开始并不接受,那时他已在人生的最后了,他询问每个人,究竟什么叫“反动”。
照顾他的护士给了他一个解释陈寅恪膑足后,只能卧床,需要护士隔一段时间给他翻个身翻身时,护士说,现在就是“反动”,我在帮助你反动陈寅恪大笑,把这件事想清楚之后,他承认了自己是“反动学术权威”不过从书中的信息来看,陈寅恪还有另外一种心态。
他当年坚决不去台湾或者香港,是留在大陆的一面旗帜,他本身的学问又极高,家庭出身又极好,所以自恃很高,像康生要见他,他拒绝了郭沫若、陈毅见他,也是非常客气但由于各种原因,跟文人交往密切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从来没有见过他。
当时想让他去北京工作,陈寅恪说,要让毛泽东或者周恩来答应他的要求才去好几次,他都提到了毛周给我的感觉,陈寅恪最开始一直希望获得这两位最高领导人的首肯,后来形势越来越残酷,自然没有这幻想了陈寅恪客观来说,在物质上还是受到顶级保障的。
他膑足期间,一度有3个半护理照顾他3个是全天候的,半个是中山大学校医院的护士,要求随叫随到,保证24小时有护士在身旁这个费用是国家出的在三年困难时期,政府还给他配备了肉类,甚至3支牛奶他的待遇陶铸一直非常关心,甚至说周恩来也经常过问。
在一开始运动的时候,对他的批判都被上面挡回去了一方面,作为陈寅恪来说,他享受这些待遇,他觉得理所当然因为他很早就名满京华,不论是民国政府还是英国政府,对他一直有超高礼遇英国曾经想让他去英国大学当教授,并帮他治眼睛,这些费用都是英国政府出的。
陈寅恪是位票友,很喜欢听京剧和各种戏剧,著名剧团的演出政府都送他票,有次送他票送晚,信耽搁了,陈寅恪勃然大怒,其实那时政治形势已经非常紧张了书里用了很多笔墨来渲染陈寅恪当时精神的苦闷,被压迫感,但在旁人看来,陈寅恪超常的待遇极为腐朽。
在三年困难时期,大家不是精神苦闷,而是想一切办法活下去因此文革开始后,第一个猛烈抨击陈寅恪的是中山大学的后勤部门,后勤部门知道这些年给了陈寅恪多少照顾我总说,人和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大人物觉得自己的委屈比天还大,底层人民都是芸芸众生。
但靠近底层人民,会发现他们和大人物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思想,但人生都是悲剧,他们承受的苦难更多,底色更为悲剧这两拨人互相看不顺眼在文革中,群众终于行动,冲进了陈寅恪的家里,原先有陶铸保护,那时陶铸已经自身难保了。
冲进去之后,发现所谓的学术权威是纸老虎,如此虚弱丑陋,于是抄陈寅恪的家变得越来越频繁,恶意勃发就不可遏制按照书中一位教授夫人的回忆,陈寅恪胆子极小,被吓死了另一方面,说说当时政府对陈寅恪的照顾这种照顾坦率说并不是尊重,只是千金买骨。
陶铸自己就说了这话,陈寅恪就是一面旗帜写到这里,不由让人嗟叹因为这种情况还在上演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对普通人也极为蔑视,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现在政府极为尊重科学家,没有哪国的院士有这么高的地位和权势,但这是真正的尊重科学吗?我看未必。
让我们回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