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任(溥杰子孙后代现状)硬核推荐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1208期 ——野史纲目—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1208期 ——野史纲目——1912年2月12日,大清的朝堂上一片哀嚎,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皇帝溥仪,在退位诏书上盖章定印,从这一刻起,大清朝正式宣布灭亡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经276年的风雨后,狼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大清灭亡后,铁杆庄稼”一倒,清朝的皇族子孙都去哪里了呢?
先来说说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去向自1912年溥仪退位后,根据优待条件“皇帝”尊号仍存不废,年纪尚小的溥仪依旧住在在紫禁城,过着小朝廷的生活,不管怎么说,年少无心事的溥仪,日子还是相当快乐的他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写道:。
“我在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1922年,16岁的溥仪大婚,娶了两个女人:皇后婉容和妃子文绣好时光依旧在继续,婚后的他们在紫禁城中读书吟诗、作画弹琴,或捏泥养狗,有时还到宫外坐汽车,逛大街。
在紫禁城中溥仪或读书吟诗、作画、弹琴,或捏泥人、养狗、养鹿,有时还到宫外坐汽车,逛大街好景不长,1924年,冯玉祥发动兵变,溥仪一家子被赶出紫禁城从北京辗转到天津,在此居住了七年,在这期间,溥仪与文绣离了婚,与皇后婉容也心生嫌隙。
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溥仪前往东北,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
1945年,伪满洲国覆灭,溥仪溥仪被定性为战犯,在苏联的收容所关押了5年期间还曾返回东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一直到1950年8月,溥仪才被押解带回了中国,继续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始了将近十年的学习改造。
1959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给溥仪发布了特赦令: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溥仪摘下了战犯的帽子,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恢复自由后,溥仪在北京植物园工作,之后又担任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他一共结了四次婚,娶过五个女人,但由于身体原因始终未能留下后代1967年,溥仪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溥仪的病情,他还亲自打电话他安排到最好的医院诊治。
但溥仪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于1967年10月17日与世长辞,终年62岁从一个皇帝,到劳改犯,再到一个普通公民,溥仪的一生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相比于历史上众多的末代皇帝来说,溥仪的结局无疑是最好的皇亲国戚的去向:溥仪的亲弟弟溥杰、弟弟溥任。
溥杰是皇帝溥仪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他12岁入宫,同哥哥溥仪作伴,一起读书。之后他便一直跟随着哥哥溥仪,辗转去了东北。溥仪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弟弟溥杰也成为了伪满政权的重臣。
二战结束后,溥杰又与溥仪一起被关押在苏联的收容所等到了刘少奇主席的特赦令之后,溥杰也获得了普通公民的身份,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一直到1994年病逝,享年87岁溥仪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做溥任,后改名为金友之。
溥任不同于自己的两位哥哥的颠沛流离,相比之下,他还算平淡安稳清朝宣布灭亡后,溥任一直与父亲醇亲王载沣一直留在北京的家中,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1947年,溥任在父亲的支持下,将醇亲王府的旧宅进行改造,创办了北京竞业小学,在他的鼓动下,他的家人也投身于教育事业。
溥任担任校长,父亲载沣任董事长,妹妹当老师之后他又将这所学校赠给了政府,学校从私有变成了公立后,溥任校长也变成了一名普通的授课老师,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退休后的溥任开始专心研究清史,他发表了《晚清皇子生活与读书习武》、《纳兰性德与〈通志堂集〉》、《清季王府于饮食医疗偏见》、《醇亲王府回忆》等文,还整理了其父载沣的《使德日记》等,为后世研究清史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作为最后的皇室贵族,溥任既低调又豁达,他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为祖国的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2015年4月溥任去世于北京,享年96岁清朝宗室的去向据统计,清朝宗室的男性有两万人左右,再加上女性,估计也有差不多十万人了。
离开了皇室庇佑的保护伞,他们各走各路,各谋出路当皇族的金光环被摘除,爱新觉罗的姓氏也不再具有荣光,这时候,更名改姓才是保全自己的第一步他们有的改姓为“金”,有的改为了“那”,还有的改成了“罗”当然,也有改姓王、孙、艾、罗、肇、范、关、鄂、依等,不一而足。
改姓金,是因为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之意譬如,金默玉,原名爱新觉罗显琦,满族,是清末八大亲王之一的肃亲王善耆最小的女儿,原为十七格格;启功,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后代,他是弃姓不用的典型代表,叫启功,而不加爱新觉罗姓。
改名容易,人生道路的选择就没那么简单了第一类:满腔热血地跟着溥仪去了东北自冯玉祥逼宫后,溥仪一行人前往天津当时就有很多的皇室成员选择跟溥仪一起到了东北后,局势几度变化,一部分人便留在了东北,要么经商,要么务农。
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他们甚至聚集在一起,自行组成了村落比如说,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有一个300多年的满族村,它就是典型的清朝皇族后裔聚居村:腰站村里聚居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宗、爱新觉罗家族的后裔全村总面积为17.98平方公里,共计3个自然屯,4个村民小组。
村民324户,1193人,满族人口占97%,其中,满族清朝皇室后裔肇姓409人第二类:为求安稳留在北京的除了跟着“组织”走,还有很多皇室成员选择了留在北京虽然没有了皇室的荣耀,但是他们在京城有家产,有良田,有祖业。
留守在家大业大的北京,比起跟着溥仪跑东北,要来得安逸得多比如溥仪的父亲载沣,他没有跟着儿子一起参与复辟,而是与小儿子溥杰在北京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后来日子过得紧张了,又把房子卖了来维持生活还有大书法家启功,他是雍正的儿子弘昼的一脉,雍正的九世孙。
作为皇室子孙,他非常低调,一心研究书法,被后世人称为“诗、书、画”三绝
启功有多不愿意提及自己的皇族身份呢?他曾这样自述: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吗?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
启功的这份豁达和超脱,可以说是清朝后裔里的奇葩(此为夸赞)第三类:为求发展,移民海外的清朝宣布灭亡后,局势动荡,有相当一部分皇族成员迅速做出反应,他们觉得国内不安全,也担心自己的皇室身份会遭遇牵连,便移民海外,有的去了日本和欧美,还有的去了香港。
最有名且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就是爱新觉罗·州迪州迪出生于广州,如今生活在香港的尖沙咀,以经营照相馆为生川迪与启功不同,启功不愿意彰显自己的皇族身份,而川迪则比较高调,他十分追念清朝宗室,身体力行地保留皇族特色。
2002年起,州迪带着"能保留一点就保留一点"的心态,决心要保留祖先传统.他开始穿明黄色衣服,束清朝辫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出行,均以蓄发梳辫他的家居摆设,更是宛如尊贵的"王府"所有的家具都是明黄色,餐厅设计成了北方的土炕,就连洗手间都是仿古的脸盆、木桶,毛巾架。
最惹眼的是他的客厅装潢,在客厅的中心,供奉着清朝太祖高帝努尔哈赤、高祖多尔衮的画像,客厅的顶部还镶嵌了大清的八旗。
第四类:就地同化,融入平民生活这类清朝宗室居多,经过时代的阵痛之后,他们更名改姓,选择自力更生,遍布在中国各地1920年,上海一家《民国日报》曾经刊登过一篇《今日之旗人生活状况》,他们通过走访调查,将当时满人的生活现状分为四大类:。
1、贵党派这一类指那些原先拥有很高地位,并且经济实力较强的,他们继续过着平静的贵族生活2、谋生派这一类就是前文所说,那种头脑灵光,因迫于生计,开始想辙找饭吃的3、遗老派这一类属于典型的顽固分子,整日里为幻想复辟,而奔走呼号。
4、待死派这一类就是上文中,那些坐吃山空的纨绔子弟,靠卖祖产来花天酒地,最终导致赤贫,只能沿街乞讨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落幕封建王朝里剥离出来的贵族,哪里还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呢生而为人,大家都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一粟罢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