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原来是怎样产生的(雷原来是怎样产生的壬口)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4-14


一个种、收两头都忙的节气——
芒种:稼穑蓬勃、驰而不息
在二十四节气命名体系中,芒种是一个直接、鲜明反映农事劳作的典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种,五月

雷原来是怎样产生的(雷原来是怎样产生的壬口)

 

一个种、收两头都忙的节气——

芒种:稼穑蓬勃、驰而不息

在二十四节气命名体系中,芒种是一个直接、鲜明反映农事劳作的典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传统中国,以农立国,对农业生产来说,稼穑无疑是其关键环节。稼穑泛指农事劳动,但细致说来,稼指的是谷物的播种,穑指的是收割。而芒种正是这样一个亦稼亦穑、抢种抢收的节气。因此,芒种是一个种、收两头都忙的节气,不仅饱含着农民播布的希望,也传递着农业丰收的喜悦。

栽秧割麦两头忙

芒种谐音忙种,言即农事忙碌之意。然而,芒种之忙,不仅忙于种,更是忙在收,因此民谚有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芒种时节,有芒的夏熟作物麦子亟待收获,秋熟作物稻子更待播布,两者均耽搁不得,否则将影响全年收成。农谚麦收九成熟,不收十成落,如果麦熟而不抓紧收割的话,会出现掉穗、籽粒脱落等现象,易造成减产。同时,芒种是多种农作物播布的时间底线,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农谚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水稻如不及时插秧,很有可能秋谷不熟、年景无望。因此芒种之忙,更是体现在抢种抢收的抢字上,是春争日、夏争时之语的生动诠释。

对于麦作区来说,芒种宜晴,农谚芒种忙,麦子黄,好似龙口去夺粮,这里的龙口指的是降雨,正是麦收有三怕,雨淋、冰雹、大风刮的头一怕。久雨,不仅会增加小麦倒伏、霉烂的几率,还会影响收割及晾晒等一系列农事。但之于稻作区而言,芒种宜雨,浙江、贵州等地流传着芒种落雨忙种田,芒种无雨空过年的农谚,福建等地有芒种旱,扁担断的说法。水稻,顾名思义,因水而生稻。芒种缺水,水稻无法插秧,会给农民带来担水、灌溉的负担。因而,栽秧割麦两头忙的芒种时节,也鲜明表征着农业的行业特点:收成不单纯取决于农民的付出,也有赖于自然的天时之助。

风调雨顺,是农业丰收的基础。芒种节气,农人尤为关注风雨雷云等气象状况,并以此推测雨水多寡和年景丰歉。火烧云,是各地农民在芒种时节重点关注的天气现象,被视作未来多雨的标志,诸如芒种火烧天,大雨十八番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涟涟等农谚,至少在安徽、湖北、云南等二十余个省份普遍流传。芒种落雨,预示着渔业丰产,福建《浦城县志》:芒种日雨,又主多鱼。夏日,雨和雷总是相生相伴。芒种闻雷,被很多地区的农民视作丰年之兆,比如广西等多地流传有雷公打芒种,谷子送满仓的农谚。在抢种抢收的忙碌时节,目及长远的中国农民更是为下一场的丰收做着充分的准备。

安苗嫁树望丰年

芒种时节,农民的身影遍布在希望的田野上,不仅传递着夏收的喜悦,更是呈现出了对于下一场秋收的冀望。安徽绩溪、歙县一带的农民在芒种节气插栽完水稻后,会择定一个辰日或寅日举行安苗节,奉请先祖汪华公神像在田间巡游,称汪公看稻。安苗节是一次农业大检查,反映了农民苗安心安,天下则安的心理和期盼。浙江云和梅源山区流传着芒种开犁、启动夏耕的农业民俗。相传,牛是天庭饲草官,每年向人间播撒一次草籽。有一年春旱,草种枯死、牲畜待毙。牛官心生恻隐,又偷偷播下草籽,结果野草疯长,尽管牲畜有了饲料,但农民却无法耕种了。上天惩罚牛官,令其下凡犁田。所以,当地人又称芒种开犁节为牛大王节。开犁节以祭祀田神、犒劳耕牛、开犁仪式为中心,包含设纽迎神、巡游祈福、演酬神戏、吃仙娘饭等多项活动,人们在一番热闹后将迎来一年的农忙时刻。

除栽秧习俗外,我国东南沿海还有芒种制虾皮、晒虾皮的渔业生产习俗。对于河北、山东等地的果农来说,芒种是嫁树的好时节,尤其是嫁枣,例如河北《盐山新志》:芒种节,刈麦、嫁枣。嫁树,意即用刀围着果树的树身作简单划口或削砍,人们认为此举能够促进果树多结果实。

青梅煮酒饯花神

步入芒种节气,我国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将迎来约一个月之久的连绵阴雨天气,由于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节,故将其称作梅雨季,民间也叫黄梅天。有关梅雨季的具体时段,各地多依当地情况而定,说法不尽相同,有的地区界定为芒种后、夏至前,有的地区界定为农历四月至五月,等等。人们将梅雨季开始的时间称为入梅或立梅,将结束的时间称为出梅或断梅。就江南地区来说,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在芒种节气的壬日入梅。

青梅煮酒,是江南地区典型的芒种节令饮食习俗。梅是我国上古生活的重要调味品。梅,亦可日常食用,但青梅味道酸涩,需经水煮或腌制才能食用。苏东坡《赠岭上梅》: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至迟在宋代,青梅、煮酒还是两种相伴的时令风物,其中煮酒系酒类通称,指经蒸煮封贮等程序而成的酒,而青梅在其间充当的是下酒菜角色。后世,才逐渐出现另一种青梅煮酒,即将青梅投入黄酒,以文火微温,继而饮之。

芒种时节最浪漫的民俗大概便是饯花神了。俗谚有云芒种碟仔讨无食,芒种时值仲夏,多数花期已过,此时的蝴蝶已经没有花粉可采了。古人俗信,花神掌控着花期,芒种节气,百花凋谢也就意味着花神即将归位,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姑娘们以花瓣柳枝、绫锦纱罗编织成各色轿马、旗幡等物,挂于枝头、绣带飘飘,为花神践行。

芒种时节,大江南北的中国农民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铺陈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农业锦绣画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芒种时节的多彩文化图景,不仅呈现着中国农民的辛勤、智慧和期许,更是昭示着中华农业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张建军)

来源:北京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