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简介(诗人杜牧简介)一看就会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2-23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

杜牧简介(诗人杜牧简介)一看就会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编辑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早期仕途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着名的《张好好诗》。

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由扬州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迁官外放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人生暮年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

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