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懂松花江上歌词(我的老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畔,我的家在对青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是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的《松花江上》歌词,在抗战时间代表着东北人民的倾吐呼号,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甚至影响着“西安事变”的进程。
时过景迁,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得到了,东北人民利用富饶的资源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着动力我的家乡在东北哈尔滨松花江北的对青山,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每次回去时都能感觉到家乡的变化,本应为家乡的发展感到高兴,但心里却总是感觉家乡离自己越来越远。
为何故乡的变迁会有些许感伤的音符?也许我的家乡只是在我的记忆中。
因为有铁路经过的原因,对青山人出门更多是去省城哈尔滨,而不是县城呼兰早晚的通勤票车在对青山镇是有两站的,一个是对青山站,对青和对青北边几个村儿去对青上车;还有一个是只有早晚通勤车才停的二十七公里站,山后、姚城、建设内个村儿的人到这个站上车。
从对青到哈尔滨老站,中间要停二十七公里、万乐、万东、庙台子、松北5个站一过松北站就差不多要过江桥了 天气好的时候,火车过江时可以远远地看到太阳岛太阳岛风景区坐落在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与繁华的市区隔水相望,是全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1979年,著名歌唱家郑绪岚一曲《太阳岛上》让太阳岛名扬海内外。
通勤车到了哈尔滨老站还不是终点,还要经王兆屯、香坊、东门到终点站三棵树站(今天的哈尔滨东站)哈站到三棵树还有一班公交,6线沿线会经过省博物馆、秋林公司、医大一院、烟厂、哈工程、大平桥、二商店等著名地段
秋林公司原名秋林商行,是沙皇俄国时间伊尔库次克城的-个叫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的商人在1867年创建的1904年10月,秋林公司在南岗大直街修建二层楼房;至1927年,先后三次沿建筑两翼扩建成环绕大直街、奋斗路及阿什河街长达173米的大型商场,秋林公司是俄商在哈开办的最早的商行之一。
以繁琐的装饰创造热情的氛围是秋林公司的的典型建筑风格,反映出较强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从1953年苏联移交给我国政府以来,为活跃黑龙江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和文化不是我关心的,秋林的大列巴、里道斯红肠、大马哈鱼籽、秋林格瓦斯等食品才是我记忆中的全部。
哈尔滨卷烟厂的“老巴夺”“灵芝”,是对青山烟友们常抽的烟。同时期的烟还有“金乌”“凤凰”“葡萄”“红梅”“良友”等。
到哈尔滨除了去秋林商场一般还会到哈一百哈一百对面就是哈尔滨现在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索菲亚教堂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1923年易地现址进行第二次重建,由俄罗斯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
1932年落成1997年,整修后的教堂称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索菲亚大教堂是如今中国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这座诞生近百年的建筑宏伟壮观,古朴典雅,充溢着迷人的色彩不过原来可没有这么大的广场,教堂四周全是破房子。
从哈一百穿过几条街就是中央大街,走到头就是哈尔滨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防洪纪念塔了防洪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设计师为巴吉斯、李光耀、兹耶列夫。
防洪纪念塔主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座下部的两级水池,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
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环立着20根圆柱,象征着20世纪的哈尔滨人民力量坚不可摧,牢固的堤防坚如磐石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绘了当年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塔顶为由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
1998年哈尔滨发生150年不遇特大洪水,最高水位120.89米哈尔滨数万名人民群从和人民解放军官兵再次谱写一曲威武雄壮的胜利凯歌85前的小伙伴儿可能还记得,小时候的笔记本上总是有防洪纪念塔样式的Logo。
家里条件好些的,夏天应该去过儿童年公园坐过小火车。
冬天去兆麟公园看过冰灯。但这些对于农村人来说必竟是一种奢侈。冬天最多也就用“喂得罗儿”冻了个空心冰坨,中间插了根点燃的蜡烛,自制一盏冰灯,让童年多些快乐罢了。
其实,很多时候冬天里能吃得上几个冻梨就能让我们很开心了。100年来,县城呼兰因两个人而出名。
这座小城最著名的人物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原名张乃莹生于地主家庭,却受鲁迅、茅盾的影响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和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的《火烧云》就节选自《呼兰河传》。
另一个名人,就是“呼兰大侠”了关东自古出响马,东北从来产豪杰 呼兰这座人杰地灵的古城,上世纪80年出了一位佐罗式的“恐怖分子”,人称呼兰大侠,被列为网络上疯传的中国十大悍匪第二位当地流传着民谣:“呼兰大侠,走遍天涯;为民除害,专杀警察!”。
在这座小城还有一座形似巴黎圣母院的双塔造型天主教堂呼兰天主教堂由法国神甫戴治达经多年努力于1908年建成,在筹建期间曾引发著名的“呼兰教案”,风雨飘摇的清廷曾少有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争以上可有您熟悉的记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