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_文化是什么
“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次英国的马丁·雅克先生说对了。在人类文明史中,"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何谓“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一个王朝的国号叫“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国号如汉、唐、宋明等,本
“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次英国的马丁·雅克先生说对了在人类文明史中,"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何谓“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一个王朝的国号叫“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国号如汉、唐、宋明等,本质上都是“一家一姓之号”,代表特定政权的统治合法性。
例如,汉源自刘邦的汉王封号;唐取自李渊的唐国公封地,清则是皇太极以“清”代“金”,暗含“扫清廓清”的政治寓意“中国”二字作为华夏文明共同体的连续性,已经超越了具体王朝的政治更迭,中国的所有王朝,都高度一致地承认其统治的地域的共有名称叫“中国”。
“中国”一词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西周周成王时期青铜器“何尊”的122字铭文,其中明确写到:“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是说:你们的父辈曾辅佐文王,文王承受天命。
武王攻克商都后,祭告上天:我将定都于天下之中,从此治理万民“中国”原意"天下之中的都城",其地理指向大体为今西安到洛阳的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西周东都成周在今洛阳,因被视为“天下之中”而得名,这与《尚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相互印证。
但是,“中国”绝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宅兹中国”不仅是定都选址,更蕴含“天命所归”的政治哲学——周人认为占据中原方能承接天命,治理天下这种“居中而治”的观念,成为后世王朝“逐鹿中原”和“问鼎中原”才具有承袭天下正统性的思想根源。
“何尊”铭文将“中国”与“民”并提(自兹乂民),表明西周已形成“以中原为中心治理天下万民”的文明秩序观,为后世的“天下观”奠定了基础
始于“何尊”铭文记载的“中国”,是一个动态演进的文明符号从商周地理与政治的“天下之中”,到秦汉帝国的"九州",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通过郡县制将"中国"从地理中心拓展为政治共同体随着郡县制推行和儒家思想正统化,“中国”逐渐从地理概念升华为华夏文化符号。
《论衡》称“中国者,圣贤所居,礼义所出”,唐代韩愈以“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首次提出了华夏文化认同高于血缘种族,成就了华夏文明包容发展的特质明朝《大明一统志》首次将“中国”作为与“四夷”并列的国家统称,清代康熙《尼布楚条约》以“中国”为正式国名签署国际条约,标志着传统文明共同体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型。
近代以来,在列强冲击下,"中国"从传统天下观转向现代民族国家五四运动的呐喊、抗日战争的烽火,将"中国"重塑为包含56个民族的命运和文化共同体今天的"中国",既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主权国家,更是14亿人民共同守护的文明家园。
正如章太炎所言:“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的“国家”与“文明”的双重属性
何为"中国人"?“中国人”不是简单的国籍标识,而是文明认同的文化符号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先建国、后塑文化”的路径不同,中国是典型的“文明型国家”——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远远早于现代国家形态“中国人”不仅是国籍,更是“文明认同”,纵观世界,这是中华文明的独有性,这种“文明-国家”一体的结构,使中国在保持现代国家理性的同时,更拥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文明韧性。
从商周至唐宋以来,“中国”作为文化概念存在几千年,此时的“中国人”指接受华夏礼仪、农耕文明的群体,而非单一政治体成员19世纪末,在列强冲击下,中国从“天下体系”向现代国家转型,但“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底色从未消失。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强调“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实质是将历史文化共同体转化为现代政治共同体
相比“中国人”的概念,美国的“美国人”完全是现代国家建构的产物1776年《独立宣言》人为创造出了“美国人”,其认同基础是宪法契约而非古老文化;法国通过大革命才塑造出“法兰西公民”,用《人权宣言》取代了王朝时代的文化传统的割裂。
而中国的“中国人”是古老文明基因的自然延续,国家只不过是这一文明的现代政治外壳,全球1.5亿海外华人,即使已入外籍,仍被视为“中华文化携带者”,这与“法国文化爱好者”不等于“法国人”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人”实际是“文化国籍”,不同国籍,只要认同中华文明文化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汉字和儒家伦理构成了超越地域的“文明操作系统”即使在分裂时期(如南北朝、宋辽金),各政权均以汉字为官方文字,以“仁政”为治国理念,“书同文”,“车同轨”,“大一统”的文明认同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变迁中从未改变过。
正如朝鲜李朝王朝的大夫崔济愚所说:“虽疆域不同,心同乎中国”——这种“文化心同”,使越南、琉球等中国周边藩属国的士大夫都自视为“中华文明圈”成员,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文化中国人”汉文字共同体、华夏伦理价值系和“天人合一""留白"的审美基因共同编织的中华文明网络,虽穿越千年,无论你在哪里,你都是“中国人”。
何谓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一条不断吸纳新支流的长河,兼容并蓄的气度、以史为鉴的智慧和经世致用的品格是中华文明的古老基因中国文化始终拒绝纯粹的形而上学,以儒家思想为内核,融合道家、法家等哲学智慧,涵盖诗词书画、戏曲武术、节气民俗等丰富载体,强调“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基因与身份标识。
在文明冲突加剧的当今世界,中国、中国人与中国文化构成的文明三角,展现出独特的启示价值:国家是文明的容器,人民是文明的载体,文化是文明的灵魂当博物院的考古盲盒让年轻人指尖轻触历史的纹路,当航天工程师从《山海经》中撷取灵感为火星车冠名,当《高山流水》的旋律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上流淌成音画——我们目睹的不仅是一个文明的涅槃重生,更是千年智慧向当代世界递出的文明密码。
或许这正是中华文明最动人的馈赠:在守成与革新的交响中,始终维系着文明的呼吸感与生长力,让“中国”二字成为奔涌不息的文明长河,而非封存在时光琥珀里的标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中国文明成为滋养人类的精神资源,“中国人”作为文明符号的终极意义终将得以实现。
我们生长在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上——这里是中国,我们身体里始终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脉——我们是中国人,滋养我们的始终是中华文明——这就是中国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