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保险学(保险学是干什么的)
本文是对于狭义上的“保险”一词的基本解释。及与与其有相似性的“博彩”的比较。
在一年多的保险业从业实务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件事: 很多人不买保险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根本不知道保险是什么保险的定义 每个人脑中都有一本“词典”,这也是每个人判断事物、做出决策的首要参考依据 因此,当一个人做出“要不要买保险”这一决策时,会优先参考自己“脑内词典”中对“保险”一词的定义。
我作为孙祁祥老师的“云学生”,我的“脑内词典”对于“保险”一词的定义当然是与孙老师所著《保险学》一书中定义相同即: 保险是一种以经济保障为基础的金融制度安排它通过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数理预测和收取保险费的方法,建立保险基金;以合同的形式,由大多数人来分担少数人的损失,实现保险购买者风险转移和理财计划的目标。
当然,这个定义只针对作为金融商品的“保险”的 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对“保险”一词除了作为金融商品外,还提供了两个口语中常见义项: ①,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补偿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人身伤亡而造成的损失的方法。
参加保险的人或单位,向保险机构按期缴纳一定数量的费用,保险机构对在保险责任范围内所受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②,稳妥可靠:这样做可不~ ③,担保:你依我的话,~不会出错 那么,这两个定义有哪些异同点呢?保险的本质属性是“经济保障”
第一,两个定义都体现了保险的经济保障性只不过后者使用了“补偿损失”这样其实并不准确的说法 因为补偿损失只是经济保障的内涵之一,比如养老保险的保险金并没有补偿任何的损失,但不能否定其是经济保障的一种。
然而让从业初期的我很惊讶的是,在2017年的今天,居然还有人不知道“经济保障是保险的本质特性” 在我了解了混乱的中国保险营销历史,我也就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也许这样的人很少了,但我相信依然会有人认为:(商业)保险不过是一种理财产品罢了。
但即便是所谓的有“理财功能”(狭义)的险种,其本质也离不开“经济保障”的本质 例如年金保险,其本质也只是为了预防“长寿风险”——即由于被保险人寿命延长而导致资金日益消耗的风险 例如“万能型”保险,其本质也只是在传统寿险的基础上修改了一些地方:。
比如把保险费投资在中、短期投资项目上,使之与市场利率实时联系,而不是仅是原始的预期利率但其内核依然是寿险 我不,也不能否认保险就是理财工具的一种——因为现代保险正是风险管理学与金融学的杂交产物 但也别忽略,无论是《汉谟拉比法典》中的“自然灾害税”,还是《周书》所言的“国备”,这才是现代保险的母系根源。
保险的最终目的 第二,这两个定义都体现了保险的最终目的是“风险转移”与“损失共担”只不过《保险学》中将其明确提出 没有学过“风险管理”的人很容易曲解“风险转移”的意义,比如可能会有人认为“难道我买了意外保险,我就不发生意外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做详细的解释。
而“损失共担”则很好理解举个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现代保险起源于“大航海”时代,而在现代保险出现的前夕,商人避免损失的方法则是:组成一个航运联盟,每次出海前,平分大家的货物正式出海后,每艘商船上都有各家商队的商品和代表。
这样,就算其中几艘商船出事,也不会一下损失一个商队的全部商品和船员 其实,这种方式依然可以算是广义上的保险保险的成立基础 第三,《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并没有体现现代保险的成立基础是“数理预测”与“合同关系”。
只要设有“理科学院”、“数学院”或是“统计学院”,并开设了“精算学”学科的高校,这一学科必是归入这些学院的 比如国内公认的排名前列的“风险管理与精算学”专业,就开设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插一句有趣的,就是:国内外的高校很少有开设本科精算专业的,因为这实在没必要。
就连很多国家的精算师也只有学士学位,甚至还不是统计学毕业,因为这行最终还是看能力 “精算”一词一般理解为“精通计算”,总能给人一种“高大上”感 然而这毕竟是外来词,因此我们看看英语“actuary”(精算师)一词。
去掉代表相关工作者的词缀“-ry”,有没有感觉很眼熟? 没错,这个词其实和“actually”(事实上)、“actual”(实际的)、“actuality”(事实)等词同源 再加回词缀,与“事实”、“实际情况”相关的工作者是什么?那不就是统计员吗?。
只不过这些“统计员”不太寻常,他们除了基本的统计工作,还要精通计算,除此之外,概率论、公式模型、假设、利息理论、利润分析、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都是他们的知识范围 有精算师朋友就和我说过:“考试是精算师职业生涯的永恒话题。
” 对于“数理预测”,最后一个想提的是,“精算师”一词在日语中是“数理士”这个翻译就算在汉语看来也比“精算师”这个词容易理解得多好吗? 不明白为什么国内保险学界非要“创造”那么多让人难以理解的词,再比如,日语中的“生命保険”一词也比汉语中“人寿保险”一词要便于理解啊。
保险的一大功能 第四,《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并没有体现保险作为“金融中介”的功能 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的保险的“一面” 受原保监会相关宣传的影响,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保险姓保”的说法 然而我作为一位从业者,却非常反感保监会的这一说法。
由于人们一听到“保险”二字,一般都是想到狭义上的“现代保险”,所以我认为这个说法其实相当不准确,甚至有误导一般民众的嫌疑 有关于“保险精算学”的教材中,一般除了总论或是概述,开篇的第一章节,往往是“利息理论”。
这里推荐一本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规划教材的非常权威的教科书《保险精算原理与实务(第三版)》 顺带一提,这本书正是源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两位主编也都是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的教授 再顺便一提,以后的文章中,会频繁地引用这本书中的内容。
那“利息理论”如何影响了现代保险的保费精算呢?举个小例子: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以“身故”为赔付条件的寿险,“被保险人年龄越小,费率越低”的原因是因为“被保险人年龄越小,死亡率越低”但实际上却是因为:。
被保险人年龄越小,距离死亡的时间可能就越长,而保险公司获得的利息可能就越多 当然这并非准确的寿险的精算原理,相关内容我之后会单写一篇文章,这个说法仅供参考 正是因为“利息理论”指导了现代保险的费率厘定,保费才能像现在这么科学。
所以说个人认为:其实“保险姓‘金’”因为现代保险除了基本的保障,更多注入了“金融”的基因保险基金的建立确保经济保障的费用 最后,这两个定义中都提到了:作为经济保障的费用,来自于集中保险费而建立的保险基金。
也正是因为保险公司集中了零散的社会资金,才能进行一般投资人无法进行的“大规模投资”这也是保险公司得以获利的重要途径 作为“经济杠杆”性极高的保险,几乎所有的保险产品在售卖前期都会“亏本”,不过好在保险公司不仅可以通过投资获利,还可以在后期继续收取更多的保费。
总体来说,一个保险产品在“当时”的精算模型下,最终一定是可以获利的 至于为什么要强调“当时”二字,后面的文章中会提及 顺带提一句,这也是再保险公司决定要不要为这个保险产品承保,以及保险监管部门决定允不允许这个保险产品开始销售的重要参考因素。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保险产品让保险公司都大概率会“亏本”的话,那怎么可能会有再保险公司愿意去承保 而这样的保险产品,保险监管部门又怎么可能会允许保险公司卖给投保人 通过分析这两个定义的异同点,也同时细化了对于狭义上的“保险”一词的定义。
“保险”与“博彩”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保险某些方面难道不是和买彩票很像吗?收取“彩民”的投注金,形成奖池,再选出“幸运儿”来获得奖金,而其他人就会白白损失投注金 这个问题在《保险学》一书中同样有讨论,我在此也结合书中的观点说说我个人的想法。
诚然保险与博彩有着相似性,但其差异一样非常大个人认为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博彩中所面临的风险,一定是你在参与之后才会存在的,你不买彩票,就一定不会输钱而保险所保的风险,一定是在你购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例如,一个影院一旦开始营业,就不可能防止有人在这里发生意外事故,而这与影院负责人是否投保“公共责任险”是无关的。
2. 博彩中所面临的风险,是所谓“投机风险”,买了彩票,就有可能获奖,这个可能性是无任何规律性的,这个奖金也并不对应你的任何损失而保险所保的风险,是所谓“纯粹风险”,也就是无任何获利可能,理赔的保险金不过是对损失的补偿,风险也大多有规可循。
3. 博彩只是一种有金钱参与的游戏,诚然,许多博彩公司一样会起到“金融中介”的作用,而不能作为投注人的经济保障而保险的本质是经济保障,例如,你可以依靠年金保险进行养老,但不能依靠彩票养老结语 本文主要说明了狭义上的、作为经济保障的、作为金融中介的“保险”一词的内涵,也与与它相似的“博彩”进行了对比。
下一篇文章,我将继续以我的角度,结合相关书籍来谈论关于“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容。参考资料:《保险学(第六版)》,孙祁祥 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