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的拼音(流转的拼音荫蔽的拼音)速看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2-23

探索指向学生幸福感的语文课——初中语文《荷叶·母亲》同课异构问题与策略冯铁山即使到了深秋滨海的阳光总是以一种

流转的拼音(流转的拼音荫蔽的拼音)速看

 

探索指向学生幸福感的语文课——初中语文《荷叶·母亲》同课异构问题与策略冯铁山即使到了深秋滨海的阳光总是以一种幸福的方式在校园在课堂在语文摇曳蔚蓝——冯铁山滨海之行有感 2020.10.23注:全文1万余字,读完大概需要15分钟。

均为作者听课手记及随想,拼音打字,错漏之处,敬请海涵

图1:学校正校门一、问题提出:语文课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滨海新城,担任校长的是正高级教师、宁波大学研究生导师、全国著名语文名师刘飞耀先生与刘校长相识多年,很认同该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办学理念。

大清早,坐上飞耀校长特意安排的车,我,池夏冰博士,再加上5个研究生,开启了北仑之旅的行程此刻,秋意正浓,阳光摇曳,青山对出,给人神清气爽之感今天即将举行的活动是初中语文同课异构,上课的内容都是冰心的名篇《荷叶。

·母亲》该文是一篇借物喻人,赞美母亲、讴歌母爱的散文诗作为散文,作者开篇从自家院子里的两缸莲花写起,重点描写了倾盆大雨中荷叶遮盖红莲的画面,由此作者联想到母亲爱护孩子的情景,于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对母爱的赞美。

作为诗,该文的体裁具有内容的画面性、情感的含蓄性以及语言的韵律性等文体特征如何把握文本原有的语言、内容、形式等“在者”,进而触摸作者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意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等在者之“在”,自然成为“浅层知识”嬗变为“深度学习”的关键锁钥。

滨海的语文教学又是怎样的呢?语文教学应该如何走出朦胧模糊的状态呢?语文教学该如何促成学生的幸福感呢?

图2:参与活动的池夏冰博士与研究生二、同课异构:语文课提升学生幸福感的尝试(一)聚焦语言,朗读绎情第一个上课的是陈老师,她整堂课聚焦的是《荷叶·母亲》的语言,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以声绎情教学分为“整体阅读,概括课文

”“自读课文,赏析语言”“模仿创作,化文为诗”三个环节在开课的时候,直接从修辞开始,让学生回答把母亲比喻什么,有的学生比作一把伞,有的比作一颗糖,还有的比作的棉袄值得称赞的是,无论哪一个学生造出怎样的比喻句,都要分享比喻的理由,目的在于把握比喻的比拟性和语言表达的适切性。

进入到整体阅读的环节,教师自然引导学生读课题,思考作者冰心把母亲比作什么,其比喻的相似点又在哪里,然后指导学生学会概括全文内容借助课件,指导学生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学生尝试概括课文的时候,教师提示学生默读。

此环节不足的地方在于,缺乏导学单,没有让学生将概括的要点写下来,并根据概括的要点形成富有思维支架的言语实践,影响了学习的效度果真,随后的汇报就体现教师教学的不到位,先后叫了三个同学,每一个同学只能支支吾吾地介绍一个要素,要么弄错了时间,误以为课文写的是“九年前月夜的事情”,要么难以准确判断事情发生的地点,事情的经过介绍更是前言不搭后语。

第二环节是该节课的重头戏,主要是赏析语言此环节教师先给出了课堂活动任务单,学习单分为三个维度——语句、角度、赏析在三个维度下分别给出了“原句”“修辞”和“赏析例句”例句实录如下:语句角度赏析例句“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修辞运用比喻修辞,把白莲的花瓣比作小船,写出了白莲花瓣被雨打落漂浮在水面的情态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陈老师有导学的意识,但缺乏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一方面例句缺乏明确的思维支架,需要学生进一步研读,学习程度差一些的同学只能机械地模仿,难以达成爱上课文语言,进而创造性改写语言的目的;另一方面该学习单缺乏评价,学生赏析语言,无论写出怎样的语句,难以获得百分百的确切的满足感。

建议修改如下:其一,变例句为学生赏析语言的基本思维路径,比如“修辞+具体内容+表达效果”、“关键词+表达效果+评价”“具体对象+表现内容+方法”等等;其二,围绕语言赏析的知识点、能力点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表;其三,依照学情,细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明确具体的分工,从而发挥小组成员合“作”一个项目的效能。

学生自主研读并小组交流后,陈老师组织小组汇报,一共赏析了三个句子,采取的方式就是读出这个句子,然后圈定关键词,再将圈定的关键词读重音实录片段如下:生:我们小组赏析的是第4自然段的“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

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师:请你朗读一下生:朗读师:这句话要读出红莲的美,该怎样读呢?请找出这句话里哪些关键词表现红莲的美?生:菡萏、开师:请看老师的课件,尤其是标红的字(教师不断呈现标红不同词语的课件)。

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那一朵红莲,昨天。

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师:请再朗读一下,注意红色的字要作重音处理生:(学生朗读,把红色的字读得很重)教师通过标红不同的字词,引导学生读出这句话不同的重音随后涉及荷叶与母亲的第2句与第

3句也是这样的教法,其初衷应该是以朗读带动理解,进而把握该篇课文语言的“画面美”、“意象美”与“主题美”(黑板上的板书就是这三个词语)第三环节教师先是借某专家之口说“散文诗是有诗的行款形式与诗的本质的文体”,。

介绍自然发现课文具有诗痕迹的读书感受,然后自己示范将第一句话“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创编成诗歌:那一朵红莲,昨天菡萏,今晨开满,在绿叶中间,亭亭教师引导学生稍微赏析其诗句押韵,就让他们自主创编,此时课已经接近尾声,教师朗读学生两首课本诗就下课了。

图3:滨海初中部颇有创意的班级文化(二)尊重学生,自主推介第2个执教的是刘老师,她上课之前就用课件呈现巴金的名言:“我们喜欢她,跟着她爱星星,大海,我这个孤独的孩子在她的作品里找到温暖,找到失去的母爱”正式上课了,这句名言就成为了导入语,没有过多的阐释,顺势板书课题,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有间隔号的与众不同,从而把握课文的基调——母爱。

接下来教师点名7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开展师生分段落轮读活动,当然其他同学也用很小的声音跟着朗读,或不出声默读,此环节属于整体感知部分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有落实基础知识的意识,课件出现了“字词积累”的提示语。

语文核心素养第一个维度要求做到“语言建构与运用”,首要的基础就是积累和语感如何进行词语积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刘老师的策略在于聚焦“散”这个多音字的读音,根据读音组词,进而明确该字的多重含义此环节的词语缺乏必要的整理,如果对“荷叶”“莲花”等词语进行整理,让学生瞩目这些词语,猜想词语表达的情意,会为后面的学习积淀基本的语感。

刘老师这节课最大的教学特色莫过于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角色与发挥他们主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读书推介会的形式,让学生扮演读书推介员的角色,推介这篇文章的特色要开好读书推介会,作为学生个体,需要明白作品推介的基本思维路径。

刘老师利用检视阅读里关键词读书法的原理,先组织学生讨论《荷叶·母亲》推介的内容,用关键词表达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认为该文的修辞颇有特色,有的认为文章的结构颇具匠心,还有的认为作者的情绪变化曲折有致,甚至有的同学对课文某些具体的字词很有心得。

这就意味学生也有自己的语文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幸福感的逻辑前提刘老师在学生汇报内容基础上,将“画面”“字词”“感情”“技巧”4张卡片张贴在黑板上,结合学情巧妙传达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教师要求各小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大概研读5分钟左右就进入到汇报的环节本以为该节课开展了小组合作,汇报的时候一定是小组成员各司其责进行集体汇报,实际上刘老师采取的还是点名学生个体汇报比如汇报“感情”的小组成员,只能指出第。

3自然段表现作者的感情是开心;第4段表现的是烦闷、不适意;第8段突出作者“不宁的心绪散尽”至于感情如何做到情境交融,这些感情能否掀起学生自己内心的涟漪,教师显然没有顾及,显得学生都在做课文客观的、表面的信息介绍。

再比如推介“技巧”的小组,着力围绕该文的语言进行赏析第1个同学认为“菡萏”这个词很好,它是荷花的别称,为红莲的绽放做铺垫,写出来荷花的含苞待放到荷花含苞怒放的过程,均受到荷叶的保护;第2个同学聚焦“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等词句,品味这些词句运用的拟人修辞,以及拟人修辞表现的荷叶遮风挡雨的姿态与品质。

刘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件,链接自己的课件,呈现“慢慢、倾侧、覆盖”等词语,一边讲述自己家乡汶川地震的经典故事,一边演示荷叶遮掩荷花的动作,有情境教学的风味在此基础上,刘老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词语背后的情意,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用“勇敢、慈怜”这两个词语形容荷叶的理由。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拟人的修辞妙用当然,此环节可以看出,刘老师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没有忽略语文教师应该有的拨挑、示范等作用,但学生自主地推介因为缺乏推介词的语言训练点,无论是研读“感情”的小组,还是研读“画面”的小组,甚至研读“技巧”的小组,汇报的语言缺乏完整性、逻辑性,显得支离破碎。

学生推介了四个内容后,课就进入到尾声此环节属于课本诗创编阶段,教师总结该课文是“散文诗”的体裁,引用的也是第1位老师示范的句子:“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相比较而言,刘老师的示范作了两个方面的改动:其一,去掉标点;其二,最后一句的个别词句进行些微的改变。

实录如下: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婷婷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教师要求学生将第4自然段改写成现代诗因为难度不大,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作业汇报的时候发现,学生所写得诗歌没有局限第4自然段的内容,有的是从全篇进行创编的,有的重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然成趣。

结课的环节,教师随性也创作了课本诗

图4:进入校门随手拍的学校大厅(三)读品悟荷,探寻文化第3位执教的是刚上讲台、我门下研究生李老师她的教学不同于前面两位老师放手学生自主鉴赏或推介,而是辩证处理师生双主体关系,在读“荷”、品“荷”、悟“荷”的过程中把握该课借物喻人背后的、民族化思维内核——“比德”。

李老师上课开始就提出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根据课文的题目思考荷叶与母亲有什么关联?借助学生思考的时间,顺势板书课题有学生觉得作者有可能触景生情,看到荷叶自然想到母亲;有学生认为作者可能会把母亲比做荷叶,用荷叶赞颂伟大的母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李老师顺势引用一句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将学生关注荷叶的视角牵引到“荷花”,自然进入到第一环节的教学——读“荷”,说印象师:莲,高雅而圣洁它有着别样红的映日缤纷,它有着亭亭而立的径直姿态。

大家看看下面的几幅图,有红莲,有白莲,这是一朵怎样的莲花?你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视觉看到了什么?听觉听到了什么?发挥想象进行“这是一片(一朵)_______________的莲花”的口头言语实践生:这是一朵坚强的荷花。

从最后一幅图我看出荷叶上有很多雨点,可以说明这朵荷花经过了风吹雨打生:这是一片清爽的莲花从第二幅图中我看到云雾缭绕,朦朦胧胧地簇拥着这片莲花,凸显他莲花的美,感觉自己能闻到那股清爽的味道此环节的教学,李老师有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识,在尚未进入课文之前,归真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荷花与荷叶关系的观照兴趣。

接下来,此环节还有一个学习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建立语感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1步,组织学生认识生字词“花瑞、并蒂、 姊(zǐ)妹、菡(hàn)萏(dàn)、攲(qī)斜、徘徊、倾倒、覆盖、勇敢、慈爱、阴蔽”;第

2步,词语分类,依照荷叶与莲花两个陈述对象,对有关词语进行分类积累;第3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各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一方面关注文章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教师此环节给出了评价要点:字音准确(2分)节奏停连把握(2分)语速缓慢、语调轻柔(2分)饱含温情(4分)点名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评价表进行点评对于朗读的同学而言,得到其他同学的条分缕析的评价意见,自然能够正视自己的朗读问题,也能认识自己的长处;对于其他同学而言,因为评价指标具有尺码的作业,自然也能衡量自己学习的情况。

此内容完成后,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品“荷”,赏语言在此环节,李老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学习单纵列表格列出的“环境、红莲、心情”三个关键词以及横列表格列出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要求进行信息整理,实录如下:。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四个句子,要求圈出关键词,品味语言的情味“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师:大家读一读这些句子,你觉得哪些字词打动了你?透过这些字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发挥全身心感受来体验作者细腻而有温情的文字。

生:我认为第1句的“还”和“却”用得好,通过这两个字,写清楚了荷花昨夜还没有绽放,今晨却开满了,有一种对比的意涵师:好,请坐谁再来说说生:第2句所用的“攲斜”、第3句里面的“倾侧、覆盖”用得很好,被风吹雨打的红莲变得左右倾斜,而荷叶慢慢倾侧过来,保护红莲不受风雨侵袭,写出来一个勇敢慈怜荷叶的形象。

生:从这些词语描写中,红莲就像是孩子一样,在舒适的环境中慢慢成长,绽放着自己的光彩,但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他们又像是襁褓里的婴儿,需要母亲的庇护分析之后,自然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尝试着从荷叶的角度分析母亲的角色。

李老师此环节没有喋喋不休的讲述,而是设计一道书面的言语实践作业——“这是一片__________的荷叶”教师示范:这是一片无私奉献的荷叶学生一边研读课文,一边汇报自己的体会:这是一片勇敢慈怜的荷叶,这是一片默默无闻的荷叶,这是一片小心呵护孩子、伟大无私的荷叶,伟大敢于奉献自己,无私意味不顾自己安危。

通过言语实践,自然不难感悟课文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借物喻人是课文浅层的、比较容易识别的语文知识,相当多的老师就会浅尝辄止,布置运用借物喻人的小练笔,进行写作手法的训练,李老师不是这样处理的,而是巧妙引领学生进入到该节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悟

“荷”,探文化“借物喻人”的内涵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写作手法这当中的思维着力点在于把握所借之物的特点,从而理解这个特点,或一系列特点与所喻之人的关系师:文章的最后一段明确了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预备起。

生: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师:再读一读冰心其他文章所写的生: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师:两个句子连起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由荷叶自然联想到了母亲,由红莲自然联想到自己,由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自然联想到母亲为孩子操劳一生,这样的一种手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同学们需要更进一步学习的还在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背后有这样一种富有民族化思维的“比德”何谓“比德”?我们来看这样的几句话,老子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诗经有言,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论语有言,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爱莲说》有这样的表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同学们,这样的几句话里,作者分别将什么做了比德,从而能够借物喻人呢?生:第一句是把人的善良比作水,第二句是把君子温润的性格比做的美玉的品性师:讲反了,应该是作者看到了水有清澈、接纳万物等特性,恰如人的善性;美玉有温润的特质,恰如君子谦和的品质。

所谓的比德,就是作者以自然物象来比拟或者是象征人的一种道德品格理解课文写作手法并触摸到手法背后的民族文化思维方式,教学顺水推舟进入到表达运用的环节教师设计的言语实践支架实录如下:言语实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当天上的雨点袭来时,你用自己柔软的身躯,为我挡风遮雨,给我一片晴天。

母亲啊!你是灯塔,我是小船,当我迷失旅途的方向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啊!你是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言语实践设计在学生的导学单里,课前学生就进行了表达,于是,李老师采取开火车的方式,组织学生汇报遗憾的地方有两点:其一,学生局限在言语之间表达的内容和思维方式,缺乏个性化表达;其二,缺乏评价意识,学生好与不好只能靠学生自发的掌声判断。

最后,李老师也呈上了自己创写的课文本母亲,是朱自清笔下春日的东风母亲,是老舍眼中温晴的济南母亲,是灵魂的真谛她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她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

图5:文化墙上的学生李慧媛剪影三、联合教研:探寻提升语文教学幸福感的策略上午一线的两位老师和一位在读的研究生上课以后,下午来到书香气息浓厚的“南山书屋”进行教研教研的程序首先是负责初中语文教研的才子、名师李美庆主持,介绍教研的内容与流程。

第一个环节是上课老师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陈老师先发言,介绍她做设计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把握两大方向:其一,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其二,这是一篇散文诗作为自读课文,需要以学生来主导;作为散文诗,希望通过语言赏析,然后把。

课文优美的地方找出来,然后学习改编成一首小诗刘老师接下来介绍自己的设想首先感谢同事、领导的帮助与指导,然后介绍自己试教与今天上课的感受,最后总结自己本次上课的几点不足之处李老师最后介绍该节课设计思路源自。

冯老师诗意语文归真、求善、至美的启发从文体而言,这是一篇感情细腻真挚的散文诗,也是值得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好材料,课型就定位为读写结合的课从认识荷花起步,进而认识荷叶,再把握荷叶与荷花的关系,从而识别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然后。

揭露出在借物喻人的背后,存在着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即以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品德,引导学生去理解,进而转化成自己的写作第二个环节是集体的议课,涉及到参与听课的众多研究生与教师,在此不一一枚举特摘录池夏冰博士的发言作为代表。

池夏冰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博士,刚刚引进到宁波大学,她首先谢谢三位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三堂非常精彩的课,结合上午的课堂观察,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感受:第一个是设计活动,第二个是感受情感,第三个是

品味语言从设计活动看,三位老师都关注到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比如陈老师是安排了一个合作学习,刘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做一个读书的分享会,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也是非常好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度也非常好。

因为刘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给了学生的一个身份、一个任务、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带入这个角色,就会很认真的去做这样一件事情当然这个情境还可以设计得更加真实一些,比如可以让学生真的走上台来,正儿八经地向

后面的老师或者向全班同学去做一个分享,并给出推介的理由另外刘老师给了学生1个支架,就是4个角度能否把这个支架做得更细一点,能够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把这个经验更推进一步,让他再上升一个台阶,能不能给他一些新的东西,让他尝试去学习。

,去应用第二个角度想从感受情感的这个角度来谈一谈因为这篇文章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点,就是感受母爱这是非常浅显的,似乎也没有什么好讲的学生是否真的感受到了母亲的这份爱?还是说他们只是在那里讲一些假大空的话,从这句话当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体会到了母亲的什么什么情感,我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存在讲一些假大空话语的现象,学生其实并没有真的感受到那份母爱其实刘老师的课上有一个例子给我印象很深,就是她用了地震的故事激活了学生一个原有的经验,进而需要引领学生思考、理解。

为什么当时冰心被深深地感动了?就是因为有这个原生的经验另外第三个点想谈谈品味语言,这篇文章它有一个很突出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是诗的本质,散文的形式,怎样让学生品味到散文诗的语言美?难道就是把这个散文给它一句句话分行就变成。

诗了吗?诗的本质是什么?散文的形式又是什么?诗的本质可能是它的抒情性,是他的凝练,是他的想象,我觉得这些要让学生真的去理解到感受到如果让我来引导学生去品味散文诗语言的话,可能会运用对比比如用冰心的另外一首小诗。

与文章最后一段非常做一个对比,让学生去体会这个散文诗和诗的不同以及语言的不同轮到我发言,我提出了三个供大家思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滨海教育理念实际上是培养的学生的幸福感,作为语文老师或者是作为学生,上了语文课,有幸福感吗?第二个问题,语文教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一堂语文课到底要上什么内容,采取什么形式是最有价值的?第三个问题,备课的时候乃至上课之前、上课之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学生想学什么吗?需要学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

关于什么是“幸福”,可称得上众说纷纭比如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的定义为“与美德结合在一起的顺境或自足的生活”“与安全结合在一起的最愉快的生活”[1]而在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视野里,所谓的幸福,不过是主体凭借积极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参与具体的活动而生成切合自己需要意义的成就感,构成幸福感的主要要素自然有积极情绪。

( Positive emotion)、参与感( Engagement)、人际关系( Relationships)、意义( Meaning)和成就( Accomplishment)[2]从这出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幸福感自然是他们在老师引导下,创造性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学习语文知识、习得语文技能、挖掘语文潜能、陶冶诗意情怀,尤其是发展德性品质而得到的持续快乐体验。

这种体验建立在获得感与满意感的基础之上所谓的获得感,指的是基于语文学习结果而言,是看得见或辨得清的“获得”;而满意感是建立在语文学习过程体验基础上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总体概括起来有为我性、自我价值实现性以及目标的可控性等特征。

学生很长时间是处于法布尔所描述蝉的状态,在黑暗的隧道里摸索,看不到前方的亮光,也无法检视、回首走过的路;语文教师大多数情况充当的“阿Q”的角色,凭感觉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建构教学程序。

图6:温馨的研讨会冯铁山教授评课语录:语料1:幸福感前面还有两个词,首先是获得感,然后是满意感,第三个层次才是幸福感幸福不是虚飘渺的,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语文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等方面语文课形同于渔夫在汪洋大海捕捞,如果一个上午就是空谈一下,学生这个渔夫怎么会有获得感?他们需要从文本的大江大河里捞到几条鱼上来,这就叫获得感;而鱼捞出来以后还要做成符合自己口味的佳肴,这就叫满意感。

语料2:我从来不反对应试和应试教育,因为应试只是教育的结果,为了结果去语文教学当然不好,但是如果通过应试检测我们平时的教学成绩不好,老师要反思问题出在哪里?要反思语文教学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有的行为与内容是否符合语文教学本质。

语料3:现在的课堂,表面上还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但因为缺乏语文教学评价指标,缺乏合作任务的具体分配以及展示汇报的思维提质,这种学习学生事实上处于浅层的知识学习境地,我认为浅层的知识学习根本用不着小组合作,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研讨、展示,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台上的展示,无非就是表演,表演注重的形式而不是思维的内核语料4:“语文思维凭借的是具有图景性的汉语言文字,诗意语文具有诗意的图景性,依托且借助图景的‘象’进行思维活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如果语文课的教育价值确定为生成一首诗的话,前面的环节要让学生进入一个无我之境,与莲有关的核心物象或主体物象,如莲花、红莲、白莲、绿叶等,以及莲所处的时空与环境,如雨声、雷声、大雨、雨点、雨势、天空等;还要让学生进入“有我之境”,采取“以己度物”与“以己度人”的方式,经由自然物象,进入到“我、祖父、母亲以及三个姊妹”的人文环境。

语料5:语文导入的环节不能随意,正如弹钢琴,如果随意,确定不好基调,整一场钢琴演奏会都会失败如果是比赛的语境,导入的三句话事实上决定一节节课是否一等奖、二等奖,还是不得奖语料6:借物喻人的背后是民族“比德”的思维方式,从此

出发,语文教学要与学生塑造理想自我发生关系,也就是回归到自我的至美之境,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当母亲老了,我们该怎么做”,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设计一般的常式以及变式的言语实践支架,满足不同学生获得幸福感的需要。

参考文献:[1]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56.    [2] (英)蒂娜·瑞伊(Tina Rae),(英)露丝·麦康威尔(Ruth MacConville

).运用积极心理学提高学生成绩\品格教育校本计划[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5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