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霸权_文化霸权理论
文/王方 咱们中国人,不论什么职业背景和文化程度,多多少少都喜欢读点儿历史。太阳底下无新事嘛,要想寻找规律、推测形势,读史无疑是个便捷的办法。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文/王方

咱们中国人,不论什么职业背景和文化程度,多多少少都喜欢读点儿历史太阳底下无新事嘛,要想寻找规律、推测形势,读史无疑是个便捷的办法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今天介绍的这本《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正是一本讲“兴替”的书,它从世界历史出发,探讨大国兴衰背后的规律。
标题中的“帝国”,只是一个比喻,指代那些国力强盛,能够发挥地区性乃至全球性影响的超级大国 作者搜集了丰富的史料,逐一梳理人类文明史上诸多大国的兴衰变迁,比如古代的罗马帝国、中华大唐、近现代的大英帝国,当然也包括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
同时,作者也探索了一些似乎有机会、有野心成为超级大国的国家,为什么最终“帝国梦碎”,比如中世纪的西班牙,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和所谓的“大日本帝国” 大国兴衰,肯定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比如自然条件、人口条件,历史机遇,等等。
对于这么一个宏大的命题,一本书、几百页的篇幅,显然难以面面俱到于是,本书作者巧妙地从文化冲突与融合这一视角切入,作出了自己的推论:大国兴衰的关键,在于能否宽容多元文化,能否灵活把握宽容的力度和侧重点具体来说,至少包括如下几个重要方面:如何缓冲多元文化的冲击,处理多元文化带来的问题,如何从文化碰撞中汲取持续发展的力量,怎么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内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本书的论点不无道理:宽容多元文化,促进文化融合,的确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因为大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得不面对文化融合、种族和宗教冲突等问题,除了宽容,别无他法不过,我想说,本书的看法并非独创,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华先贤就把类似的见解写进了《道德经》——老子曰:“大国者下流。
” “大国下流”是什么意思?简单点儿说,就是一个强大繁盛的国家,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不择细流、容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成为天下之交 说到这里,读者肯定会想起两个文化宽容的典型,一是历史悠久、持续融合的中华民族,再就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
实际上,本书最大的看点,就在于最后几章对于美国的论述作者极力主张,以文化宽容来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是美国在20世纪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强国的秘诀 但作者也注意到,21世纪初以来,情况在慢慢起着变化,宽容这副“灵药”在美国有点失效的苗头,那些被宽容掩盖的冲突因子已经逐渐显露,比如种族、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
书中提到:“‘9.11’袭击事件之后,美国外交政策重拾干涉主义思想,国民信心持续下降,不安全感四处弥漫,恐惧情绪日益浓厚,主要体现在恐怖袭击、移民问题和经济下滑等方面” 更糟糕的是,这些文化冲突因子,导致美国国内重拾帝国主义政策的呼声甚嚣尘上。
对如此的冲突应对方式,作者不无忧虑,她认为“当今的超级强国,毕竟不同于历史上的帝国,政策上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从国家征服转变为贸易合作,从入侵他国领土转变为移民流动,从专制统治转变为民主自由……而更不能忽略的,是文化认同、‘文化黏度’。
” 那该怎么维持“文化黏度”?怎么加强文化认同?尽管作者认为这是大国持续兴盛的关键,但通观全书,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方法平心而论,这个课题确实不是个人能够解决的,甚至可以说,不是一代人、几代人能够解决的,这与国家与民族最初的文化基因、长期的历史演进息息相关。
文化认同源起何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通常伴随着一套稳定传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以民为贵”的完美社会理想,即使在很不完美的封建时代,这个价值核心也是中国人的共识。
一个王朝或帝王最大的罪过是“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最高功绩叫“吊民伐罪,与民休息”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讲究的是“远人不服,以德来之”,如果“既来之,则安之”,吸收多种文化的优秀部分,自然就形成了汉唐盛世如果外来文化带来恶性冲击,那么“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绝没有什么“宽容”的余地。
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价值内核,才能形成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会有世世代代的为国奋斗的人民,只有能明确回答“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问题,一个大国才会有长久的凝聚力、生产力和战斗力 文化宽容是大国兴起的气度和方法,而不是唯一因素和最终目的。
可以说,是否拥有文化自信,将决定一个大国的历史归宿,是再一次和平崛起,还是终不免霸权衰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妨多读一读历史,多看一看世界,吸取前人和他国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图书信息书名:《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作者:【美】艾米·蔡出版社:重庆出版社书号:ISBN 978-7-229-14190-5出版时间:2019年9月 定价:68.00分类: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 艾米•蔡(Amy Chua),又译蔡美儿,华裔美国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祖籍福建,其祖辈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往菲律宾谋生其祖母精明能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强生公司生产容器,自此家族开始兴旺起来。
其父亲蔡少棠(Leon M. Chua)颇有数学天赋,因厌恶家族中的商业氛围,独自前往美国留学,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从1971年开始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系蔡少棠是华裔科学家中的翘楚,素有“忆阻器之父”“非线性电路理论之父”“细胞类神经网络之父”的美誉。
艾米•蔡是家中长女,其大妹妹现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最小的妹妹曾获两枚残奥会游泳金牌 19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系后,艾米•蔡又考入哈佛法学院深造,在校时曾担任《哈佛法律评论》执行主编1987年毕业后,艾米•蔡就职于华尔街一家律师事务所,并先后任教于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现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著有《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Day of Empire)、《火焰上的世界》(World on Fire)、《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等作品,其中自传体性质的《虎妈战歌》曾引发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2011年,艾米•蔡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
内容简介关于大国兴衰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好几个世纪,至今这一话题仍是社会热点耶鲁大学教授、畅销书作家艾米•蔡研究了历史上的八个超级强国,揭示了这些国家成功的基因以及衰落的根本原因她指出,尽管这些国家的统治力量各不相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在鼎盛时期都是最为多元化和宽容的。
讽刺的是,每一项多元化的宽容政策从本质上来说都潜藏着衰落的种子近百年来的国际局势,一直都是由大国关系引领并受大国关系发展影响的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是否已经到了“临界点”?复兴的中国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和平崛起?……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