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临天下)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2-24

《道德经》第六十章通行本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不是鬼没有神奇了,而是鬼即使有神奇也伤不了人。

这都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临天下)

 

《道德经》第六十章通行本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译文: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可口的小鱼用“道”来治理天下,鬼也不再神奇。

不是鬼没有神奇了,而是鬼即使有神奇也伤不了人。不但鬼的神奇伤害不了人,圣人也不会伤害人。鬼神和圣人都不伤害人,这是“德”相互融合,并归于“道”的结果。

逐句解释: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小鱼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可口的小鱼烹饪可口的美味,需要文火慢炖,耐得住性子,不能一蹴而就治理国家也是类似的道理,要遵循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理念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莅:临用“道”来治理天下,那么鬼也就不那么神奇了。

当我们遵循于“道”时,就不用担心神奇鬼怪了,事物会按照自然法则,有条不紊地进行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不是鬼不神奇、不灵验了,而是即使鬼依然灵验,但它也无法对人造成伤害正大光明的人不怕有鬼,即使真的有鬼,那也不用担心鬼会伤人。

因为“身正不怕影子斜”,“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人只要行得正、走得端,根本不用担心鬼神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非:不唯、不仅不只是鬼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害人这句话理解起来似乎有点费解圣人怎么会伤人呢?老子眼里的圣人其实是指得道统治者,也就是说如果“道”在天下普及,那么统治者也依循“道",也就不会给人们带去伤害。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交归:交互融合,归于”道“鬼神和圣人都不伤害人,各方之”德“彼此交互融合,统治者德被八方,百姓享受“德”的恩泽心得总结:本章老子主要讲治理国家之策略,以及遵照“道”所带来的好处“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是千古名言,然而却经常被人误解,以为治理大国跟小菜一碟一样,不用花什么心思其实老子的意思是无为而治烹煮小鱼,需要小火慢炖,不要着急,更不要去干扰和翻炒,而是一切顺其自然,等到时间到了,撒点葱花香菜,直接出锅,一盘美味佳肴就成功了。

如果耐不住性子,不停搅动翻炒,那么小鱼就会烂成一锅粥烹饪小鲜表面看来很简单,几乎不花心思,似乎啥也没干,而实际上考虑周到,时刻警惕,用心良苦,需要烹饪者“识物性、善调理、懂火候”,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观察、感悟和提炼,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把一盘普通的菜做得原汁原味,美味可口。

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依靠天之道,也就是无为而治他指出“以道莅天下”,即把“道”放在主体的位置,来充当指导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其次的位置上,人的能动性和意志要始终辅佐于“道”,也就是顺天应人,道法自然。

人可以改造和促进自然,但人是从属地位的,主体依然是“道”,人不能漠视客观自然规律,更不能把自然玩弄于股掌之间“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这里说的是当一切依循于道,德被四方的时候,鬼神也不灵验了,即便有灵,那么人也无需畏惧或者乞求鬼神。

中国古代无论老子还是孔子,对鬼神都是敬而远之中国古代思想体系里并不存在一个主宰世界的神或者上帝,人们最多是相信死去的祖宗先辈当然,对于是否存在鬼神也无法证实或证伪,人们会把死去的先辈的灵魂当成是鬼(少数可变成神)。

因此,老子说即便鬼神真的存在,也或者鬼神比较灵验,但是人如果依照正道行事的话,那么鬼神也无法伤害于他就像一个人如果光明磊落,又岂是小人能够陷害的“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当鬼神都不伤害于人,此时各方的“德”汇聚在一起,相互交融,鬼与神、百姓与领导彼此都以“德”相待,大家都保持清心寡欲,依归于“道”,这时候就会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附帛书版: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今社会背景,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故弄玄虚、不搬弄是非,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相关文章: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理解《道德经》电子版如何理解《道德经》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