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李后主(李后主经典诗词虞美人)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五代]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创作背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诗词译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么时间完了结束呢!过往的事太多了,又能明白多少?昨夜春风又吹过小楼,时光又是一年,不忍心回头想象,在月光照耀下已被灭亡的国家和都城那凄凉的景象。
故国的宫殿,那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的台阶,应该还在吧?就是人的面貌变得衰老了请问你如果身处这样的境地应该有多少愁恨呢?正像那满江的春水向东流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了:了结,完结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诗词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之夜,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幽禁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哀愁,显示了这哀愁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人间词话》
每一节课程都是精心挑选每一天的努力都是想让你过得更好请加微信进群:996793368(查看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名师解读)
温馨提示:《每日解读诗词》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