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朝丁宝桢简介)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5-19

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山东巡抚衙门吗?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初七,济南府,巡抚衙门外,一声号炮,太监安德海人头落地。《清史稿》关于这件事,只有一

清朝(清朝丁宝桢简介)

 

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山东巡抚衙门吗?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初七,济南府,巡抚衙门外,一声号炮,太监安德海人头落地。

《清史稿》关于这件事,只有一百多个字也没说杀安德海的具体地点不过清朝济南的刑场在丁字街,也就是现在的饮虎池街,从大明湖南岸走过去,也就半个小时多一点安德海人头落地,山东巡抚丁宝桢立刻声震朝野丁宝桢这事干得极为干脆利落。

八月初二在泰安拿住安德海,押往济南府八月初七,不待朝廷后旨,斩了慈禧太后最得用的总管太监安德海群臣在给丁大人竖大拇指的同时,也不由得为他暗暗担心没别的,这安德海太受慈禧太后的宠爱了安德海,1844年生人,河北南皮县人,自幼净身,服侍咸丰帝。

他出彩的时候,是咸丰帝驾崩,慈禧和慈安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的时候那时候咸丰遗命,任命了跟着他逃到热河的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这老八位,根本就把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当成了人形图章,用尽各种办法不让她们参与决策。

慈禧和慈安就想联络留在北京和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们求和的恭亲王奕䜣但是当时八大臣权势滔天,已经隔绝了慈禧和慈安同外界的联系无奈之下,两宫太后想出了个“苦肉计”以安德海犯错为借口,先把他打了一顿,然后把他撵出热河行宫回京禁闭。

这样,不到二十岁的小太监安德海把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的意思告诉了恭亲王奕䜣这下就好办了,恭亲王在京谈判期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而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手握咸丰留给她们的“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玺接下来肃顺等八大臣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同意恭亲王奕䜣到热河奔丧的请求他们以为,用叔嫂不方便单独相见的理由,就可以隔绝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单独密议也许他们是想起了唐朝神龙政变前,唐朝的宰相宗楚客用这个理由,阻止了相王李旦辅政,所以他们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阻止恭亲王。

没想到,人家恭亲王和两宫皇太后根本就不拿这个当回事,愣是单独商议了一个时辰,而这老八位,竟然一个人都没好意思旁听一下第二个错误,就是肃顺竟然放同治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行回京他自己陪着咸丰皇帝的棺椁慢慢押后。

结果陪着两宫皇太后回京的端华等人一点作用都没起,刚到京就被抓起来了而肃顺也在途中被抓获最终顾命八大臣被抓得抓,被杀的杀辛酉政变成功慈禧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垂帘听政论功行赏,作为慈禧和慈安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䜣之间建立联系的“第一人”,作为慈禧心腹的安德海,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忘乎所以起来。

被有求于他的人捧着,被慈禧太后宠着升任总管大太监的安德海,逐渐骄狂自傲,眼睛里只有慈禧最不该的是,他经常在慈禧面前说同治小皇帝的坏话,挑拨他们母子关系,导致同治小皇帝经常被慈禧斥责,弄得同治反而亲近慈安皇太后。

要知道,慈禧手中的印玺,并不是咸丰留给她的,而是让她作为同治的亲生母亲代为掌管的所以,慈禧对同治小皇帝的控制欲格外强烈,生怕丢掉自己手中的权力安德海就顺着慈禧的意思,专门盯着同治小皇帝,挑他的错这样同治小皇帝和慈安太后对安德海都非常的不满。

另外,随着慈禧垂帘听政日久,慈禧渐渐尝到了甜头而恭亲王奕䜣有些时候对慈禧也有不太尊重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被灭,帝国的心腹之患湮灭,两人合作的蜜月期结束,渐渐产生了矛盾安德海体会到自己主子的心意后,就开始找机会。

1865年,同治四年正月里北方京畿之地突然又是打雷又是下冰雹的这在封建时代,算是天象示警,意思是朝政有失一般这种情况下,首先出来背黑锅的就是宰相,而当时的恭亲王奕䜣正是领班军机大臣,议政王,是实打实的宰相。

翰林院编修蔡寿祺属于对奕䜣不满的人之一,但是,他一个刚刚升任代理日讲起居注官的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在探明“上意”之前,实在是不敢弹劾恭亲王奕䜣而中外臣工都知道,安德海的意思,那基本就是慈禧的意思于是蔡寿祺拐弯抹角地从安德海那里探明了慈禧对恭亲王奕䜣的不满,立刻上了弹劾的折子。

于是慈禧借机发难,以“目无君上”的名义,免去了他的议政王及其他一切职务当然,慈禧立刻就见识到了恭亲王奕䜣再朝中的势力几乎所有的王大臣,朝野上下一片为恭亲王奕䜣求情的声音慈禧之后就坡下驴,恢复了奕䜣的一部分职务,但是,议政王的头衔可就去掉了,相当于取消了他的辅政资格。

这对奕䜣是个很大的打击从此慈禧和奕䜣的矛盾公开化奕䜣也把安德海这个慈禧的帮凶记到了心里机会很快就来了,这次纯粹是安德海得意忘形,自寻死路他可能羡慕他的明朝同行,矿监,税监,提督市舶司太监等等镇守太监在地方上的威风,全然忘了从顺治帝起就定下的太监非奉旨不得出皇城,否则定斩不饶的“祖训”。

统治八年,在慈禧的默许之下,招招摇摇地以给同治帝大婚进行采买的名义就出了京城《清史稿》是这样描述的:八年秋,乘楼船沿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这位总管大太监,把京城慈禧身边干的那些事,搬到路上了,自以为远离能够治得了他的慈安,同治,奕䜣远远的,不必忌讳。

谁知,惹翻了一位耿直之臣,山东巡抚丁宝桢。

这位丁大人,丁忧回老家的时候,都能毁家纾难,平定当地叛乱升任山东按察使,当面硬扛手握重兵在山东“剿匪”的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不请命就敢招抚河北宋景诗起义军的降兵屡次上书揭发李鸿章养寇自重实在是一位耿耿直臣!。

所以,招摇过市的安德海一到山东地面的第一站德州,就被丁宝桢盯上了主要是安德海太嚣张,第一安德海到处招纳权贿,这就是内监结交外臣,这就是死罪第二皇帝的龙袍那都是织造定制,哪有派太监下来自行采购的道理,况且也没有明发诏谕,说是奉了密旨,却又拿不出来。

第三,如果真是奉差,那得有传牌勘合,去往哪里,途经何处,都规定得很死,哪有像安德海这样跟组团旅游一样,走到哪里就骚扰到哪里并且还打着龙凤旗帜,带着倡优出游,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丁宝桢对安德海的倒行逆施愤愤不已,立刻把安德海的所作所为密折奏上,并鲜明表态:

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好个丁宝桢,也不等朝廷的回音,八月二日就派员把安德海从泰安擒回济南,亲自审问!丁宝桢的密奏到了军机处,奕䜣借口慈禧正在看戏,秘密找到慈安太后,慈安太后早就想除掉这个搬弄是非的安德海,于是同意了军机处的处置方式。

密旨很长,就一个意思,不用审问,就地正法要是他跑回直隶,就让曾国藩抓他总之别让他活着回来不用再行请旨,杀了他就是丁宝桢八月初六接旨,八月初七,毫不犹豫地就杀了安德海一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慈禧听说这事非常吃惊,弄清楚这是慈安和恭亲王瞒着她下的旨意,更是大怒。

太监二总管李莲英劝她从长计议,慈禧也只好无奈作罢慈安的权力几乎和她一样大,恭亲王奕訢深得人心也动不得山东巡抚丁宝桢去年刚刚因为征剿作乱得捻军有功,被同治帝亲切接见,授予太子太保的荣衔如果因为一个胡作非为,一点理都不占的太监家奴而处罚丁宝桢,那可就相当于打同治小皇帝的脸面。

并且同时得罪慈安和恭亲王实在是得不偿失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唯一得利的是二总管李莲英,安德海被杀,他顺势成为总管大太监,自此荣宠不衰丁宝桢则在山东任巡抚直至光绪二年,又升任四川总督并获得光绪帝的召见,赐太子少保,头品顶戴,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荣宠一时。

慈禧太后为奖掖他在四川任上的突出成就,手书“国之宝桢”四字赐给他1886年,丁宝桢逝于四川总督任上去世时,竟然无钱安葬,清廉若斯,一至于此,令人感叹!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当年丁宝桢在老家贵州毁家纾难,镇压叛乱,于是到山东上任时,只好举家前往。

甚至他的原配夫人也葬在济南的华山之南而丁宝桢在山东多施德政,山东父老听闻丁宝桢去世,于是联名上书,请求朝廷特许丁宝桢归葬济南。于是,一代名臣丁宝桢安葬于济南华不注山之南,其夫人墓葬之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